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苏州十番锣鼓班社传承

2024-11-13朱鸣明

艺术大观 2024年21期

摘 要:两次被列入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苏南十番锣鼓(以下简称十番锣鼓)有着独特的音乐魅力与文化内涵。由于社会环境和生活模式的急剧变化以及多种因素的交织,明清时期曾风靡一时的十番锣鼓,如今却深陷困境,面临着传承危机。基于此,本文对苏州十番锣鼓班社的传承现状进行了深入的调研与分析,详细阐述了当前十番锣鼓的传承困境并从人才传承、社会认知、传播途径、资金支持等方面提出创新发展策略,对十番锣鼓的传承与保护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十番锣鼓;堂名;传承现状;创新策略

“十番锣鼓创于明代,盛行于江苏南部苏州、无锡一带,是一种独特且较好的民间器乐合奏形式。‘十’是多的意思;‘番’指翻花样”[1]。最初,仅由打击乐器(金、革、木)演奏的清锣鼓响起,随后逐渐演变为融合了笙、管、弦乐器的丝竹锣鼓。流行于民间的十番锣鼓,其演奏成员主要由职业性堂名班社中的乐手组成。随着昆曲坐唱形式的兴起,“堂名”这一组织应运而生。他们在演唱昆曲戏文前后,都会演奏十番锣鼓。

除了专业从事堂名演奏的艺人之外,一些民间道士同样擅长演奏十番锣鼓。此外,在农村地区,部分民间乐手也会自发或临时加入“堂名”,或是做十番和道教的乐社。在演奏十番锣鼓时,乐队通常由八至十二名成员组成,其中十二人的阵容被誉为“全堂”或“满堂”。堂名自形成以来,出现在结婚、祝寿、满月、乔迁、开张与庙会等各种各样的喜庆活动中。演奏时通常采取坐姿,两张方桌并排摆放,横置于厅堂中央,桌端面向观众,乐器则整齐地摆放在桌面上。每位乐手在演奏时会同时演奏多种乐器。“十番锣鼓的曲目多源自军乐、官乐以及民间音乐,亦有部分曲目源自昆曲。其演出形式通常为锣鼓段、丝竹乐段、锣鼓牌子的交替或重叠演奏”[2]。

一、十番锣鼓的传承现状

十番锣鼓,作为江南地区历史文化的见证者,其起源可追溯至明代,至清代达到鼎盛,至今已历经数百年的沧桑。随着时间的流逝,这种独特的打击乐艺术逐渐与江南的民俗文化融为一体,成为当地居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通过十番锣鼓,我们能够更深入地洞察江南地区的民俗风情、社会结构以及文化传统。

在其兴盛时期,十番班社的演出内容丰富多彩,包罗万象;无论是婚丧喜庆等大小事宜,都邀请乐班到家中助兴。当时的人们对乐班的音乐素养有着较高的要求,这种挑剔直接促进了“十番”班社技艺的竞争性提升。若班社活动频繁,便象征着“十番”音乐的繁荣昌盛,同时也促使老百姓接受它并运用在各个场合中。这让我们看见了一个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现象。由此看出,在那时“十番”音乐深受民众喜爱,与百姓生活紧密相连。十番锣鼓不仅满足了人们的精神需求,还促进了社会交往和群体认同。作为一种集体性的音乐演奏形式,它不仅加深了人们的族群认同感与归属感,更具备了显著的团结人心、凝聚力量的积极作用。

然而,从清末到民国时期,社会的剧烈动荡以及西方文化的强烈冲击,严重干扰了十番锣鼓的传承。民国初年,尽管十番锣鼓的表演团体在江浙一带依然活跃,但一些不可抗因素对传统习俗和艺术形式造成了巨大破坏。后来,尽管一些热心人士努力尝试复兴十番锣鼓,但由于社会环境和传承方式的变迁,其原有的风貌难以完全恢复。在现代化和西方化的双重影响下,十番锣鼓的传统使用场合逐渐减少,目前仅出现在农村的少数场合中,其昔日的辉煌已不复存在。笔者翻阅资料发现,“1949年前苏州城区知名的堂名就有几十个。如苏州多福堂、荣和堂、保和堂等;吴县有北万和堂、南万和堂、小万和堂、会和堂、鸿和堂、世德堂等;常熟有春和堂、全福堂、中和堂、洪福堂;太仓有光裕堂、庆修堂、余庆堂、瑞和堂、瑞霭堂、合和堂、永乐堂等;吴江有金玉堂、大乐堂、大喜堂等;昆山有永和堂和陆家浜的吹鼓手等。其中影响最大、四方闻名的是吴县黄埭镇的万和堂”[3]。这些堂名由于社会的变迁没能传承下来,现十番锣鼓堂名的数量、使用的乐器种类已大不如前。通过调查发现,顾再欣先生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十番音乐代表性传承人,遂与他取得联系并进行采访。经过询问得知,现十番锣鼓堂名的数量、使用的乐器种类已大不如前。

昆玉堂,作为目前少数仍在活跃演出的堂名班子之一,共由十位艺人组成(见表1)。其中,顾再欣作为该堂名的领军人物,尤为引人注目。他不仅是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十番音乐(木渎十番)的代表性传承人,还在2012年初受邀担任教学工作。昆玉堂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堂名班子,其艺人并非全都是科班出身,他们中的大多数接受过正规的民乐教育。凭借对民乐的热爱和执着追求,他们才组成了昆玉堂。至于打击乐器,他们是在昆玉堂临时学习的。他们每个人都具备多项技能,虽然不能说达到了精通的水平,但每位艺人都能展现出独特的才华和深厚的艺术底蕴。

在昆玉堂,他们相互学习,共同进步,将各自的专长融入每一次的演奏中。当然,这也离不开顾老师的严格教导。此外,他们不仅注重技艺的提升,更重视团队的合作与默契。在每一次的排练和演出中,他们都能迅速找到彼此的节奏,共同创作出和谐美妙的十番音乐。这种团结协作的精神,也是他们能够在昆玉堂中不断成长和进步的重要原因。

经过长达十二载的刻苦磨炼,昆玉堂名乐队已硕果累累。他们不仅掌握了《将军令》《朝天子》《小开门》《汉东山》及《万年欢》等十余首的经典堂名曲牌,更在昆山“元宵文艺晚会”(市民活动中心)、高新区京昆票友演唱会(亭林园古戏台)、昆山市非遗文艺展演(张浦姜里庙会)、中国昆曲古琴研究会联谊活动(千灯)及千灯秦峰曲会等各类大型活动中,赢得了广泛的赞誉与喝彩。截至目前,昆玉堂已累计完成了15首堂名十番音乐的精彩录制。他们还积极投身于第二届中国民族民间乐种组合展演、第三届大运河文化旅游博览会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以及苏州虎丘曲会开幕式等盛事,并凭借出色的表现荣获了文化部的表彰。

在当今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十番音乐正遭遇传承的难题,寻找合适的继承人变得异常艰难。尽管如此,作为具有地域特色的传统文化,十番音乐的价值远远超越了音乐学的界限,它对于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而言,是一笔珍贵且值得深入研究和保存的财富。顾老表达了这样的愿望:若无继承人出现,他希望至少能将现有的表演曲目制作成影像资料,以确保这些文化遗产得以留存。

二、十番锣鼓传承的现实困境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传承与保护是当下亟待推进的严峻工作。特别是随着传承人老龄化越发严重,已经逐步威胁到十番锣鼓的健康发展”[4]。至于传承方式单一、传播普及率低等问题,也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十番锣鼓的创新发展。

(一)传承人老龄化

几百年来,堂名几经风雨洗礼,既曾达到过繁荣昌盛的巅峰,也曾经历过萎靡不振的低谷。如今,它似乎已被世人遗忘。在20世纪90年代初的普查中,登记在册的艺人约有三百名,他们当时都已步入古稀之年。到了2004年,大多数老艺人已经离世,幸存的少数艺人也因年老体衰和疾病,大多失去了演出的能力。一些曾经世代相传的堂名世家,其后代也大多转而从事其他行业。

(二)传承方式单一

十番锣鼓的传承方式仅仰赖于口耳相传的记忆,即使有谱也是重点式的记录,再加上技艺的养成非一朝一夕,持续不断地练习和演出,才能培育出技艺精湛的艺人。而且堂名艺人为了保护生计和职业地位,往往不将技艺外传给非家族成员,传统上都是以家族内部传承音乐技艺,具有封闭性和地域性限制。

(三)传播普及率低

十番锣鼓作为一种专业性较强的艺术形式,要求艺人具备一专多能的能力,演奏时需凭记忆背谱,这与现在依靠视谱来展现音乐的演奏方式有所不同。其曲谱主要有“工尺谱”和“简谱”两种,前者多为以前的旧抄本或艺人的传抄本,后者则是经过整理并发行的谱本。工尺谱的阅读和掌握难度较大,因此传播普及率相对较低。过去,十番锣鼓主要依靠艺人团体在节日庆典期间进行表演,如今却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和有效的传播渠道。

(四)资金支持不足

为了保护、传承和推广十番锣鼓,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涵盖录音录像、出版相关画册和书籍,以及建立陈列展览馆等方面。虽然,政府和社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一定的扶持政策,但具体到十番锣鼓项目上,扶持力度和覆盖面仍显不足。

(五)音乐审美的改变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音乐审美也在不断变化。流行音乐、电子音乐等现代音乐形式以其新颖的节奏和表现手法吸引了大量年轻人的注意,而传统音乐则逐渐被边缘化。十番锣鼓作为一种传统音乐形式,其独特的韵味和表现手法在现代社会中显得有些格格不入。年轻人对这种传统艺术形式的兴趣和了解越来越少,也不愿从事十番音乐的活动,导致传承和发展面临巨大挑战。

三、十番锣鼓未来的创新发展策略

苏州政府对十番锣鼓的保护与传承已经展开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当十番音乐(辛庄十番、木渎十番)陆续被列入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苏州市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做出多项部署,如推动非遗传承人的认定,出版《苏州民族民间音乐集成·十番锣鼓卷》,开展《苏南“十番锣鼓”艺术打击乐人才培养》项目等系列举措,都十分有利于十番锣鼓的保护与传承。

(一)重视十番锣鼓传承人的培养,为十番音乐的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设立专项基金,支持锣鼓艺人传授知识,鼓励年轻人学习传统技艺。同时,与文化部门合作,开展锣鼓技艺的系统研究和整理;也可通过高校音乐学院或其他教育机构开设相关课程,“设置相关专业,每年培养定向生,毕业后到县、乡(镇)的文化站等单位从事十番音乐的传承和发展工作”[5],确保这一传统艺术形式的原汁原味得以传承。

(二)提高社会认知,加大民俗活动力度,促进十番锣鼓发展

定期举办十番锣鼓惠民公益演出或展演,推动十番锣鼓与其他艺术形式的交流与融合。组织十番锣鼓与其他民间艺术如舞龙、舞狮、戏曲等的联合演出,丰富演出内容,增强观赏性。通过这种跨艺术形式的合作,使十番锣鼓在新的艺术环境中焕发新的活力。

(三)加强宣传教育工作,推进十番锣鼓进校园

组织专家编写十番等乡土音乐教材,帮助学生了解十番锣鼓这一传统艺术形式。邀请十番锣鼓传承人和堂名乐队进校园,开展专题讲座和示范演出,让学生感受到十番锣鼓的独特魅力,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定期举办十番锣鼓比赛和展示活动,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学习成果的平台,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参与度和积极性。此外,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制作十番锣鼓的在线课程和教学视频,方便学生随时随地进行学习,营造传承文化遗产的氛围。

(四)加大资金投入,充分利用新媒体产业对十番锣鼓进行宣传

建立十番锣鼓官方网站和社交媒体账号,定期发布相关的历史背景、演出信息和教学视频,吸引网友关注和参与。与知名视频平台合作,制作高质量的十番锣鼓演出视频,或系列趣味性强、易于传播的短视频,通过平台的推荐机制,让更多观众了解这一艺术形式的魅力。此外,利用短视频平台的广泛传播力,制作一系列趣味性强、易于传播的短视频,展示十番锣鼓的独特魅力。例如,可以拍摄锣鼓手的日常训练、幕后花絮以及与观众互动的场景,增加观众的代入感和参与感。还可以举办线上十番锣鼓比赛和展示活动,邀请全国各地的锣鼓团队参与,通过网络投票和专家评审的方式,评选出优秀团队和个人,进一步提高十番锣鼓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五)鼓励创新发展,增强文化自信

在保留十番锣鼓传统曲目的基础上,可根据时代进步和应用场合的需求,进行改编和创新曲目的创作。还可以通过跨界合作,将十番锣鼓与现代音乐、舞蹈、戏剧等艺术形式相结合,创作出新颖独特的演奏形式。这样不仅能为传统艺术注入新的活力,还能吸引更多年轻人的目光,让十番锣鼓在新的文化土壤中焕发新的生机。在国际文化交流方面,积极组织十番锣鼓的海外巡演和展示活动,让更多国家和地区的观众了解和欣赏这一独特的中国传统文化,增强其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四、结束语

苏南十番锣鼓作为一项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传承与发展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要想有效地解决这些困境,需要政府、社会各界以及音乐界的共同努力,通过教育培训、创新发展、资金支持等多种措施,共同推动苏南十番锣鼓的传承与进步,让这一传统音乐文化得以繁荣和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编.杨荫浏全集·第8卷·苏南十番鼓曲、十番锣鼓[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09.

[2]范杨.苏州地区十番锣鼓班社探微[D].上海音乐学院,2011.

[3]中国民间文学集成全国编辑委员会.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江苏卷)[M].北京:中国ISBN中心出版社,1998.

[4]杜运威.论江苏南闸民歌之文化价值、传承现状及发展策略[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3(06):14-20.

[5]王耀华,王聪生.十番音乐·闽西[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8.

作者简介:朱鸣明(2000-),女,江苏盐城人,硕士研究生,从事音乐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