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命摇篮的守护者们

2024-11-11索何夫

课堂内外·初中版(科学少年) 2024年10期

在过去,可可西里的生态环境遭受了严重破坏。而近年来,保护区里的植被覆盖率得到大幅提高,野生动物的数量也在恢复性地增加,这些成果都离不开守护者们的坚持与奉献。他们因地制宜,齐心协力,捍卫了这片神圣的土地。

巡护:肩负生态保护的重要任务

盗猎是可可西里面临的主要威胁之一。为了防住盗猎者,最直接的方式就是人力干预。在保护区成立早期,由于重视程度不够,经费不足,巡逻人员数量有限,他们在执行任务时还会面临诸多危险。

进入21 世纪后,随着经费的增加,巡逻队伍规模逐渐扩大,各种越野车和高原生活设备也得到相应的配备。到目前,可可西里的巡逻人员包括保护区工作人员、志愿者、森林警察和科研人员等,他们运用适合高原荒野使用的专门越野车和皮卡车作为巡逻车辆,对主要的水源地、动物栖息地和道路进行巡逻,并在交通要道设立了不冻泉、五道梁等保护站,主要负责阻止盗猎盗采行为并保护当地珍稀动物种群。

同时,保护站也兼作环境保护科普设施,保护人员承担起了针对游客、牧民的环保科普任务。

巡护人员还负责对保护区内珍稀动物进行救助,以及调查、阻止破坏植被、污染水源等非法行为,并保护藏羚羊等保护区动物的迁徙。比如,当藏羚羊群迁徙途中通过青藏公路和青藏铁路沿线时,为了避免与火车、汽车等交通工具碰撞造成事故,交通部门会与保护区管理局、志愿者携手进行调度引导工作,在道口设立红绿灯标志,以确保藏羚羊、藏野驴等动物群体的安全。

挑战:鼠害治理与可持续放牧

除了盗猎活动外,可可西里还面临着其他威胁。

威胁一:鼠害

由于过去多年的环境破坏,尤其是草原食肉动物在狩猎中减少,以及游牧活动造成的影响,大量啮齿类动物,包括老鼠、高原田鼠、黄鼠等在草原上过量繁殖,它们四处打洞破坏土壤,并且大量吃掉草根、草籽,加速了土地的沙化和荒漠化。多年以来,保护区工作人员、当地牧民等通过人工捕捉、生态防治(引入鹰、狐狸等鼠类天敌)和药物防治(投放毒饵)等手段进行灭鼠。然而,人工捕捉的效率相对较低,毒饵投放则可能误伤藏羚羊、藏野驴和高原鼠兔等动物。因此,目前常见的灭鼠方式仍是生态防治,虽然前途漫长,但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威胁二:放牧

虽然名为“无人区”,但可可西里生态保护区内居住着众多游牧民族,这些依赖可可西里的土地生活的游牧民同样也是生态保护的重要主体。除了保障牧民的合法权益并对放牧进行监测、管理外,保护区也引导牧民更多地开展旅游业以替代原本的放牧业,减少对草原的破坏。

一部分牧民还从事了导游的工作,他们有一项重要的任务,协助保护区对游客进行环保教育,比如反复提醒游客随身携带垃圾袋、不随地丢弃垃圾或做出其他随意破坏环境的行为。因此,牧民们也是可可西里环境保护力量的一部分。

监测:从天空到地面

可可西里地区是诸多大江大河的发源地,有着重要的环境和生态学价值,因此,保护区的工作人员和科研人员们经常需要进行环境观测和地质测绘工作。他们在高原无人区安放环境检测设备,并定期进行维护和数据收集。近年来,气候演变以及三江源地区的环境变化和水资源状况变化,尤其受到环境研究领域的重视,这对数据收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初期,由于技术水平有限,需要科研人员在无人区四处采集数据,效率非常低。好在后来,新技术、新设备开始被广泛地运用在可可西里环境保护领域,这一状况得到了显著改观。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三江源地区推出的“天空地一体化”生态监测体系,巧妙融合了地面监测、航空拍摄和卫星遥感技术,可以很好地解决当地生态环境监测条件艰苦、效率较低的难题。

不过,虽然初步建成的“天空地一体化”生态监测系统可以较为大规模、及时地收集与反馈生态信息,但可可西里的面积广大,当地环境又非常复杂,因此,许多进一步研究仍然需要建立在实地调查上。近年来,针对可可西里的深入科考活动取得了大量宝贵的自然环境和生态信息,这些都将被用于与可可西里相关的环保规划、立法和技术开发等方面,从而使人们能够更加有效地保护这片高原上的人间净土。

“天空地一体化”生态监测体系

截止到今年,三江源地区的“天空地一体化”生态监测体系已经基本建成。在太空中,通过卫星遥感实现了对园区19.07 万平方公里内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生物多样性等重点要素的周期性监测。除了“天”之外,在“地”方面,三江源区域布设的各类生态监测地面站点已增加到1000 余个,辅以空中的航空拍摄,尤其是大量运用的无人机拍摄,实现了对典型区域的生态类型、自然景观及野生动物的“远距离、大范围、全方位”实时监测。全天候实时监测的数据可以快速无损地传输到西宁算力中心,并实现大数据可视化。以往只能通过一线工作人员徒步观测统计的形式得到了根本的改变,将园区内的环境数据监测和反馈效率提高了四到五倍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