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图书馆档案信息资源在阅读推广中的应用

2024-11-14梁安妮周秋玉

传播与版权 2024年21期

[摘要]高校图书馆实现信息化管理,使图书馆的档案信息资源得以集聚和裂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读者端,读者身份信息、借阅信息会存储在数字档案中,高校图书馆实现细分程度极高的信息提炼与管理;第二,阅读资源端,不同类型的馆藏阅读资源会以更加直观的方式呈现在读者眼前,其中,数字化阅读的比例将大幅提升;第三,基于阅读学习和互动而形成的资源,高校图书馆能够有效激发读者的阅读学习兴趣,帮助读者在图书馆阅读学习平台连接社群或拥有相同兴趣的个人,让图书馆的功能在基于信息技术的互动中得到主动或被动地拓展,助力图书馆转型为自主型的学习型组织。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档案管理;阅读推广

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当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融入高校图书馆档案信息资源的管理时,精准阅读、高质量阅读、共享型互助阅读便能够实现。当代高校图书馆作为链接人、物、活动,提供精神文化产品的平台,不应当只关注阅读资源类档案信息的建设,而应对平台所承载的相关要素的综合信息进行整合与提炼,以便提升自身影响力。

一、信息技术在高校图书馆档案管理中的应用场景

(一)读者档案信息的获取和利用

在大学生入学登记相关信息时,高校图书馆作为大学校园重要的公共设施,可以借助一卡通或手机校园卡的物联网功能,在校园信息管理平台的支持下,将图书馆需要收录、整合、调用的基础信息,整理为图书馆的档案信息。其中,学生的姓名、学号等信息,与学生的借阅权限、信用挂钩;学生的主专业、辅修专业等信息,则决定高校图书馆向学生推荐的阅读资源[1]。

在基础信息所关联的阅读学习行为外,高校图书馆作为承载知识、分享知识的场域,生成了许多基于特定环境的信息。例如,一名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热衷于“泛阅读”,高校图书馆通过分析他在图书馆的借阅数据和线上阅读数据发现,除了阅读专业相关书籍,他对艺术类、哲学类和历史类书籍也感兴趣。这意味着,该名学生在图书馆的档案管理层面,形成了一个“博览群书”的画像,那么,高校图书馆便可以通过进一步分析其阅读学习行为,将其专业领域的书籍或其他阅读资源,更加精准地推介给他[2],让该学生自主做出阅读决策。

(二)馆藏纸质图书资源的建档和应用

高校图书馆的图书资源档案建设,应当包括纸质书籍档案建设和数字化阅读学习资源档案建设。从档案信息建设的核心要素出发,为了高效管理图书馆的所有知识类资源,高校图书馆相关工作人员需要不断优化相关资料的编码体系,以便在编码层面呈现图书的类部、大类,方便读者在书籍检索中快速获得期望的检索结果,从而进一步决策是否借阅。

从纸质书籍和数字化阅读学习资源的档案信息管理要素差异出发,纸质书籍是高校图书馆的重要资源,对这些资源进行管理,需要高校图书馆投入一定的藏书设备、物流设备,才能够实现对书籍的有效管理。与数字化阅读学习资源的“检索触发”有所不同的是,实体的馆藏图书可能随时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从而形成阅读意愿,并落实到阅读行动中。为了帮助读者在图书馆高效地找到他们期望借阅的纸质书籍,高校图书馆除了需要做好单本书籍的信息编辑工作外,还需要对书籍类部、大类等指示信息进行科学管理。针对那些有明确阅读目标的学生,高校图书馆需要在信息化的“借阅”导航中,完善相关信息档案建设,让读者通过检索了解目标书籍的馆藏位置,从而提高借阅效率。

(三)数字化阅读学习资源的建档和应用

在互联网环境下,人们能够共享海量的数字化阅读学习资源,为了更好地适应读者阅读学习行为、学习资源获取行为的变化,以及为了更加高效地推动大学知识信息资源库的建设,高校图书馆应积极建设数字化阅读学习资源档案。同时,高校图书馆需要考虑数字化阅读学习资源档案建设的可持续发展[3]。在CNKI知识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上,以及在各地区公共图书馆和博物馆推动数字化资源建设的背景下,高校图书馆在完善和优化数字化阅读学习资源体系时,需要考虑自主构建与对外整合两条路径,通过扩展线上数字化资源,从而满足学生的知识需求。

二、深入挖掘高校图书馆档案信息资源的有效途径

(一)推动所有馆藏资源的数字化建设

高校在不断发展中,会积累一些具有历史价值的古籍资源,也有一些当下极其稀缺的书籍版本典藏于高校图书馆。这些书籍的稀缺性决定了其并不具有流动性,学生不能轻易借阅这些书籍。从知识传播和传承的角度来看,纯粹的纸质古籍可能导致一些重要知识“固化”在书中。为了有效支持学校相关领域的教学研究,高校图书馆在对典藏类阅读资源进行档案管理时,需要积极推动其数字化进程,并借助数字化资源创新教学研究模式[4]。当高校图书馆实现典藏类阅读资源的数字化后,读者不仅能够通过书名检索到相关书目,还可以通过关键词、文章内容等进行关联检索。

(二)细化阅读资源的分类和编码

在对基础图书资源的部类、大类进行编码的基础上,高校图书馆在管理阅读资源时,还应当在纸质资源编码中体现图书馆资源的购买时间或捐赠时间,这样有助于档案管理决策层更加准确地调整更新阅读资源的节点;而在对数字化资源进行编码时,考虑到跨校园的线上资源合作,以及版权问题,高校图书馆在编码信息中,需要体现合作资源的截止时间点,以便档案管理决策层做出续费、签署新的合作协议,或者寻找可替代的阅读资源合作渠道等决策。为了与外部优质阅读资源实现高效对接,高校图书馆在推动档案资源体系建设时,需要考虑外部资源的编码设计,确保不同渠道的资源完整呈现在图书馆阅读档案资源平台上。

(三)持续优化更新读者端的档案资源管理

读者档案信息本身处于动态变化状态,因此高校图书馆需要借助信息化手段,随时更新读者的档案信息。随着学生的不断发展,其所需的书籍也会随之改变。这意味着,对读者端的档案信息,高校图书馆需要在系统中及时反映这些变化。随着学生的知识结构、阅读兴趣的不断变化,为了帮助学生更加高效地获取阅读资源,高校图书馆可以在大数据技术的支持下,优化读者端档案信息,为学生筛选、推荐更具有价值的阅读资源。

由于借阅行为涉及信用,且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学生的阅读学习效率和品质,甚至道德素养,高校图书馆可以根据学生的借阅行为,将书籍归还时间、是否造成书籍破损、是否随意在纸质书籍上标注等因素纳入档案管理。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对拖延归还或破坏书籍的学生,高校图书馆可以给予温馨提醒,帮助他们培养良好的借阅习惯。

三、图书馆档案信息资源在阅读推广中的应用

(一)推动精准阅读和高质量阅读

高校图书馆应用大数据技术能够对读者线上、线下的阅读行进行记录、分析,从而形成“读者画像”,当读者的专业、年级、学习或研究阶段、研究成果、阅读兴趣等数据在图书馆信息管理平台实现聚合时,高校图书馆便能够根据相关指标,将更加符合读者阅读需求的阅读学习资源推荐给他[5]。此外,当高校图书馆捕捉到读者在某一阶段的深入学习研究行为数据时,可以推荐该研究领域的核心文献,以此完善读者的文献资料研究体系,帮助其更高效地开展研究。

当高校图书馆的线上档案资源体系实现迭代更新后,读者每读完一本书,图书馆可以通过分析读者的阅读学习轨迹,为其生成一份个性化的《线上阅读分析报告》。基于分析结果,读者可以直观地了解自己深入阅读的部分和浅阅读的部分,从而决定是否需要对某些部分进行深入阅读。当读者借阅纸质书籍时,可能会遇到“缺货”的情况,在档案信息系统的支持下,读者可以查询某纸质书籍的归还时间。读者可以在系统上发起“预借”,待书籍归还后,发起预借的读者将收到“图书已归还,是否为您预留”的提醒,从而推动纸质图书层面的精准需求匹配。

(二)提升读者深度学习质量

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当读者可以通过线上渠道阅读图书馆的数字化阅读资源时,高校图书馆可针对读者的深度学习需求,在线上阅读界面设计“电子笔记”模块,鼓励读者自由表达其对学习内容的观点。当下大学生为了满足自身社交需求,会将笔记设置为“所有人可见”,阅读同一本书的书友,便可以就其中的某些观点进行“转评赞”,或对之前的评论展开进一步的讨论,让读者不仅在数字化的阅读场景中汲取有益的知识,也让不同的观点在图书馆的信息化阅读管理平台上实现激烈的碰撞。

读者在阅读界面撰写自己的学习笔记,会使得数字化的阅读笔记数据量剧增,由于不同读者的思维水平、阅读状态、创作能力不同,在图书馆的档案管理端,高校图书馆可以看到不同读者的“阅读笔记贡献度”这项数据有着极大的差异。基于这一数据高校图书馆可以掌握读者深度学习的中观情况,从而指导读者的阅读行为。

(三)推动文创建设

在传统的图书馆档案信息管理模式下,所有的资源都是安静的,不具有流动性,但随着图书馆档案信息资源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很多资源都将被激活,高校图书馆可以结合高校的线下活动对这些资源进行整合与开发。

为了充分激发读者的阅读学习兴趣,让读者获得真实的、沉浸的阅读体验,助力其优化知识结构、提升认知,高校图书馆在挖掘到高价值的档案信息资源后,可以独立发起促进精准阅读、高质量阅读的线下活动;可以借助高校自身的资源整合优势,邀请一些著作的作者,利用图书馆的活动空间,开展系列读书沙龙,帮助学生近距离了解作家或某些领域研究者的核心观点,以对话的方式拓宽他们的认知视野。此外,在校园社团文化兴盛的背景下,为了推动校园文化的高质量发展,当学生社团需要图书馆的阅读资源、空间资源和数据资源支持时,且通过合理的活动申请流程审批后,高校图书馆可以将相关阅读活动的主办权交给学生,让他们充分发挥创造性思维,在图书馆平台上推动文创建设。

为了有效识别读者的身份,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高校图书馆可以在图书馆档案信息中增加一些评价指标,如“阅读活动参与者”“某项阅读活动主办成员”

“活动规模”“活动场次”“活动评价”等,将线下活动产生的信息也纳入图书馆档案管理体系,以此实现对读者综合阅读学习行为、管理能力、执行能力的评价。而在学生社团向高校图书馆提出活动申请的阶段,图书馆基于过往积累的档案信息,便可以给出更加精准的活动策划与实施建议,这样更有利于学生活动的健康开展。

四、结语

总而言之,在信息技术的驱动下,当高校图书馆的档案信息资源实现海量聚合与裂变时,图书馆的管理模式必然向基于大数据分析的方向发展。这将推动高校范围内的精准阅读,使大学生能够更高效地利用阅读时间,提高阅读品质,主动思考而形成的阅读学习成果不仅会激发更多读者参与严谨阅读,还能引导他们创造出高价值的思想成果。

[参考文献]

[1]孙晓瑜,沈刘峡.档案信息在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中应用研究[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22(S1):138-142.

[2]张晓凤.用户档案在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中的应用价值[J].情报探索,2018(04):59-62.

[3]周红霞,隋晶晶.读者档案信息的挖掘与利用:以第十二届“书香中国·石大阅读季”为例[J].办公室业务,2024(07):24-26.

[4]任小行.用户档案在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中的应用价值[J].兰台内外,2019(22):59-60.

[5]郭春淼,顾婷.“信息茧房”与“信息偶遇”理论下的高校阅读推广策略研究[J].科技文献信息管理,2020(02):1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