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聂影:把“清华课堂”搬向平台大众

2024-11-13熊科

恋爱婚姻家庭 2024年11期
关键词:牡蛎金砖课堂

她是一位教授,也是一名短视频创作者,一头标志性的短卷发、边框眼镜和一口清脆的北京话,展现出她鲜明的个人风格,也吸引了40万名网友打卡这堂免费的“公开课”。

从《故宫铺地用金砖?》到《牡蛎也可以干基建?》她抱着“想为孩子、学生、行业留下一点什么”的朴素心愿,走在让互联网与知识结构产生“化学反应”的创作之途。有些网友观看她的视频比大学生上课还积极,感觉自己“吃到了细糠”,“坐”在教室第一排,旁听大学专业课。她是谁?她就是清华大学副教授聂影。

如果大学课堂没有围墙会怎样?

聂影生于1972年12月,是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环境艺术设计系副教授,教授本科生与研究生的艺术设计相关课程。她一直关心教学空间的变化,感慨数字媒介发展带给教学环境的翻天覆地变化。2015年,清华大学推广在线课堂,聂影是第一批愿意挑战的老师。后来,清华大学教改,她把自己对数字媒介环境下实体空间设计的思考浓缩成两门课程。准备这两门课时,她的脑海浮现出一个“扎心”的问题:数字媒介已经这么发达,如果能在线上传播知识,还需要线下开课?

闲时,聂影刷抖音,感受到短视频的强大传播力。她注意到,知识类短视频要做好似乎很难。有些内容拾人牙慧,讲得没趣;有些内容纯粹是错的,传播越广,危害越大。“咱专业的知识工作者不干这事,谁来做?”

2016年,聂影发现自己在讲台上讲课,学生在下边使用网络寻找她讲的知识点。“如果大学课堂没有围墙,教育会走向哪里?”她再次对互联网教学模式产生深刻思考,有了在网络上授课的想法。

聂影决定借助抖音平台,讲自己专业的中西方环境艺术设计,使更多人了解到更严谨、考究的中华传统文化知识,不让错的东西传得更快。她开通了“聂影”与“聂影的设计文化”两个账号。两个账号分工不同,“聂影的设计文化”更像是微课堂,把一个知识点分多个短视频讲解,更在意系统性;“聂影”账号内容则更多样,风格更活泼随性。

2022年1月28日,聂影在“聂影”账号上发布第一条视频“故宫铺地用金砖?”视频中,她解读了所谓的金砖其实是“京砖”,从明代开始在苏州一带烧制,工序复杂,耗时一年半载,砖很密实,沿大运河被运至北京。南方人分不清京金的读音,京砖有时听起来像是金砖,便被传成了“金砖”。这是聂影为《百家讲坛》准备的文稿,涉及技术细节,有文献考据。

不久,这条视频给聂影带来意外收获。中国唯一现存,仍在生产御窑金砖的企业联系到聂影。聂影感到很疑惑,是不是自己有说错的地方?对方向她解释:“在目前看到关于‘金砖’的短视频中,您的讲述最完整,有些技术细节只有干这行的人才知道。”这正是聂影查阅大量文献、书籍的备课成果。

这条不到200点赞量的视频,个位数的评论中,有网络学生特意“从第一节课开始打卡”。起步之初,聂影是一个人孤独地“自说自话”。她没有为此烦恼,为了视频依旧勤恳“备课”,哪怕只是不足1分钟的视频,内容好,她还是很高兴。

用专业知识做出“大爆款”视频

聂影对如何录制短视频不熟悉,为了录好一段视频要准备五六天。后来,她从朋友的公司请来两名年轻人,帮她拍摄与剪辑。当老师久了,她擅长把一件事的逻辑捋得清清楚楚,短视频制作与剪辑却是另一套逻辑。拍摄过程中,聂影和他们反复讨论,她的思维更加活泛。

“牡蛎也可以干基建?”聂影谈及牡蛎,聊的不是烹饪,而是物理、化学、生物与建筑。她查资料时,看到“牡蛎固桥”这种建筑方式,非常惊讶,发现建筑史里没有人讲这件事,很疑惑,这么重要的事为什么没有人讲?为此,她拍了一条1分21秒的视频,特意讲述这个有趣的建筑知识。

聂影坐在桌前,讲“牡蛎固桥”这种让人惊叹却鲜为人知的桥梁建筑方式。宋朝福建泉州的洛阳桥采用了牡蛎固基的办法。石梁桥搭建完成,河水与海水的冲刷成为桥体要面对的最大问题。牡蛎可以扒住物体不断生长繁殖,抱团力量很大,泉州太守利用这点,把牡蛎放在筏形基础和桥墩上加固桥基,成为科技史上的首创。

网络学生直言:“长知识了。”“聂老师讲得真有意思!”更多网络学生感叹:“没考上清华,但是听到清华教授的课了!”视频很快成为“大爆款”,最终收获超千万的播放量,近24万点赞。

思考,在知识海洋中寻找佐证,得出结论,是聂影喜欢干的事儿。讲中国古典颜料绘画时,聂影查阅了大量资料,确定矿物质来源、运送路线。有网络学生在评论中叫好,但浏览量不多。聂影深知流量钟情于热点,她觉得作为一名教师,不允许自己在网络上追逐流量。如果热点本身有价值,值得讨论,等热点过后再讲。因此,她的一条讲某热门电影中建筑知识的视频,在电影上映后1个月才发出来。

彼时,聂影刚开始做短视频不到半年,一切还处于摸索中,她讲紫禁城秘技、古代测绘水平,也讲国外建筑与艺术展,视频浏览数据都不高。

流量让人捉摸不透,忽高忽低,聂影却觉得挺高兴。她喜欢干这事儿,爱探索新知识,觉得做短视频有意义。对她来说,做短视频更是对自己思考的整理与记录。

疫情后,清华校园重新热闹起来。聂影从坐在镜头前,移到三尺讲台上。网友可以从讲台斜侧视角,“坐”在教室第一排,旁听清华环境艺术设计的专业课。线下真实课堂开始呈现在无数网友面前。聂影语速轻快流畅,语气干脆直爽,她意外发现,做短视频与课堂教学有共通之处,甚至是相辅相成的。她喜欢学新东西,分享新感受,每年准备教案都会加入新的教学素材与思考。这些课堂里的新鲜知识与独到观点,使她的账号迅速涨粉。

从这时起,聂影“火”了,越来越多的网络学生向她奔来。有网络学生称她的视频为清华大学抖音分校,自己是分校走读生,甚至有网络学生留言:“老师,千万别断更,我太喜欢这种艺术熏陶了。”她的学生听说聂影成为“网红教师”后,觉得有趣,更愿意用心听课,更加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

让互联网和知识结构产生“化学反应”

“年轻人处理碎片化和数字化信息的能力强,很聪明,但这些东西散在各地,他们不知道它是石头、珍珠还是金子,如果有人把它们串起来,就不一样了。”聂影的课堂更像是轻松有趣的“唠嗑”,学生都喜欢她直来直去的讲课风格。她的选修课或必修课,教室里总有200多人。上课前,聂影把自己打扮得清爽精致,不同外套换着搭配,常戴不同款式的戒指,饰品不贵,但她追求面对学生一定是“变化的,不一样的”。

“皇家园林和迪士尼谁的艺术品位高?”聂影向讲台下近200名学生提出问题。几秒沉默,没有学生回答。她的声音又响起:“这个话题跟咱们没关系吗?咱们可是吃这碗饭的。”学生纷纷表态,讨论由此开始。

聂影作进一步解释,认为皇家园林的品位比迪士尼高,但是迪士尼把艺术品位和商业收益打通了。这是聂影真实课堂的小切片。这条59秒的课堂视频下,有近5000名网络学生讨论。

评论区有批评也有互动,这些正是聂影想看到的。她一直在思考,学校的课程突破校园围墙后会发生什么?她希望把课堂上的知识,送到更多人面前。

聂影的儿子和母亲看过聂影的视频,给聂影反馈。聂母告诉聂影:“我使劲关注你,但是我听不懂你在说什么,因为你的那个知识点太密集,语速太快。”聂影儿子的观点正好相反:“妈妈,您能再有趣一点,再活泼一点,语速再快一点吗?您戴那个眼镜显得特老。”

某种程度上,聂母和聂影儿子的反馈是网络反馈的缩影。几乎每条视频下面都有各种各样的评论,有讨论知识点,有提建议,有时会出现不好的声音。

遇到有价值的提问或反驳意见,聂影把留言置顶,有时特意录制视频讨论或回应。她把这些看作是平台的友善之处,是新媒体的优势。大家能看到不同意见,对很多人来说可以看得更全面,算是长学问。

一条讲子弹的视频中,聂影说子弹不含铜。有网友在评论区详细讲解子弹什么地方含铜,什么地方不含铜,以及含铜量多少。如此细致地解释,聂影不知道,便把它置顶了。有人劝聂影:“你不是这方面的专家,这样的话题不应该碰。”聂影爽利地回应:“你要这么说,我就什么也别讲。有些人怕说错,我不怕,我一定在讲之前找到尽量全的素材。有些文科探讨的问题没有绝对对错,行业专家还各执一词呢。”

聂影尽可能用通俗语言,解读设计与艺术问题,尽量把这些问题讲得大家都能听懂。她把自己看成一个辐射点,将知识辐射给平台其他文化传播的创作者。

最近,聂影录了几期讲AI时代社会变迁的短视频,结合同学们讨论与课后作业带来的启发,打算再开这门课时,与新生分享。她坦言:“对我来说,它是一个档案,是我和每一届学生的共同成果。”她期待每一届学生都能在高速发展的时代隔空对话,思想更凝练、更进步。

既可以给专业研究生,也可以给非专业的普罗大众授课,不管是传播学术观点或是文化观点,聂影通过努力,终于被看到了。

聂影有个朴素的想法,在自己头脑与身体允许的情况下,再讲10年,通过自己的力量,使更多对专业有兴趣,却没有能力系统学习的人,获得一个学习渠道。她想给自己的孩子、学生与行业留下点什么。留什么都好像贬值,唯独知识可以带来无尽的力量。通过短视频,使互联网和知识结构产生“化学反应”,达到知识传播目的。这是她开设公开课的初衷。

聂影的网络学生越来越多,她看到了课堂无边界的可能。对于自己的“出圈”,她更看重知识的“破圈”。她表示:“我想,未来大学校园的变化很可能就是真的没有‘围墙’——不仅是物理概念上的没有,在知识传播与人员交往上也突破‘围墙’。”聂影期待自己的粉丝能再增长一些,等涨到80万,用自己的影响力,帮助身边越来越多有才华、有能力却还籍籍无名的年轻人分享、传播文化。

猜你喜欢

牡蛎金砖课堂
甜蜜的烘焙课堂
告别自汗用牡蛎,四季都轻松
美在课堂花开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El nuevo mundo de los BRICS
迎金砖会议
“金砖”褪色
昙石山文化的牡蛎器
《如何煮狼》:煮狼的女人爱牡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