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长三角一体化科技协同创新的研究

2024-11-11刘育煜吴志祥

中国经贸导刊 2024年13期

吴江区作为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探索科技协同创新之路、实现高质量发展上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实践。本文通过对吴江区的政府需求清单、企业协同发展需求清单、高端紧缺人才需求清单以及企业能力清单等“四张清单”的梳理分析,研究在科技创新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针对性地提出相关建议,为一体化示范区勇当科技创新开路先锋提供决策参考。

一、现状分析

示范区建设5年来,吴江经济社会发展全面向好,综合实力、创新能力、中小城市高质量发展等稳居全国百强区第一方阵,主要指标持续领跑青吴嘉三地。吴江区地区生产总值由2019年1958.16亿元增长至2023年2377.28亿元,年均增长4%;规上工业总产值由2019年的3626.36亿元增长至2023年的4969.87亿元,年均增长6.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由2019年的583.81亿元增长至2023年的705.59亿元,年均增长4%。形成了高端纺织、新材料、装备制造、电子信息4个千亿级产业。近3年来在赛迪百强区榜单排名持续攀升,分列全国第10名、第9名、第8名,均为全省第一。呈现以下特点:

一是产业基础好、创新能力强,民营经济非常活跃。吴江民营经济、智能制造、专精特新企业培育等工作走在全国同类地区前列,着力构建“4+2+1”(以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巩固提升高端纺织、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四大优势产业,着力壮大新能源、新兴数字两个新兴产业,培育低空经济未来产业)产业体系,因地制宜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充分激发企业创新发展的内生动力,取得了较好实效。如国望高科环保再生涤纶产品在国际上得到广泛应用,已和众多国际品牌深度合作;亨通集团在光通信领域排全球第三、国内第一,其光缆产品广泛应用于国内外通信网络建设;苏州迈为的光伏太阳能丝印设备及HJT成套设备实现进口替代,提升了太阳能电池转换效率,大幅降低成本;苏州赛伍在高分子薄膜材料领域处于领先地位,为光伏、新能源汽车等行业提供了关键材料。吴江民营经济活跃,民营企业近10万家,龙头企业恒力、盛虹跻身世界500强,近年来持续进位;4家企业入围中国企业500强,6家企业入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上市公司31家,是名副其实的江苏省民营经济领头羊。

二是企业主体创新意识较强,创新梯队相对完善。吴江企业在研发上都舍得投入,2023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4.1%,全区技术合同登记537项,合同金额达132.64亿元,同比增长97.65%;全年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营收总计16.50亿元,同比上升2.78亿元,增速20.2%。吴江企业形成了一大批可对外赋能输出的企业能力,如英诺赛科采用先进光刻技术,研制的30V—650V增强型8英寸硅基氮化镓功率器件,可广泛应用于激光雷达、数据中心、5G通讯、快速充电、无线充电、车载充电、LED灯照明驱动等领域;澳盛科技的碳纤维复合材料性能突出,具有高强度、轻质、耐腐蚀和耐高温等特性,在低空经济、绿色风能、汽车轻量化等领域具有广泛应用前景;中广核达胜加速器及其束下传输系统属于国内首台套,可广泛应用于材料改性、消毒灭菌、污水处理、轮胎预硫化、涂料固化等领域;国望高科的“二氧化碳捕捉收集利用—绿色甲醇—新能源材料”负碳产业链为石化产业提供了“全过程减碳”的新路径,有着广阔应用场景。经初步梳理,吴江可以对外赋能输出的企业能力近100项,包括各类创新产品65项、系统解决方案20项、前沿核心技术10项、数字化服务3项。吴江按照“科小—高企—瞪羚—独角兽”的创新型企业梯队,推动企业走创新驱动发展之路。2023年吴江区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入库2313家,683家企业进入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公示名单,全区有效高企数将达1471家,获评省瞪羚企业15家,入选市瞪羚企业70家,获评省“独角兽”企业2家。

三是科创载体平台丰富,协同创新需求旺盛。吴江区积极打造“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孵化链条,目前获评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家(思源科技)、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家、省级众创空间6家。2023年吴江区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新建项目省级10项、市级77项,累计达392项,在苏州大市排第2位;获评苏州市重点实验室4家。国家先进功能纤维创新中心投用,省海洋信息技术与装备创新中心建设全面启动,吴江算力调度中心启用,获评苏州市首批低空经济先导产业园。亨通数科成为苏州本土首家国家级“双跨”平台。协同创新需求旺盛,如国望高科需要突破废旧纺织品高质量回收利用技术,中鲈科技需要突破全纳米功能性纤维纱线研发难题,江苏港虹需要突破3D打印用超高强度PBT基类玻璃体复合材料研发难题,澳盛科技需要突破透明柔性导电碳纤维网制备方法和超级电容器应用技术难题,朗电机器人需要突破视觉引导高精度装配和AI算法自动识别质量缺陷技术难题等,急需解决的问题还有很多,创新资源明显不足。

二、问题分析

(一)人才吸引力仍不足,还存在引不进、留不住问题

经调研,吴江区与一线城市和发达地区相比,在薪酬待遇、生活环境、职业发展机会等方面还有较大差距,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还不够完善,创业辅导、技术支持、融资服务等支撑创新创业的资源还不多、氛围还不浓。虽然吴江出台了一系列人才政策,但政策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仍显不足。经初步梳理46家重点企事业单位的高端紧缺人才需求,共涉及274个重要岗位,专业类别上涉及图像算法、机械工程、电气工程、装备研发、光学设计、结构设计、模具设计、材料研发、铸造工艺、智能控制、软件开发、海外技术支持和销售等众多领域。

(二)科技协同创新机制不活,存在创新供给不足问题

从调研看,吴江企业之间在技术研发、生产制造、市场开拓等方面的合作还不够紧密,企业反映珠三角的创新氛围更加浓厚、创新资源更加密集。吴江的企业往往各自为战,彼此信任不够、沟通渠道少、合作意识不强、联合攻关能力弱,企业反映温州企业抱团发展更有力、行业协会发挥的作用更大。经初步梳理,吴江的龙头企业提出协同创新需求有68项,包括铝棒锯切时可自动识别成分的技术(新申铝业)、可水中施工的高分子自粘胶膜预铺防水卷材技术(凯伦建材)、电缆寿命仿真模型搭建(亨通线缆)等联合攻关需求43项,生产执行MES系统(三文电子)、节能减排系统(群光电能)、生产信息化管理系统(巨峰绝缘)等成套解决方案需求11项,配套大型机械加工厂(嘉诺环境科技)、光伏储能(同享电子)、高纯钨靶焊接技术(海朴精密)等上下游协作配套需求8项;LED封装设备(亿光电子)、新能源特种合金导体(亨通电力)、数据存储处理硬件设备(瑞湖科技)等重大设备购买需求4项;项目融资需求2项。没有反馈收集的创新需求还更多,需要从制度安排上组织提供更多供给端的创新资源。

(三)“政产学研金”合作体制不优,存在创新链不强问题

从调研看,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金融机构之间的合作还存在较大的局限性,未能有效实现科技成果转化和人才培养。一方面,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科研成果与企业的实际需求存在差距,难以直接应用于生产实践,需求端和供给端没有形成高效的沟通方式;另一方面,企业对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科研资源利用不够充分,缺乏有效的合作模式。经初步梳理,吴江推动创新驱动的政府需求有43项,包括汾湖智慧谷、汾湖创新经济产业园、湾里科创园、中鲈专精特新产业园、科创学园、中新智地智能装备产业园等“数字产业及创新集群打造”需求24项,苏州湾文旅项目、黎里文旅融合提升项目、国家级东太湖旅游度假区建设等“数字治理及生活品质提升”需求5项,桑基鱼塘、方厅水院、环元荡、苏州南站等“生态环境及基础设施建设”需求11项,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业链强链补链延链、跨域合作开发和系统平台建设等方面都存在很多短板,在制度设计上还要进一步推动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资金链的有效衔接与耦合。

三、相关建议

(一)不断优化创新创业的人才结构,强化招才引智

建议加大对本土人才的培育力度,在中小学中进一步强化科技创新教育,每所学校至少配备1个以上科技副校长;动员社会组织,举办更多高质量的科技夏令营活动;更好发挥科协作用,强化科普工作,强化科创意愿和氛围;逐步提高初升高比例,争取“十五五”末达到90%以上,在高中阶段加大对吴江主导产业的通识教育,提高学生建设家乡的热情。不断提升高技能人才、工程化人才、科研人才、金融类人才的本地化比例,推动吴江籍乡贤、省外人才、海外高端人才回归,形成良好的吴江高端人才本地化集聚氛围。鼓励企业提供更具有竞争力的薪资水平和福利待遇,严格落实高端人才购房补贴、安家费等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建立股权激励机制,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同时,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水平,为人才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建设高品质的人才公寓,为人才提供舒适的居住环境。不断完善高端人才、技能型人才等不同类型人才的培养和引进计划;完善人才评价机制,对人才的能力和业绩进行客观评价,为人才晋升和发展提供更大的成长空间。制定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人才政策,提高人才政策的吸引力。发挥人才服务平台作用,提供更好的一站式服务;完善人才信息数据库,提供便捷的信息查询和对接服务,紧紧围绕创业创新,营造“才到吴江必有为”的良好氛围。

(二)完善科技协同创新机制,深化“政产学研金”合作

积极融入上海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努力把吴江打造成“副中心”或重要的“卫星城”,特别是利用湖苏沪高铁通车的有利条件,着力打造苏州南站科创新城、湾里科创园、水乡客厅科创学园等科创平台。更好发挥产业联盟或行业协会作用,高水平组织技术研讨会、项目合作等活动。如新材料领域,大力发展超高强聚乙烯、芳纶、高强度聚酯工业纤维等产业用纤维的上游合成材料,以及光电显示、新能源领域专用高端薄膜的上游合成材料;进一步强化生物合成制造、循环再生制造等产业的协同创新。不断优化“政产学研金”合作体制,更好地发挥“科技创新券”作用,推动高校、科研机构、企业、金融机构开展深度合作,支持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科研人员到企业兼职,支持企业与高校共建研发中心、实验室等创新平台,共同开展科研项目和技术创新。营造“有求必应,无事不扰;亲而有度,清而有为”的更优营商环境,为企业协同创新发展赋能。

(三)充分发挥科技载体作用,激发协同创新活力

更好地发挥国家先进纤维功能中心作用,不断提升中心的核心竞争力和影响力。抓实抓好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新高地、大数据中心江苏分中心、创新发展集群和高层次人才集聚区等四项“共建”任务,推动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江苏分院高质量发展。推动苏州大学未来产业科技园与更多企业开展关键技术联合攻关,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建设高水平产业技术研究院和联合实验室,培养更具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加强科技孵化基地建设管理,完善考核评价机制,强化专业化创业导师作用,为创业者提供更好创业辅导、技术支持、市场开拓等服务;完善实验设备和技术平台,为企业技术研发提供有力支持,重点推动纤维新材料、聚酯新材料等高分子新材料产业向上游端发展。加强众创空间建设和管理,举办更多创业创新大赛、项目路演、技术交流等活动,提高创业者参与度和创新热情。建立更多资源共享平台,促进创业者之间的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更好地发挥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作用。

(四)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发挥链主企业引领作用

牢牢抓住企业家这一核心关键要素,大力弘扬其敢于创新、积极进取的精神特质,提升龙头型链主企业核心竞争力,打造更多世界一流企业。鼓励链主企业以“不出海就出局”的紧迫感,沿着“一带一路”倡议抱团“走出去”,开展更多国际合作,大力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同时做好产能和系统解决方案的输出,支持兼并重组和建立更多国际竞争能力强的跨国企业,支持亨通集团做大做强。支持链主企业按照新贸易形态要求,推进跨界合作互补、组织跨界联盟,高质量建设长三角(盛泽)现代供应链产业园项目,规划布局一批类似“希音产业互联网供应链”项目,建设更加高效便捷的集仓储、备货、拣货、分拨、发货、结算于一体的智能化仓储物流配送园区。加快建设一批像恒力、盛虹这样的市场占有份额大、技术创新能力强、产业链带动性强的链主企业,支持链主企业与上下游企业共同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加强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提升效益。

(刘育煜,吴江区委党校。吴志祥,吴江区发改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