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遇到过目标没有达成,但仍然得到了“条件”的情况吗?
2024-11-14
王奕文(北京大学):如果是我自己立目标,我不怎么会在立目标的时候另加条件。想去看场电影放松一下那就直接去看,想买东西的话如果觉得有价值那就买,这种适当的娱乐本就可以穿插到我的生活中,没必要把它当作一种奖励。
刘宸瀚(上海交通大学):有的。在我看来,制定目标时所加的“条件”多表现为一种娱乐和取悦的手段,充当了压力的宣泄口。因此,我并不倾向于以目标是否达成来评估我是否应该得到“条件”,而是我是否需要用这个“条件”来奖赏自己,以获得源源不断的驱动力。
黄圣雅(中国人民大学):我记得小时候我爸常常在期末考试完带我去吃冰激凌,本来只是为了奖励我考了一个好成绩,后来慢慢地就变成了不管我考了多少分都会带我去吃。这并没有什么不好的,立一个flag是为了更好地努力,设一个条件是为了对未发生的美好充满期待,即使未达成目标,获得的条件也是对自己的安慰、给自己的拥抱。
王奕晴(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这是不是一种小小的越界或者破戒行为?明明没有达成目标,却可以获得相应的奖励。或许这是一时放纵,是消极的体现。但这又或许会在日后变成一种悔意与反思,反向促使我们朝目标走去。
·为什么要跟自己谈条件?
刘宸瀚(上海交通大学):我认为这是一种以外部力量来弥补自己内驱力不足的手段,我们的努力极有可能无法得到即时的反馈,如果内驱力不足,就可能产生消极情绪。达成目标后得到“条件”的奖赏,是一种良性的反馈,能在较短的时间里给我们成就感、幸福感。
黄圣雅(中国人民大学):一般情况下是为了有动力达成目标,但是更重要的是给自己繁忙的生活来一点小变化。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给自己设定的目标并非是为了得到“条件”,而是为了给乏味的生活增加一些色彩。
刘振炜(杭州师范大学):谈条件是一种对自我认知的感受,理解自己所能做到的,锚定自己所希望的,将条件化作自我动力。正是一个个条件,让我们一步一步向前走,脚踏实地地迈出自己所能看见的每一步。
·目标可以独立存在吗?
王奕文(北京大学):目标当然可以独立存在,而且我更推崇这种独立的目标。比如我立下一个期末考进前20名的目标,我想要达成这个目标不是为了别人,不是为了奖励,而是为了自己,是因为我自己渴望进步。这时候,动力就是内在的,而内在的动力是更持久的。奖励是外在动力,未必持久。因此,我们还是要以内驱力为主,明确目标,不要被奖励牵着鼻子走;做自己的主人,凭着内在动力去前进。
邵雅诗(浙江工业大学):目标当然可以独立存在,我们在达成目标的同时,也领略到了学科的魅力、专注的欢愉,品尝到了收获的甘甜。而如何“开始”呢?不是“和自己谈谈条件”,而是“和自己谈谈梦想”。
刘宸瀚(上海交通大学):不如说目标本就应该独立,所有的目标最终指向的是个人价值的实现。如果仅仅看到达成目标后能获得什么条件,那一切努力就会变成无用的苦劳,我们就会深陷于自己与自己“讨价还价”式的“谈条件”之中。
黄圣雅(中国人民大学):不要奖励的目标当然没什么问题,只要你有足够的心理素质,达成目标本身就是一种心理奖励,未达成也可以促发一定程度的反思,因为拼搏本身就是一种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