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缩在格子里生长

2024-11-11王栋生

中学生百科·大语文 2024年10期

中学生要有属于自己的精神资源,或者说精神家园。在疲惫或倦怠时,我们能用什么方式缓解和休息?在遭遇挫败或意气消沉时,我们可以在什么地方寻找自我解脱的资源?是去读一本“我的书”,还是依据习惯在某个特定地点散步思考,自我疗愈?

现在,学生待在教室里的时间普遍过多。用于课业的时间很长,对成长而言,可能未必有益。教育部门有规定,中学生在校持续学习时间不能超过8小时。这项规定有一定的科学依据,符合学生成长的需求,却总会遭到部分家长和教师的反对,理由是“学生会因此丧失学习竞争力”。他们认为只有勤奋刻苦、分秒必争,才能学有所成。

实际上,一些中学在校持续学习时间多达12小时以上。很奇怪,如果企业强行要员工加班,会有很多人批评此举违法,指责不人道,不珍爱劳动者生命。但是,让中小学生长时间在学校学习,人们好像并不介意,甚至很多学生也认命,认为学校帮助学生充分利用时间是负责任的做法。

人们可能忽略了一个问题——生命的成长,不是只有“上学”“完成学业”“取得好成绩”,还要锻炼身体、接触人间、认识世界,要建设自己的精神家园;人的思想情感,也不完全是在课堂形成的,在学校里只能完成一部分,我们还需要更多的学习和观察,才会形成一个真正的“我”。

我很想知道现在的学生如何看待这个问题。没有学校的安排,学生是不是就无事可干,惶惶不可终日?离开了学校,没有老师的督促看管,学生当真不知道可以去做些什么?每天长时间“关”在学校里,真的很舒服吗?有些高中名校,实行集中管理,双休日也要上课。如此超长时间的学习究竟有什么好处?待到学生考上大学或走入社会后,反思得失时,可能并不会因此去感激谁。

一些学校挤压占用学生的“课外”时间,有一条堂而皇之的理由,即“帮助学生管理好自己的时间”。按理说,学校只要能引导学生把握每天的学习节奏,有张有弛,劳逸结合,合理安排时间,则是有效的教育;如果越俎代庖,每天早上6点起床直到晚上10点熄灯,都有老师在一旁指导、督促,这种状态若持续数年,会让学生丧失学会自主学习、孕育自由思想的可能。在未来,会有很多人尝到这种“被帮助”的苦果。在人一生最能学的时期,他们缩在“格子”里生长,无论是视野还是精神高度,都会有很大的局限性。

学生的“课外”有可能决定他未来的精神品质、文化和生活格调。有些东西,一时失去,未来也许可以弥补;而滋养青春的文明与文化,过了成长季节,只能寻找一点儿安慰剂。中学时代,同学们需要多花一些精力,建设自己的心灵田园。

学生一定要有“课外”,因为没有“充分的课外”,就没有空间和时间来培育个人趣味,孕育思想情感。除了学习,大家还有很多事要做:有特别需要看的书,有志同道合的朋友要结交,有个人爱好的运动方式,需要一个人独处的安静时空,在空闲时思考、发现……哪怕无所事事,发个呆,望望蓝天白云,凭空“浴乎沂,风乎舞雩”,也比坚持在教室里刷题要有生命感。

什么是生命感呢?

每个人都要明白个人的生命价值,知道自己的世界有多丰富——我有一些属于个人的愉悦与忧伤,这是“我的世界”,没有必要公之于众,也不指望有人能像我了解自己一样知晓一切;我不愿依附任何人,不必请别人干预我的思想历程,不必始终让人伴随,我需要独自跋涉,在原野,在山谷,在风中……

自己的世界如此丰富,“我”如此重要,那么,离开教室,离开作业,怎么可能没事干呢?我们可以与苏轼同游赤壁,与鲁迅谈谈孔乙己和夏瑜,每年读一遍《小王子》,去托尔斯泰、狄更斯那里做客,去找一找契诃夫式的故事,去读惠特曼、读穆旦。我们可以去图书馆,去历史博物馆,去自然博物馆,在那里待到闭馆。在夜里,我们不妨仰望星空,享受安详与静谧。

“格子”不是我们的世界,缩在“格子”里生长不出真正的人生。从现在起,你应该去寻找并构建“我的一切”,去建设“我的世界”。

王栋生

别名吴非,江苏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著有《不跪着教书》《致青年教师》《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王栋生作文教学笔记》《照亮校园的常识》等,参加统编本高中语文教科书编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