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肢体语言对中国合唱作品完整呈现的重要意义

2024-11-13彭欢

艺术大观 2024年21期

摘 要: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对精神文明的需求不断提高,对视听元素的融合和肢体语言的展现有了更高的期待。相较于舞美和灯光等元素,笔者认为肢体语言对中国合唱作品的全面呈现起着更大的作用。因此,笔者主要从中国合唱艺术的发展概述、合唱中肢体语言运用的重要性以及合唱中肢体语言的实际运用这三个部分来阐述,从而促进中国合唱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合唱艺术;肢体语言;合唱作品风格;表演

合唱艺术作为一种声乐艺术,具备悠久的历史以及极高的群众性,深受广大民众的青睐。为了推动合唱事业更为繁荣发展,合理运用肢体语言在合唱表演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不仅能够有效促进合唱作品深层意蕴的精准呈现,实现艺术作品二度创作的卓越升华,还能显著缓解演员因舞台环境而生的紧张心理状态,从而提升演唱水准与舞台表现力。此外,通过精妙的肢体语言,能够赋予观众更加愉悦的审美体验,助其更全面且多维度地洞察表演者如何深刻诠释作品内容及细腻传达内在情感,丰富了观赏的层次与深度。另外,加大合唱艺术中肢体语言的研究力度有利于合唱艺术从业者丰富理论根基,从而更有效地应用于舞台艺术实践中。

一、中国合唱艺术的发展概述

古人认为人声“趋近自然”,属于自然造就的成果,不但悠扬动听,凭借其歌词的映衬,得以深刻展现多元情感与深刻内涵,从而凸显其在中国音乐领域的核心地位。与西方基督教文化中强调集体声乐共鸣不同,中国的宗教传统更倾向于个人的心灵宁静与内在修养,即“虚静守一”,这一哲学观念间接影响了我国合唱艺术相对滞后的发展历程。在我国合唱的早期阶段,受限于社会环境与历史条件,它往往隐匿于偏远山谷与村寨中,其原始形态——一种朴素的“集体吟唱”,仅能通过古代县志的记载与文人墨客的游历随笔中寻觅蛛丝马迹。这种“大混唱”的形式,虽质朴无华,却是我国合唱艺术萌芽时期的重要见证。尽管合唱艺术的发端并非根植于我国,但我国丰富多彩的民族与民间曲艺中,已然孕育了合唱的雏形。例如,劳动号子,这一源自集体劳动协作中的呼声演变,其典型演唱模式为一领众和的格局。此外,诸如蒙古族的潮尔道、侗族大歌、苗族古歌等少数民族音乐瑰宝,以及博大精深的中国戏曲艺术中,均蕴含着多声部合唱的鲜明特征。因此,当合唱艺术传入我国时,非但未遭遇显著的阻碍与排斥,反而顺应时代潮流,与我国本土文化深度融合,实现了长足的发展与进步。

近年来,我国合唱艺术领域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步入了崭新的发展阶段。各类合唱赛事与展演活动层出不穷,为合唱艺术的推广与交流搭建了广阔平台。与此同时,众多经由专业学府精心培育的指挥家积极投身于群众合唱队伍中,显著提升了我国合唱表演的整体艺术水准,催生了一系列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品质合唱团,并在世界舞台上屡获殊荣。尽管我国合唱事业近年来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与西方多国在合唱艺术领域的深厚积淀相比,仍存在一定的差距。鉴于此,深入探究中国合唱艺术百年发展历程,全面把握其独特风格与精髓,对于推动我国合唱艺术向更高层次迈进,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二、合唱中肢体语言运用的重要性

自改革开放政策实施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势不可挡地向前疾驰。在这样一个蓬勃发展的大背景下,合唱艺术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繁荣。不再是简单的合唱表演,而是逐渐演变为一种能够触动人心、引领情感的文化现象。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审美意识的增强,人们对合唱艺术的欣赏已经超越了最初的单纯层面,开始追求更深层次的审美体验。观众对于音乐会的期待不再局限于单一的听觉盛宴,他们渴望的是一场视听结合的全方位感官之旅。这就要求合唱艺术不仅要有动人的旋律和和谐的和声,还需要通过肢体语言来增强表演的表现力。因此,肢体语言所展现出来的丰富情感与舞台动作成为合唱艺术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演员通过身体语言传达音乐的情感,让观众能够通过视觉感受到声音背后的故事和情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视听共享。这种融合了视觉和听觉的艺术表现手法,极大地丰富了合唱艺术的表演内涵,使得合唱艺术不仅仅停留在单纯的艺术展演,而是成为一种能够触动人心的文化交流方式。

英国知名指挥家亨利·伍德曾经讲道:“音乐是被写下的毫无生机的音符,需要依靠表演来为其赋予生命。”[1]音乐作品若未经过表演,往往缺乏生气与活力。通过演唱或演奏,艺术家对作品进行再创作,使其焕发新的生命。因此,可以看出音乐作为一种极具表现力的艺术形式,其核心审美特质之一便在于其展现的美感。在声乐的广阔领域中,合唱艺术凭借其独特架构脱颖而出,而肢体语言作为合唱演绎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合唱时,要求表演者全身心地投入,运用身体的各个部分,借助细腻多变的肢体表达,深刻诠释音乐的深层意蕴与情感色彩。肢体语言,作为情感与心灵的直接映射,能够自然流露出演唱者的内心世界与艺术情怀,有效促进与观众之间的情感交流,使观众在和谐悦耳的旋律与丰富多元的肢体语言中,达成心灵上的共鸣与共振。

三、合唱中肢体运用的重要意义

肢体语言,作为独立于演唱者嗓音魅力、作品节奏韵律之外的又一情感传达媒介,为合唱艺术表演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它不仅丰富了歌曲的情感层次,还强化了舞台场景的沉浸感,宛如一幅幅流动的画面交织而成,构建了一个和谐统一、相辅相成的视听盛宴。这种表现方式对于合唱团精准地诠释合唱作品,实现艺术表达的完整性,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一)促进合唱队员理解作品内涵

适当的肢体动作有助于表达作品的内容。合唱表演的目的是通过展示合唱,将作品的内容展现给观众,带给观众美的体验,进而引起观众情感上的共鸣。因此,为了更好地表达作品内涵,指挥和合唱队员需要对作品有深刻的理解。在合唱艺术的表演中,可以采用适当的肢体语言来进一步启发合唱队员对作品内在意境的理解。

(二)推动合唱队员演唱效果趋于一致

合唱艺术作为一种集体性的歌唱形式,其本质要求表演的高度统一性,这涵盖了合唱成员间呼吸的同步、发声位置的协调、音准的精准控制以及节奏的紧密配合等多个维度。正是这些音响构成要素的和谐统一,共同铸就了合唱作品更为卓越的音响品质。在肢体语言的运用上,指挥通过强调合唱队员面部表情的一致性,能够进一步促进音响效果的优化。具体而言,对嘴形统一性的要求,不仅有助于解决开口不足的问题,还能更好地实现合唱所需的高位置头腔共鸣效果。此外,指挥还可在特定音符或节奏处精心编排肢体动作,这种统一的肢体语言不仅增强了舞台表现力,还有助于合唱成员在演唱过程中声音更加统一与和谐。

(三)帮助合唱队员构建演唱心理

心理学表明:“兴奋和抑制属于神经活动的两个基础过程,并且这两种基础神经过程在特定的条件下能够相互转变。”[2]在舞台演绎的过程中,演唱者往往难以避免地会体验到一定程度的紧张情绪,而缺乏舞台经验或肢体语言生硬的表现则可能加剧这一紧张状态,进而对艺术作品的诠释产生不利影响。然而,巧妙融入适宜肢体语言的合唱表演,能有效提升演唱者的心理素质,成为缓解舞台紧张氛围的良药。它不仅能够激发演唱者的内在热情与表演欲望,增进心灵的愉悦体验,还能够显著提升演唱者的综合表现能力,包括演唱技巧和舞台呈现力,最终实现声音与情感并重的完美演绎,创作出更加完整且卓越的艺术作品。

四、中国合唱中肢体语言的实际运用

前文已概要阐述了合唱中肢体语言运用的关键价值及其深远意义。在实际操作层面,合唱指挥需遵循肢体语言的应用原则,并依据具体肢体动作进行精心编排与设计,以确保作品能够完整且生动地呈现给观众。这里聚焦于中国合唱作品的实例,深入探究不同风格与音乐体裁下肢体语言的实际应用策略。

(一)不同风格中合唱肢体语言的精妙运用

鉴于每部作品均承载着独特的艺术风格,肢体语言的运用在动作设计、幅度控制等方面亦需相应调整,以契合作品的整体风貌。以下,我们将依据节奏特性的差异,通过具体案例剖析如何在不同风格下巧妙运用肢体语言,以更全面地展现合唱作品的魅力。

以节奏悠扬、情感细腻的合唱作品为例——如贺东久词、印青曲的《芦花》,此曲以花为媒,细腻描绘了家乡阿妹送别阿哥参军的深情场景,交织着不舍与期盼的复杂情感。作品采用二部曲式,第一部分以芦花为象,情感含蓄温婉,旋律平稳流畅,透露出淡淡的思念之情;第二部分则情感奔涌,直接表达了深切的期盼与祝福。在第一乐段——即白描部分,合唱队员可保持基本队形,或悠然站立,或三两成群,模拟观赏芦花之景,肢体动作以静态为主,通过柔和的眼神交流与面部表情,细腻传达出内心的宁静与思念。进入第二乐段——随着情感的逐渐升华,合唱队员可缓缓起身,回归至基础队形,同时辅以手臂在身前轻柔展开的简单手势,这些动作幅度虽小,却恰到好处地增强了情感的表达,需注意保持与作品情感基调的一致性,避免破坏其整体氛围与情感走向。

进一步探讨的是,蕴含舞蹈性、民族韵味的合唱艺术作品,VjVXRKY9YuIWF16J6fkjRkq3qW1EJDkmM1OX/TljFhk=它们大多根植于我国各民族的民歌宝库,这些作品普遍洋溢着欢腾的节奏与鲜明的舞蹈特性。《掀起你的盖头来》便是其中的佼佼者,它是新疆维吾尔族的传统民歌,经过艺术化的改编成为合唱佳作。此曲最初孕育于乡间劳作间隙的嬉戏中,后经王洛宾先生的精心整理与再创作,蜕变为家喻户晓的旋律。在诠释此类作品时,首要任务是确保身心状态的松弛,营造出一种轻松愉悦的艺术氛围。为了更贴近维吾尔族文化的精髓,可以巧妙融入该民族舞蹈中的“眉眼流转”与“眉宇轻扬”等表情细节,但需审慎控制,避免合唱舞台上的眼神交流显得过于繁复。特别是在演绎“掀起你的盖头来”这一经典桥段时,可设计轻盈的“掀帘”手势,辅以“探寻”般的眼神,使动作蕴含深意,生动传神。该合唱作品采用单一循环的曲式结构,旋律重复中虽强化了记忆点,却也易引发听众的听觉冗长感,同时,合唱成员在反复吟唱同一旋律时可能面临身心疲惫的挑战,进而影响演唱的音准与节奏精准度。因此,为了提升舞台表现力与观赏性,建议在第三、第四段旋律的处理上,创新性地融入简单的肢体语言,如维吾尔族舞蹈标志性的掐腰耸肩动作,并借此动作引导身体与眼神的自然转向,促进声部间的无形对话,从而极大地丰富舞台层次,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与视觉美感。

(二)其他体裁中合唱肢体语言的戏剧性应用

在众多艺术展现手法中,合唱以其卓越的表现张力和深刻的戏剧性特质,独树一帜。在歌剧、音乐剧乃至现代戏剧的广阔舞台上,合唱常被巧妙运用,作为推动情节演进、营造高潮氛围的重要方式。

在探讨歌剧艺术时,不得不提及诸如《洪湖赤卫队》中的经典女声合唱曲《洪湖水,浪打浪》以及深情的混声合唱《俄罗斯我的故乡》等。歌剧合唱区别于其他合唱形式之处在于,其成员不仅需演绎音乐,更要化身剧中角色,细腻传达人物情感,由此,舞台上的肢体语言便成为不可或缺的表达手段。这些肢体语言的设计需紧密贴合剧情脉络与场景设定,正如《长征》歌剧中的合唱作品《长征万岁》,合唱者以昂扬的精神风貌及象征胜利的肢体语言,深刻传达了长征胜利的信念与决心,展现了歌剧合唱独有的艺术魅力与表现力。

在音乐剧的领域内,一系列标志性的合唱作品镶嵌于多部杰出剧作中,如张学友领衔主演的《雪狼湖》,以及中国首都警官合唱团深情献唱的《铁汉》,均以其独特的合唱魅力令人难忘。此外,由知名音乐剧制作人李盾携手杰出作曲家金培达共创的系列原创佳作,如《妈妈再爱我一次》以及《蝶》,更是将合唱艺术推向了新的高度。这些音乐剧作品普遍采用合唱这一表演形式,巧妙地于剧情转折点营造氛围,深化情感表达,使观众在关键时刻能够更为深切地感受到剧情的张力与情感的共鸣。

五、结束语

随着观赏者对合唱艺术审美要求的提升以及合唱风格类型的日益多样化,合唱中肢体语言的运用愈发受到合唱团的关注。然而,就国内整体情况而言,合唱团在肢体语言的认知与运用方面水平参差不齐,基于此,本文针对这一现象开展了文献与实践方面的研究。

经文献研究和训练实践发现,运用肢体语言旨在更完整地向观赏者呈现合唱作品。合唱艺术以“唱”为核心,所以肢体语言仅仅起到辅助演唱的作用,切不可编排得过于繁杂,以免主次颠倒,对演唱造成不良影响。肢体语言的运用需依据合唱作品的内容、风格和情绪,并且遵循特定的规律与原则。多数合唱作品的情绪并非单一不变,所以肢体语言的运用要按照不同乐段所表达的各异情绪进行设计,做到动静相宜,让作品的表达更具层次感。在传承与发展中华民族璀璨文化的基石上,我们应积极拥抱全球合唱艺术领域的创新思维、前沿理念与科学方法,汲取其精华并巧妙融入,旨在国际合唱舞台上绽放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与卓越品质的作品。为实现此愿景,合唱指挥者不仅需深耕发声技巧与音色的和谐统一,更需借鉴欧洲等先进地区的舞台肢体语言表现艺术,以增强合唱作品的全面展现力,让合唱艺术的魅力得以淋漓尽致的发挥。展望未来,我们热切期盼更多同仁能投身到合唱肢体语言运用的探索与研究中,共同为中国合唱艺术的蓬勃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新动力与创造力。

参考文献:

[1]亨利·伍德.论指挥[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4.

[2]柏艳.声乐表演艺术心理路程调查分析与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7.

作者简介:彭欢(1997-),女,湖南娄底人,硕士,从事音乐与舞蹈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