时间之河 风光摄影的前期和后期
2024-11-17云漫
什么是好的风光摄影作品?
在浩渺的摄影艺术海洋中,风光摄影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无数摄影师和观众。完美的光线、独特的构图、细腻的影调、优秀的后期,这些无疑是优秀的风光摄影作品的必要条件。然而,如果仅仅依靠这些技术手段,还不足以成就一幅伟大的风光摄影作品。正如一位摄影大师所言:“真正的风光摄影,不仅仅是对美的捕捉,更是对思想和视野的深刻表达。”上述这一切,从构图到影调,只是表现手段和载体而已。我们绝不能本末倒置。
每一个人的标准都不同。在我看来,最优秀的风光摄影作品,总要表现一些内涵:
·可以是真实展现自然界的奇特和瑰丽,让观众意识到,这个星球上还有如此壮丽的地貌,或如此奇妙的细节。从这个角度来说,风光摄影有地形学和记录上的意义。这也是我这些年坚持风光摄影要真实记录地貌,坚持高像素和极致画质的原因。每一个细节,常常都会带来出乎意料的惊喜和发现。
·也可以是表现一种独特的、非凡的体验。
· 还可以借景抒情,表达情绪。在为左红的《生命之歌》写的序言“有温度的纯粹风景”里,我写过下面的话:草木山川无情,但摄影师和观者有情。那些认为风光作品只是糖水记录的人是对风光摄影一个极大的误解。我其实不赞成纯粹用“美”来要求风光摄影,因为对美的含义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各自的理解。而且只是以“美”为指标来要求一幅作品,也人为地束缚了我们的创作。
因为这些原因,我想读者应该能理解,为什么全世界绝大多数最优秀的风光摄影师,要去不断探险,不断寻找新地点新视角,而不是满足于在家门口创作。
他们对那些没有实际内容,仅仅有形式美的东西兴趣不大。那些沙龙类的极简小品除了“好看”之外,它们不能给我带来太多别的感觉或信息。因为在那些看似精美但充满人工制造痕迹的画面里,我看不到让我眼前一亮的自然的雄伟或精妙,看不到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也体会不到让摄影师心跳的感觉。
摄影师介绍
胡亦鸣网名: 云漫
电子工程博士,美国大学计算机专业终身教授,职业风光摄影师。多年来走遍万水千山,用极致的技术和极致的画质带回气势宏大、人间罕见的极致美景。
只有我拍的风格才是艺术?
请别误解我,我一直主张摄影要多元化,摄影师要宽容。在《当代风光摄影流派和风格》讲座里和《跨时代对话》里我反复说这一点。我们每一个人可以只选择一个风格,但整个摄影界,我希望能看到从宏伟的彩色广角大风光到宁静的黑白小品各种流派。世界如果都是一种风格、一种题材太无趣了。
前面提到的一些题材,我自己难有共鸣,所以很少这样拍,不等于我认为这不好或反对别人拍。如果你喜欢在家门口搞艺术创作,如果你能在家里发挥创意使劲把极其平淡的景物拼命后期成很漂亮的形式美的作品,恭喜你,我希望你做到极致,这样这个世界才丰富多彩。每个人拍摄的动机都不同,每个人看到的世界也不同。
时常有人问为什么要出远门去拍风光片,为什么不在家门口创作?还美其名曰把家门口的平淡小景拍好才是艺术,其他都是“糖水”。真正的风光摄影师不会加入这样的无聊论战,他们忙着拍片呢!要不是疫情在家我大概也不会回答这些。小景大景我都鼓励大家去拍。我极其反感国内摄影界少数人轻易用“糖水”去给某一类图片贴标签的习惯,似乎轻轻吐出“糖水”两字,自己在艺术上和道德上就不战而胜地立刻占据了制高点,就可以鄙视对方,任何别的讨论都不必进行下去了。但如果一定要贴标签去反“糖水”的话,一定要拿枪对准我让我选一个,那么,我不得不说,有内涵的美丽风光作品不是“糖水”。只有形式美的才是“糖水”—只有甜味,没有实质。
AI时代,还会去爬山吗?
好了,现在我可以回答一下在上一篇讲 AI 和计算摄影的文章末尾的问题,如果将来 AI 能轻松渲染出无比真实的魔幻大片,如果手机片也能渲染出非常清晰的高像素,我还会带沉重器材去跋山涉水吗?
会的。
因为对我来说,单纯的形式美没有意义。AI 渲染的图片可以美轮美奂,可以获得无数点赞,但它不能记录我亲自站在高山之巅俯瞰花海和冰川的心潮澎湃,不能帮助我回忆在高山之巅的狂风暴雨里整天不能出帐篷的等待心情,不能表达大自然变化无穷的真实的壮美。风光摄影虽然不是纯粹的记录,它是我们表达内心的方式,但它还是必须以现实为基础。
不管别人如何,只要我还爬得动山,我还会继续去追求远方。
你会和我一起去爬山吗?
拍人所不能见
前几次分享中,我提到了风光摄影师和爱好者们不应该去一窝蜂拍同样的东西。我们应该去拍摄人所不能见或人所不见的场景。上一个例子是人所不见,今天这个例子是人所不能见。
今天的这张照片也是“挖硬盘”的结果。这张拍摄于大约5年前,我和我的朋友Marc Adamus一起探索阿拉斯加无人区的山脉时。我们两人可能是有史以来最早涉足这一区域的人。这个令人难以置信的史诗般的场景是这次探索过程中从地面拍摄的第一张图。我在书中和别处也分享过那次旅程的其他作品,但这张是这几天才首见天日。我们乘直升机在这一带盘旋,发现这个山头很有潜力。直升机将我们降落在这个山顶上之后就离开了。
拍摄人所不能见,需要知识和勇气。直升机以前是一个高大上的项目,但现在大家经济情况变了。如果是长时间在空中盘旋航拍依然价格高昂,但如果你提前在谷歌地图上研究好地形,然后直接飞到目的地,几个朋友一起平摊费用的话,很多人还是能负担起这个价格的。但关键不是费用,而是你需要懂得如何在地图上研究地形。此外,非常关键的,是需要有丰富的户外知识和勇气,才能在如此遥远的荒野里露营和拍摄。这是棕熊出没的区域。
前期拍摄
抓紧时间架好帐篷后,看到天边光色很好,我们走到距我的帐篷仅 10 米的拍摄点,拍下了这张照片。
这个令人激动人心的场景非常宏大宽广。但问题是,我虽然带了刚发布不久的佳能 11-24mm 这枚超级广角镜头,但 11mm 也拍不下这个场景。
只能接片了。但中场景接片是傻瓜操作,太容易了。而超广角接片,特别是还需要带前景(地面岩石的引导线是关键,绝不能放弃)太难了。此外,太阳就在画面里,是逆光,佳能 EOS 5DSR的像素当时无敌,但宽容度就是渣。
不管怎样,拍下再说。我用 11mm焦距,左中右拍了三组。每组两张不同曝光,用于曝光合成。这个场景最关键的,是前景中的线条。没有那些线条,这片子不拍也罢。
但如果没有很好的“摄影眼”,在现场未必能看到它的潜力,可能会觉得这堆乱石头有啥意义?
埋没在硬盘里
那次行程出了好几张很满意的作品,包括《冷焰》和《破晓》,但这张作品却一直留在硬盘里没处理。我现在回想为啥一直没动它,可能是 Marc 先发表了一张类似的,我潜意识里就不愿意了吧!我在书中和各地讲座中多次提到,风光摄影很多时候应该是一个孤独体验。就算我和几个朋友一起出门,很多时候我们都是各自找自己视角。我和 Marc也是这样,一般吃饭的时候才见面,平时相互见不着。
其实想一想,我这个想法不对。两个朋友一起出门,大部分作品不一样,但有一两张类似的太正常了,总不能朋友发表了我就不修了吧!这样一说,我真觉得自己以前“脑子‘瓦特’(坏)了”。这个点全世界是两个人第一次来,只有两个人有这样的照片,我竟然还不满意。这心态不对。
在三个月前的风光摄影大讲座上,提到拍摄“人所不能见”的时候,我突然想起了这张。当时,我就对所有的听众说我要去硬盘找出这张来修,这才有今天的结果。
后期处理
前些天发表的《彩虹之约》几乎不需要什么后期处理,那是一个极端。但这张不一样,这是另外一个极端,需要很多复杂的后期技巧。包括: ·大广角拼图 ·透视变形 ·大气渲染 ·光影重塑 ·加深减淡
大广角拼图
前面说了,我用 11mm 焦距,左中右拍了三组。每组两张不同曝光,用于曝光合成。
后期处理的时候在 Lightroom 里解出16 位 TIFF(请大家记住后期尽可能用 16 位TIFF 去做,这样后期空间最大),然后每一组曝光合成,得到左中右三张图片。
超广角接片,特别是还需要带前景(地面岩石的引导线是关键,绝不能放弃)太难了。把镜头从左转到右边,画面里的水平透视有了极大变形。我在 PS 试验了各种投影方式,从球面(超广角拼图首选投影模式)到柱面再到透视,结果都不满意。然后,我打算手工变形图片并拼接,折腾了 20~30 分钟不满意,还是放弃。那天做这事的时候已经接近午夜了。小女看到我在折腾图片,不去睡觉非得搬椅子坐我身边看,等我告诉她我放弃这技术后她特别开心。可能是很少看到爸爸在摄影后期上放弃吧!这孩子怎么能这样呢!我也试验过用 PTGUI,也放弃了,不想花太多时间,我要一个简单办法。
解决办法真的很简单, 我用 AdobeCamera 插件而不用 PS 来接片。在Camera RAW 里,选择球面投影方式,可以得到下面画面(中间那张舍弃了,因为两边有足够重叠)。是接上了,但画面四周的空白,还有左右大小我非常不满意。如果要裁剪掉空白,会损失太多画面。
然后我把“变形”滑块拉到最右边,就基本解决了问题。
其实这几年我主要用 ACR 接片,PS 本身的接片功能基本可以放弃了。
透视变形
从拼接好的图片可以看到,原图中前景比例很大,因为我喜欢岩石上那些线条,构图时候前面多留了一些。但超广拼接的变形太大了,让山显得太大,前景太少。
下一步是利用 PS 的“透视变形工具”,把画面划分成几个小框,然后变形一下,把山稍微变小,恢复到原片的感觉。
透视变形是很有用的一个工具,以后找时间专门讲吧!
大气渲染
大气渲染技术我在书中详细讲解了,这是表现立体感的重要技术。这个概念在上个月的《当代风光摄影流派和构图》讲座里也强调过。
传统观念认为照片所有的地方都是越清晰越好,但这个观点其实过时了。我们讲到如何在二维平面重现三维立体感的时候,就说过远处物体应该反差小一点,清晰度低一些, 亮度和饱和度可以高一点。这样更符合人眼看到的大气透视效果,也帮助我们从二维图片上判断物体远近,建立立体感。可相机和人眼看世界不一样,相机的反差太大,远近反差都差不多。所以,后期需要处理这一点。注意原片里远山和近山的亮度和清晰度都差不多,所有山头都挤在一起。在最终成品里,越遥远的山头清晰度越低,亮度越高,这样立体感一下子就强了很多,画面也就从二维平面变成了三维场景。
光影重塑
成品和原图最大的区别,是原图前景中几乎无光,但成品中看起来如阳光照射到地面。这就牵涉到光影重塑技术。此外,天空中本来就有一些丁达尔现象光柱,但最亮的部分虽然曝光合成还是过曝,需要补上并加上辉光。
原理上其实很简单,通过加深减淡工具来重新塑造地面光影,让景物面对太阳的一边更加亮一点,背对太阳的一边暗一点。然后通过各种色彩工具—可以是分离色调工具、HSL 工具、曲线工具或可选色彩工具,任选一种或各种都用,让高光部分变暖点。
光影重塑如同绘画一样,原理很简单, 但光说原理是没用的,需要实践。你看电视上画家几笔下去,几秒钟后栩栩如生的人物或小动物就出现在纸上,可看起来如此简单,没长时间训练是做不到的。光影重塑也一样。我以后争取写更详细的教程或视频,下一版书里也会加上,但要做好还得实践。
全世界大多数新一代顶级摄影师几乎都在玩这个技术。其实一些老一辈摄影师很多也在玩,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发挥自己创造力,把摄影从客观记录进一步向艺术表现发展的趋势,也许不这样做的话会被时代淘汰。
不过我属于“前浪”一代的古董,虽然这技术对我真的很容易,但我对这个技术一直持保留态度,我还是更喜欢等光线,虽然这样出片率真的很低。所以,在前两次大型影展的前言里,我才说展览中的每一张作品展现的,都是自然界某一个时刻的真实记录。
可是 Marc早就发表了这个地方的作品,咱也不能示弱不做啊!对吧!我的光线也不能不一样啊!做就做吧!谁怕谁啊!也许以后我会继续做。其实想想,这样不就是加亮压暗吗,没啥。对吧!
加深减淡
图片里有三条瀑布,能看到吗?
在阿拉斯加的山峦之上,瀑布如同自然界的画笔,从山顶倾泻而下,勾勒出一幅幅壮丽的山水画卷。然而,在原始照片中,这些瀑布与周围的岩石色彩往往过于接近,使得它们在画面中的视觉冲击力有所减弱。为了突出瀑布的存在感,我们需要巧妙地运用 PS 中的中灰和高光减淡工具(highlight dodge & midtone doke)来提亮瀑布,使其从背景中脱颖而出。
虽然在小图上这种效果可能并不明显,但在大图中,这几条经过精心处理的瀑布却能为整个画面增添几分灵动与生机,成为点睛之笔,极大地提升了作品的艺术价值。加深和减淡操作是摄影后期处理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它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塑造画面的光影效果,增强立体感。
虽然实现这一目标的方法多种多样,包括使用曲线调整、中灰图层混合、PS内置的加深减淡工具等,但相比之下,PS 加深减淡工具因其直观性和易用性而备受青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