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声色双绝的诗意之城
2024-11-11吴思宇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千百年来,苏州以其人文荟萃、吴风悠扬而为人所称道。让我们一起眺望古今,感受这座城市的文化脉动。
风雅苏州,当古诗词照进现实
一座姑苏城,成就了半部江南诗。苏州城始建于公元前514 年,距今已有2500 多年历史,基本保持着“水陆并行、河街相邻”的双棋盘格局。这是一座诗情画意的城市,处处可见粉墙黛瓦、青石板巷、流水小桥。
课本里学到的诗篇在这里化为实景,“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风雅苏州,是无数文人墨客栖息的理想之所,也是诗意的故乡。
当然,江南水乡的柔情与诗意,不只存在于文人墨客的诗词歌赋里。苏州的底蕴在哪里?有人说,一半藏于昆曲,一半隐在园林。久经岁月沉淀的昆曲与园林,从“声”“色”角度巩固了苏州的文化地位。
看“百戏之祖”,如何重焕生机
“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古雅清新、婉约绮丽的曲调响起,便让人进入昆曲的雅致世界。
昆曲被称为“百戏之祖”,起源于元朝末年的昆山地区, 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其雏形为顾坚创作的昆山腔。明朝嘉靖年间,魏良辅对昆山腔进行了改革,形成了“水磨调”,它以清唱的形式出现,迤逦悠远,就像江南人的水磨竹器、水磨年糕一样细腻软糯。之后,魏良辅的弟子为“水磨调”注入文学养分,创作了剧本《浣纱记》,使清曲变成了剧曲。自此以后,《牡丹亭》《长生殿》《桃花扇》等传奇剧本纷纷涌现,昆曲逐渐盛行天下。
到了近现代,由于民族危亡、时局动荡、社会变迁下的文化冲击不断,昆曲日渐式微。转机发生在2001 年,昆曲成为联合国首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为了走近大众,昆曲不断寻找与时代的契合点,如白先勇先生主持制作的青春版《牡丹亭》,既遵守了昆曲“抒情、写意、象征、诗化”的传统原则,又谨慎地注入现代舞台美学,在海内外引发热烈反响。
听曲赏园,体验江南文人生活
除了昆曲,苏州园林也冠绝天下,被称为“凝固的山水诗,立体的山水画”。
“不到园林, 怎知春色如许”,《牡丹亭·游园》将园林中的自然景致和杜丽娘想要追求自由爱情的情感融为一体,令无数观众为之神伤、落泪。昆曲是可听的园林,园林是可赏的昆曲。两者相伴相生,相唱相和,构成了几百年来中国人共同拥有的一处精神家园。
苏州推出“拙政问雅”项目,借助灯光投影、声境营造等当代艺术表现形式,将昆曲的细腻、优雅和园林的静谧、和谐相融,营造出一种既古色古香、又不失现代感的园林艺术氛围。以园林空间为舞台的多媒体昆曲实景演绎,让观众置身于一幅流动的山水画卷之中。演员们的每个细微动作、每段唱词都与周围的环境相得益彰,既展示了昆曲的艺术魅力,也再现了苏州园林的神韵。
这种古今对话的方式,不仅增强了观众对昆曲和苏州园林的认知和感受,还以独特的方式传承了中国的文化遗产,谱写了传统文化的时代新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