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维多利亚人(节选)
2024-11-14张佳妮
当我们一行人赶到现场的时候,圣洛夫福利院正在熊熊燃烧,火焰把这座臭名昭著的福利院几乎烧成灰烬。火光漫天,烟雾刺鼻,男人、女人、老人、孩子奔逃叫嚷,乱成了一锅粥。
警局的同事弗朗茨暗暗叫骂了一声,用浸湿的帕子捂着鼻子,边跑边吹着警哨,叫着封锁现场。在此起彼伏的尖锐的警车、消防车、救护车声中,我们拉起了一道道黄黑相间的警戒线。线外熙熙攘攘地围着一大批看热闹的市民,他们当中有目不识丁、大嗓门的民工,也有摇着天蓝色丝绸扇、手掩鼻皱着眉的贵妇。
我心中陡然一沉,在如此规模庞大的纵火案中,现场越是骚动、混乱,开展刑侦调查就越困难,更别说四周还是居民区,寻找目击证人何其困难。
聚集在警戒线外的绅士和妇人越聚越多。贵妇之中响起几声尖锐嘲讽的嗔怪,让人想起得克萨斯州那些谈起八卦来挤眉弄眼、噪声如同过山车般浮夸的女人。照理说这群附庸风雅的绅士、贵妇是不会踏足这人流如麻且脏污浑浊的现场的,但我明白,圣洛夫福利院的基金正是由他们筹备的。
孤儿们求之不得的衣食,对他们来讲不过是稀松平常的施舍,但能展现自己宅心仁厚的一面,那正是他们所极力追求的——优雅、高贵、仁慈。他们之中当然也有真正宽厚且富裕的人。我初到警局苦苦谋一官半职的时候,史密斯太太引荐了我。她是个温和健谈、头发花白的英格兰老太太,是一名虔诚的天主教徒,参与福利院的捐款后,她日日为苦难的孩子们祈福,渴求圣母的庇佑。
圣洛夫福利院的纵火案,让这群绅士、贵妇极为愤怒。但身为警察的我们也很无奈,在感同身受地抚慰了他们躁动的情绪后,我们宣称定然会给出一个公正的结果,给他们一个说法,并对凶手加以审判。几天后,依然无果,这群富人下了最后通牒。
但是,想要在茫茫人海中找到凶手,谈何容易?不论是团队作案还是个人行动,总要有一星半点的线索才能往下推演。十多年的刑侦经验告诉我,这种近乎完美的作案表象往往只是冰山露一角,我换上毫不起眼的灰色便服,如同一个游离市民一样靠在栏杆上陷入深思。半晌,我点起一根香烟,烟火明灭,周遭的喧嚣褪色,化作警局线索板上的信息。细细观摩人群的流动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我观察人们的表情、行走的肢体动作,揣测他们的出身和心理活动,每个人的人生都实在是一出好戏。
不曾相信神的存在,但此刻我似乎受到了上天的眷顾。一切如同命运的安排一般,我从未想到还能够再见到她。
指导老师点评
佳妮的小说用一种在场的方式展开场景,从故事一开始就给我们设置了一个悬念。圣洛夫福利院为什么会烧成灰烬?这个地方藏着什么样的秘密?接着用充满细节的场景搭建起人物活动的时空,混乱的现场充满了刺耳的警车、消防车、救护车声,人物又是如何见缝插针地登场的呢?这种充满紧张感的现场调动了读者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在场景铺垫完成后,叙述者“我”终于登场了,“我”作为一名警员,以有限的视角背负着寻找真相的使命,“我”将如何展开行动呢?作者并没有立刻开始调查,而是以旁观者的姿态开始观察警戒线外的人群,开始像定格动画一般展现场景中的细节。此处其实是设置了一个延宕,让真相如同沙漏一般显现,但并不直接展现关键信息。混乱的场面、延迟的真相、不同面相的众生,构成了强大的叙事张力。
在展现众生群像的同时,作者也并没有偏离圣洛夫福利院这个核心空间,通过福利院孤儿们的生活和这些穷奢极欲的富人的生活对比,极具讽刺性地揭露了这个纵火案背后的一角。在茫茫人海中寻找凶手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看似完美的作案表象背后却有着更深层次的社会原因。节选最后一段犹如神迹一般,“我从未想到还能够再见到她”,这句话本身就蕴含着强大的叙述张力,引导读者去猜想这个悬念背后“我与她”的纠葛。这篇小说语言老到,节奏张弛有度,叙事张力在信息释放和悬念设置中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