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巴洛克复调艺术在长笛作品中的体现

2024-11-13赵佳梅

艺术大观 2024年21期

摘 要:巴洛克时期的音乐艺术极具特色,欧洲许多乐器的著名音乐作品也都诞生在该时期,其中长笛音乐作品较多,许多知名音乐家创作了独奏、协奏的长笛乐曲,包括巴赫、亨德尔等,这些音乐家的作品到如今仍然被长笛音乐艺术领域所推崇和研究,可见其音乐价值较高。本文通过研究巴洛克时期的背景与长笛的发展,进一步分析了长笛作品中巴洛克复调艺术的体现形式。

关键词:复调音乐;长笛演奏;巴洛克风格

巴洛克时期的欧洲艺术界呈现出大繁荣局面,尤其是音乐艺术领域更是体现了独特风格。文章主要分析了巴洛克风格长笛演奏音乐的特点,从而深入分析巴洛克复调艺术在长笛作品中的运用。

一、巴洛克时期的背景与长笛的发展

(一)巴洛克时期的背景

巴洛克时期是指西方17世纪初期到18世纪中期的欧洲社会,巴洛克风格最初是在意大利艺术领域诞生,随后蔓延到整个欧洲,当时的欧洲各国家都处于转型发展的重要阶段,以往的封建主义开始被打破,朝向崇尚自由的资本主义社会转变,再加上受到文艺复兴的影响,艺术领域的发展也迎来了空前机遇,不管是音乐、美术还是建筑,都展现出别样的风采,当时的统治阶级生活十分奢靡,也喜好华丽的艺术品,会修建具有艺术风格的宫殿,也会要求艺术家进行表演和创作来达到娱乐目的,以此来彰显权力的尊贵。各种大型宴会、宫廷舞会场合都会有艺术类活动,以舞台歌剧为主,在某种程度上大力推动了当时巴洛克风格的音乐形成和发展。巴洛克时期的音乐艺术倾向于表演性较强、技巧要求较高的创作,当时的乐器制作水平逐步提升,复杂的社会背景也令音乐家创作灵感迸发,同当时的建筑艺术一般,音乐曲谱也十分绚丽和高雅,技法上也持续创新,声乐的伴奏方面器乐是不可或缺的角色,乐器演奏也与声乐的呈现效果息息相关,巴洛克时期,器乐的曲目甚至脱离了原本“附庸”的地位,开始具有独立性,即只凭借乐器进行旋律演奏而不再需要配合声乐,器乐演奏也作为许多著名声乐作品的序曲部分,还出现了多种器乐之间的协奏表演形式,可见其发展态势前所未有,器乐开始影响声乐艺术的发展方向,传统乐器已然不能满足艺术需求,对其进行创新性改良,使演奏的效果出现变化,也涌现出不少全新的乐器,长笛乐器在该时期的创作和创新发展都十分繁荣,其包含奏鸣曲形式、协奏曲形式,也被用在一些歌剧当中,体裁多元、种类丰富,许多著名的音乐家纷纷创作长笛演奏作品。

(二)长笛的发展

长笛出现的时间较早,可以追溯到人类发展历史的远古时期,而长笛正式被确定为乐器体系则是在欧洲的文艺复兴时期,其独特的音色和灵活的演奏方式广受音乐爱好者的认可。巴洛克时期之后,长笛的发展也进入蓬勃阶段,当时的长笛乐器多为木质,且整体结构不能拆分,即上方位置设置一个吹孔,同时布置了六个按压的孔位。长笛最初演奏的主体只是流浪艺术家和民间音乐家,后受到皇室和军队的注意,被用于军乐创作中,长笛的制作也经过一些改良,像是管身被加长还划分为两节结构,可进行拆卸,17世纪中期,法国的知名乐器制作家族还在长笛上加装了一种按键,使其在演奏时更为流畅,也使音色变得清亮、高雅。巴洛克时期,长笛音乐发展受到社会经济与政治变化的影响,起初独奏形式更受到人们的喜欢,随着不少作曲家开始关注长笛演奏,长笛与其他乐器的协同演奏形式也开始得到突破性发展,这也为后续长笛音乐作品的流传奠定了基础[1]。

二、巴洛克风格长笛演奏音乐的特点

巴洛克风格长笛演奏音乐作品虽然各有特色,但其大体风格具有相近之处。例如,许多长笛演奏作品更看重综合性的调和,也会对表达的情感进行适当修饰,使长笛音乐艺术的表现力更强。巴洛克时期的欧洲艺术与古典均衡性适当违背,音乐艺术也是如此,但长笛音乐作品仍旧保留了一定的人文理念,如在教会、贵族以及皇宫的生活中,长笛音乐都被作为一种表达艺术,但由于当时的政治体系变化极为快速,巴洛克风格的长笛音乐也从最初的“标新立异”转变为“广受欣赏”,风格也渐渐多样,寄托了许多类型的情感,尤其是部分长笛作品用其他乐器进行伴奏,使其旋律中的情感态度更加清晰地表达给听众,这也是巴洛克音乐艺术的特性。巴洛克风格长笛演奏音乐因此可概述为两种特色:第一,情感丰富性较为明显,许多音乐家在创作长笛作品时,或呈现激动、兴奋的心情,或展现出痛苦、悲愤的情感,长笛旋律流出后也能打动人,事实上大多数音乐家并不是想要借长笛演奏来表达私人情绪,但饱含情感的创作手段仍然成为一种特色,后续许多长笛音乐的研究者都认为这是巴洛克时期长笛音乐的基本范式,创作时大同小异,不管是剖析其基本节奏还是曲式,都可以看作抒发情怀的音乐作品。第二,长笛作品创作时的记谱和节奏较为特别,与现代长笛音乐不同的是,巴洛克时期长笛音乐节奏大概有两种类型,一种是较为规范和整齐,容易解读,研究者可以立马看懂风格,另一种则是情感充沛且相对愉悦,这两种节奏的特性差异较大,但都能够让听众快速沉浸其中并对作品产生思考[2]。另外,虽然巴洛克时期长笛音乐作品具有一定的情感主义,但其中也透露出理性,音乐的程式化并未完全突破,因此,该阶段的长笛音乐可以用情感、理性相互碰撞与融合来形容。

三、长笛作品中巴洛克复调艺术的体现形式

在音乐艺术领域,复调指代单声部进行创作的技法,其最早出现在中世纪的欧洲,当时的教会圣咏中出现过复调,后经过发展逐步形成体系,也为多声部的出现以及主调拓展奠定基础。复调在巴洛克时期出现较多的形式是基于二声部进行创作,该时期的西方音乐中,长笛的发展较为迅速,诞生了许多长笛曲目创作的优秀音乐家,如巴赫,亨德尔、泰勒曼等,这些音乐家创作的长笛演奏音乐也是极具时代特色,其中运用了许多复调手法,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以下从几种长笛演奏作品出发,探讨巴洛克复调艺术手法的体现形式。

(一)巴洛克复调在无伴奏长笛奏鸣曲中的运用

欧洲中世纪长笛音乐蓬勃发展,占据主要地位的一种长笛乐曲就是无伴奏曲,这种乐曲不依赖伴奏来衬托情感,因此其对于技法的要求较高,在演奏时完全突显出长笛的高雅,当时的无伴奏长笛奏鸣曲多为舞曲类型的节奏,具有浓厚的古典气息,代表性作品众多,以下以著名音乐家巴赫的长笛作品《a小调长笛无伴奏奏鸣曲》为例,分析巴洛克复调的具体运用。该长笛曲演奏的初始乐章融合了帕蒂塔舞曲,整体的节奏轻快、放松,其中有一段旋律经过复调处理,如谱例1所示,表面上来听是单声部,但仔细聆听可以发现具有潜藏特性的复调,其中低音部分的旋律较为明显,处于强音的区域,其余音符也围绕该旋律来组合呈现,形成相互对位的旋律形式,包含了高低音部分,整体律线清晰,在演奏低音主要旋律的过程中,需要采用保持音的技法,使其旋律线和高音部分区分开来,如此就能使单声部长笛旋律出现两个不同声部的复调效果,增强了乐曲的表现力。

第一乐章旋律在调性方面的布局也颇为精巧和细腻,其进入时采用了a和声小调,随后转变为d小调形式,可见巴赫在创作时融入了十二平均律,其转调处理也遵循了从近的基本原则,基于调性的色彩特征,该处节奏的力度不能太强,因而只处理成中强水平。从曲式结构的创作来分析,舞曲帕蒂塔原意大利语言的语境中就表示旋律的变奏处理,因而在该长笛乐曲中,巴赫以主旋律为基础进行了适当的变奏,该手法还能追溯到西方音乐的早期历史,当时宗教盛行,圣咏也广为流传,对音乐艺术产生了深刻影响,复调也开始发展起来,同时,也有宗教领域的一些音乐家将圣咏编成旋律,改部分歌颂环节从原本的高音变成低音,还新编了旋律,使整体声部变得更加复杂和华丽,巴赫的a小调长笛乐曲中,帕蒂塔部分的旋律就与圣咏的华丽声部相对应。但帕蒂塔本身的体裁不含有宗教特性,对于音乐艺术而言,其既包含了人文精神,也具有充分的理性,因此,演奏时也应平衡把控沉稳与欢快的风格融合,主旋律部分相对庄重,体现“人性”,吐奏部分则是更加轻盈、灵动[3]。

与第一乐章相比,巴赫的《a小调长笛无伴奏奏鸣曲》中第二乐章复调的体现也更加复杂和明显,其通过处理得到了三声部,对和弦进行了分解,功能方面,小节之间存在的模进的联系,调性方面,不同的小节之间也存在和弦转位,可以从F大调转变为G大调,演奏过程中为了使复调突显,可以先展开演奏功能和弦部分,后按照原来的乐谱进行演奏,如此就能找到声部的具体分布,随后要厘清和声部分的分布特征,在转换调式时,处于C大调的和声部分较为清亮、音域也较广,因而可以围绕着复调和声来进行练习,最后仍然回到原曲部分进行演奏。整个旋律中包含了多种声部,要分清主次,主要看声部在低音或高音的哪个位置出现拍子,则就可看作低音声部或高音声部为主。

(二)巴洛克复调在长笛与钢琴合奏曲目中的运用

长笛音乐艺术在发展过程中,也尝试与其他乐器进行合奏,其中与钢琴乐器的合奏作品最多,著名音乐家巴赫也尝试创作了许多古钢琴与长笛结合的奏鸣曲,在演奏时展现出巴洛克复调的技法,比较经典的作品之一就是《bE大调长笛与钢琴奏鸣曲》,该乐曲先是以钢琴演奏进入主旋律,之后转为长笛的演奏,在bE大调上展现出较为明亮的音色,长笛旋律过后,钢琴悠然奏出,作为复调部分对律动进行补足,其复调处理的技法为哈农式,这种复调与前述的处理有着很大差异,其可以在旋律中持续出现,不出现间断,有一种此起彼伏的节奏感,但整体旋律始终保持相同走向,钢琴配合长笛过程中,以长笛的旋律为主,钢琴演奏部分则类似于一种回声,因而演奏时力度不宜过强,否则会出现喧宾夺主的效果。之后的旋律中也存在反向复调处理技法。如谱例2所示,其中的复调处理为倒影式,从调性角度来看,先是转到bB大调的区域,这种转调也是基于近关系的原则,因此主旋律部分具有一定的舒缓感觉,和前面的旋律相互承接,不显突兀,但从色彩来分析,与bE大调相比要更为暗淡,因而演奏的力度也要适当变弱。在倒影式复调的旋律处有多个音符密集,同时也出现了两种反向对位的旋律效果,使律动更为强烈,展现出的乐曲具有更为复杂和丰满的特性[4]。

长笛与钢琴的合奏需要注重良好衔接,如谱例2中,第二拍的力度为弱位,而第三拍则转为强位,二者采用同音连线的方式,强调力度的作用,使长笛、钢琴的声部可以在强拍部分实现对接交汇,整体旋律流畅顺滑,还会给聆听者带来绵延的音乐感受。巴赫的乐曲作品中,也精心处理了两种乐器的衔接,主要是突显出钢琴演奏的颗粒感,而同时保留了长笛的悠长感,使其实现巧妙结合,其中巴洛克复调的艺术手法不可或缺,在织体中蕴含了多种复调技法,使得最终创作的旋律更加绵长,也能够丝丝入扣,呈现出极佳的艺术成效,演奏过程中也要注意以长笛旋律为主,钢琴演奏的律动应尽量保持同步,长笛演奏人员需要做好换气处理,确保和钢琴之间的交接良好,展现出平稳的旋律。

总之,长笛演奏作品中不管采用哪种复调处理技法,其创作的基础都为巴洛克音乐,因此也蕴含了这种音乐的风格与表现特征,充分了解作品的复调体现形式,可以使演奏的效果更佳,同时应注意,复调艺术融入的长笛演奏并非各种音符堆砌到一块,而是应当清晰辨认复调的类型,判断其旋律走向和调性是否和谐,调整好演奏的速度、力度等,使复调艺术的诠释更为准确,巴洛克复调的特征是理性,因而演奏时技法要求较高,而不宜融入较多情绪。

四、长笛作品中巴洛克复调艺术受到乐器形制的影响表现

西方中世纪音乐发展过程中,乐器长笛大多为乌木制作而成,基本没有机械感的按键,因而当时的长笛演奏音色和近代流行的长笛有着很大不同,这也使长笛作品更具辨识度,可以说乐器形制的不同导致了音色不同,而音色在乐曲情感体现方面具有很重要的作用,理论上来说,长笛作品中要想充分体现巴洛克复调的艺术,还要使用纯正的巴洛克时期乐器,展现出声音的独特魅力,这种乐器不仅材料特殊,制作结构也较为特别。现代使用的长笛乐器在演奏巴洛克时期的乐谱时,需要进行模仿,尽量将复调完美呈现出来,如许多演奏人员会选择现代波姆长笛来进行巴洛克时期长笛音色的模仿,对此先要找到二者间存在的差异,如现代波姆长笛的音色具有震动感和厚重感,而巴洛克长笛音色则相对明亮,音乐领域较为权威的专业人士也认为,现代长笛要想展现出巴洛克复调的技法,就要使音色变得更为单薄和清亮一些,演奏时可以尽可能将下方笛孔大面积覆盖,之后打开口腔使用悠长气息进行演奏,就能适当转变音色特征。钢琴乐器合奏的长笛作品中,钢琴演奏部分为伴奏,巴洛克时期多会选择羽管键古钢琴,其音色具有较强的穿透效果,而现代钢琴为体现出复调的技法,可以模仿古钢琴的泛音,使其更有颗粒感,展现出较佳的演奏水平[5]。

五、结束语

长笛作品中对巴洛克复调艺术手法的融入,可以使长笛旋律的表现力增强,因而许多著名的长笛音乐作品中都会运用这种手法,本文概述了巴洛克复调在无伴奏长笛奏鸣曲中、长笛与钢琴合奏曲目中的运用形式,通过研究可以发现,巴洛克复调处理的类型多样,最终呈现的效果也存在很大差异。

参考文献:

[1]国越.巴洛克时期长笛作品演奏风格探析[J].艺术大观,2023(03):41-43.

[2]何靖.长笛各时期的形制变化与演奏基本要求[J].艺术研究,2021(01):21-23.

[3]刘建.巴洛克音乐的演绎——以巴赫长笛奏鸣曲为例[J].北方音乐,2021(04):26-27.

[4]魏婧.巴洛克时期长笛音乐简述[J].教育教学论坛,2021(13):158-159.

[5]王琪.穿越时空的“巴洛克”泛音——约翰·匡茨《长笛演奏法论稿》述要[J].音乐创作,2021(04):161-163.

作者简介:赵佳梅(1987-),女,黑龙江哈尔滨人,本科,讲师,从事音乐表演与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