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馆在全民艺术普及工作中的新模式、新问题、新探索

2024-11-13李敏

艺术大观 2024年21期

摘 要:在公共文化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区县级文化馆的定位与现状愈发重要。全民艺术普及在文化馆工作中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不容忽视,然而,在开展全民艺术普及工作中面临诸多难点,因此,如何创新性推动全民艺术普及工作,寻求多方合作,成为关键。同时,探索适合区县级文化馆的公共文化服务新模式显得尤为迫切。

关键词:全民艺术普及;公共文化创新;公共文化高质量发展

深入开展全民艺术普及工作是“十四五”期间国家和省市在文化领域部署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培育文化厚度,涵养城市人文精神、艺术精神,推动公共文化事业高质量发展,展现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重要举措。作为文化系统中承上启下的区县级文化馆,如何开展全民艺术普及工作,是一项严肃而艰巨的任务。

一、文化馆的定位与现状

文化馆是区县级人民政府向人民群众进行宣传教育、组织、辅导群众开展文化活动,为人民群众提供公共文化服务而设立的综合性群众文化事业机构。业务上受市文化馆的指导,经费由当地所在区县人民政府划拨,同时负责辅导、指导乡镇、街道文化站和各种基层业余文化组织的业务。

以宝安区为例。宝安区文化馆成立于20世纪初,当时叫民众教育馆。随着经济特区成立、宝安撤县变区,历经变迁,宝安区文化馆现负责宝安396.64平方公里,560万人口的群众文化工作,配备舞蹈、音乐、戏剧、曲艺、美术、书法、摄影、文学、理论研究、非遗及网络数字化服务等业务门类,开设有微信公众号和公共文化云服务。

宝安区文化馆依托各类文化活动开展公共文化服务工作,在活动中宣传优秀思想理论、优秀传统文化和文化艺术理论。2023年宝安区文化馆共开展11个品牌活动共700余场,线下惠及群众3.9万余人。

为扩大公共文化服务覆盖面,宝安区文化馆于2018年开始建设宝安区文化馆总分馆制体系,结合宝安区实际情况,搭建1+10+N文化馆总分馆体系框架,即1个区级总馆,10个街道分馆和12YXpKlkiuFbCVC5aBmrF+5A==4个社区文化服务站,织密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另外,积极引入社会力量开展公共文化服务,依托文化馆总分馆体系,吸纳社会特色主题馆,截至2013年,共有15家社会特色主题馆,涵盖器乐、曲艺、雕刻、环保、生活美学等门类,极大地丰富了宝安区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容[1]。

二、全民艺术普及在文化馆业务工作中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全民艺术普及是近年来我国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举措。2015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在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顶层设计中提出全民艺术普及的理念、思想与目标任务。2017年3月1日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明确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支持开展全民艺术普及。《“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将“提高人民群众的艺术修养和审美水平”提升到了“提高促进社会文明程度”的高度;文旅部、发改委和财政部共同印发的《关于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也明确提出“做大做强全民艺术普及”;文化和旅游部在《“十四五”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中提出“实施全民艺术普及工程”,全民艺术普及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指明了文化馆在“十四五”期间的发展方向与重点工作任务。

文化馆是开展全民艺术普及的主要实施主体。宝安区文化馆在上级业务指导单位与各级部门的领导与支持下,积极响应上级号召,率先在深圳市举办全民艺术普及系列活动,除开设各种艺术培训班、举办不间断的展览、日常演出与各类文艺比赛外,在2023年与社会团体合作,打造了一个以“青春、活力、时尚”为主题的全新全民艺术普及品牌——“开演”文艺四季SHOW活动,致力于搭建一个调动民间文艺力量,立足宝安、面向深圳、辐射粤港澳大湾区的“百姓才艺大舞台”。全年在宝安各街道文化场馆开展了7场全民才艺SHOW、1场年度才艺SHOW、1场年度展演,10场艺术讲座,内容涵盖流行音乐、民族音乐、曲艺小品相声、缤纷舞蹈、炫酷街舞、和美之声、戏剧戏曲等多种形式,吸引了79个表演团体、1000多名来自全国各地的选手登台竞技,现场观众20多万人次,线上观众超过700万人次,被评为深圳市全民艺术普及推广季——2023年度深圳十佳公共文化艺术项目。2023年,“开演”文艺四季SHOW活动9场比赛、展演线上线下观看人数约295.7万人次,10场艺术讲座线上线下覆盖群众26.3万余人次,为扩大宣传,在抖音、快手、微信视频号、小红书、微博进行宣传,总观看量470余万人次,“开演”文艺四季SHOW这一活动,不仅是宣传、普及文化艺术的平台,更是文化艺术爱好者展示的平台[2]。

三、全民艺术普及工作的探索与尝试

通过这项参与人次广、观看数量大、覆盖范围宽的全民艺术普及推广活动,我们发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也总结出一些新模式,新探索。

(一)当下全民艺术普及工作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

随着科技的不断推进,手机、电脑的全面普及,文化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全国文化馆都面对着以下新情况:一是通过网络获取艺术资源的途径越来越多;二是市民对文化馆业务的要求越来越高;三是来馆市民越来越少;四是参与文化活动的市民越来越少;五是文化馆的数字化建设跟不上时代的要求与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

通过多方了解与外出学习,我们发现:全国各地的文化馆或多或少都存在着艺术普及途径不畅通、服务水平跟不上、覆盖面不够广、数字化不够全面等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这就需要文化馆对自身服务理念、服务内容、服务方式进行思考。普通的文艺演出、没有实际帮助的讲座,没有名家作品的展览,已经无法吸引市民前来。很多展览,开幕式即闭幕式;很多讲座,听众难以招募;很多演出,观众上座率不到七成。与此同时,一些公益培训却一票难求。同时,在开展全民艺术普及业务工作中,存在以下问题。

1.全民艺术普及的活动品质提升难。想邀请有影响力的名家参与,却受到相关专家劳务费、专家讲座费用等报销制度的制约,一些可以有较大影响力、较好社会效益的文化活动难以开展。

2.专业人才队伍年龄老化、人才缺口较大。以宝安区文化馆为例,现有30名工作人员,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人员有12人,但年龄普遍在50岁以上,极不利于服务创新、工作推进与全民艺术普及活动的开展。文化馆的人才队伍建设是全民艺术普及的关键,群众文化活动的质量高低、水平如何,很大程度上是由工作人员的素质水平与工作的能动性决定的。如何提升专业人才队伍的素质,发挥其工作的能动性,需要政策与经费的支持。

3.多头管理,单向输出,经费紧,任务重、压力大。作为承上启下的业务单位,主管领导与主管部门多,临时交办的与业务工作无关的任务多,造成人员无偿加班加点常态化,极不利于工作质量和专业技术人员工作积极性的提升。

(二)全民艺术普及的新模式

随着经济发展速度变缓,承担公益文化活动的事业单位经费不断削减,如何保持并更好地完成全民艺术普及工作,文化馆面临着全新的课题,必须转变思维理念,寻找新模式。

1.寻求合作。在全区各街道寻找各种艺术培训机构与非遗传承人,充分利用馆内公众号与当地媒体进行宣传,各类艺术培训机构提供场地与一定数量的公益培训(或是在每节培训课内提供部分免费名额或优惠名额),让群众在生活圈“一公里”直径范围内可以获得公益艺术培训、讲座等。

2.走出去。文化馆作为区级文化机构,辐射范围有限,不能仅仅在馆舍内举办各种艺术活动,更要走出去,到校园、街区、工业园区、机关单位与商圈。不仅仅是文艺表演,还有各种专题讲座、艺术展览,直接办到市民的家门口,从而让艺术普及落到实处。

3.引进来。邀请区内有影响力的艺术名家,定期举办讲座、培训、展览,让更多的人直接与名家对话,从而激发市民对艺术的热爱与参与。

4.打造全民艺术普及宝安校区总分校。将宝安区文化馆作为全区全民艺术普及总校,各街道文化站、社会主题馆作为全民艺术普及的分校,一站式开展普及工作。依托深圳市全民艺术普及行动和宝安区较有知名度的各类品牌文化活动,推进全民艺术知识普及、欣赏普及、技能普及和活动普及,把文化馆打造成为真正为市民服务的终身美育学校。

(三)全民艺术普及的新探索

推动全民艺术普及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专业院团、社会组织、教育机构、文化艺术工作者和广大文化志愿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与推动。宝安区文化馆在工作中,加强与各行政机关的合作,与深圳大专院校紧密联系、深化与教育机构的联合、发掘社会力量参与到全民艺术普及工作中。

1.与人大、政协加强联系,定期邀请两代表一委员参与活动,引起他们的重视,通过提案方式,加大政策支持与资金的投入。同时,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全民艺术普及事业中,形成多元化的资金来源。

2.加强公共文化流行服务,加大与公共文化服务单位的合作。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不仅是总分馆的全面深入,还有各公共文化体系内部的加深合作。深圳是图书馆之城,图书馆总分馆建设采用垂直型管理,做到了人、财、物的统筹,大大便利了市民的阅读生活。宝安区文化馆的总分馆管理是松散型,且资金少或不到位,造成居民“一公里”生活圈内,很少有文化馆站。宝安区文化馆在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充分利用图书馆、民间博物馆的分布,在全区10个街道的社区图书馆、劳务工博物馆等馆舍,定期提供艺术普及活动,为广大群众提供便利的艺术学习和体验场所。

3.通过走出去、场馆延时开放的方式,将艺术普及到学校、社区。将艺术教育纳入基础教育体系,确保每个小学都有特色艺术教育课程,让小学生从小接触和学习艺术,如京剧、粤剧、黄梅戏、非遗课堂等。同时,将艺术培训送到社区、园区,尤其是在职的青年人,针对他们的休息时间组织课程,通过场馆延时开放的方式,利用周末或夜校,将艺术普及到职场员工。

4.文化艺术活动长期性、稳定性开展。定期举办各类文化艺术活动,如节日演出、周末音乐会、戏剧节、读剧活动、各种展览等,吸引和带动市民踊跃学习艺术知识、鉴赏艺术成果、掌握一定的艺术技能、学会观看艺术展演,从而组建艺术社团、开展艺术创作、参与到艺术活动中,实现全区艺术普及人口综合参与率达到人均两次以上,从而潜移默化地提高全民的艺术欣赏水平。

5.加大文化活动的宣传推广。每天发布文化活动信息,利用各种媒体和平台,加强对艺术普及工作的宣传推广,提高公众对艺术的认识和兴趣。市民可以通过社交媒体、电脑、电视、广播、网络等多种渠道,了解最新活动信息,观看演出内容。

6.提高文化馆工作人员的服务能力,以全民艺术普及作为业务工作的核心。转变文化馆办馆理念,提高馆员的服务能力,把全民艺术普及作为办好文化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将馆员原有的单纯追求个人艺术水准、以作品获奖为目标的工作导向,转为将全民艺术普及工作作为工作的核心内容。各专业馆员均参与到培训、讲座一线,从而丰富了馆内的活动,吸引了更多的市民参与。

7.充分调动文化志愿者的积极性,参与到全民艺术普及的队伍中来。与宝安区义工联合作,定期招募文化志愿者,并定期培训,提升他们的文化艺术素养。对其中部分有文化艺术专长的志愿者,鼓励其参与到辅导市民进行艺术提升的工作中。通过文化志愿者队伍,将艺术带到社区、学校、园区、企业中去,从而繁荣并扩大全民艺术普及的覆盖面。

8.将艺术与科技结合。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人工智能(AI)、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先进技术,创新性地发展艺术普及。通过全新的形式、新颖的内容,使艺术更加生动,尤其能吸引少年儿童的参与。他们将成为一支生力军,从小耳濡目染,受到熏陶,将引领他们走上文艺的道路,或者在紧张的工作中得到更好的放松。

9.与文产、文旅、文商合作。宝安文化馆利用一楼入口处的显著位置,设置了一个文创夹——造物空间,展示宝安非遗、宝安文创产品以及与宝安知名企业合作的产品,并定期更换展示内容。产品下设有二维码,方便市民后台采购,不仅促进了宝安产业的发展,也推动了商家的销售。同时,在宝安文化馆的服务台设有宝安旅行推介宣传,各旅行社也分发宝安文化馆全民艺术普及推广的相关宣传手册。通过互通互助,扩大了宝安艺术普及的影响力。

10.建立公众反馈机制。每年组织两次群众满意度调查,通过召开座谈会、线上投票、现场调查问卷等方式,了解群众对全民艺术普及工作的意见、建议,建立反馈机制,不断优化和改进全民艺术普及工作。

四、结束语

全民艺术普及工作,利在当代,功在千秋。在科技不断日新月异的今天,有效推动全民艺术普及将提高市民的艺术素养,缓解城市居民的精神焦虑,丰富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从而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中华文化的影响力,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与幸福感。这一工作不仅关乎当代发展,更为未来的文化繁荣奠定了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李宏,李国新,主编.文化馆蓝皮书:中国文化馆全民艺术普及发展报告[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8.

[2]曹树金,韦景竹,王惠军,刘翔,著.文化馆总分馆制研究[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9.

作者简介:李敏(1972-),女,吉林扶余人,本科,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文化馆馆长,从事基层群众文化发展等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