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人有法 言为心声
2024-11-12犹艺
范本呈现
云朵带走哭泣的黄土高原
◎张小放
回想童年的一些事情,我的心里曾经掺杂着一种难言的苦涩甚至怨恨,这种苦涩和怨恨,竟然和我爹有关。
我七岁时,我娘带着我和我两岁的弟弟,从河北老家到山西去找我爹,我爹在那里修铁路。
第一次见到了火车,那大红轮子的火车,吐着滚滚浓烟的火车,把我的童年由平原带进了新鲜又神秘的大山,那开着山丹丹飘着云朵的黄土高原。
铁路小学的孩子们大部分来自东北,他们说着好听的普通话,管娘叫妈管爹叫爸,而我还是一口浓浓的乡音,还是爹呀娘呀的说话,同学们根本听不懂,还管我叫“老土”。
小孩子学什么也快,没多久,我的乡音就彻底改了过来。
记得我第一次叫妈的时候,我娘先是一愣,继而就怯怯地应了一声。
而我第一次叫爸的时候,我爹背过脸去,没有答应。
我还以为我爹没听见,就又叫了一声爸,我爹仍然没有答应。
我的心里很不是滋味。
我不明白,我爹为什么不愿让我叫他爸呀?
大约在我十二三岁的时候,我转学回河北老家。
在火车站,我爹给我买了一张火车票,送我上了火车,并把我托付给列车员。
我对面也坐着一个和我年龄相仿的小男孩,他亲热地和车厢外的爸爸不停地说着话。
真是羡慕他们。我也想和爹说点什么,可爹是个沉默寡言的人,很少见他有笑脸。只见爹在月台上低着头吸烟,也不看我。我只好静静地坐着。
开车的汽笛响了,对面的小男孩很自然地向他爸爸挥挥手,用普通话甜甜地说:“爸爸再见!我会想你的!”
我也多么想这样向爹说一声呀!
可想起第一次叫爸时的情景,我犹豫了。
就在列车启动的一刹,我终于鼓足了勇气,涨红着脸,也学着小男孩的样子,向爹挥挥手,用声音不大的普通话说了一句:“爸爸再见,我会想你的。”没想到爹还是没有答应!我看到他慢慢的转过身向出站口走去。
我伏到列车的茶几上,泪水,流了我满
脸……
列车在飞驰。车窗外,云朵下的黄土高原绽开着忧伤的山丹丹……
从此,我再没有叫过一声爸,只是叫爹。而叫一声爸,成了我童年一个小小的梦想。
我爹临终的时候,我已人到中年。
我爹躺在病床上,第一次拉住我的手,断断续续艰难地说:“小放,我是个思想保守的人……”
我说:“爹,你有什么话,就说吧。”
我爹说:“我一辈子不会说话……照顾好你妈……”
我的眼圈红了,说:“爹,你放心吧。”
我爹说:“小放,我打心眼里待见你,这话再不说,就没有机会了……”
我紧闭着嘴,不让眼泪流出来。我说:“爹,你说吧,我听着呐。”
我爹说:“小放,要不你还是叫我一声爸爸吧,像你小时候一样,我其实,可愿意听
哩……”
我的眼泪一下子就涌了出来,我抱住爹,抚摸着他花白的头发,轻轻地说:“爸爸,我的好爸爸,你放心地走吧……”
爹,就让我像儿时那样说一声:爸爸再见,我会想你的。
哦,云朵带走哭泣的黄土高原。
(选自《读者》,有删改)
技法提炼
《云朵带走哭泣的黄土高原》这篇文章的语言描写运用得颇为巧妙:
1.符合人物身份和性格。文中父亲是一个沉默寡言、思想保守的人,他的语言简单直接,如“小放,我是个思想保守的人……”“我一辈子不会说话……照顾好你妈……”,这些话语符合他内敛、不善表达情感的性格特点。
2.推动情节发展。父子之间的对话,如作者小时候叫“爸”时父亲的不回应,以及父亲临终时希望作者叫他“爸爸”,这些语言描写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使故事中的父子从心存隔阂走向最终的和解。
3.反映人物心理。如,父亲临终时让作者叫他“爸爸”,表现出父亲内心深处对与孩子拉近距离的渴望。
4.展现时代和地域特色。文中人物的语言,如作者从乡音到普通话的转变,具有一定的时代和地域特色,这使文章读起来更加真实可感。
5.简洁而富有内涵。文中的语言描写虽然简洁,却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意义,让读者能够在简短的话语中感受到人物内心复杂的情感变化。
总之,文中的语言描写运用得十分巧妙,使作者得以成功地塑造了人物形象,推动情节发展,读者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文中的亲情主题。
学以致用
清冷的月儿高高挂
◎骆秋彤
夜幕下,家家户户的窗户眨巴着眼睛亮起了灯,如繁星点点;空中只剩一弯月儿高挂。那清冷的月,好似一把锋利的弯刀,将黑暗的天幕割开一道口子。我和往常一样,背着书包,步履匆匆地向自习室走去。一到座位上,我就迅速投入到了学习中。
突然,手机铃声响起,看到屏幕上的名字,我心里瞬间涌起一股暖流。接起电话,手机那端传来了熟悉的上扬语调:“乖孙吃饭了吗?吃得好不好呀?别舍不得花钱,钱不够就让你妈多打点给你,该用就用啊……”“吃了,吃得可好了,爷爷你有没有好好吃饭呀?”“哎呀,你别操心我,忙你的吧,可得把你自己照顾好啊!”“爷爷,吃些有营养的,你一个人在家没人陪,等我放暑假就回去看你!”“电视机里有人陪着我呢……我不打扰你了,你赶紧去做你的事吧,你也不用挂念我,不用回来啊!”意料之外的,爷爷竟主动挂了电话。
我猛然想起,我已经很久没有回老家看爷爷了。我的眼前浮现出爷爷在电视机旁一个劲儿给我打电话的样子,心中满是心疼。
自从奶奶去世以后,爷爷就一个人住在老家,我们费尽心思地想把他带到城里一起住,但他每次都找各种借口,只住一两天就匆忙赶回老家。他说自己不在老家,万一奶奶想家了,回来找不到人怎么办?还记得那时,奶奶去世不久,我总是会看见爷爷吃饭时发着呆,然后下意识喊一声:“老婆子,吃饭了。”
我多想和小时候一样,天天住在爷爷奶奶家,当一个任性的小孩啊!回想以前,我每天都盼着能去爷爷奶奶家,爷爷会让我坐在他的腿上“打秋千”,奶奶会给我磨好喝的豆浆。那时候的农村,月亮是铜钱大的一个红黄的湿晕,像在信筏上落下的一滴眼泪,沉寂而夺目。傍晚时分,种了一天地的人们扛着锄头,拖着疲惫的身体,向着升起炊烟的家走去,遇到同村的人,便笑着打个招呼道一声:“回去咯!”有时,奶奶也会帮爷爷拿一点农具,可爷爷却舍不得让奶奶拿,急忙叫她放下:“你可别来掺和,你在家里做饭已经够累了,好好歇着!这么热的天,下次别出来接我了,我自己回来就成了!”我在一旁,也抢着帮爷爷拿锄头。“等你长大了,有力气了再来帮我!”可是没等我长大,老家就只剩下爷爷孤身一人,身边再也没个帮衬的人了。
如今,村子里没有几家人种地了。大片大片荒凉的田地,被遗弃在苍穹之下。村子里,年轻人到外面打拼了,年老的留在家里。那些年迈的老人们,如同一艘艘漂泊的小船,在浩瀚的星海里孤独地航行。他们守着空落落的房子,盼望着儿孙们回家。
但电话那头的爷爷却总对我说,不要想家。
【重庆市朝阳中学】
●点评
习作语言描写自然流畅,通过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对话,生动地塑造了人物形象,传递了丰富的情感和思考。习作借清冷之月诉说爷孙情,抒发了小作者对爷爷的想念;又对比农村今昔,反映社会变迁下老人的留守问题,引发读者对亲情陪伴和农村现状的思考,令人动容,不失为一篇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