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王希季:中国航天“拓荒者”

2024-11-11

素材呈现

中国科学院院士王希季是我国目前在世的“两弹一星”元勋中最年长的一位。今年已经103岁高龄。他主持我国第一枚液体推进剂探空火箭研制、提出我国第一枚卫星运载火箭的技术方案、研制我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王希季是名副其实的中国航天事业的拓荒者。

国家需要,所以我回来了

1950年3月。刚刚获得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学院硕士学位的王希季回国了。“国家需要建设,所以我回来了。”王希季果断放弃了继续攻读博士的机会,踏上回国的邮轮。

“长征”有我,不遗憾

1958年11月,他突然被调到上海机电设计院。研制运载火箭“长征一号”来发射中国自己的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

他们决定从探空火箭开始。在上海郊区新建的发射场中,王希季开始了艰苦的设计和研制工作。为了克服前所未有的困难,他们想出了许多“土办法”。没有吊车,就用类似于古老辘轳的绞车把火箭吊上发射架。没有燃料加压设备,就用自行车的打气筒把气压打上去。……很多这样的“土办法”成为王希季解决技术问题的关键。1960年2月19日,我国第一枚探空模型火箭T-7M一飞冲天。

大胆,但不“傻大胆”

移交“长征一号”工作后,中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方案论证的工作落在王希季肩上。

研制团队为此开展了无数次艰苦的试验。王希季把家里平时用的剪刀、针线、碎布头一股脑翻出来做成小小的降落伞,如痴如醉地“玩”起了降落伞,甚至趴到地板上仰头看降落伞飘然落下。上世纪80年代,我国先后成功发射8颗返回式卫星,其中有6颗是王希季负责研制。

王希季是一个敢于拍板的人。1987年,他担任第九颗返回式卫星的总设计师,想在卫星上搭载中国的半导体材料砷化镓晶体,却遭到一些外国专家的冷嘲热讽。因为需要在返回舱放置做砷化镓实验的晶体加工炉,炉中温度高达1200℃,这相当于在卫星中放置一枚随时可能会爆炸的“小炸弹”。他带着团队整整实验了半年,王希季大胆决定,上!最终,实验取得圆满成功。“要大胆,任何新事物总有风险、困难,但不太了解规律的时候,不能当‘傻大胆’!”王希季总结说。

(摘自《中国科学报》,有删改)

多维解读

1.报效国家,大胆创新

无论海外怎样优渥的生活,王希季也无心留恋。“梁园虽好,非久居之地!科学无国界,可是科学家是有祖国的。”王希季不断大胆创新,竭尽自己智慧,用各种“土办法”进行试验取得了成功。

2.不畏艰辛,攻坚克难

越是环境恶劣,条件艰苦,越能考验一个人。王希季从事各种国家需要的大项目,一切都是从零开始,毫无借鉴的经验,但是就是凭着一腔拳拳爱国之心,不怕困难,迎难而上,最终创造一个个奇迹。

3.淡泊名利,潜心科研

科学家就是潜心搞科学研究,在名利面前王希季从来十分淡泊,一直以来,他是“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里面知名度最低的一位。我们应该向这样的科学家学习与致敬。

4.无私奉献,责任担当

一个人的价值不是看他获得多少,而是看他为社会奉献了多少。只有无怨无悔的奉献,我们的生命才更具价值,奉献背后是责任与担当,更是信仰与坚持,奉献是人世间最美的旋律,无私奉献者,大爱无疆;责任担当者,不留遗憾。

适用话题

奉献爱国 大胆创新 攻坚克难 淡泊名利 无私奉献 责任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