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声遇上汉语歌曲咬字吐字的趣味探索

2024-11-11李梦缘

文化产业 2024年32期

美声唱法是起源于十七世纪意大利的一种演唱形式,自二十世纪初传入中国以来,在我国实现了长足发展,并积累了广泛的群众基础,成为我国必不可少的一种演唱风格。在我国歌唱领域,不论是传统民歌、流行歌曲,还是其他音乐作品,大多以汉语为表达语言。美声唱法演唱汉语歌曲时常出现发音不清晰、发音不准确等相关问题。对此,现阐述了美声唱法的内涵及特征优势,介绍了声乐演唱时咬字吐字的必要性,分析了美声唱法演唱汉语歌曲中的咬字吐字问题及原因,从加强汉语咬字吐字训练、学习吸收传统民族声乐的咬字吐字方法、推进美声唱法的中国化演绎等方面切入,探讨了美声唱法演唱汉语歌曲咬字吐字问题的解决对策。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显著提升,人们对精神文化层面的要求越来越高,愈发热衷于参与各式各样的艺术活动、文旅活动。为丰富自身的精神生活,人们可以观看音乐会、演唱艺术比赛等歌唱艺术表演,使自身精神需求得到极大满足。在歌唱艺术的发展进程中,各个国家和地区形成了各异的演唱流派,由此人们通过歌唱艺术获得了多样化体验。长期以来,我国歌唱艺术实现了多样化发展,歌唱形式多种多样。并且,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特别是随着全球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文化的碰撞与融合,我国歌唱艺术不断对各种优秀文化进行融合吸收,很大程度上拓宽了我国歌唱艺术的发展路径。在我国声乐艺术发展中,为丰富我国声乐演唱形式内涵,歌唱家积极将美声唱法与传统民族声乐相融合,推动了传统歌唱艺术的变革发展。然而,这两种歌唱形式是在不同文化生态下发展形成的,使得在实际演唱中会出现各种问题。其中,咬字吐字方面的问题最为突出,使得演唱者很难实现对汉语歌曲所蕴含情感内涵的准确表达,影响了美声唱法对汉语歌曲的演绎效果。因此,本文对美声唱法演唱汉语歌曲的咬字吐字进行研究分析,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美声唱法相关概述

作为一种在西方国家十分流行的歌唱形式,美声唱法最早可追溯至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在该时期,社会流行的音乐形式以教堂音乐为主。随着时间的推移,意大利歌剧逐渐进入公众视野,对美声唱法产生了极大影响。在此过程中,美声唱法逐渐在歌剧表演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进入十八世纪,意大利歌剧受到欧洲各国宫廷、剧院的广泛追捧,由此促使美声唱法在西方得到进一步推广。十九世纪,美声唱法迎来黄金发展阶段。该时期,声乐理论实现了长足发展,并涌现出一系列美声演唱学派。二十世纪以来,美声唱法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传播并发展,其中也包括中国。美声唱法推动了中西方文化艺术的交流和融合,不仅提升了声乐表演水平,还为我国民族声乐发展提供了极大助力。不可否认,在民族声乐表演中,通过引入美声唱法的相关表演技巧,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民族声乐的艺术表现力。

美声唱法凭借其别具一格的艺术魅力及表演技巧,成为全球范围内颇受青睐的一种歌唱形式。对于其特征优势而言,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宽广统一的音域。美声唱法的演唱者通常8d1fa36fcfd65e7bccdcbd2744071320可唱到两个八度,花腔女高音及部分歌唱家可唱到两个半八度,甚至三个八度。在这一音域中,虽然不同声区可展现不同的音色,但美声唱法可让它们实现有序过渡,最终达成统一。第二,稳定扎实的发声。在美声歌曲演唱中,演唱者通常讲究运用深气息。虽然历经长期发展,美声唱法形成了多种不同的审美追求、声音表现特征,但始终十分强调对呼吸的调控应用,尤其是在一个音上完成色彩、力度的渐强减弱变化,是美声唱法完成对呼吸控制音乐的一项重要技巧。某种意义上而言,美声唱法中对于呼吸的控制应用,既是一项技术,也是一门艺术。第三,深情款款的表现。美声唱法除在声音表现上有着严格要求,在音乐演绎上也表现出一定的特点。例如,实际表演中,咏叹调的出现即意味着观众将迎来关键的剧情内容或人物的思想情感表达,演唱者必须充分了解音乐的实质内涵和人物内心的情感转变,才能更好地完成对音乐作品的演绎,进而赢得人们的情感共鸣。

声乐演唱中咬字吐字的必要性

在声乐演唱中,咬字吐字规范与否,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演唱者对作品的完整演绎,进一步影响着作品内涵、意境的表达呈现。因此,咬字吐字对于声乐演唱尤为必要,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歌唱训练需要。在声乐演唱中,语言是其存在的前提和基础,而语言与语音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基于此,在歌唱训练中,对语音进行研究是十分重要的。对于演唱者而言,倘若咬字吐字不够清晰明了,则难以实现对歌曲蕴含情感内涵的准确表达,也难以实现理想的艺术表现力。基于歌唱训练视角,不论是读字还是发音,均是与歌唱训练紧密联系的要素,也是歌唱训练初始阶段的重要内容。由此表明,咬字吐字在声乐演唱中十分重要。

其次,塑造艺术形象需要。某种意义上而言,歌曲与朗读具有一定的共通性,都强调对作品蕴含思想情感的表达。基于此,在歌曲演唱中,演唱者有必要掌握相应的朗读技巧。例如,在对某作品进行朗读前,演唱者要深挖作品蕴含的内涵,并做好对语调中的停顿、重音等要素的调节控制工作,并使歌曲情感内涵表达呈现所需掌握的技巧具有统一性。通过对作品蕴含内涵的深入分析,对其中相关内容着重处理,让咬字吐字有的放矢,不仅可促进艺术形象的塑造,还可实现作品更高水平的演绎。

最后,科学演唱需求。新时代背景下,现代科技实现了长足发展,在声乐演唱中,为提升演唱表现效果,引入科学合理的发声技术手段是十分有效的途径。与此同时,应当与咬字吐字保持紧密联系,在确保以清晰方式演绎歌曲中各个词句的前提下,实现对歌曲所蕴含思想情感的准确表达。总体而言,咬字吐字在声乐演唱中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歌唱语言、歌唱方式、情感表达等方面。对于歌曲语言而言,其具有多样化特征,且不同语言还可能涉及不同的语种、发声方式。对此,在实际演唱中,演唱者应当对汉语发声方式做必要探究,从而为声乐演唱奠定良好基础,切实把握咬字吐字的侧重位置,保证在演唱中可科学调节自身的发声器官,实现清晰发音,进而确保演唱方式可适应作品演唱要求,展现理想的歌曲演唱效果。

美声唱法演唱汉语歌曲中的咬字吐字问题及原因

咬字吐字问题

美声唱法演唱汉语歌曲中的咬字吐字问题,主要表现在字头发音不准确、声调发音不正确以及字尾吐字不清晰等方面。

首先,字头发音不准确。字头在汉语准确发声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其直接决定了发音准确与否。然而,在美声唱法演唱汉语歌曲中,部分演唱者表现出“喷口”的情况,难以有效找到字头侧重位置,使得字头发音出现不清晰的问题。例如,将“唱”发成“昂”,将“光”发成“王”,诸如此类出现字头发音不准确问题,使得演唱表现效果不佳。

其次,声调发音不正确。与汉语交流中有各种语调相同,声乐演唱中也存在多种不同的声调。歌曲中各个声调都有其不尽相同的含义,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歌曲的思想情感表达。然而,在美声唱法演唱汉语歌曲中,部分演唱者缺乏对此类问题的有效关注,未能认识到声调在歌曲演唱中发挥的作用,引发“倒字”“音不正”等问题,进而难以实现对整首歌曲的连贯演唱,对歌曲演唱效果造成不利影响。

最后,字尾吐字不清晰。字尾作为字腹的归宿,不仅是归韵收声,还是咬字吐字的收尾阶段以及下一字头的准备。在美声唱法演唱汉语歌曲中,部分演唱者往往会将字腹演绎得相对饱满,出现咬字吐字不清等问题,进而让人们产生整句歌词未唱完的感觉,影响歌曲演唱的连贯性。除此之外,在演唱过程中,还有部分演唱者较早转入字尾阶段,削弱字腹声音的饱满性,使得字尾表现过重,造成字与字间彼此发生断裂,对歌曲演唱连贯性造成不利影响。

咬字吐字原因

美声唱法源自意大利语,相比意大利语,汉语有着截然不同的发音方式,使用美声唱法演唱汉语歌曲时会出现咬字吐字相关问题,具体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第一,语音发音各异性。有别于汉语中的元音,意大利语中的元音主要由5个纯元音构成,由于后者元音发音时口腔内张力、开口度都要大于前者,所以相比汉语发声,意大利语发声显得更为洪亮浑厚,并且还可实现更为饱满的腔体共鸣。然而,若是全然遵照意大利语发声方式对汉语元音进行演唱,尽管可实现饱满浑厚的声音共鸣,但难以保证字音清晰,最终影响演唱效果。第二,音节构成不同。意大利语为多音节词汇,各单词在实际演唱中可结合旋律需求予以重新分解搭配,进一步实现流畅、连贯、优美的演唱效果。汉语为单音节词汇,韵母发音相比意大利语明显更为复杂,除去基本的韵母,还有复韵母,以及存在韵头、韵腹、韵尾等区别,对汉字准确发音难度较大,制约了美声唱法在汉语歌曲中的演唱效果。

美声唱法演唱汉语歌曲咬字吐字问题的解决对策

加强汉语咬字吐字训练

首先,加强汉语发声训练。声调作为汉语语音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汉语独特的语音特征,在美声唱法演唱汉语歌曲时,汉字声调发音准确与否,严重影响着演唱效果的好坏。受一系列因素影响,演唱者在演唱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对汉语声调发声不准确的情况,有必要推动演唱者加强对汉语声调的系统训练。在实际训练中,应当先引导演唱者对汉语歌曲的歌词进行逐字逐句朗读,做好对汉字声调的精准把握,然后再进行演唱,对演唱中发声不准确的字词予以标注,并对这些字词进行着重训练,一直到发声准确为止。另外,鉴于演唱者可能来自不同地区,声调发音还会受到不同地区口音的影响,对此,还应引导演唱者开展普通话发音训练。

其次,加强汉语吐字训练。美声唱法对吐字提出了严格要求,唯有保证吐字清晰,方可更好地保证美声唱法的应用效果。由此要求演唱者在实际演唱中,应尽可能做到字正腔圆、有张有弛,同时具备良好的汉语能力。基于此,演唱者不仅要加强对汉字相关发音方法的学习训练,还应推进多种发音的充分融合,推进汉语发音训练。另外,演唱者在日常生活中应有意识地提高对字词归音的关注度,加强吐字训练,有序提升汉语吐字的准确性、明确性。

学习吸收传统民族声乐的咬字吐字方法

历经千百年的发展变迁,传统民族声乐形成了完善的、与汉语相适应的咬字吐字方法,在演唱中强调“以字行腔”“字正腔圆”。在美声唱法演唱汉语歌曲中,演唱者可学习并吸收传统民族声乐的咬字吐字方法,解决演唱中出现的咬字吐字问题。传统民族声乐的咬字吐字方法,主要包括“五音”“四呼”以及“十三辙”等。

首先,运用“五音”演唱字头。传统民族声乐提出的“五音”声母演唱方法,为美声唱法下汉语歌曲字头演唱提供了有力借鉴。“五音”就是声母发音的五个部位,分别为喉、舌、齿、牙、唇,可通过对“五音”发音侧重位置的有效把握,用“五音”方法训练咬字,进而做好对字头的准确发音。在实际训练中,为提升训练效果,还可引入绕口令、口部体操等用作辅助训练,以此让演唱者各发音器官的灵活性得到有效锻炼。

其次,运用“四呼”演唱字腹。韵母(字腹)是实现汉语歌曲连贯演唱的前提基础,因此,字腹严重影响着歌曲的演唱效果。对此,可引入传统民族声乐艺术中的“四呼”对字腹进行演唱。“四呼”指的是韵母的口型“开、齐、撮、合”,开即为开口呼,齐即为齐齿呼,撮即为撮口呼,合即为合口呼。训练方式与“五音”相一致,可借助绕口令形式,如通过练习“鸭和霞”“大妹和小妹”等完成对韵母语音的训练。

最后,运用“十三辙”演唱字尾。“十三辙”指的是汉语发音中的十三韵脚,是传统民族声乐面向字尾归韵的一种练习方法,由怀来辙、灰堆辙、遥条辙、发花辙、梭波辙等构成。在实际练习中,要结合不同分类开展针对性练习,如怀来辙汉字为窄韵,是较具代表性的横形字,因此要竖咬。其他练习方式与“五音”“四呼”大体相同。

推进美声唱法的中国化演绎

在我国歌演艺术中,美声唱法属于一种外来形式,所以,对于运用美声唱法演唱汉语歌曲时,应做到有主有次,推进美声唱法的中国化演绎,让其与汉语歌曲演唱要求相适应。纯正的美声唱法十分讲究形式的表达呈现,在歌曲演唱中,凭借其宽广统一的音域、偏长的演唱时间,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演唱者通常会借助相应的形态动作,有效调动观众的情感。推进美声唱法的中国化演绎,则应立足于我国传统民族声乐表达实际,在学习吸纳美声唱法形态动作的同时,秉承传统民族声乐强调的“以字行腔”“字正腔圆”等要求,增强演唱者对美声唱法中国化演绎的明确意识,进一步让演唱者在运用美声唱法演唱汉语歌曲时出现的咬字吐字问题迎刃而解。

综上所述,就美声唱法演唱者而言,不仅要加强对美声唱法发声技巧的学习掌握,还应当明确汉语歌曲演唱中咬字吐字的重要性,继而立足自身实际,并充分把握汉语歌曲蕴含的思想情感,学习吸收传统民族声乐的咬字吐字方法,加强联系,推进本民族语言发音和美声唱法演唱技巧的充分融合,更好地展现汉语歌曲蕴含的民族情感及民族特征,达到理想的演唱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