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图书馆“智慧”馆员的养成

2024-11-11李斌斌

文化产业 2024年32期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图书馆的角色和功能发生了深刻变革。尤其是在高校中,智慧图书馆逐渐成为信息资源管理和知识服务的重要平台。智慧图书馆不仅提供传统的文献借阅服务,还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为用户提供个性化、智能化的服务。这种新型的图书馆模式对馆员的能力与素养提出新的挑战。传统的文献管理能力已不足以应对新时代的需求,馆员必须具备更高的技术素养、创新思维和用户服务意识。现深入探讨智慧图书馆对高校馆员能力的新要求,并提出提升策略,为智慧图书馆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高校智慧图书馆的特点

智慧图书馆是以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及虚拟现实技术深度结合,突破传统图书馆时间和空间层面限制,为读者提供现实与虚拟相结合的阅读空间,有效提升图书馆运行和服务效率的新型模式。智慧图书馆不仅是信息资源的汇聚地,更是数据分析、学术支持和知识交流的平台。与传统图书馆相比,智慧图书馆强调智能感知、数据驱动和个性化服务,能够根据用户的行为轨迹和需求特征,为其推荐最合适的资源和服务。高校智慧图书馆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第一,资源数字化。资源数字化是智慧图书馆的重要基础,涵盖了图书、期刊、学位论文、研究报告等多种形式,用户可以随时随地获取所需资源。第二,服务智能化。智慧图书馆通过智能化的手段,如智能搜索、智能推荐、自动借还书服务等,大大提升了服务效率和质量。第三,管理数据化。通过对图书馆运营数据的收集与分析,智慧图书馆可以实现精细化管理,优化资源配置。第四,用户个性化。智慧图书馆强调用户体验,通过分析用户行为数据,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资源推荐和服务,增强用户黏性。

智慧图书馆环境下高校图书馆馆员面临的挑战

随着智慧图书馆的快速发展,馆员的角色已从传统的书籍管理者转变为知识服务的提供者和信息技术bNfgPWe2m7QtGnaT1Qd1qgzFjjYOFtwvlQ/rTyOQSzE=的应用者。智慧图书馆的核心在于通过技术手段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和服务的精准化,对馆员的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也对馆员的工作方式、技能要求和职业素养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传统馆员面临着从技术适应到角色转变的多重压力,馆员在智慧图书馆环境中所面临的主要挑战在以下四方面。

技术变革的挑战

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的迅速发展,智慧图书馆不断引入新技术提升服务质量和效率。然而,技术的更新速度往往超过馆员的学习速度,这对馆员的适应能力提出了严峻挑战。

一是技术复杂性增加。智慧图书馆的建设需要使用复杂的技术,如自动化书架系统、智能推荐算法、虚拟现实设备等。馆员不仅需要负责这些技术设备的操作和维护,还要理解其基本原理和应用场景,这对非技术背景的馆员来说尤为困难。二是持续学习的压力。面对不断涌现的新技术,馆员需要持续学习,以跟上时代的步伐。对年纪稍长的馆员来说,这种持续学习的压力可能会带来焦虑和不适应感。此外,学习新技术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这对馆员的日常工作也是一种挑战。三是系统集成与跨平台操作。智慧图书馆的系统往往涉及多平台、多设备的集成操作。例如,馆员需要能够在移动端、PC端和图书馆终端系统之间灵活切换,处理各种操作任务。这种跨平台的操作要求对馆员的技术适应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用户需求的多样化

高校用户群体庞大且多样,涵盖本科生、研究生、教师、科研人员等不同群体。随着学科交叉融合的加深和教育形式的多元化发展,用户需求变得更加个性化和复杂化。这种需求的多样性使馆员面临新的挑战。

一是精准识别用户需求。传统图书馆服务主要以资源提供为中心,而智慧图书馆则强调以用户需求为导向。馆员需要通过分析用户行为数据和交流互动精准识别用户需求,这需要一定的技术和数据分析能力。二是服务内容的多元化。不同群体对图书馆服务的期待各不相同,本科生更关注课程相关资源,研究生和教研人员更重视学术支持服务。面对如此多样的需求,馆员必须具备多元化的服务能力,能够根据不同用户需求提供定制化解决方案。三是个性化服务的难度。智慧图书馆虽可通过数据分析为用户提供个性化推荐,但馆员仍需参与推荐算法的优化和服务细节的调整。这种个性化服务不仅要求技术支持,还需要馆员具备深刻的用户洞察力和专业判断力。

数据隐私与信息安全

智慧图书馆依靠大数据和智能技术进行服务优化和用户管理,涉及大量用户行为数据和敏感信息。数据的收集、存储和分析过程中,面临着隐私泄露和信息安全的风险。这些风险对馆员的数据管理能力和安全意识提出了严峻挑战。

第一,数据隐私保护。图书馆的物联网设备收集了大量的用户信息,包括用户的借阅习惯、行为喜好等,而这些都会被保存下来,从而对用户的隐私安全造成威胁。这些数据对服务优化有重要价值,但涉及用户的隐私。馆员需要遵循数据隐私保护的相关法规,确保在数据使用过程中不会侵犯用户的隐私权。然而,隐私保护的措施往往复杂且难以实施,对馆员的法律知识和数据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第二,信息安全风险。智慧图书馆的信息系统依赖网络运行,容易受到网络攻击、数据泄露等安全威胁。馆员需要具备基本的网络安全知识,如数据加密、访问控制、防火墙设置等,确保图书馆系统和用户数据的安全性。然而,安全风险的复杂性和技术性,使得部分馆员在面对信息安全问题时显得手足无措。

第三,数据滥用与伦理问题。数据的广泛使用带来了数据滥用的风险,如数据被不当分析、过度挖掘甚至被非法交易等。馆员需要具备数据伦理意识,在数据使用中恪守职业道德,防止数据滥用对用户权益的侵害。这不仅需要技术上的防范措施,更需要对数据伦理和法律法规的深刻理解。

服务模式的转型

智慧图书馆从传统的“资源管理中心”转变为“知识服务中心”,强调以用户为核心的服务理念。这种服务模式的转型给馆员带来了以下挑战。

第一,角色转变与能力提升。传统图书馆中的馆员角色主要是资源管理者,而智慧图书馆要求馆员成为服务的设计者和提供者。这种角色的转变需要馆员提升服务设计能力、用户体验管理能力、创新思维等,这对习惯于传统工作模式的馆员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第二,工作内容的多样化。智慧图书馆的服务内容有书籍借阅和信息检索,还包括数据咨询、学术支持、科研辅导、创新创业指导等服务。这种工作内容的多样化要求馆员具备跨领域的知识和多样化的技能,但部分馆员的专业背景单一,综合能力较弱,导致在提供这些新型服务时力不从心。

第三,用户参与度的提升。智慧图书馆强调用户参与,通过互动和反馈不断优化服务模式。然而,如何有效地激发用户的参与兴趣,收集有价值的反馈信息,并将这些信息转化为具体的服务改进措施,是馆员在服务模式转型中面临的难题。用户参与度不足可能导致创新服务无法真正落地,影响智慧图书馆的发展成效。

国内外高校智慧图书馆案例分析与经验借鉴

随着智慧图书馆的快速发展,部分国内外高校在这一领域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这些案例不仅展示了智慧图书馆技术应用的前沿发展,也揭示了提升馆员能力与素养的多种有效途径。通过对这些成功案例的分析和借鉴,可以为其他高校图书馆提供实用的策略与指导。

新加坡国立大学图书馆:技术培训与跨领域合作的典范

新加坡国立大学图书馆作为亚洲地区智慧图书馆建设的领军者,以其卓越的技术应用和高素质的馆员团队著称。在馆员能力提升方面,该馆采取了多样化的技术培训策略。图书馆与校内的计算机系和信息系统学院合作,开设定期的技术培训课程,内容涵盖数据分析、机器学习、数字化管理等前沿技术。这种跨领域合作不仅帮助馆员掌握了最新的信息技术,还培养了他们的跨学科思维和协作能力。

新加坡国立大学图书馆还注重实践与理论相结合,鼓励馆员参与各类校内外的研究项目,如智能推荐系统开发、用户行为数据分析等。这些项目为馆员提供了实际操作新技术的机会,并将项目成果应用于图书馆服务,提升了用户体验。同时,该馆还为馆员设立了学习基金,支持他们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和技术研讨会,以持续拓展馆员的国际视野和专业水平。这些措施有效地提升了馆员的技术能力与创新意识,为其他高校图书馆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香港中文大学图书馆:多元文化与持续学习的融合

香港中文大学图书馆在智慧图书馆建设中,尤其注重馆员的持续学习与多元文化的融合。该馆位于国际化程度极高的香港特别行政区,在智慧图书馆服务中注重国际视野的引入和跨文化的沟通能力。图书馆通过与海外高校的合作,定期派遣馆员前往欧美等地的知名图JxHKo09IOR4V1NqTuseZ7FXTtrkbvUiR4B4vyZMFVO4=书馆交流学习,了解国际先进的图书馆服务模式和技术应用,拓宽馆员的国际视野。

在提升馆员技术能力方面,香港中文大学图书馆采用“轮岗制”促进馆员的全方位发展。馆员在不同岗位之间轮流工作,积累多样的实战经验,并学习如何在不同的技术平台和服务场景中应用智慧图书馆技术。该馆还实施了“学习积分”制度,鼓励馆员通过参加培训、线上课程、学术会议等方式积累学习积分,并将积分作为绩效考核和晋升的重要依据。这一制度有效激发了馆员的学习热情和自我提升的动力,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智能化服务与馆员创新能力提升

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是国内智慧图书馆建设的先行者,在提升馆员能力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该馆致力于打造以智能化服务为核心的智慧图书馆环境,通过智能机器人、虚拟现实导览、自动化借还书系统等技术应用,极大提升了图书馆的服务效率。在这一过程中,图书馆特别注重馆员的技术适应性培养。

为了帮助馆员快速适应新技术,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与国内知名IT企业合作,邀请技术专家定期为馆员举办专题培训和技术讲座。此外,图书馆还鼓励馆员参与智慧服务设计的全过程,从需求分析、技术选型到实际应用,馆员在项目中充分发挥了自己的创造力和问题解决能力。这种“从实践中学习”的方式,不仅使馆员熟练掌握了新技术,也增强了他们在智慧图书馆环境下的服务和创新能力。

提升高校智慧图书馆馆员能力的策略

首先,高校图书馆需要大力开展技术培训与继续教育,以提升馆员的信息技术能力。智慧图书馆的发展依赖于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物联网等新兴技术的应用,这些技术的更新速度极快,馆员需要不断学习才能跟上发展步伐。高校应组织定期的专项技术培训,内容涵盖数据分析、智能系统操作等,确保馆员具备必要的技术知识和操作能力。此外,利用线上学习平台也是有效的学习方式。高校可以推荐馆员利用在线教育平台自主学习相关课程,并通过线上学习小组或内部分享会促进馆员之间的学习交流。除此之外,高校图书馆还可以通过举办技术沙龙、工作坊等活动,营造实践和互动的学习氛围,帮助馆员在轻松环境中掌握复杂技术。这些多样化的培训方式旨在不断提升馆员的技术水平,使他们能够将新技术有效应用于图书馆服务。

其次,职业规划与发展支持是提升馆员能力的重要策略。当传统的职业发展路径无法满足智慧图书馆环境下对馆员的多样化要求时,高校图书馆应为馆员提供清晰的职业发展规划和指导。通过职业辅导、心理咨询和职业评估等手段,帮助馆员明确自身的职业目标与发展方向。同时,高校图书馆应建立多渠道晋升机制,允许馆员在技术专家、数据分析师、用户体验管理等方向发展。高校可以与相关认证机构合作,支持馆员参加数据分析师认证、图书馆系统管理认证等专业认证考试,并将认证结果作为职业晋升的参考。

在学习途径方面,高校图书馆需要打破传统的学习模式,提供更加多元的学习机会。学术研讨会和行业论坛是馆员了解最新发展趋势和交流实践经验的重要平台。通过参加这些活动,馆员可以学习智慧图书馆在不同场景下的应用和创新,为自身的工作提供灵感与借鉴。

此外,跨领域学习也应被高度重视。智慧图书馆的建设需要多学科知识的融合,高校可以鼓励馆员参与跨学科项目,或与计算机、教育学等相关学科的师生开展合作研究,从而拓展馆员的知识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图书馆内部可以建立学习社区,促进馆员之间的知识共享与经验交流,形成互帮互助的良好学习氛围。通过这些多元化的学习途径,馆员不仅能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还能增强在工作中的创新思维。

为了激励馆员不断学习和提升,高校图书馆还需要建立科学的激励机制与评价体系。将绩效考核作为馆员学习进步、创新服务、用户满意度等多维度的指标,并通过设立奖励机制,如绩效奖金、学习奖励等,激励馆员不断追求进步。同时,高校可以提供职业发展基金等支持,鼓励馆员参加高水平的国际会议、出版学术论文或申请专业认证,以提升馆员的职业影响力和成就感。此外,用户反馈是提升馆员服务质量的重要参考依据,通过建立定期的用户反馈机制,馆员可以及时了解用户需求的变化,并根据反馈进行服务改进,从而提高用户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