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大科技创新, 抢占行业竞争和发展的关键领域

2024-11-14李亚静

纺织服装周刊 2024年41期

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必将促进新的世界科技中心和经济中心的形成;全新的科技创新和产业范式转变,也为中国产业用纺织品“换道超车”嵌入全球产业链高端提供了历史性机遇。

在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的关键年,为强化科技创新、加快构建新质生产力、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10月31日—11月2日,“融合创新 应用无界”第二届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科技发展大会系列活动在广东省佛山市西樵镇召开。会议聚焦医疗卫生用纺织材料和交通工具用纺织材料科技创新,汇聚了行业优势企业群策群力,共谋发展。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李陵申,中国工程院院士孙晋良,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协会会长李桂梅等相关领导嘉宾以及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媒体代表等200余人参加会议。

佛山市南海区政协党组副书记、副主席冼富兰表示,相信本次会议将促使西樵更好地融入产业用领域和平台,加强产业链上下游的深度合作,共同提升行业的科技含量,进一步擦亮西樵中国妇婴卫生用纺织品示范基地的金字招牌。南海区西樵镇副镇长江富樟介绍了西樵的产业发展情况,期待能与行业企业携手合作,共同开创美好明天。

本次会议由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协会和西樵镇人民政府主办,中国纺织工程学会产业用纺织品专业委员会、中产协功能纺织品分会、中产协医疗与健康分会、东华大学纺织科技创新中心、上海东方国创先进纺织创新中心有限公司承办,佛山市南海区西樵卫生用品行业协会、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妇婴卫生用纺织品示范基地、江苏省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协会交通工具纺织品分会协办。

高端视点

系统推进行业新质生产力

“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孙晋良指出,产业用纺织品的科研和创新方向可聚焦三个关键领域:一是要继续加强基础研究和前沿科技研究,二是要增强产业链融合创新和工程应用创新,三是要继续发挥好行业平台的支撑和桥梁作用。未来我国的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应进一步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抢占行业科技竞争和未来发展的关键领域。孙晋良期望行业科技大会能成为行业企业探讨与借鉴的新平台,交流与沟通的新纽带,将新思路、新观念、新做法转变为行业科技进步的新动能。

李陵申在“科技创新助力我国纺织产业创造新质生产力”报告中,解读了创建中国式纺织现代产业体系、“十四五”纺织科技发展成就、科技创新构建行业新质生产力三方面内容。他提到,我国纺织行业初步形成了纺织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基本形态,持续坚持四个“面向”,不断提升行业科技创新质量和水平。行业要从四个方面探索科技新质生产力,包括:以高端转型助推基础产业优化升级、以数字智能技术赋能产业提质增效、以绿色低碳技术实现行业绿色持续发展、以跨界协同创新持续拓展产业边界。

李陵申指出,我们将以深挖关键核心技术,强化产业创新心脏;培育产业创新生态,构筑科技创新基石;推进产创双链融合,激发科技创新动力;系统谋划人才汇聚,强化科技战略支撑;顶层设计梯次递进,再造科技服务效能,推动行业的科技创新实现“产业基础能力创新的突破工程、核心共性技术创新的强基工程、高端应用技术创新的卓越工程”三大工程。

汽车轻量化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常务副秘书长杨洁围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高性能非金属材料应用与展望”主题,介绍了现阶段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用高性能工程塑料、复合材料、纺织材料等非金属应用现状及存在问题。基于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动化、智能化和全新架构等发展,重点探讨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高性能非金属材料展望。

海洋资源是人类可利用的重要可再生资源;海藻纤维是海藻产业与纺织产业的纽带。青岛大学教授夏延致以“海藻酸盐医用纺织品研发与应用”为题,介绍了基于海洋生物质(海藻)的纤维新材料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产业化工作及在医用纺织品领域应用。夏延致表示,未来将大力推动海洋生物基纤维在医疗卫生领域的应用,提高人类医疗健康水平。

中国工程院院士孙晋良指出,产业用纺织品的科研和创新方向可聚焦三个关键领域:一是要继续加强基础研究和前沿科技研究,二是要增强产业链融合创新和工程应用创新,三是要继续发挥好行业平台的支撑和桥梁作用。

医卫高技术纺织材料分论坛

科技创新助力纺织与医疗融合

老龄群体的健康需求,已成为各行业的时代课题;老龄化进程加速,使产业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会。东华大学纺织学院教授王璐在论坛上作题为“创新生物医用纺织品——应对老龄化的挑战”的报告。她强调,应注重纺织基医疗器械的全生命周期管理,要从安全有效的角度出发,进行医疗器械的设计和生产。

北京化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孙美州代段顺教授作“医用材料抗菌功能化及其应用研究”报告。他谈到,研究团队开发了一类大分子季铵盐抗菌剂QPEI及其改性物QPEI-Si和QPEI-TCT,其具有优异的抗菌、抗真菌和抗病毒效果,作用迅速,安全性高。利用这些抗菌剂制成的涂层材料,具有耐储存,在低温、高温和紫外线照射的情况下仍能保持抗菌性能,作用效果持久等特点。

闪蒸法非织造布具有防水透气、质轻强韧等特点,可广泛应用于医疗包装、建筑节能、工业革新等多个领域,在全球的供应和需求缺口巨大。江苏青昀新材料有限公司医疗事业部中国区总经理刘世梁带来“青昀新材™鲲纶™ Hypak™医疗包装解决方案”。他表示,青昀新材已成功实现闪蒸纺材料从微观原理、纺丝控制到后处理加工的整体制程工艺突破,自有品牌鲲纶 Hypak已经在诸多领域实现广泛应用,且构筑了比较完善的知识产权体系。

熔喷+静电纺丝技术具有良好的设计灵活性和优异的过滤、吸附和生物相溶性。天津工业大学教授李婷婷解读了“抗菌抗病毒‘双抗’舒适型医用纺织防护材料的结构设计及性能”报告。

栢盈公司历时1年多已成功研发厌氧生物降解非织造布,通过不断的技术改进和升级,现已完成量产。佛山市栢盈无纺布有限公司研发经理吴伟娜从企业现状、市场前景,以及厌氧生物降解非织造布的降解原理、产品优势资质等方面进行了推介。

江南大学教授马丕波作题为“针织成形技术及其在医用纺织材料中的应用”的报告。马丕波认为,针织成形生物医用材料涉及学科十分广泛,其前沿方向是通过整合不同领域的技术,对材料、表面、结构设计、成形制造和功能进行持续优化,研发功能更先进、覆盖面更宽广、适应性更精准、疗效更确切的新型医用材料。他表示,环保、新型成形工艺、高附加值化、智能化、数字化与自动化将成为针织成形医用纺织材料的发展方向。

交通工具用高技术纺织材料分论坛

“智”变升级、“织”造未来

随着产品智能化升级,汽车产品体验呈消费品和工业品分化。北京汽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李俊贤在“新能源汽车织物材料发展趋势”报告中介绍到,新能源器材的总体趋势呈现有三:单一场景的“深度化定制”;座舱设计“加”“减”体验升格;功能体验向消费级迭代。更环保、更健康、更舒适,视觉感知更好、触觉感知更好、功能性更强成为新能源汽车织物材料无限向往的趋势。

东华大学教授阳玉球带来“纤维复材的汽车轻量化设计、制备与应用”技术报告。汽车重量总体上呈现上升趋势,但越来越严苛的环保和排放法规要求,对整车减重的需求迫切。她提出要提升轻量化技术水平,推动我国车企弯道超车;打通轻量化车身应用产业链,促进产业链协同发展;实现交通工具的绿色低碳,取得环境效益。

天津工业大学教授王春红在“植物纤维增强生物基复合材料开发与应用进展”报告中,主要介绍了植物纤维增强生物基复合材料研究背景,植物纤维增强生物基复合材料瓶颈问题及解决策略,包括稳定性评价及力学性能、VOC性能研究、阻燃性能研究等。

烟台民士达特种纸业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张峻华在分享“芳纶纸在交通工具中的应用研究及展望”报告时谈到,结合芳纶纸的特性,应用于新能源汽车驱动电机、电控、电池、启发电机,在轨道交通方面已用于复兴号以及CRH系列高铁动车组;芳纶纸蜂窝也成功应用于国外商用飞机上。面向未来需求,张峻华也谈及芳纶纸在碳中和碳达峰和轻量化方向的应用探索和展望。

旷达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吴双全分享了“汽车内饰用纺织材料的设计开发与创新应用”的报告。吴双全表示,适应当下中国汽车内饰空间的消费需求特征,复合功能化设计、绿色可持续设计、智能化设计成为未来场景化设计的发展趋势,个性时尚的颜值、多重感官的体验、健康安全的功能、国风设计的新范式尤为重要。

申达股份工程技术中心NVH总监谢晓龙作题为“车用纺织材料的声学开发与声学检测”报告。车用纺织材料在内饰及外饰件上的应用,主要有发动机舱零件、乘客舱零件、行李舱零件及外饰零件。他介绍了从材料级到部件级、整车级的声学开发与声学检测流程;通过纤维配比的变化,采用单一材质的底护板,采用水洗棉、低气味PET直立棉及高流阻无纺布等方法,进行循环再利用、轻量化纺织材料的声学开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