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路径下高校竹笛演奏课程教学创新
2024-11-13段得蒙
摘 要:在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已成为教育教学变革的重要方向。竹笛演奏作为中国传统音乐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校音乐教育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因此,如何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路径下,创新竹笛演奏课程的教学模式,优化教学内容和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已成为高校竹笛演奏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本文将围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路径下高校竹笛演奏课程教学创新这一主题,从教学模式构建、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创新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以期为推动高校竹笛演奏课程教学改革,传承发展优秀传统音乐文化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高校;竹笛演奏课程;教学创新
高校竹笛演奏课程作为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其教学方式的创新显得尤为迫切。竹笛演奏不仅是一门技艺,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与表达。然而,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竹笛演奏课程往往受限于时间、空间等因素,难以充分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同时,由于竹笛演奏技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传统的线下教学模式也难以实现对学生个性化、差异化的指导。因此,将“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路径引入高校竹笛演奏课程具有重要意义。
一、“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特征分析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是传统教学与在线学习的有机结合,具有灵活性、互动性和个性化等鲜明特征。首先,混合式教学突破了传统教学的时空藩篱,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随时随地地学习。其次,混合式教学强调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具有良好的互动性。线上学习平台为师生、生生交流提供了便捷渠道,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教师则可以通过在线答疑、评价反馈等形式,与学生进行及时互动,解决学习困难,改进教学策略。最后,混合式教学能够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支持,实现因材施教。线上学习平台可以记录和分析学生的学习行为数据,精准把握每个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求,为其推送个性化学习资源和任务。教师则可以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设计差异化的教学方案,给予个别化指导和帮助,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1]。
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在高校竹笛演奏课程中的应用价值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在高校竹笛演奏课程中的应用可谓卓有成效。首先,就教学模式而言,混合式教学为传统的竹笛演奏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混合式教学将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巧妙融合,为学生提供了更加灵活多样的学习途径,视频教程、音频示范、乐谱资料等一应俱全,使学生能够在课余时间孜孜不倦地钻研。线下教学则侧重于面对面地指导,教师可以手把手地纠正学生的演奏姿势、呼吸方法等。如此线上线下交相辉映,优势互补,使得竹笛演奏课程的教学更加生动活泼,引人入胜。其次,就教学效果而言,混合式教学大幅提升了竹笛演奏课程的教学质量。线上教学实现了跨越时空的远程指导,学生遇到疑难问题可以随时请教教师,获得及时的解答和指导。线下教学则着眼于实践演练和即时反馈,教师可以通过观摩学生的演奏,及时发现并纠正其中的错误和不足,使其掌握正确的演奏技巧。最后,就学生的学习体验而言,混合式教学可谓优化升级,使学生的学习更加便捷高效,乐趣横生。在线上,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访问教学资源,根据自己的学习节奏和时间安排,自主安排学习进度,真正实现了因时制宜。线下教学则提供了与师生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学生可以与教师和同学切磋技艺,交流心得,学习氛围其乐融融[2]。
三、“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路径下高校竹笛演奏课程教学创新思路
(一)构建“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优化课程教学设计
1.整合线上教学资源,建设竹笛演奏在线学习平台
构建“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优化竹笛演奏课程教学设计的首要任务,就是整合线上教学资源,建设高质量的竹笛演奏在线学习平台。首先,要开发系统化、多样化的线上课程内容。线上课程应覆盖竹笛演奏的各个方面,包括基本乐理知识、演奏技巧、曲目讲解、音乐欣赏等,并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和需求,设置初级、中级、高级等不同难度的课程模块,形成完整的学习体系。同时,线上课程的呈现形式要丰富多样,除了文字、图片外,还应充分利用视频、音频、动画等多媒体元素,提高课程的生动性和吸引力。其次,要录制名师示范演奏视频,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学习素材。学校可以邀请国内外知名竹笛演奏家、教育家录制示范课程,展示规范的演奏技巧、鲜活的音乐表现,让学生近距离感受大师风范。同时,示范视频的画质应清晰,音质应达到纯净的效果,并运用多种拍摄方式将指法、气息、表情等细节一一呈现,使学生在观摩中加深理解,掌握相应的技能。随后,教师可以建立互动式在线音乐库,以便为学生学习提供助力。传统竹笛教学过于单一,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在线音乐库,丰富教学资源,开阔学生眼界,使学生深入了解不同流派、不同民族的竹笛作品,并在学习这些作品的过程中,感受学习的乐趣。在此期间,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演奏音频上传至在线音乐库,其他学生和教师可以针对学生上传的作品进行点评、交流。在互动的过程中,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切磋,共同借鉴,从而提升学习成效,营造浓郁的学习氛围,使整个学习过程妙趣横生[3]。
2.线下教学聚焦实践演奏技能训练,提升教学针对性
在构建“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基础上,还需要进一步优化线下教学设计,聚焦实践演奏技能训练,提升教学针对性和有效性。首先,线下教学要以演奏技巧训练为主,理论知识教学为辅。竹笛演奏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生只有通过大量的练习和训练,才能真正掌握演奏技能。因此,在线下教学中,教师要合理安排理论与实践的比例,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演奏技巧训练上。课堂上,教师要进行细致的示范讲解,分步骤、分层次地指导学生进行吹奏练习,及时发现并纠正学生的问题,引导学生逐步掌握正确的演奏方法。其次,可以采用小组化教学策略,因材施教,提升教学效果。由于学生的音乐基础、学习能力存在差异,采用“一刀切”的教学方式难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将其分为不同的学习小组,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安排更高难度的练习曲目,鼓励其自主探索、创新表现;对于基础较弱的学生,则要从简单的音阶、指法练习入手,加强基本功训练,循序渐进地提高其演奏水平。最后,要组织课堂演奏展示,强化学生的舞台表现力训练。演奏技巧的提高离不开舞台实践的锻炼。因此,教师要定期组织课堂演奏展示活动,为学生提供展示的平台。每位学生都要登台演奏,教师和其他学生则扮演“听众”的角色,给予评价和反馈。通过这种方式,一方面可以检验学生平时练习的成果,帮助其查漏补缺;另一方面也能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提高其舞台驾驭能力[4]。
(二)革新竹笛演奏教学内容,突出课程特色优势
1.优化演奏技巧训练内容,提高学生演奏水平
在革新竹笛演奏教学内容、彰显课程独特魅力的进程中,优化演奏技巧训练可谓是提升学生演奏水平的关键一环。首先,教师需要对指法、气息、音色等技巧训练内容进行系统设计,因材施教,对症下药,从而为不同阶段、不同水平的学生量身定制科学的训练方案。其次,教师要加强乐曲演奏训练,全面提升学生的表现力和音乐感。在选择练习曲目时,教师要统筹兼顾,既要难易适中,又要艺术性强,既要帮助学生打牢基本功,又要激发其音乐表现的潜力。授课过程中,教师要启发诱导,点拨学生深入剖析乐曲的结构、风格、情感,以便学生运用恰如其分的音色、力度、速度等表现手法,淋漓尽致地展现乐曲的艺术魅力。最后,教师要注重渗透即兴演奏训练,以拓展学生的创造性音乐思维。即兴演奏可谓是竹笛演奏的点睛之笔,教师可以设计一系列即兴演奏练习。通过即兴演奏训练,学生能够更深刻地理解音乐的内在规律,提高音乐语言的组织能力和表现力,为未来的音乐创作和表演奠定良好的基础。
2.丰富乐曲练习素材,拓宽学生音乐视野
在革新竹笛演奏教学内容,突出课程特色优势的过程中,丰富乐曲练习素材,拓宽学生音乐视野是一项重要内容。首先,教师需甄选不同时期、不同风格流派的竹笛作品作为练习曲目,使学生接触到丰富多样的音乐样式,其中,既要涵盖传统民乐曲目让学生领略民族音乐的神韵,又要选取当代竹笛佳作,让学生感受现代音乐语言的独特魅力。同时,选曲需兼顾难易梯度,使学生在由易到难、循序渐进中不断提升演奏技艺。其次,教师可适度增加合奏曲目、竹笛重奏等,以提升学生的协作演奏能力。在竹笛演奏课程中,合奏、重奏是一种不可或缺的形式,因此,教师可精心挑选作品,引导学生对不同声部进行练习。通过这种方式,不仅能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锤炼其演奏技巧,更能让学生体会协作的魅力所在。在合奏中,教师需引导学生相互配合,以把握整首曲目的情绪变化、速度变化等,环环相扣,浑然一体[5]。
3.挖掘竹笛文化内涵,提升课程的人文底蕴
在竹笛演奏教学中,发掘作品的文化内涵,可以提升课程的人文底蕴。首先,教师需要系统阐述竹笛的历史渊源和流派演变,使学生了解竹笛音乐的深厚文化积淀。其次,教师要着力讲解竹笛演奏名家的事迹和代表作品,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动力。可以精心挑选不同时期、不同流派的著名演奏家,悉心讲述他们的求学历程、艺术成就和人格魅力,播放他们的代表作音频或视频,帮助学生领会大师们的演奏特点和艺术风格。最后,教师要在乐曲赏析中注重引导学生体味音乐的情感和内涵,细细品味。每首竹笛作品都凝结了作曲家的情感和思想,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而非浅尝辄止。教师要启发诱导学生深入剖析乐曲的题材内容、创作背景、艺术形象等,揣摩作曲家的创作意图和情感表达,洞察其中蕴含的人文精神和审美价值。
(三)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创新竹笛演奏教学方法
1.运用音频、视频等多媒体资源,直观呈现演奏要领
现今,信息技术逐渐渗透在各个领域,并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于竹笛演奏教学而言亦是如此。在信息技术的引领下,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资源直观呈现整个演奏过程,加深学生对演奏要领的理解以及记忆。首先,教师可以制作演奏技巧微课,微课短小精悍,可以分步骤讲解演奏技巧。而学生可以基于自身实际情况反复观看微课,以达到查漏补缺、提升演奏技能的效果。其次,教师可以制作竹笛作品赏析视频,在视频中融入优美的音乐以及整个赏析过程,可以为提高学生音乐鉴赏能力、感受能力提供助力。在赏析视频中,教师应精选不同流派、不同风格的作品,并配以专业赏析解说,以此来使学生领悟作品的风格内涵以及特点。在学生观看视频的同时,教师可以给予引导,使其识记关键技法、重点内容,从而提升学生的演奏水平。
2.利用在线音乐软件,辅助学生个性化练习
在运用信息技术手段革新竹笛演奏教学方法的进程中,可以多加利用在线音乐软件,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练习的有力辅助。首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使用在线节拍器软件,帮助其打牢节奏感这一根基。其次,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运用音高分析软件,获得即时的音准反馈。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使用智能乐谱软件,为其提供个性化的演奏指导。智能乐谱软件不仅能够以生动形象、互动交流的方式展示乐谱,还能够根据学生的演奏水平和进度,量身打造个性化的练习建议和指导,可谓是如虎添翼[6]。
3.建立在线互动社区,促进师生、生生交流
在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创新竹笛演奏教学方法的过程中,建立在线互动社区,促进师生、生生交流是一项重要举措。首先,教师可以在线上平台开辟讨论园地,激励学生分享演奏心得,交流练习经验。学生在练习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困惑,而通过在线讨论,则可以与教师、同学进行及时沟通,获得针对性的指导和建议。同时,优秀学生的经验分享也能为其他学生提供宝贵的借鉴和启发,起到相互促进、共同进步的作用。教师可以定期梳理总结讨论区的内容,将具有普遍性、典型性的问题一一归纳和解答,旁征博引,融会贯通,不断丰富教学内容。其次,教师可以定期举办网络竹笛演奏比赛,为学生成长提供舞台。对于学生而言,比赛是难得的契机,在比赛中,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舞台表现力,而且可以提升学生的演奏水平。
四、结束语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路径为高校竹笛演奏课程教学创新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可能。通过构建混合式教学模式、优化教学设计、革新教学内容和方法等一系列创新举措,不仅能够突破传统教学的时空限制,拓展学生的学习领域和资源,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自主学习和协作探究的能力,从而提升竹笛演奏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效果。
参考文献:
[1]荣卫.高校竹笛演奏专业的教学实践与思考[J].时代报告(奔流),2024(04):68-70.
[2]杨美娟.竹笛演奏教学在音乐课堂中的实施策略探究[J].艺术家,2024(03):86-88.
[3]姚晖.《竹笛演奏》课程教学融入思政元素的实践路径探索[J].艺术评鉴,2023(10):112-115.
[4]高松.竹笛演奏教学中情感的表达与运用[J].乐器,2020(12):39-41.
[5]刘帅兵.高校竹笛演奏风格与教学模式[J].艺术大观,2020(33):113-114.
[6]杨广.高校竹笛演奏专业的教学实践与思考[J].北方音乐,2020(09):203-204.
作者简介:段得蒙(1993-),男,河南新乡人,硕士研究生,助教,从事音乐表演(竹笛方向)、室内乐与合奏等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