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性”舞蹈创作中“地方感”“地方依恋”与“地方认同”的交互与融合
2024-11-13宗明立 王钰婷
摘 要:本研究探讨了“地方性”舞蹈创作中“地方感”“地方依恋”与“地方认同”的交互与融合。本文通过案例分析,揭示了这三者在舞蹈艺术创作中的内在联系和应用价值,强调了地方性舞蹈在文化传承与创新中的重要性。研究发现,地方性舞蹈作为文化传递的媒介,不仅展现了地方文化的独特性,还增强了个体和群体对自身文化的自豪感和归属感。本文还讨论了研究的局限性与未来方向,期待未来能够更深入地探索地方性舞蹈在当代社会中的角色和意义。
关键词:地方性舞蹈;地方感;地方依恋;地方认同;艺术创新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地方性艺术作为文化多样性的重要体现,承载着地域文化的独特性和历史记忆。舞蹈,这种古老而生动的艺术形式,不仅反映了地区的文化风貌,更是地方感、地方依恋与地方认同情感的集中展现。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人们对文化的需求日益增长,地方性艺术的保护与发展受到了广泛关注。地方性舞蹈作为一种文化表现形式,其创作不仅要传承传统,更要在创新中展现其时代价值。因此,如何在舞蹈创作中处理好地方感、地方依恋与地方认同的关系,成为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本研究通过对地方性舞蹈创作中地方感、地方依恋与地方认同的交互与融合进行深入分析,旨在为地方性舞蹈的创作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推动舞蹈艺术的创新发展,同时也为地方文化的传承与推广提供理论支持。本文将围绕地方感、地方依恋与地方认同在地方性舞蹈创作中如何体现,它们之间存在怎样的相互作用与影响,以及如何通过舞蹈创作加强观众的地方认同感等核心问题展开研究,目标是揭示这三者在地方性舞蹈创作中的内在联系,探索其在舞蹈艺术创作中的应用价值,并提出具有创新性的舞蹈创作方法。
一、理论阐释与概念厘定
在当今全球化和信息化迅速发展的时代,地方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显得尤为重要。地方性舞蹈作为一种文化表达形式,不仅承载着地区的历史和传统,更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因此,深入探讨地方感、地方依恋与地方认同在舞蹈创作中的融合与交互,对于促进地方文化的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地方感的定义与内涵
地方感是个体或群体对特定地理环境的情感依附和认知评价。它是对一个地方的文化、历史和社会关系的深层次认同。地方感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涉及记忆、情感和身份的构建。在舞蹈艺术中,地方感通常通过舞者的动作、服饰、音乐和舞台布景等元素来表达,这些元素共同构建了一个充满地域特色的艺术空间,使观众能够感受到舞蹈所传达的地方特有的情感和氛围。
地方感的概念最早由欧美人文地理学者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用以应对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一系列社会问题。郑昌辉教授指出,地方感不仅是对一个地方的物理特征的感知,更是对那里的文化、历史和社会关系的深层次认同[1]。此外,张中华教授强调,地方感的存在不只是单纯的空间尺度,还需透过人在社会中的居住、行为、生活等一切活动,赋予地方意义与特殊性[2]。
(二)地方依恋的概念分析
地方依恋是指个体对特定地方产生的强烈情感连接和持久的情感倾向。它是一种基于地方的情感纽带,通常与个人的记忆、经历和社会关系紧密相关。地方依恋的形成有助于个体的身份认同和社会归属感的建立。在舞蹈创作中,地方依恋可以通过对地方传统舞蹈的再现和创新来体现,通过舞蹈传递对地方的深厚情感和对传统的尊重。
地方依恋的三维框架理论由Scannell等人提出,该理论认为地方依恋包含人、心理过程、地方三个维度。这一框架强调了地方依恋的特征,分为社会水平和物理水平。Morgan基于安全循环模型提出了地方依恋的发展理论,研究地方依恋是如何在亲子依恋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
(三)地方认同的理论探讨
地方认同是个体或群体对某一地方的认知、情感和价值评价的总和,它反映了个体与地方之间的关系和对地方的归属感。地方认同不仅包括对地方特征的认知,还包括对地方文化、历史和社会价值的认同。在舞蹈艺术中,地方认同可以通过舞蹈作品的主题、叙事和象征意义来展现,通过艺术创作强化观众对地方的认同感。
地方认同作为人文地理学的核心概念之一,反映了主体对地方的情感依恋。戴旭俊和刘爱利的研究提供了地方认同的内涵、维度、影响因素及形成机制的综合分析[3]。普罗夏斯基(Proshansky)认为,地方认同是自我认同的一部分,是通过人们意识和无意识中存在的想法、信念、偏好、情感、价值观、目标、行为趋势以及技能等的复杂交互作用,从而确定的与物理环境有关的个人认同。
综上可见,地方感、地方依恋与地方认同在地方性舞蹈创作中的融合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更是对地方文化创新的探索。这三者的有效结合能够增强舞蹈作品的文化内涵和艺术表现力,同时也能够促进观众对地方文化的认同和理解。因此,在地方性舞蹈创作中引入这三个概念,对于推动地方文化的发展和传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
二、地方性舞蹈创作概述
(一)地方性舞蹈的历史与发展
地方性舞蹈,作为一种文化的表现形式,根植于人类社会的早期阶段。从原始社会的祭祀舞蹈到农耕文明的庆典舞蹈,每一步的演变都深深刻画了人类历史的印记。在中国,地方性舞蹈的发展可追溯至古代宫廷和民间的舞蹈,如汉代的《霓裳羽衣舞》和唐代的《大胡旋舞》等。这些舞蹈不仅展现了当时的社会风貌,也传递了丰富的地方文化信息。进入现代,随着民族意识的觉醒和文化自信的增强,地方性舞蹈成为民族文化自我表达和自我认同的重要方式。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地方性舞蹈更是成为文化交流的桥梁,通过国际舞台的展示,让世界了解和欣赏各地的独特舞蹈艺术。
(二)地方性舞蹈的特点与分类
地方性舞蹈的特点在于其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这些舞蹈通常包含了特定地区的历史传说、民俗习惯、宗教信仰和生活方式。例如,中国的京剧舞蹈融合了北方的武术动作和南方的柔美舞姿,而印度的卡塔克舞则体现了古印度神话故事和宗教仪式。地方性舞蹈的分类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如按地域分,可分为东方舞蹈、西方舞蹈;按功能分,可分为宗教舞蹈、社交舞蹈;按风格分,可分为古典舞蹈、民间舞蹈等。每一种分类都反映了地方性舞蹈在形式和内容上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三、地方感与舞蹈创作
(一)地方感在舞蹈创作中的体现
地方感在舞蹈创作中的体现是多维度的,它不仅仅是通过舞蹈动作的设计来表达,更是通过音乐、服饰、道具以及舞台设计等多种元素的综合运用来实现的。例如,在中国的云南省,彝族的“火把节”舞蹈通过独特的服饰和火把这一道具,展现了彝族人民对火的崇拜和对生活的热爱。同样,在印度的古典舞蹈中,如卡塔克舞,通过复杂的手势和脚步节奏,传达了对神话故事的讲述和对宗教情感的表达。地方感体现在舞蹈中不仅增强了文化的传递,也使得舞蹈作品具有了更深层次的意义和情感的共鸣。
(二)地方感对舞蹈艺术的影响
地方感对舞蹈艺术的影响是深远的。它不仅仅是对舞蹈艺术形式的一种丰富,更是对舞蹈内涵的深化。地方感的引入使得舞蹈作品能够跨越文化的界限,触达观众的心灵,传递出独特的地域文化特色和情感价值。例如,阿根廷的探戈舞蹈,就是一种深受地方文化影响的舞蹈艺术,它不仅展现了阿根廷人民的激情和浪漫,也成了阿根廷文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地方感的融入,使得舞蹈不再是简单的身体语言,而是成为一种文化语言,一种情感的交流,一种精神的传递。
四、地方依恋与舞蹈创作
(一)地方依恋在舞蹈中的表达
地方依恋在舞蹈中的表达是一种深刻的情感投射,它通过舞蹈的形式将对某个地方的深厚情感和美好记忆传递给观众。例如,西班牙的弗拉门戈舞蹈,不仅是一种艺术表现,更是对安达卢西亚地区文化的一种依恋和致敬。舞者通过激情四溢的舞步、充满力量的手势和富有表现力的面部表情,展现了对家乡的热爱和对传统的尊重。在中国的藏族舞蹈中,舞者通过身着色彩鲜艳的服装,以及旋转、跳跃等动作,表达了对雪域高原的无限眷恋和对自然的敬畏。这种地方依恋的表达,使得舞蹈不仅仅是一种视觉享受,更是一种情感的共鸣。
(二)地方依恋对舞蹈传承的作用
地方依恋对舞蹈传承的作用不可小觑。它是连接过去与现在,乃至未来的纽带,是文化传承的重要动力。地方依恋激发了舞蹈艺术家对传统舞蹈的保护、研究和创新的热情,使得许多地方舞蹈得以保存并传承下来。例如,日本的能剧,作为一种古老的表演艺术形式,其传承和发展离不开对日本传统文化的依恋和尊重。舞者世代相传,不断地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使得能剧在现代依然能够吸引观众。地方依恋还促进了舞蹈教育的发展,许多地方性舞蹈成为舞蹈学校教学的重要内容,通过教育传播,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学习这些富有地方特色的舞蹈。
五、地方认同与舞蹈创作
(一)地方认同在舞蹈中的重要性
地方认同在舞蹈创作中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其作为文化传递的媒介,更在于它能够增强个体和群体对自身文化的自豪感和归属感。舞蹈作品中的地方认同元素,如特定的服饰、音乐和舞步,都是舞蹈艺术家与观众之间情感交流的桥梁。这种认同感促使舞蹈艺术家深入挖掘和展现本土文化的独特性,同时也激发观众对自身文化遗产的兴趣和尊重。中国舞蹈,尤其是民族民间舞蹈,深深植根于各地的历史和文化中。每一种舞蹈都承载着对地方文化的深刻理解和表达。例如,云南的傣族孔雀舞,不仅展示了傣族人民对自然的敬畏和爱护,还通过舞蹈中的孔雀形象传递了对和平与美好生活的向往。这种舞蹈不仅是地方文化的展现,也是对地方认同的强化。
(二)地方认同与舞蹈创新
地方认同与舞蹈创新紧密相连。舞蹈作为一种动态的文化形式,其发展离不开对传统的继承与创新。地方认同提供了舞蹈创新的土壤和条件,使得舞蹈艺术家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勇于探索和尝试新的表现手法和创意思路。在这个过程中,舞蹈不仅保留了地方特色,还融入了现代审美和全球视野,形成了具有时代精神的新舞蹈语言。在传统的基础上,中国舞蹈艺术家不断创新,将现代元素融入舞蹈中,使得舞蹈既保留了地方特色,又呈现出现代审美。例如,近年来流行的广场舞,就是在传统舞蹈基础上的一种创新,它结合了现代音乐和舞步,成为社区文化的一部分,增强了人们对地方文化的认同感。
六、地方性舞蹈创作的案例分析
(一)河南卫视《舞千年》系列作品分析
《舞千年》系列通过舞蹈影像,展现了中国五千年的文化历史。该系列作品不仅仅是舞蹈的展示,更是对地方文化的深度挖掘和艺术再现。从《唐宫夜宴》的华丽,到《水下洛神》的神秘,再到《相和歌》中的激情,每一部作品都是对地方文化的一次深情告白。这些作品中的“地方感”体现在对地方历史的尊重和再现,舞者通过身体语言传达了对地方历史的敬意和情感的投入。
(二)舞剧《杜甫》的地方感、地方依恋与地方认同
舞剧《杜甫》则是通过舞蹈语汇,诠释了杜甫的精神世界和他对家国的深切情感。作为一部以诗人杜甫生平为蓝本的舞剧,它不仅展现了杜甫的个人命运,也反映了唐代的社会背景。舞剧中的“地方依恋”体现在杜甫对长安的深切记忆,以及他对故乡的无限眷恋。而“地方认同”则通过杜甫的诗作和他对时代的深刻洞察力展现出来,观众可以通过舞剧感受到杜甫对土地的深厚情感和对民族文化的认同。
通过这两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到,地方性舞蹈作品不仅是对地方文化的展现,更是对地方感、地方依恋与地方认同的传递和强化。这些作品通过艺术的形式,让观众能够感受到地方文化的独特魅力,从而增强了对地方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七、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总结
本研究深入探讨了“地方性”舞蹈创作中“地方感”“地方依恋”与“地方认同”的交互与融合。通过案例分析,我们发现地方性舞蹈作为文化传递的媒介,不仅展现了地方文化的独特性,还增强了个体和群体对自身文化的自豪感和归属感。舞蹈作品中的地方认同元素成为艺术家与观众之间情感交流的桥梁,促进了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二)研究的局限性与未来方向
尽管本研究提供了对地方性舞蹈创作的新视角,但也存在一定局限性。首先,案例分析的数量有限,未来研究可扩展至更多地方性舞蹈作品,以获得更全面的理解。其次,研究主要基于文献分析,未来可结合实地调研和观众反馈进一步验证结果。此外,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地方性舞蹈在国际舞台上的表现及其对外国观众的影响也是未来研究的重要方向。最后,地方性舞蹈创作中的数字化和现代科技应用,如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也将是未来研究的新领域。
通过本研究,我们期待未来能够更深入地探索地方性舞蹈在当代社会中的角色和意义,以及它们如何适应和影响着我们的文化景观。未来的研究将继续推动地方性舞蹈的创新发展,为文化多样性和全球文化交流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郑昌辉.地方感的定义与内涵[J].地理学报,1980,
35(01):99-107.
[2]张中华.地方感的社会构建[J].社会学研究,1990
(04):41-50.
[3]戴旭俊,刘爱利.地方认同的多维度分析[J].心理科学,2007,30(05):1173-1175.
基金项目:2022年度江西省文化艺术科学规划项目“‘地方性’视域下江西本土舞蹈创作的叙事‘文本’与身体‘景观’建构研究”(项目编号:YG2022037)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宗明立(1989-),男,山东聊城人,硕士研究生,讲师,从事舞蹈身体语言与现代性编创研究;王钰婷(2000-),女,江西南昌人,硕士研究生,助教,从事舞蹈创作理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