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德华·霍珀绘画中的空间形式语言
2024-11-13赵欣
摘 要:爱德华·霍珀(Edward Hopper,1882—1967)是美国重要的现实主义艺术家,他以独特的视角描绘美国本土的地域风情,给人以孤寂、疏离之感。在他的画面中常以乡村、城市风景题材为内容,如旅馆、咖啡厅、街道、灯塔建筑等,通过理性的构图,传达出感性的令人孤寂的情感。他绘画的主题与风格是客观形象的再现,也是主观形式语言的表现,尤其画面中对空间感的表达,利用光影的鲜明对比增强画面的立体效果,开阔的房间更突显场景的空寂,物体的透视让画面更具有深度,画中人物的视线则平衡了内在的重力,使画面更加和谐统一。爱德华·霍珀的绘画不仅具有传统艺术的手段,同时还具有现代艺术的标志,对艺术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关键词:空间;光影;简化;平衡
1882年,爱德华·霍珀(Edward Hopper,1882—1967)出生在美国纽约的一个中产阶级家庭中,家庭的经济富足让他可以过早地接触到艺术,并培养自己的兴趣。最初他学习的是商业广告画,后面跟随罗伯特·亨利(Robert Henri,1865—1929)学习专业美术,在主题风格上受其影响。1920年,霍珀举办了第一场个人展览,当时他的艺术还没有形成个人的独特风格,因此在艺术界的反响并不是很大,但此后的五年,他更加专注于内心的追求,决定放弃商业广告画以及铜版画,开始创作一系列扎实的风景画和内景画。霍珀艺术作品最大的特征就是可以吸引不同的人传达出相同的感受,孤独的情绪是观者的共鸣。然而,在这些情感的背后,更多的是画面内在结构的体现,画面形式语言的表达。
一、光影在空间中的表现
霍珀是一个对光线有着敏锐感觉的艺术家,不论是黎明还是傍晚的阳光,或是宾馆内还是办公室里的灯光,都是他热衷的绘画主题,强烈的光线使画面的明暗对比更加强烈,通过增强光影的轮廓线,形成几何结构。光在霍珀的画面中呈现出来的空间感更多是一种戏剧般的舞台灯光效果,光线大多从侧面照射,增强立体效果[1]。
光与影是不可分割的存在,有强光就会有暗影,霍珀很喜欢用暗影装饰背景,像舞台幕布一样。在《两个喜剧演员》作品中,他用了大面积的黑色装饰背景,衬托出舞台上的两个小丑,这两位喜剧演员似乎是他与妻子约瑟芬·尼维森·霍珀(Josephine Nivison Hopper 1883—1968)名字缩写为乔(Jo)的化身,互相搀扶地站在舞台中央鞠躬告别。整个画面几乎被黑色覆盖,光又是那样强烈地照在两位演员身上,耀眼而夺目。
这幅画从另一层含义暗示着霍珀对现实主义的态度,他对现实主义从来不仅仅是对可见的、给定的、实际的再现,而是通过建构与表现,形象与想象完成作品。他把自己与妻子乔扮演成喜剧演员,仿佛是对人生如戏,戏如人生的感慨。在他的画作中我们还会经常看到一片树林的出现,如《清晨七点》(1948)(见图1),整幅画由房子和树林组成,右侧是白色房子,左侧是树林并被房子遮挡,树林被阴影遮盖颜色变成黑色,房子被阳光笼罩成为画面焦点,这似乎是一家商店,外面橱柜上摆放着物品,墙上挂着一个钟表,门没有打开,只能看到玻璃上透出的黑色,画中没有人物,简单的画面内容呈现出沉寂宁静的情感,没有强烈的鲜艳色彩,黑与白的对比使画面更加沉稳。
霍珀对光的处理也曾受到印象派的影响,早期的风景作品中更多地体现这一点。就他自己而言,他的艺术发展更多是自然与文明之间形成的一种结构性的对立,这种对立贯穿着他整个生涯的作品,他表示这是一个连续性的过程。画面中的线条逐渐变得清晰且强烈,色彩更加明确且鲜明,更加强调物体的形态,形成自己的风格,拥有独特的视角,表现出现实主义的绘画特点。现实主义的绘画主要有两方面的特征,一方面在内容上是关注社会和人生,另一方面则是语言的写实性。通过对光影的呈现,画面才会让人看起来真实。光照出来的亮度会呈梯度排列,不同位置的物体因为距离的不同会有不同的亮度表现,这样模仿出规范化的梯度,在画面中达到三维立体的效果,呈现现实生活中看到的样子。《自助餐厅》是霍珀早期的作品,1927年创作,画中描述一个女人坐在圆桌旁,眼睛注视着手里的咖啡杯,似乎在思索什么,不知是因为太急促还是忘记,一只黑色手套还戴在手上没有取下。从她身后可以看到橱窗外的景象,在大片的黑色笼罩下两排路灯渐行渐远,形成纵深感。女人身后的玻璃窗几乎快要占满整个画面,从而使室内显得更加明亮。前景圆桌面的白颜色首先映入眼帘,顺着桌面目光逐渐延伸到女人身上,在黑绿色大衣的映衬下女人的皮肤更加白皙,再由女人延伸到室内玻璃窗沿,白色与黄色相接,把视线引向窗外的路灯,顺着路灯目光逐渐消失在画面中间。前景的构图则是一种横向延伸,画面中房间的倾斜角度并不大,地平线快与水平线平行,所以房间内的空间感并不强,室外的路灯在黑色的映衬下,形成强烈的纵深感,让画面又有了明显的空间感。
光是无形的,因为人造物的出现,它才有了形状。霍珀在画面中赋予了光强有力的存在感,他会以几何图形来表示光的存在。在《海边房间》(1951)中霍珀就把光影几何化,用线条勾勒出光的轮廓线,形成不规则的几何图形,线条清晰且明确。通过房间内光的位置的变化,在透视上拉远了观者的视觉距离,突显前后的空间。霍珀经常会利用被投射在建筑物上的光影效果,增强线条的存在感,形成几何化构图。
二、简化的空间构成
霍珀在创作时,有时会凭记忆作画。他曾在一次采访中表示:“这个画面可能是我在纽约多次乘坐‘L’列车时看到的,那是经过黑暗后非常短暂的一瞥,办公室的内部在我的脑海中留下了鲜活生动的印象。我的目标是尝试表现一个能让人非常强烈地感受到隔绝和孤独的办公室内部,办公室用具对我来说有非常明确的意义。”[2]记忆痕迹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消失,但霍珀通过强化个人有意的感知,去掉多余的形象,留下深刻的印象,从一种结构形式向另一种结构形式转变,从而形成新的事物,创作出富有个性化的作品。
霍珀一直都在描绘他看到的现实中的美国社会,同现实主义一样更加强调作品对美国的信仰和忠诚,不管是对美国政治经济体制的抨击,还是对美国的歌功颂德,表达的都是独立的个人主义精神。霍珀所处的时代发生过南北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及美国最严重的一次经济大萧条,国家经过繁荣、萧条、复苏,到最后的崛起逐渐居世界首位,使美国城市化的步伐加快,楼房开始变得普遍,旅馆、商店开始增多,艺术家的画面中也逐渐出现城市化的特征。[3]霍珀通过具象的生活经验,形成了抽象的记忆,并通过自己的建构表现出来。《纽约办公室》(见图2)是霍珀1962年创作,画面描述的是城市的一角,高楼大厦拔地而起,画面右侧是敞开的办公室,由混凝土建筑的墙面坚硬且稳固,线条强劲而有力。一个女人正站在柜台前看着手里的文件,左侧是一栋办公楼,窗户都半开着,整个画面被中间的一堵墙隔开。寂静的街道,没有行人,画面给人冷清的简约气息。巴特曾把艺术简约性定义为“在透彻本质的基础上用最简单的秩序去规划,使本质之外的一切都服务于本质”。[4]一幅作品看上去简约,其包含在内容与形式上的简化,体现出画面的抽象因素。通过整个构图的比例、距离、方向等达到画面平衡,感受内在的意义与外在的形式达成一致性,构成和谐的画面。在《纽约办公室》中,霍珀多采用长直线表现大楼的开阔与坚固,通过视觉把我们看到的物体归纳为可信的长方体或立方体,从而形成简化的空间建构画面。就如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把复杂的物体归纳成简单的几何形体,以方便记忆。这幅画作在形式上通过线条与形状更好地体现一种反差感,大楼的坚硬与挺拔和女人的柔软与细致的线条形成对比,在画面构成上增添了丰富性。
空间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形式,是物质存在的广延性和伸张性的表现。空间是无形的、不可见的,但我们会通过物体的位置、大小、遮挡与重叠,在认知中形成一种想象,建构出现实中的物理空间。霍珀在描绘美国城市题材中,经常通过窗户暗指出更多的空间存在,但我们所看到的内容似乎受到限制,画面都被压缩成横构图,不断在延长横向的线条,展现横向的空间构成。霍珀曾表示在创作《曼哈顿大桥环线》(1928)时,在选择画布比例上花了很长时间,以更接近他所希望的那样,这幅画的很长的横向形状,是为了给人一种横向延伸的感觉。构图中的主要横线几乎没有中断地延伸至画面的边缘,是为了强化这一做法,并让人意识到场景本身之外的空间和元素。虽然他认为所有的画家都没有意识到,但这些空间的意识总是被带入艺术家所要描绘的对象的非常有限的空间中。[2]
《周日的清晨》(1930)就是一幅很有横向延伸特征的构图,画面是一栋两层砖楼,从左到右,横穿画面。上面是蓝天,呈一条狭窄的条带状,右边被一幢黑色高大建筑阻断,街道的边缘线与砖房的轮廓线都延展至画面外,使整个构图变得扁平。空寂的街道,没有车也没有人,城市给人意念与梦幻般的存在,这是霍珀画作的特点,也正是他对现实主义文明的感想。他的画作往往不会为我们提供广阔的全景图,他限制着视野,压缩着画面,展现着人类与自然环境的疏离。
三、视觉力的平衡
艺术家为什么追求平衡?迄今为止,得到的答案是这样的:艺术家只有通过使视觉系统中各种力的相互作用达到平衡,才能使自己所要传达的意义由模糊而变得清晰。[4]平衡状态不只存在艺术中,在所有活的生命中,在所有物质系统中都追逐着平衡。霍珀的画面总会给人一种存在感,以被观看的角度出现,以至于画中人物的眼神总是若有所思,看向某处。他们一般没有眼神交流,会流露出距离感,眼神和观看方向会形成一种吸引力,在画面中转变成重力达到视觉平衡。在艺术画作中几乎都是通过各种力的相互支持和相互抵消而构成整体的平衡。在霍珀女性题材的画作中,某种意义上是以窥探的视角描绘女性,表达了他的幻想以及心理状态,他所展现的并不仅仅是私人强迫的产物,也不仅仅是对被文明压抑的欲望的分析,他也在试图表达美国中产阶级社会的无意识特征,他的个人心理描述也总是对社会的描述。
在《科德海角清晨》(1950)(见图3)画面中,左侧是房屋右侧是树林,这种由房子与树林组成的近景构图形式在霍珀的画中出现很多次。这幅画中一个女人正在俯身向窗外看,我们不知道她在看什么,因为她的视线超出了画面,但这一举动平衡了画面。我们会发现画面右侧是一片空地,在视觉上缺少被关注。然而,左侧的女人把我们的视线跟随她的举动转移到右侧,形成一种吸引力从而转变成画面重力,起到画面平衡的作用。霍珀经常表现这种构图形式,人物与房间安排在画面一侧,另一侧则是空旷的草地或浓密的树林或是窗外的景色,在心理上形成一种暗示,起到平衡画面的作用。在另一方面,也给观者一种叙事性的体会,每一幅画似乎都暗含着一个故事,并让观者参与其中,体会到“在场”的感觉[5]。
霍珀的艺术所产生的变革和想象力并不是纯粹的概念性,他的孤立和独特的场景不仅探讨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还涉及观者与画面的关系,让观者有一种“在场”性的体验。他画作中的场景有时有很明显的倾向与叙事性,以一种将我们牵涉到场景里的心理结构暗示着,每一个场景看起来都很真实,被赋予了一种心理上的光芒,但更多的是其内在的结构表现与形式表达,赋予了画面意义。
四、结束语
霍珀可以说是美国最重要的现实主义艺术家,他的艺术作品引起很多观者的共鸣,他用具象的手法描绘现实主义题材,用抽象的语言表达丰富的情感。从他早期的作品到中间阶段充分的发展,再到后期作品全面、复杂的呈现,都有明显的连续性,他一直在探索,以至于可以使形式语言与内容更好地结合,从而表达出内心的真实感受与态度。
参考文献:
[1][美]H.H.阿纳森,[美]伊丽莎白·C.曼斯菲尔德.现代艺术史[M].钱志坚,译.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20.
[2]刘涛.光的舞台[D].中国艺术研究院,2023.
[3]王瑞芸.美国美术史话[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
[4][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著.艺术与视知觉[M].滕守尧,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19.
[5][美]马克·斯特兰德,著.寂静的深度:霍珀画谈[M].光哲,编译.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17.
作者简介:赵欣(1997-),女,吉林长春人,硕士研究生,从事油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