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海“双勇士”成长进行时
2024-11-12樊林栋张婧文呼文佳
2024年9月19日,我国首个深水油田二次开发项目——中国海油流花11-1/4-1油田二次开发项目暨“海葵一号”与“海基二号”正式投产。随着投产指令的发出,亚洲第一深水导管架平台“海基二号”缓缓开启300多米深的水下采油。原油通过水下管道汇入生产处理系统,经“海基二号”预处理后,输往2.5千米外的亚洲首艘圆筒型浮式生产储卸油装置“海葵一号”。
“海葵一号”与“海基二号”这两座“大国重器”的诞生,标志着我国在深海油气开发领域迈出了坚实的一步。让我们揭开它们的神秘面纱,探寻它们的成长旅程。
近年来,我国大部分新发现的大型油气田位于深海。在这古老而又神秘的海域,流花油田以其丰富的油气资源和极端的气候条件闻名遐迩。然而,要想在这片“深蓝”中开采油气资源,绝非易事。传统的开发模式在这里显得力不从心,于是,一场关于创新的挑战悄然拉开序幕。
“超级能源碗”的诞生
圆筒型FPSO(浮式生产储卸油装置),这个听起来就充满科技感的名词,是“海葵一号 ”的真身。面对复杂多变的海况,中海油研究总院(以下简称研究总院)设计团队深知照搬以往国外的经验是行不通的,必须自主研发出最适合的圆筒型FPSO。他们吸取了国外同类产品研发过程中的经验教训,结合“深海一号”的成功案例,创造性地设计出了“海葵一号 ”。
“海葵一号”直径达到了惊人的72米,满载时可携带6万吨原油,相当于一个“超级能源碗”,但也容易因“身形笨重”而产生剧烈纵摇。为此,设计团队精心调整其尺寸和参数,确保上部设施和柔性立管的安全运行。
同时,为了解决圆筒型结构运动阻尼小、幅度大的问题,设计人员创新地将阻尼板设计成类似海葵花边的裙边形状,利用涡旋脱落和流动分离的原理,成功提升了抑制平台上下运动的能力。
“海葵一号”吃水小,尺度和受载面积大,使得其受到的环境载荷远超同类船型。为了“拴住”这个庞然大物,设计团队决定采用更“软”的系泊材质——聚酯缆材料。这种材料在受力时可产生弹性变形,形成“以柔克刚”的效果,成功将系泊缆数量由21根减少至12根,不仅节约了成本,还提高了安全性。此外,研究总院还联合国内厂家成功研发出国产聚酯缆,实现了中国深水系泊缆绳规模化应用的突破。
深海基座的构筑
如果说“海葵一号”是深海中的石油加工厂,那么“海基二号”则是支撑这一切的坚实基座。作为亚洲首例“深水导管架平台”,“海基二号”的设计与建造过程同样充满了挑战与创新。
![](https://img.fx361.cc/images/2024/1212/h4YxFzGxsw2YZFo9UX68x4.webp)
“海基二号”所处的海域水深更深、环境更恶劣,且上部组块功能需求更多。如何在保证结构承载能力的同时实现减重,成为设计团队面临的首要难题。他们从基础力学原理出发,对超大跨距X型撑杆空间桁架结构的承载机理进行了深入研究,并通过模型试验验证了理论的可靠性。一系列创新设计应运而生:“人体形”的“八腿变四腿转换结构”增强了结构整体刚度;“米字形”斜撑两侧增加面内支撑,优化了分流传力……这些设计不仅解决了技术难题,还成功刷新了亚洲深水导管架高度和重量的两项纪录。
为了尽量减轻“海基二号”的重量,设计团队决定首次尝试使用420MPa高强钢。这种钢材在我国导管架方面的应用还是一片空白。为此,研究总院与钢铁研究总院强强联合,开启了联合攻关的历程。经过无数次的试验与验证,他们终于成功地将国产420MPa高强钢应用于“海基二号”上。这一创新不仅实现了减重近5000吨的目标,还开辟了国产高强钢在海洋工程中的新道路。
多专业协同保障,守护深海“动脉”
在深海之下,有两条看不见的“动脉”正默默地为“海葵一号”和“海基二号”输送着养分。这两条动态管缆不仅承载着油气的输送任务,还连接着两座平台之间的电力供应。为了确保它们在极端海况下的安全运行,设计团队开启了多专业协同作战的模式。
面对复杂的海况环境,“海葵一号”的位移控制成了棘手的问题。传统的位移控制标准在这里显得力不从心。设计团队没有被固有思维束缚,而是从浮体、系泊和立管等多个专业入手,对不同构型参数下的动态管缆性能进行了深入评估。最终,他们创新性地提出了“系链缓波”动态管缆结构优化方案,成功将“海葵一号”在极端台风下的位移控制要求从传统的水深15%提高到了28%。这一创新不仅减少了系泊缆的需求,还避免了投资成本的增加。
“立管和浮式平台一定要绑在一起做设计!”这是研究总院团队一直遵循的原则。他们深知,只有各专业之间紧密协作才能确保项目的成功。因此,在“海葵一号”和“海基二号”的设计过程中,浮体、系泊、立管等多个专业团队始终保持着密切的沟通与协作。他们共同面对挑战、解决问题,最终确保了这两座“大国重器”的顺利投产。
![](https://img.fx361.cc/images/2024/1212/bpNGGWMXBtHidd6sUnBjW7.webp)
深海梦想在延续
“海葵一号”与“海基二号”的开发设计团队攻克了一系列关键技术难题,全面掌握了超300米深海油气工程一体化成套技术,使我国具备了根据不同油田、不同海域,自主设计制造不同类型深水油气装备的能力。它们的成功投产,不仅为我国中深水边际油田的经济开发奠定了重要基础,更展示了我国海洋科技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的决心和实力。
未来,中国海油的科技工作者们将锚定增储上产和科技创新,培育和发展海洋能源新质生产力,继续挺进深海领域,探索更加高效、环保的油气开发模式。同时,他们还将积极推动国产高端装备在海洋工程中的广泛应用,助力我国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取得新的更大成效。
作者单位 中海油研究总院工程研究设计院
知识链接
流花油田是我国第一个深水油田,作业水深324米,探明地质储量超过亿吨。油田二次开发项目在国内首次采用“深水导管架平台+圆筒型浮式生产储卸油装置”开发模式,深水导管架钻采平台进行原油开采,预处理后输送到圆筒型海上油气加工厂,处理成合格的原油储存、外输。这种开发模式能够大幅提高采收率,将油田生产寿命延长近30年,为我国深水油气田高效开发提供了全新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