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育视角下的高中生审美潜力挖掘

2024-11-14杨卫华

艺术大观 2024年23期

摘 要:美育是高中美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代教育理念中培养人全面发展和提升综合素质不可或缺的部分。在高中美术选修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学习内容和兴趣爱好,设计出符合不同学生实际情况、具有较强趣味性与教育意义的纸艺术教学。以纸艺作品为载体,在进行“艺术创作”活动时需要让每一位学生参与进来,并通过自己对美的理解,表达其内心情感以及思想上的共鸣,从而在审美体验中,提升综合素质,提高自身修养。通过对美育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分析,提出针对性地提高美术选修课纸艺术作品创作素养的教学方法改革。通过学生学习艺术欣赏、纸艺创作等方式,丰富他们的情感。基于美育视域下,提出高中美术选修课纸艺术教学的剖析策略建议,以期为今后的美术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审美潜力;美育视角;高中美术;纸艺术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7357(2024)23-0-03

美育是高中美术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它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机会来学习、发展和塑造美的能力,培养审美观,提升艺术境界。美育在高中美术教学中的作用,是艺术教育和美学等学科所重视和追求,也为学生创造性学习提供了一个新的方向。在美育课程中加入美学研究,可以促进教学活动与实践相结合。本文通过对高中美术选修课纸艺术作品实践与分析研究,发现其具有独特风格及特点,从审美的角度提出了不同层次实践模式下,欣赏和感知特征的差异化理解并进行深入探讨。结合美育思想对美术教学中存在问题加以剖析,从而探索出一套科学系统、有效提升学生艺术素养和创新能力的新课程理念,实现高中美术选修课纸艺术作品的价值创造目的。

一、美育概述

教育的本质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让其能在真实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最终达到提高教学质量、改善学生心理素质和完善德育目标的目的。美育就是要帮助学生形成良好审美观,并促进学生个性与全面和谐发展,为社会建设服务而努力奋斗。美术选修课作为高中阶段艺术教育课程之一,是培养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的一种重要途径,也在整个学校具有不可替代性作用。美育是教育的一种重要活动,它以提高学生审美能力为目标,通过教学和实践来培养、激发创造性思维。而美术选修课作为高中阶段学习美术知识与技能最主要、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对高中生而言具有极大的吸引力。高中美术选修课作为素质教育、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的一种新形式,其目的在于提高审美观、塑造人格等,使课堂更生动有趣,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让他们产生浓厚情趣及创作欲望,从而达到陶冶性情的教学效果和育人目标。

(一)美在艺术之美

美在艺术之美的表现形式,是指具有一定的美感和内涵,能够让人们从中感受到艺术作品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底蕴、精神寓意。在高中美术纸艺选修课堂上,教师采用“纸+色+内容=整幅作品”的教学方法。学生通过材料表现自己的内心世界,抒发感情,并欣赏他人艺术作品中所蕴含的真实情感,这些方面有着不可磨灭的话语权与独特审美价值。艺术创作过程中,艺术家通过对作品进行精心设计和加工,创作出具有独特风格和审美价值的艺术作品。教师则利用艺术手段,引导和启发学生在学习美术知识过程中去发现美的形式。在艺术的美中,“纸艺术”是最重要、最具体感和可感知性的内容之一,它可以使学生感受到纸艺术的世界。教师通过精心的设计与引导,让学生用各种纸创作作品,展现作品内容及表现手法,以吸引学生去观察和体验生活事物,并从中体会艺术之美、创造美的能力以及运用知识来分析、综合和概括所学材料,从而达到“纸艺术”在创作中画龙点睛的效果。

(二)美在精神之美

美是一种抽象化的概念,它具有一定的层次性和内涵意义,所以说美的创造需要在感性、理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审美的创造过程就是对艺术之象进行提炼、升华后再表现与完善,因此在艺术中要不断地挖掘其内在价值与精髓,使之成为有生命活力的艺术作品,同时也可以通过美学手段来提高学生自身的审美观。“纸艺术”所蕴含的美好愿望与美术教学目标一致,它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是非、善恶和丑恶观,还能使学生懂得哪些社会现象会引发高尚情操,以及如何做一个优秀的人。“纸艺术”所承载的美好愿望主要表现在,学生在学习美术时,不仅要理解绘画作品中人物形象、构图等基本创作手法,还要学会运用工具来表现自己心目中的感情色彩。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材中生动有趣的作品,激发学生共鸣并产生联想,从而使其获得美的精神体验。

教育的本质在于艺术,而美育则是通过美术课程来促进学生审美的提升。在人文美学研究领域中,“文化”和“社会”被认为是最重要、最具代表性的话题。美不仅仅指物质上的意义,更多的是一种情感体验或认知过程。美在教育中的作用是不可忽视和无法取代的,它不仅仅是一种手段,也可以通过艺术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审美能力及培养创新意识[1]。因此,可以从美学角度分析人文美术选修课艺术作品。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美感”作为一种精神品德素质,体现一个人综合素养和修养程度,而“情理”则反映出人们对待事物或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

(三)美在创新之美

美在创新之路上是永恒的主题,没有艺术,也就无所谓“创造”。教育作为人类文化发展和传承中最重要、最具价值的部分,更是要肩负起培养人全面素质能力与社会适应能力并重等使命,这正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需要做到和承担的任务,同时也正是艺术学科教学内容所要求达到的目标。高中美术选修课中所涉及的艺术教育领域知识点较多且难度较大,教学方式相对比较单一等问题,也阻碍着美育课程在高中的开展开展和发展。教师可以通过丰富课堂形式来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加强课外实践活动和社会实践环节的设置,使其成为一个完整系统的过程。

在美术选修课上,学生可以通过对身边的生活、纸质材料的收集来学习“纸艺术”知识。例如,利用纸张肌理制作,以丰富纸艺术。同时,还能在美术课堂教学中加入“纸”这一元素,使原本单调乏味的绘画作品变得更加生动有趣。美的浸润对人具有巨大吸引力,作为鉴赏者,欣赏艺术作品就是一种享受和体验,而作为学习者,实践艺术作品则是提升自我的最好方式之一。美育即通过学生喜闻乐见,并能感悟到美的事物或现象,提高学生欣赏能力及鉴赏水平,又可以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与爱好,从而促进其综合素质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培养了学生高尚品格、完善人格以及创新精神。在教学中,“美”是指事物的外在形态,包括人与自然、社会、环境和语言等方面,它包含了物质世界中的审美内涵,也涵盖精神领域内蕴含的意境、情趣及理想追求等内容。艺术就是通过对客观对象形象特征进行加工处理后,形成具有一定美学意义或美学价值观念及情感倾向性的反映形式美及其表现的方式[2]。

二、美育视角下高中美术选修课纸艺术的探索

(一)美育视角下高中美术选修课纸艺术课程设置

美术作为一门综合型学科,被视为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人文社会科学,它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主要思想出发点,同时又具有一定时代特征,既重视对物质生活资料进行再现,也注重精神层面的感受,通过对材料中蕴含的丰富情感内涵以及美的形象来体现美感。在美术选修课中,学生对美育的需求是多元的,其中最重要的是艺术鉴赏和欣赏性教育,美育主要以审美观、情感体验为出发点。因此,在高中阶段开展审美的课程教学时,应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同时,也要注意到:美术作品中蕴含着丰富多彩且充满灵性的思想内涵,能够让高中生对其产生更深刻的印象,艺术创作的题材应该来源于生活,并且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和人文价值取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高中美术课程标准,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校本课程《千“纸”百态》研发,首先要充分筛选教材内容,作为一门艺术形式美育学科,其本身就是一个具有丰富教育意义、高层次审美的综合艺术性专业课;其次,通过美术选修课程来培养和提高学生兴趣及创新能力;最后,注重对作品内涵与外延知识点的把握,从而使之成为高中美术学习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实践与创作是指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及学情精心设计,并组织实施各种形式美育材料进行展示或演示,使之成为一种艺术性和审美的表达方式。在审美体验过程中,美育是一种对审美的追求和创造,其目的是通过艺术性地塑造人、引导人们正确看待事物。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应以学生为主体,展开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3]。美术教育是一种审美培养,在这种环境中,学生不仅要学会实践与合作,还要具备一定的艺术素养。因此,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机会对高中美术选修课进行教学改革,以“美育”为中心开展课堂活动,通过丰富多彩、具有趣味性和启发式的教学形式,围绕“美育浸润行动”构建课程内容框架与结构体系。

(二)美育视角下高中美术选修课纸艺术的课型选择

美育视角下的高中生审美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复杂而系统化的过程。首先,引导学生对美的事物产生兴趣,并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其次,进行有目的、计划性的引导和教育;最后,这个阶段主要以学生为主导、教师为辅助。在教学活动方面,通过欣赏艺术家的相关作品等方式来了解纸艺术的发展现状,同时也可以利用数字资源开展一些纸艺术主题活动,使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其中,并体验成功带来的快乐与乐趣。纸艺术选修课的教学内容是以平面、立体和综合为主,而在审美功能上,艺术性又被认为是教育价值。高中生处于人生发展的关键阶段,正处在身心成长发育期,同时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等特点,这就决定了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需要有一个“和谐”氛围。美术选修课是一种“以小见大”的艺术,学生在课堂上通过对自然、社会环境中各种美进行观察和分析后获得感性认识。因此,高中美术选修课应该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体现出人文内涵。根据教材内容确定教学目标及主题,如《缤纷色彩》这一节课是以观察生活与发现美的形式,培养学生对生活、社会环境中美的认知能力。

美育视角下的高中美术选修课,其艺术表现形式是多样的,包括静态和动态两种。在选择教材上的“美”教育背景材料为基础进行教学设计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在选取素材之前,要充分了解课题研究内容和目标任务所需要达到的要求;(2)根据教材内容确定合适的题材及主题后再开始教学活动,需注重对作品情感、艺术效果等方面的把握,使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美育浸润行动下的高中美术选修课是一种艺术教育,它以培养学生审美观和实践创造性能力为目标。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来提高教学质量,例如,可以通过网络视频、图片以及多媒体等方式进行课堂欣赏与学习活动,还可采用现场观察法对作品内容作出判断,并加以补充修改,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作品的内涵及表现形式等,从而获得丰富多彩且具有启发性意义的艺术体验。

(三)基于美育浸润行动下的高中美术选修课纸艺术制作

高中美术教育的主要目的是通过美育,激发学生对绘画作品中蕴含的丰富情感和深刻内涵美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形成良好素质,陶冶情操,同时也要注重艺术实践合作过程。在这一阶段,教师应将教学重点放在如何使学生积极参与,营造向真向善向美向上的美术氛围;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一些艺术家作品与视频;还可以结合教材中所涉及的相关图片和视频,辅助学生理解知识点及作品内涵。

高中美术选修课在美育角度下,对学生审美的能力、创造性思维和实践创新等方面,都有一定程度上的促进作用。首先,从艺术鉴赏教学中挖掘美感素材;其次,通过艺术欣赏教学来培养高中生的审美观;最后,以美术选修课为载体发掘美育潜能,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创造力和想象力。基于美育视角,创作高中美术选修课纸艺文创作品时,从美学角度观察、分析和比较学生在观察生活中所产生的情感共鸣及思想冲击的效果。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还应注重对其欣赏能力的培养,采用多元化的教学评价方式,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结合实际情况,因地制宜。比如,在教学《莫兰迪》这一课程时,可以让学生用自己创作的作品表达内心情感,或者通过学生合作来装饰美术课堂与文创生活。此外,还可以将教材涉及的美育材料和素材进行分类整理、归纳总结。

三、结束语

美育在高中美术选修课上的运用,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审美的概念,提高学习者对美学理论知识体系结构和内涵的认知水平,同时也激发起学生在艺术创作形式及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培养能力。通过课堂教学引导学生进行多维度思考问题,以提升其在德情意识层面的综合素质。美育教育是我国当前的教学改革目标之一,2023年12月20日教育部印发《关于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的通知》,进一步说明了国家对美育工作的重视。因此,本文从美学视角出发,探索与挖掘美育元素在高中美术课堂中的艺术语言特征,以审美观、情感和价值观为研究基础,探讨并总结出基于“审美潜力探索与挖掘”的教学模式,培养高素质人才所需具备审美教育功能。通过艺术作品的创作与欣赏,塑造学生的人格魅力,提高学习兴趣,促进思维发散与创新。

参考文献:

[1]王春学.基于美术作品下的高中美术审美培养探究[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20,14(01):62.

[2]曹宁.审美能力培育视角下高中美术教学初探[J].新智慧,2020(08):70.

[3]杨军.自然美育视角下小学美术鉴赏探索与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21(12):156-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