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立足人口流动趋势实现榆林南部县区农村发展路径再谋划

2024-11-11傅永强王珏高乐

中国经贸导刊 2024年13期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伴随着人口向榆林市外先进区域、市内发达县区迁移,留守人口老龄化、少子化与既有基础设施维护周期的到来,以及即将到来的“十五五”规划时期,如何在人口布局的基础上统筹发展规模、项目谋划、资金争取等问题,成为了摆在榆林南部县区面前的新问题。

一、南部县区人口布局现状

(一)数量与分布

榆林市南部六县共有59个乡镇1606个行政村,常住人口为817848人,占全市总人口数22.56%(“七普”公报数据)。去除县城所在6个街道及辖区,共有59个农村乡镇1424个行政村。当前主要人口统计数值主要有,公安系统户籍人口数1119651人、“七普”公报数450321人和乡镇统计数288060人。

以乡镇来看,南部六县农村乡镇59个,常住人口低于5000人的15个、5000—10000人的35个、高于10000人的9个;以行政村来看,南部六县农村行政村1424个。

(二)迁移方向

数量上表现为全部农村净流出。据2010年“六普”公报、2020年“七普”公报,榆林市域人口“南出北入、南少北多”迁移和分布趋势明显,南部六县整体上保持了人口净流出。“七普”公报显示,南部六县各乡镇常住人口占户籍人口比为25.6%,流出人口占到了户籍人口数的约3/4。范围上表现为市域内部大迁移。调查问卷统计,南部六县农村流出人口中,流向榆林城区和各县城的占比55%,流向神府矿区的占比20%,流向西安的占比19%,流向其他地区的占比6%。

二、南部县区产业发展现状

(一)明确产业振兴主攻方向

南部各县均能够立足各自区位特点、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实施差异化发展战略,每个县确立了2个主导产业和1个特色产业。以2023年为例,全市累计谋划布局了总投资14.18亿元的10个项目,力争到2025年,每个县集中打造2—3个能形成竞争力的特色优势产业。

(二)形成了比较有力的政策保障体系

在政策方面,榆林市委市政府出台18条支持政策,制定了《专项资金管理办法》《专项资金申报指南》《企业梯次培育机制》等一系列配套政策。在资金方面,设立支持南部县产业振兴专项资金5亿元,并建立逐年增长机制,目前已拨付2.9亿元。2023年各类资金叠加支持南部县产业发展25亿元左右,平均每县至少支持4亿元。

三、南部县区产业及人口发展存在问题

(一)产业发展存在问题

1、思想认识水平亟待提升。一是思想重视不到位。有的县对产业振兴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仍没有将这项工作上升到战略的高度。二是政策研究不透彻。有的县对支持政策学习研究不到位、不深入,有求多求全倾向,主导产业发展方向不坚定、重点不聚焦。三是专业团队力量不足。部分县习惯以行政决策代替项目谋划,缺乏效益测算、市场研究等专业的可行性分析。

2、要素保障不够到位。一是产业发展空间不足。南部县属黄土丘陵沟壑区,地理条件比较差,集中连片的地块比较少,平整土地难度大、成本高,极大地制约了规模化加工业的布局和建设。二是基础设施欠账较多。由于长期投入不足和缺乏科学性前瞻性规划,南六县发展产业的基础配套设施不够健全,导致重点要素保障上差距较大,未能为主导产业留足发展指标。

(二)人口发展趋势存在问题

1、从人口结构来看,主要呈现出以下态势。一是严重老龄化。南部六县农村常住人口中,15岁以下年龄段占比11%,15—59岁年龄段占比40%,60岁以上年龄段占比49%(远远超过老龄化标准),60—70岁老人成为农村主要劳动力。以县为单位统计,南部六县农村常住人口中60岁及以上年龄段人口占比分别为:绥德42.2%、米脂48.4%、佳县60.2%、清涧61.8%、吴堡58.6%、子洲47.2%。以乡镇为单位统计,59个农村乡镇中,60岁及以上年龄段人口占比低于40%有7个、处于40%—60%之间有28个、高于60%有24个。二是男性占比高。据问卷调查统计数据,南部六县农村常住人口中,男性占比75%,女性占比25%。常住人口占户籍人口比低于10%的村几乎没有女性村民,50岁及以下年龄段的成年女性占比很低。三是受教育程度偏低。从文化程度看,南部六县农村常住人口高中及以下学历居多,占比53%,大专和本科各占29%和15%。

2、从收入结构来看,南部六县农村常住人口中,主要以农户为主体。从户均年收入看,收入1万元及以下家庭占比13%,1万—3万元占比24%,3万—5万元占比38%,占总数75%的农村家庭年收入低于5万元。以户均2人计算,至少37%(收入3万元以下)的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于全市2022年16956元、2023年18355元的水平。

四、下一步工作建议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乡村振兴战略着眼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全方位改善提高乡村发展条件和发展能力,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乡村振兴战略立足农业农村现代化总目标,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等全面振兴,着力让广大农民群众共享现代化成果。因此榆林市要推动乡村振兴,就要做好以下工作。

(一)立足人口趋势重新厘定发展路径

根据现有人口趋势接受部分村落将会消亡的宿命,依据村落的区位条件与自然资源为外部要素,将农村分为四大类型(区位条件和自然条件都良好的空心村、区位条件好但自然资源不好的空心村、区位条件差但自然资源好的空心村、区位条件与自然资源都不好的空心村),因村施策,以科学有序推动不同类型的空心村得以发展。坚持因村施策的总体原则,以适度集中理念推进生态搬迁和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以产村融合理念加快推动以农业规模化生产盘活农村土地资源,打造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现代化产村融合的乡村,就地就近创造农民的就业机会,提高生活水平。

(二)立足县域主导产业发展配套产业

依托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打造苹果、蔬菜、羊子、马铃薯四个百亿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以标准化、品牌化为核心,打造小杂粮、道地中药材、红枣、黑毛土猪、优质肉奶牛、“两杏”、核桃、沙棘等特色产业集群。加快农产品保鲜、储藏、分级、包装等初加工设施建设,鼓励和支持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和中小微企业等发展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建设一批专业村镇。做强农产品精深加工。完善农村物流骨干网络和配送体系,建立健全冷链物流骨干基地—物流园区—分拨中心—配送网点四级节点布局体系,建设乡村大型超市和特色街区,完善“菜篮子”零售网点布局。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打造一批有知名度、有影响力的乡村休闲旅游网红“打卡地”和精品线路。加强传统工艺美术保护与传承,重点发展石雕业、石板画业、剪纸业、柳编业、面点手工、木雕、布艺、泥塑等,开发一批具有榆林特色的传统工艺美术产品。

(三)立足群众就业增收拓展渠道

全力推进以工代赈,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管护、环境绿化美化、乡村公路管护、新型集体林场建设等要充分吸纳本地农村劳动力就业;加大对农业龙头企业、农业产业园、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以及集体企业的支持力度,发展乡村特色手工业,带动农民就地就业;稳步扩大农村公益岗位规模,强化对农村就业困难人员的托底安置;以提高就业创业能力为目标,开展多种形式的职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结合现代农业发展需求,修订新增产业禁止和限制目录,优化调整生态涵养区农产品加工业有关管理措施,允许有条件、有意愿的农户开展适度规模、封闭管理的生态养殖。支持企业稳定扩大就业参保、促进农村劳动力乡村产业就业参保、推进公共服务岗位就业参保、规范乡村公益性岗位就业参保、引导多途径就业参保、鼓励创业带动就业参保等。

(四)立足供养能力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

推动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调整布局县乡公路网,加强通村公路与村内道路衔接。优化乡村电网布局,推进高速宽带向偏远山区、农村覆盖,加快实施农村饮用水达标提标行动。合理确定城乡基础设施统一管护运行模式,提升有效管护水平。推进义务教育阶段城镇学校与乡村学校建设新时代教育共同体,推进幼儿园托幼一体化发展,乡镇(街道)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基本全覆盖,城镇“15分钟托幼圈”基本形成。深化城乡医联体、县域医共体建设,提升乡镇卫生院基础设施和村级卫生服务水平,加大乡村全科医生定向培养力度。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推动医康养融合发展,拓展乡镇敬老院区域养老服务功能,建立农村居家养老服务中心。

(五)立足宜居环境提升生态环境治理

实施土壤环境质量分类管理,推进“肥药两制”改革,强化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应用,推广环境友好型肥料应用和水肥一体化等高效施肥模式。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合理布点建设生活垃圾分类中转站、分拣中心,推动城镇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向农村延伸。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对接县域村庄布点规划和建设规划,以社区综合服务中心、文化活动中心、中小学、集贸市场等公共场所为重点,合理布局农村公共厕所。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开展绿色处理设施和污水零直排村试点,推动城镇污水管网向城郊村、镇区周边村、人口密集村延伸。实施“村庄清洁”行动,推进农村“四旁”绿化美化,积极建设村庄小微公园和公共绿地,推进村庄绿化彩化美化。

(六)立足发展潜力开展体制机制改革

深入推进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探索流转土地经营权登记发证和土地流转风险保障金等制度,提升土地流转质量。探索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健全入市交易规则和监管制度,建立土地增值收益合理分配机制。深化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完善城乡一体的农村集体产权流转交易市场体系,规范流转交易行为。鼓励以镇村联建统营、股份合作等方式盘活农村资产,集聚土地、资金、资源等要素,因地制宜发展“飞地经济”、物业经济和乡村产业。以乡镇为单位,区域内村集体和村民通过股份制或合作制参与发展混合制经济项目,由乡镇(街道)成立投资公司或专业合作社统一经营,建立“保底收益+按股分红”机制,带动村集体和村民共同增收致富。鼓励以强村为核心,多个村集体经济组织共同出资组建经济联合体,抱团发展集体经济。

(傅永强、王珏,榆林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高乐,榆阳区发展改革和科技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