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辞艺术探新(节选)
2024-11-12张炼强
语言和逻辑是密不可分的关系,语言运用的艺术,在很大程度上受到逻辑的制约。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语言运用的艺术,在某些情况下,又可以突破逻辑规律的框框的,这不仅无碍于语言运用的正确,还反而使得语言运用获得更好的艺术效果,这就是“无理而妙”。(开篇点明语言与逻辑之间的关系。)
早在梁朝,刘勰在谈到“夸张”的时候,就明确指出其“无理而妙”的效果:“辞虽已甚,其义无害也。”宋人严羽云:“诗有别趣,非关理也。”这些都说明在某种场合,“不合逻辑”的语言有时比合于逻辑的语言更有力量,而诗人的语言往往是新鲜奇特的,不能用常理来衡量。鲁迅说:“诗歌不能凭仗哲学和智力来认识,所以感情已经冰结的思想家,即对于诗人往往有谬误的判断和隔膜的揶揄。”(引用刘勰、严羽以及鲁迅的话阐明语言不合逻辑所达到的无理而妙效果的好处,更具有说服力。)
值得注意的是,“无理而妙”的艺术效果,同样得到了逻辑学界的认可和重视。“无理而妙”是反逻辑的,而创造、赏析它,却又离不开正确运用逻辑思维的智慧和能力。《西厢记》中《长亭送别》一折写道: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从事理上说,“晓来谁染霜林醉”问得稀奇,“总是离人泪”答得更是不近情理。然而,从艺术上说,这一问一答,是最近乎情,是最合乎理的。因为它把人情移用于事物,形象逼真地表达了主人公缠绵悱恻的离情别绪。这段文字,堪称“无理而妙”的上品。不过,我们细想一下,这“无理”之中,也仍然有“有理”之处。“眼泪”是液体,故可用之“染”物;“霜林”是“红”的,故是被“染”的。假如无此二者,这里要表现的离情别绪,恐怕也就失去了必要的依托,或者竟一变而为“无理而不妙”了。可见“无理而妙”的艺术效果,归根到底是有其深邃的逻辑基础的,只不过是在逻辑的基础上加上感情的色彩、想象的因素,离开了这种深邃的逻辑基础,人们创造、赏识“无理而妙”的智慧和能力,也就无从发挥了。(指出无理而妙看似没有逻辑基础,但实际上也遵循一定的逻辑,只是加上了感情色彩和情感因素。)
(选自《修辞艺术探新》,有删改)
◆赏析
全文围绕语言与逻辑的关系,提出“无理而妙”的观点,通过引用刘勰、严羽、鲁迅等人的观点对“语言突破逻辑所产生的美”进行充分的阐述,列举《西厢记》中《长亭送别》的句子,通过分析得出其中的语言看似违反逻辑,实际仍未摆脱逻辑的观点。全文举例丰富多样,具有较强的说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