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图书馆推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考
2024-11-11余飞
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人民几千年智慧浓缩的结晶,是延续中华文明的火种,在培养和提升国民伦理道德、科技文化、人文素养等方面发挥着本源作用。公共图书馆作为人类智慧的汇聚与集散中心,收录了人类文明宝藏,在推动文化传承、科教惠民及文化强国方面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在新时代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公共图书馆需要紧跟社会前进的步伐,积极推动文化自信战略实施,深刻认识到推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社会意义,分析当前推广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谋划针对性策略,深入探索并实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之道,助力书香城市建设,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目前,图书馆界在探讨如何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尤其是公共图书馆在阅读推广方面加强了传统文化阅读活动的比例,但是,推广要素、效益、深度尚未得到充分关注和研究[1]。图书馆属于非营利性机构,承担文化强国的国家责任和文化惠民的社会责任,具备财政拨款预算、专业的服务人员、丰富的馆藏资源、有利的空间场地、系统的组织架构和政策导向性的工作规范,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公共图书馆推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社会意义
图书馆作为文化资料储备的国家机构,承担存储和保护珍贵原始古籍资料的责任,具有促进中华文化传承的社会意义。传统文化的源头基本以古文的形式呈现,难以阅读,现代文诠释版本内容也相对生硬枯燥,因此,传统文化书籍的借阅量通常较低。没有推广不出去的图书,只有不擅长推广的馆员。图书馆是传统文化载体和读者之间的纽带,承担阅读推广的职责,有责任和义务活化珍贵的传统文化并推广给读者。随着科技的进步,电子化逐渐普及,加之社会节奏加快,读者更青睐电子媒介的阅读载体,更热衷于碎片化的阅读方式。夹杂着负能量、毒鸡汤、假新闻以及伪文化的网络生态系统,存在阅读安全隐患,使大众难以分辨真伪知识,影响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此消彼长,外来文化、毫无营养的娱乐文化势必挤压传统文化的传播空间。图书馆是传统文化的守护者、传承者、发扬者,理应为读者播下阅读的种子,助力传统文化的再现与传承。
公共图书馆推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背景
近年来,在文化自信、全民阅读、书香城市建设、再发现图书馆的政策背景下,各级图书馆纷纷响应政府号召,相关活动场次、类型、效益均有量的提升和质的飞跃。例如,山东省图书馆联动省市县,在城乡全面铺开,线上线下同步开展不间断、多元化的传统文化推广活动[2]。为了有效推广传统文化,各地图书馆积极探索与实践,实行加大专项经费投入、购买服务、安排专职人员、创新活动形式等一系列措施。图书馆在推广传统文化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随着传播媒介的变化、社会节奏的加快,当下还处在不断总结、创新的摸索期,现在的推广形式、机制、规模都还存在比较发散的现象,同时暴露出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例如,活动宣传渠道单一,活动规模小,活动吸引性不足,导致单场参与人数较少;活动同质化严重,馆员绞尽脑汁更换活动名称,实则活动内容雷同;活动质量差,靠发放礼品吸引读者参与,侧重手工制作,简化传统文化知识传播,违背阅读推广的初衷。因此,图书馆在推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应结合实际、注重质量、加强宣传、改变思路,以推广传统文化为工作指导理念,而非应付式完成工作任务,从而走出一条具备本地IP属性的推广之路。
东莞松山湖图书馆优秀传统文化推广的实践探索
组建专业推广团队,挖掘传统文化推广深度
松山湖高新区以“科技+人文”的发展理念,立足于以加工制造闻名世界的东莞。在科技的加持下,松山湖图书馆将传统文化阅读推广做精做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需要专业人才作为领路人,将晦涩难懂且体量庞大的知识点抽丝剥茧,形成单一主题知识体系,使读者更深入理解传统文化。因此,松山湖图书馆从东莞图书馆邀请研究馆员杨河源老师作为指导老师,分别从采编部、阅读推广部、读者服务部、科技信息服务部抽取部门骨干,学历均为全日制本科和研究生,组建专业的传统文化阅读推广项目团队。自2019年开始,项目团队形成了每年一个主题项目、每周开会两次、每周推进一个节点的运行机制,已完成以古文字发源为中心主题的多个项目成果,并完成多个课题结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记录载体是文字,以古文字发源为思路,按文字起源、文字历史演变、文字与生活、文字与社会等主题,探究以文字为中心的传统文化,推出了甲骨文系列、茶文化系列、十二生肖系列、百物生焉系列、宅兹中国系列等具有一定深度的传统文化阅读推广项目。团队成员分工明确,按计划推进执行,按指导老师要求追溯汉字本源,寻找有理有据的传统文化案例,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的推广深度。
整合自身资源,多点发力,推广载体多元化
公共图书馆丰富的馆藏包罗万象,为了让读者清晰寻找传统文化经典读本,松山湖图书馆进行空间布局优化,AE1f7hbsJphLHHZuGJ3Pkw==打造了松湖书苑和文字图书馆两个专属空间,将全馆馆藏进行盘点、调拨,分门别类抽取代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馆藏,进行集中展示。松湖书苑以综合类传统文化为主,包含历史文化、诗歌、医药学、古代科学技术、经典民俗、宗教信仰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字图书馆以文字为主题,整合馆藏发现相关文献不足后,新增篆书、隶书、甲骨文等字源古籍馆藏。松山湖图书馆采购了新语听书、超星电子书库、中华连环画数字图书馆、百听特色文学资源库、知识视界等丰富的数字资源库。在丰富的资源库里,依据中国历史大系表顺序,抽取代表性资源,制作扫码阅读墙,进行数字资源推荐,方便读者有针对性地学习传统文化。结合新书推荐区、展厅、讲习室的空间功能,同步进行图书推荐、展览、讲座、诗歌编排、文创活动,拓宽阅读推广的载体,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广形式多元化。
开发兴趣读者群,提高主动服务效能
由于传统文化知识体系庞大,受众的文化素养直接影响传统文化推广的深度和广度[3]。通过查询《松山湖高新区年鉴(2023)》可知,截至2022年底,松山湖企业用工19.31万人,本科学历以上人才占总就业人口超过48%。由此可知,松山湖的读者群具备传统文化推广的文化素养条件。结合松山湖图书馆的进馆人次、借阅量呈逐年上升趋势可知,松山湖的读者群比较稳定,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阅读需求也显著上升。锁定传统文化爱好的读者群,探求读者阅读需求,使传统文化阅读推广有的放矢。近些年,在诗歌朗诵、古诗词对考、传统节日活动、汉字家园、自然诗歌月、松果课堂、生活学堂等传统文化活动开展的过程中,主动为读者提供定制化服务,根据读者反馈积极调整推广内容,积累了一批忠实粉丝,这为图书馆做好推广提供了充分有利要素。此外,来馆的读者也是很好的传递媒介,通过来馆体验后,将图书馆的性质、功能、体验感、收获感传递给社会外界,进而达到由内向外的宣传效果,才能使我们的服务通过“引进来”,再“走出去”,达到传播的公益性效果。在服务的过程中,通过与读者的互动,结合松山湖读者群年轻化的特点,进一步了解读者的需求和兴趣,提升推广的精准性,提升服务效能,以用户为中心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
同行借力,资源共享,发挥文化联盟综合体效益
图书馆在推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展现了显著优势,主要体现在专业性、馆藏和服务方面,独特的属性使图书馆具备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功能[4]。传统意义上,我们立足图书馆本身的优势开展工作,由内向外发散,往往忽略了群体效应的裂变。图书馆作为文化机构的一员,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道路上并不是单一的个体,除了图书馆自身庞大的体量,还有文化和旅游部管辖的博物馆、美术馆、文化馆、科技馆、剧院等兄弟文化单位。松山湖图书馆连续多年联合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广东图书馆学会,借助同行资源,承办“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知识大赛及图文展览;松山湖图书馆与松山湖望野博物馆紧密合作,举办以汉字、诗歌、诗人、茶器、陶器为主题的茶文化活动,图书馆与博物馆共享相关资源,合力推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松山湖图书馆非常重视资源融合的推广模式,充分利用文化联盟的组合拳优势,发挥服务效益最大化。
公共图书馆推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展望
人尽其才,科技借力,升级推广手段
人是第一生产力,根据工作人员的年龄结构层,优化人员的综合能力,传承老员工的经验,挖掘年轻人的创造力,才能将图书馆的服务归结到以人为中心的服务,服务者与被服务者同等重要。图书馆领导者应注重对年轻人的培养,接受年轻人天马行空的想法,敢于放手,同时尊重老员工的经验成果,挖掘员工的特质和潜力,让专长人才在合适的岗位上发挥服务天赋。全媒体时代,掌握流量密码就是掌握宣传通道。传统文化没有变,古籍没有变,只是推广的媒介、传播的方式与时俱进。例如,抖音、小红书、视频号的传播生态网已覆盖各行各业,很多图书馆还尚未开通账号。深入研究电子媒介的传播模式,提高短视频宣传推广的时长、转发量、点赞数、留言量,只有借力当前融媒体环境下的新型科技手段,升级推广手段,才能将死板生硬的传统文化更直观地展现给读者,促使其理解和运用,吸引其参与图书馆服务,让传统文化的魅力在图书馆中得到充分展现。
社会力量参与,补充服务效能,挖掘服务深度
受经费、编制限制,图书馆普遍存在服务人员不足和专业性有限的问题。图书馆面对的服务对象是全部社会群体,读者的偏好、兴趣多样化,与服务人员数量不足、专业的局限性相矛盾。研究院的院士、学校的教师、企业的高级工程师、民间技艺传承者、大学生等社会力量具备相关专业的知识和技能,能提高推广的深度和广度,使读者更容易消化传统文化的精髓。专家型的学者、高资历的老师、年轻的大学生、热心的志愿市民等社会力量的参与,一方面可以补充图书馆服务人员不足的缺口,另一方面可以完善推广人员的专业知识面,使传统文化推广服务有质的提升。
深耕传统文化内容,创新活动形式,扩大规模效应
当前,图书馆存在活动内容和形式的同质化现象,照搬照抄上级馆或者同行引领者的活动,脱离文化内容的推广,单方面注重趣味性和互动性,偏离主题,无系列无体系。例如,每逢端午节,很多场馆举办的阅读推广活动均围绕“粽子、龙舟”等元素,开展以手工制作、绘画为主的亲子活动,忽视了端午节的节日由来和民俗特色相关文化内容的传播。中华传统文化按时间轴,从史前时期神农氏延绵发展到现在,集合以儒、佛、道家文化为主的各家意识形态,包括古文、诗词、灯谜、酒令、民族服饰、习俗等,涉及海量的文化内容。信息收集和整理是图书馆馆员的一项基本技能,在开展活动之前,应充分收集主题相关内容,融入活动各个环节。学习借鉴同行或跨行活动经验,结合自身资源条件,创新活动形式。传统活动开展应有主次之分,根据经费、人力、场地等资源,综合调配活动类型,打造大型主题活动,保持常规活动的持续性,形成传统文化推广的规模效应,让当地居民能够亲身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从而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立足本地,跨界融合,打造特色品牌
地域特色是一个地方特有的属性。例如,景德镇是陶瓷重镇,江西九江是茶叶的重要产地和集散地。很多特色戏剧也是文化地标,这些地域特色是经过历史沉淀积累下来的文化底蕴,我们可以考虑打造“图书馆+”模式,如“图书馆+陶瓷”“图书馆+茶”“图书馆+粤剧”等具有地方特色的品牌活动。根据当地的特色文化属性,结合图书馆丰富的馆藏资源,立足本地资源,跨界融合特色行业,合力打造推出符合图书馆阅读推广的品牌活动。在已有文化滋养的基础上,跨界联合其他行业,能调动读者的积极性,使其更深入了解特色传统文化,达到传承、弘扬传统文化的效果。这种创新模式具有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化特点,存在供业内同行参考的价值,引领行业推广的新路径。创新并不意味着盲目追求新颖,要结合自身的资源和当地的特色才能发挥优势。每个图书馆在藏书、服务等方面都有其独特优势,在推广传统文化时,应坚持内外结合的策略,注重创新和特色,让传统文化的推广更加深入、广泛和有效。
推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项长期且艰巨的任务,公共图书馆必须紧跟时代步伐,持续优化服务,在日新月异的社会环境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人为本的服务要求公共图书馆同时考虑自身和服务的受惠者,一方面,提升自身服务能力,引入社会力量参与,壮大服务队伍;另一方面,以内容为王,以成效为目标,注重过程,将服务由内向外发散,真正做到文化惠民。新时代,必须紧跟科技发展步伐,利用科技辅助手段,及时更新传播媒介、传播途径、传播模式、传播机制。只有从人、科技、资源、跨界、品牌各方面综合考虑,才能为读者提供符合时代特性的服务方式,真正将优秀的传统文化种子播散在读者的心中,滋养读者的心灵,增强读者的文化涵养,推动社会文明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