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细菌:制造塑料,吃掉塑料

2024-11-11馒头老妖

课堂内外·初中版(科学少年) 2024年10期

细菌,是一种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微生物,尽管肉眼看不到它们,却广泛地影响我们的生活。塑料,也是一种极为常见的物质,谁的身边会没有塑料制成的东西呢?

在漫长的时间里,细菌和塑料之间都是井水不犯河水。因为塑料太稳定了,在自然环境中几乎不能分解。因此,细菌也就不能利用其中的有机物,无法在塑料上生长。然而,最近公布的一项研究,却神奇般地把细菌和塑料连接在了一起。

用细菌制造塑料

塑料是一类高分子材料的统称,通常是由很多很多个相同的有机物小分子聚合在一起而形成。而要把这些小分子连接起来形成塑料,就需要用到一种叫作“聚合反应”的化学反应,这属于化工的范畴。

提到化工,大家想到的总是巨大的铁罐子、高耸的金属塔(通常用于混合物的分离提纯),以及车间里密密麻麻的各种管道。的确,尽管今天的科技已经比两个世纪之前发展了许多,但化工生产的基本模式一直没有改变,仍然是“启动化学反应→分离反应产物→投入下一步反应→分离反应产物……得到想要的产品”。

这种模式的优势在于原理清楚、设备简单、控制可靠,也容易扩大生产规模。同时,其缺点也是明显的:生产的耗能大,容易产生环境污染,使用的原料多数有易燃易爆风险。如今,由于绿色发展的理念深入人心,满足节能、环保、高效为标准的生产,才更符合时代的需求。这就对化工行业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能不能让传统的化工生产变得绿色、低碳呢?

而最近公开的一项研究为这个问题提供了答案:让细菌为人类工作,去合成塑料吧!

神奇的生化反应

从本质上说,用细菌合成塑料仍是一个化学反应。但和实验室里的烧瓶、化工厂里的反应釜①相比,通过细菌来进行的化学反应拥有了诸多优势:反应条件非常温和,几乎用不着加热,也用不到强酸强碱等试剂,否则细菌自己就先被杀死了;因此,也省去了能适应各种苛刻条件的反应装置,总体成本较低;环境友好,反应中产生的有毒有害废弃物相对较少。

实际上,这些优点也并不难理解:各类生物体(包括我们自己)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反应容器,每一秒钟都有许许多多复杂的化学反应正在发生,从而把氧气和食物变成我们身体的一部分,以及身体活动所需的能量。而我们的身体显然不可能提供高温加热的条件,也不可能加入强酸强碱(胃酸是个例外)或金属催化剂,但这些反应却都高效、可靠地默默完成了。

创新基因工程技术

当然,要让细菌合成塑料,也是非常不容易的。在这项研究中,科研人员主要做了两方面的创新。

首先,定制催化该反应所需的酶。酶是各种生化反应的催化剂,具有催化效能高、专属性强的特点(比如,唾液淀粉酶就能且只能催化淀粉的水解)。当科研人员弄清了某个酶类的催化机理之后,就能对已有的酶类进行结构改造(比如增加或减少一个氨基酸),甚至凭空订制一个新的酶类,从而明显提高它们对特定化学反应的催化能力。

其次,改造反应的“容器”。在这项研究中,实际上是将大肠杆菌当作了反应的容器与基础。研究人员对它进行了改造,增强了它对高浓度反应原料的耐受性,并能把反应产物更快地代谢出去,从而增大了它的“容量”,使反应更高效地进行。

当然,这些改造都涉及基因工程技术,其操作过程也非常复杂。整体上来说,该研究实现了预期目标,能够大量地制造一种叫作PHA(聚羟基脂肪酸酯)的塑料,全过程清洁、安全,且成本比目前的化工生产要低。这种塑料在新型药物、光电材料上都有广泛的用途。因此,该研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也是一个非常好的开端。

相生相克的细菌和塑料

我们不仅可以用细菌来制造塑料,也能用细菌来“吃掉”塑料。

塑料的化学性质非常稳定,在自然条件下难以分解,是一种可怕的污染源。虽然通过化工技术能够分解,但随之而来的则是高耗能和二次污染的风险。于是有人想到,能不能通过细菌来“吃掉”塑料呢?

2016 年,在一个废旧塑料瓶回收厂,科研人员在水池底部的污泥中,偶然发现了一种可以分解PET 塑料的细菌,随后将其命名为“大阪堺菌”。PET 的全称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它被广泛用于制作饮料瓶、涤纶纤维、电器外壳等,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量极大。在自然环境中,它可以保持数百年而不分解,对环境而言是一种严重的污染。而这种细菌却能够在非常温和的条件下,仅用几个月的时间就把大部分PET 都彻底分解为二氧化碳,效果惊人。

随后,许多科研人员对这个方向进行了深入研究,通过基因工程将该细菌进行改造、升级,分解塑料的效率得以进一步提高,能够“吃掉”的塑料种类也有所扩展。简而言之,通过细菌来分解塑料的这个思路,目前看来是很有希望的。

目前,这个方案想要在生活中落地实施,最大的难点是价格太过高昂。希望在不久的将来,随着技术的发展,它的成本能够降低,从而实现对塑料污染的有效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