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世中的优雅:看见《世说新语》中的人格力量
2024-11-12贾骄阳
《世说新语》是中国古代志人小说(专记录历史人物传闻轶事的小说体)的代表作,记述了东汉末至东晋末两百余年间的人物逸事。《世说新语》中有典故,有趣闻,有名人妙语,有士林风尚,文字轻灵潇洒,故事妙趣横生,还有大量关乎历史时事、典章制度的重要史料,长久以来广为世人所爱,更是文人的枕中秘宝,影响深远。
魏晋时代的宝贵资料
《世说新语》是由南朝宋的皇室成员临川王刘义庆组织编纂而成。由于其地位尊贵,雅好文学,麾下聚集了一批优秀的文士。此时东晋刚刚被取代,拥有许多后世消亡的文本尚存于世,另外,不少名士或其后人、友人尚在世,凡此种种,共同成就了这部经典之作。《世说新语》可谓是研究魏晋时代最为宝贵的资料。
魏晋时期是个剧变的时代,战火频仍、社会动荡,然而,那时的文学、艺术、思想等方面却有着巨大发展,有人甚至称之为中国的“文艺复兴”。
社会的混乱与文化的新变,鲜明地呈现在《世说新语》中的魏晋士人身上。他们直面乱世,关注生命和心灵,用激烈壮怀或清雅乐集抵抗黑暗混乱的时局,在汹涌的时代浪潮中彰显了古代知识分子的独特品格和精神气节。
清流的坚守
《世说新语》所书写的时代,人世艰险,生灵涂炭。在天下危难之中,自有人挺膺而出,肩负时难。譬如《世说新语》开篇第一则:
陈仲举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登车揽辔,有澄清天下之志。(《德行》1)
陈仲举,名陈蕃。文中说,他登车赴任,有澄清天下的志向。初读此篇,我们或许只会认为这是一个有理想的读书人。但如果你了解当时的背景,就会真正感知这则记载蕴藏的伟岸力量。
东汉末年,由于种种原因,皇权失势,宦官外戚争权夺利,互相攻伐,无休无止。而家学深厚的士大夫阶层却彼此联合,希冀恢复汉朝天下的秩序,坚定地与宦官集团斗争,扭转时局,这就是东汉的“清流”。
前文中的陈蕃,正是其中的代表。公元168年,年过古稀的陈蕃在与宦官集团的斗争中,拼死一搏,率太学生杀入宫门,最终不幸被捕,当天即慷慨赴义。2OI6GQzK2wEdulXynVSVvg==
所谓“登车揽辔(pèi),有澄清天下之志”,即面对乱世毫不退让,勇担重任,欲涤荡天下、重新建立大汉秩序的志气,此种胸怀天下的宏阔视野,在一片腌臜(ā za)的乱政之中,极具雄浑的人格力量。
乱世的潇洒
魏晋时期,改朝换代之事十分频繁,这导致了政治场上无休止的相互攻伐。其中,曹氏集团与司马氏集团的权力斗争尤其复杂惨烈。在篡权的历程中,充斥着斗争与杀戮,背叛与欺骗,读之令人心悸。但与残酷的现实不同的是,《世说新语》却着重展现当时名士的潇洒之态,这在整个中国文化史上独树一帜。
嵇康便是其中鲜明的代表之一。作为名士之偶像的嵇康,最终被司马昭所杀,其原因除了在政治上与司马氏不合作外,也在于他巨大的社会影响力。他姿态太高,名气太大,在文士群伦中的号召力惊人。如此人物,天下士子无不对之倾心,希望与其讨论学问、抚琴咏歌。他的一举一动,皆为士林关注和学习。
如此一位人物站在了权力的对立面,如何能幸免于难?《世说新语》对于嵇康之死的书写,堪称经典:
嵇中散临刑东市,神气不变,索琴弹之,奏《广陵散》。曲终,曰:“袁孝尼尝请学此散,吾靳固不与,《广陵散》于今绝矣!”(《雅量》2)
刑场之上,嵇康淡淡地顾影自视,神情安然,面色不改,只期抚琴一曲。
所谓“慷慨赴死易,从容就义难”,历史上有很多英雄面对死亡毫不畏惧,慷慨陈词,但是能死得如此潇洒淡然、优雅从容的,恐怕是极少数。嵇康最后的那一抹身影,便是乱世中潇洒的最美绝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