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促进贵州城乡消费提质转型
2024-11-11卢启伦
旅游业是可持续发展的幸福产业,带动性极强、辐射面广,推动贵州旅游高质量发展,有利于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高品质生活的需求,带动消费提质转型发展,有利于激发经济发展新动能,更好发挥消费对经济的基础性作用。
一、贵州旅游高质量发展利好因素加速积聚,旅游带动城乡消费提质转型环境趋好
近年来,贵州充分发挥旅游比较优势,强力推动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持续改善旅游发展环境,以旅为媒激发城乡市场活力,积极探索、完善旅游产业化与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相互促进、融合发展的制度机制,积极培育旅游消费新业态、新产品、新场景、新模式,为城乡消费提质转型搭建了平台、提供了载体。
一是旅游引领带动城乡消费前景向好。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贵州时强调,“要丰富旅游生态和人文内涵,实现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期望贵州“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上闯新路,在乡村振兴上开新局,在实施数字经济战略上抢新机,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出新绩”。省委、省政府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统筹谋划、高位推动,出台实施一系列务实、创新、有效的重大政策举措,连续多年召开全省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全省上下凝心聚力、多措并举抓旅游,形成协同联动大抓旅游的工作格局和良好氛围。
二是旅游引领带动城乡消费政策利好。2022年1月,国务院出台《关于支持贵州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上闯新路的意见》,支持贵州打造一批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培育创建国家级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积极发展民族、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加快优秀文化和旅游资源数字化转化和开发,培育一批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数字文化和旅游品牌。近年,国家相继出台《关于进一步激发文化和旅游消费潜力的意见》《关于释放旅游消费潜力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国家发展改革委、文化和旅游部等多个部门相继出台《关于打造消费新场景培育消费新增长点的措施》《智慧旅游创新发展行动计划》等政策性文件,从政策鼓励引导、提升旅游配套服务品质、扩大旅游有效供给、丰富旅游业态、创新文旅消费模式、联动宣传促销等方面,提出一系列务实有效的政策措施,为推动旅游高质量发展、促进城乡消费提质转型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撑。
三是旅游引领带动城乡消费动能增强。贵州旅游资源得天独厚,自然风光神奇秀美,自然风景和民族风情交相辉映,红色文化资源丰富,拥有多项“贵州之特”“全国之最”和享誉全球的旅游品牌,加上持续优化旅游发展环境,深化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积极破解制约旅游带动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体制机制障碍,全方位推进旅游业对内对外开放,为吸引各种优质资源要素加速向旅游业聚集搭建了平台、提供了载体。尤其是,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健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作出部署,贵州省委、省政府出台务实创新举措,强力推动落实,必将为贵州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为城乡消费转型注入新的动能。
二、贵州旅游产业发展动力增强态势趋好,成为引领城乡消费提质转型、促进经济回稳向好的重要引擎
近年来,贵州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贵州重要讲话精神,抓住用好国务院《关于支持贵州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上闯新路的意见》政策机遇,全力实施围绕“四新”主攻“四化”主战略,大力推动旅游产业化发展,积极顺应市场需求、群众期盼,增加旅游有效供给,丰富旅游消费业态,以高品质旅游引领带动城乡消费提质转型,极大激发了城乡消费活力。
一是全域旅游发展势头强劲,旅游红利加速释放。聚焦打造世界级旅游目的地,紧盯资源、客源、服务“三大要素”精准施策、精准发力,不断优化政策支撑体系、产品供给体系、动力保障体系,组织实施市场主体培育、旅游业态提升、服务质量提升、项目提质增效“四大行动”,全省旅游业持续保持向好发展态势,以旅为媒有效促进消费稳定增长、提质转型。2023年全省接待旅游人次、旅游总收入、游客人均花费分别恢复、达到2019年的113%、119%和105%,限额以上乡村消费品零售总额、网络零售额分别增长25.6%和40.8%。
二是旅游资源要素配置机制加快完善,城乡市场消费活力不断增强。实施旅游市场主体培育行动、企业上市挂牌培育行动和盘活闲置低效旅游项目攻坚行动,不断完善深化区域合作的政策体系和制度机制,多渠道引进国内外资金、技术、人才,探索推出“小车小团”沉浸式体验新兴旅游方式,创新推出“红飘带”“伟大转折”等红色旅游新业态和坝陵河大桥、平塘大桥等“桥旅融合”项目,培育打造一批以红色、历史、生态、非遗、科普等为主题的特色旅游线路和涉旅企业,2023年全省新增规上(限上)涉旅企业152家。
三是旅游创新创优格局加快形成,产业融合带动效应凸显。大力推进文旅、体旅、桥旅、酒旅、工旅、农旅融合发展,谋划打好绿色生态牌、水利旅游牌、农耕文化牌、农业科普牌,积极培育旅游消费新业态新模式,创建一批国家和省级体育旅游示范基地、体旅融合示范基地,建设一批研学旅行基地、交旅融合风景道、酒旅融合景区、酒旅融合线路、温泉度假地、中医药康养旅游线路,成功打造了台江“村BA”和榕江“村超”等体旅融合品牌,有效带动激发了乡村市场活力。据媒体数据显示,2024年清明节期间,贵州旅游订单量同比增长119%,景区门票订单量同比增长380%,酒店订单量同比增长189%。
现阶段,贵州旅游产业发展动能增强、态势向好,但旅游引领城乡消费提质转型的短板弱项、机制障碍依然不少,政府、市场“两手”协同发力的制度机制还需进一步完善,涉旅产业融合发展的深度、广度还需进一步拓展,旅游资源配置效率还需进一步提升。
三、旅游产业化助推城乡消费提质转型发展的对策措施
今年5月中旬,习近平总书记对旅游工作作出指示,强调要坚持守正创新、提质增效、融合发展,着力完善现代旅游业体系。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贵州重要讲话和对旅游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以旅游产业化带动消费提质转型需要着力从五个方面精准发力。
一是以旅活市、以旅赋能,培育旅游消费新场景新主体。依托成熟精品旅游项目和热门景区景点,规划打造一批旅游康养示范区、休闲旅游度假区、避暑旅游康养地产项目、特色文化体验项目,建设一批旅游综合体,因地制宜打造“美食名村名镇名点”“特色文化街区”“星级旅游民宿”,推进旅游与文体、会展、研学、食宿、康养等多业态融合发展,推进餐饮配送智能化升级。积极培育涉旅消费市场主体,在旅游城市、特色旅游小镇、高速公路沿线、高铁站点、特色旅游风景线风景区布局建设一批特色消费街区、特色旅游产品专营点,整合各类资金支持创新能力强、成长性好的消费端领军企业做大做强。根据区域旅游差异化特点和资源禀赋条件,布局建设一批涉旅消费平台,打造一批特色消费体验点、旅游消费集散中心、文化演艺项目和智能化营销平台,通过旅游带动、科技赋能、政策引导,促进养老、金融、地产、培训、文化、康养等服务消费提档升级、提质增效。积极探索创新夜间消费业态模式,培育一批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因势利导打造涉旅终端消费应用场景,不断丰富“夜景”“夜演”“夜娱”“夜购”“夜食”“夜宿”“夜养”业态模式,促进“观光客”变“住宿客”“购物群”。
二是以文塑旅、以文促旅,推动文化体育消费提质转型。着力打造文体旅消费平台载体,健全完善文体旅深度融合、“点”“线”“面”协同联动、区域利益共享制度机制,借力旅游品牌、依托旅游景区策划举办精品赛事,推动地方特色文化体育资源市场化、产品化,挖掘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主动融入区域性旅游圈、旅游带,与云南、广西等省区联动开发利用好山地体育资源、红色文化资源、民族文化资源,协同打造国家长征文化公园、文体旅融合创新发展示范区。突出区域文化、体育差异化、互补性特点,引导发展冰雪旅游、自驾露营旅游、红色旅游、研学旅游、康养旅游,培育“音乐+旅游”“演出+旅游”“赛事+旅游”等业态,引导支持举办“村超”“村BA”“村跑”“村排”等乡村赛事活动,谋划举办马拉松、汽车拉力赛、自行车越野赛、攀岩等体育赛事和“重走长征路”“徒步游景区”等健身活动,打造全省性“健步圈”大数据应用平台。深度挖掘“黄小西吃晚饭”等精品旅游线路和镇远古城、肇兴侗寨、四渡赤水、遵义会议会址等景区景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文化内涵,拓展演艺新空间,创新推出可定制的旅游消费个性化服务清单,促进虚拟现实(VR)体验等文艺业态场景创新,谋划打造一批新生代潮玩聚集地。深度挖掘文旅、体旅、桥旅、康旅、酒旅等深度融合发展市场潜力,谋划推出旅游公路、低空旅游、攀岩旅游、漂流旅游等主题精品旅游消费产品,积极培育发展数字艺术、沉浸式体验等新业态。推动文化体育活动、优质文化体育资源进景区、到景点,以旅游为纽带带动地方特色文化、民族民间文化、红色经典文化、企业传统文化等市场化、规模化、标准化开发利用,配套完善民族民间文化展示展演、农村电商物流、特色传统美食体验、特色产品展销等“吃住行游购娱”消费服务体系。把城乡精神文明创建与培育文化体育旅游消费增长点有机结合起来,整合用好乡村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提升办展办节办会水平,不断丰富文化体育消费业态、产品、模式。培育打造一批文化特色鲜明的旅游休闲城市和街区景区,挖掘中华老字号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消费潜能,结合城镇老旧小区改造、乡村人居环境整治、乡风文明建设,强化独特化、本土化、标志性文化景观打造和历史街区、历史建筑、工业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市场化开发利用。
三是以旅为媒、以旅兴业,积极培育新业态新模式。充分发挥贵州大数据优势推动旅游智能化重塑,通过大数据、5G、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科技创新赋能旅游业高质量发展,规划打造一批智慧旅游城市、智慧旅游村镇、智慧旅游景区、智慧旅游企业,完善智能化旅游服务平台、信用信息平台、监督监管平台,创新打造一批高品质体验式、参与式、沉浸式旅游产品。大力推进文旅、体旅、科旅、桥旅、酒旅、茶旅、水旅等多业态融通、多产业融合,推动休闲、度假、温泉康养、体验、沉浸、滑翔、蹦极等多方式参与,吃、住、行、游、购、娱、商、学、研、养、奇等多要素融合叠加,以业态的多样性满足消费者的多样化、多层次需求。推动旅游资源空间分布融合贯通、市场消费运营联动联通、资源利用互动融通,深化拓展“支支串飞”“小车小团”消费模式,打造以“机景酒交消”为核心的“支支串飞”高端旅游产品。多措并举盘活旅游无效低效投资项目,探索推进社会闲置公共资源参与旅游项目商业化运营,把没有实质性运营或运营效果不理想的旅游场馆、设施等改造为商业综合体,多形式引进国内外优强企业、社会资本参与旅游项目建设、市场经营管理。
四是以旅促治、借旅成势,充分激发市场消费动力活力。探索建立省际间、市州间旅游跨区域协作协同、资源整合互补、市场共建共治、利益共享等机制,联动推进旅游项目合作、市场培育、品牌打造、客源组织和市场监管,严控旅游消费市场低水平无序竞争、涉旅产业同质化低效发展。探索旅游沿线、景区周边原住居民有序参与旅游消费服务合理分享旅游收入的制度机制,积极推动构建以旅游产业为纽带的利益共同体,谋划布局当地居民能参与、愿参与的旅游服务业态、涉旅消费项目。加快推进旅游法治化、标准化建设,健全旅游市场监测监督监管体系,完善旅游消费信访投诉、消费维权、消费安全保障等制度机制,严厉打击哄抬涉旅服务价格、不讲诚信、欺客宰客、危害游客合法权益等行为。加强旅行社等涉旅服务行业监管、自律,加强旅游行业管理高端人才培训培养,提升导游队伍整体素质和导游导购水平,有效引导旅游消费预期、消费行为。
五是以旅带新、借旅促收,拓展消费提质转型新空间。聚焦旅游高质量发展主题和打造世界级旅游目的地目标定位,推动需求端和供给侧双向协同发力,谋划实施一批市场引领性、区域带动强的旅游消费创新项目,培育发展新的消费业态、消费群体。培育发展旅游新质生产力,通过科技赋能、区域合作、要素整合、创新,积极培育打造商旅文体融合的新型消费空间、消费场景及更多富有贵州特色的“世界级”标准。与周边省市联动打造沿边生态旅游度假带、避暑休闲旅游区、文体旅融合发展示范区。用好国家、省支持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的政策措施,促进大宗消费品更新换代,推动交通运输、景区运维装备、管理设施等提档升级,提升涉旅行业、企业基础支撑和安全保障能力,更好服务游客带动消费提质转型。加强贵州旅游业发展前瞻性研究、核心竞争力培育、世界级品牌打造,密切跟踪旅游业发展变化趋势和旅游消费转型升级态势,对标世界级标准,强化规划政策引导、大数据赋能、产业融合互补、理念方式创新、消费新场景打造,积极培育新的消费增长点,带动传统消费升级换代,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高品质生活需求。
(作者为贵州省发展改革委机关党委专职副书记、机关纪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