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闲愁无处说

2024-11-11舒银霞

中学生百科·大语文 2024年10期

1

闲,繁体字为“閒”,“閒,隙也,从门从月”。透过门之缝隙里看月亮,多么浪漫!闲,代表物理上的间隙,也意味着人与自然心意相通。门缝透露给我们最美的月光,而之于人生,缝隙也是必要的,闲情是必要的。

“枕上诗书闲处好”,是李清照的闲 ;“人闲桂花落”,是王维的闲;“几时归去,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是苏轼的闲……闲情雅致是一种美好的人生状态。

唐代诗人刘昚虚为人淡泊,多写山水隐逸之趣,壮年辞官归田,寄意山水,与孟浩然、王昌龄等诗人相唱和。有一次,他被友人在暮春山中隐居读书的生活所触动,提笔写下一首《阙题》:

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

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

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

幽映每白日,清辉照衣裳。

“阙题”是缺题的意思,“阙”通“缺”。诗的原题在流传过程中遗失了,于是后人在编诗时冠以“阙题”之名。

闲是此诗的诗眼。

在春天,诗人沿着山路走,一直走到白云深处。春光像青色的溪水一样悠长,不时有落花随之飘流,诗人远远就闻到水中的芳香。山路边的屋门无人打扰,柳荫深处读书的斋堂格外幽静。阳光映照柳荫,缕缕清辉便散落在衣裳上面。“一切景语皆情语”,全诗用景语织成,没有一句直接抒情,却写出了一个人在春天的世外胜境中的闲情。

2

闲固然美好、浪漫,然而当闲至尽头,变成一种愁之后,剩下的也许就只有痛苦了。辛弃疾写过一首《摸鱼儿》: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恨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迷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一眼看去,这是一首怨妇词,甚至也可以说是一首弃妇词。“怨女伤春”,一个怨妇,就算满眼春光,内心也会惜春叹春,愁情无限。

这首词的意思是:

还能经得起几番风吹雨打?春天匆匆而来,又匆匆离去。怜惜春光,常常怕花儿开得太早,更何况已经是落红满地了。春天啊,请暂且别走。听说芳草已长满天边,没有回去的路了。怨恨春天不语。算来只有屋檐下的蜘蛛网,整天殷勤地粘捕飞絮,想借此将春天留住。

然而这是徒劳的。就像当年长门宫里发生的事情一样,先前约定的佳期又落空了。曾有人嫉妒我的美貌。纵然能花千金买司马相如的一篇赋,一腔衷情又能向谁倾诉?你们这些骗得皇上宠幸的人不要再跳舞了,难道没有看到杨玉环、赵飞燕都已经化作尘土了吗?闲愁最令人痛苦。别去靠在高高的亭楼旁边,夕阳正在最令人伤心断肠的烟柳处!

在这首词里,辛弃疾写到了历史上三位著名的女子:陈皇后、赵飞燕和杨玉环。陈皇后是汉武帝的第一任皇后陈阿娇。成语“金屋藏娇”讲的是汉武帝在年少时曾经许下诺言,长大后要用黄金建造一所屋子给阿娇住。后来,阿娇果然成了他最宠爱的伴侣。然而世事难料,陈阿娇在美梦破灭之后,被幽禁在冷宫长门宫里。据说,陈皇后请来当时文采斐然的大才子司马相如撰写了一篇《长门赋》,表达她对汉武帝深切的思念和期盼。她坚信汉武帝会回心转意。

“蛾眉曾有人妒”,“蛾眉”化用了屈原《离骚》中的句子——“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那些女子嫉妒我的蚕蛾触须一样纤细的眉毛,于是向楚王造谣污蔑我,说我是一个淫邪之人。这里的“蛾眉”,运用了借代手法,代指女子的美貌。辛弃疾认为陈皇后的失宠是因为美貌而遭人妒忌、被人陷害。

“玉环飞燕”,指的是杨玉环和赵飞燕,她们被并称为“环肥燕瘦”。

对于杨贵妃和唐玄宗的爱情故事,我们都很熟悉了。“六宫粉黛无颜色”“三千宠爱在一身”说的就是杨玉环。自从有了杨玉环,唐玄宗眼里就再也没了别的女人——这符合爱情的排他性原则。后来,在安史之乱中,唐玄宗带着杨玉环匆忙逃离长安,结果在马嵬坡惊遇兵变。将士们要求处死杨贵妃,才肯继续为君王效力。为保全性命,唐玄宗别无选择,牺牲了爱情,杨贵妃因而香消玉殒。

据说,赵飞燕体态轻盈,能舞于人的掌心,深受汉成帝的宠爱。汉成帝甚至为她而废黜了当时的皇后,改立赵飞燕,并封其妹妹赵合德为昭仪。一时之间,姐妹俩风头无两。赵氏姐妹不仅倾轧后宫妃嫔,甚至还残杀皇子。后来汉成帝驾崩,赵飞燕孤立无援,最终沦为庶人,在绝望之下自寻了断。多么令人感伤的女性悲歌!

3

“闲愁最苦”,闲愁在宋词当中多用于男女之情,如李清照所写的“一种相思,两处闲愁”,贺铸所写的“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辛弃疾的词《摸鱼儿》,看起来表达的也是这样的情绪。

《摸鱼儿》词前有一段小序:“淳熙己亥,自湖北漕移湖南,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为赋。”淳熙己亥,也就是1179年,这一年辛弃疾近40岁,由湖北转运副使改任湖南转运副使,要去潭州(现在的长沙)。在春天即将匆匆而去之际,同事兼好友、湖北转运判官王正之为他饯别送行,辛弃疾写下了这首词。

辛弃疾出生于济南,当时的济南已沦于金人之手。在金人统治下长大的辛弃疾,始终抱持一颗爱国之心。他21岁率兵回归南宋,26岁上书救国策论《美芹十论》。他的理想是上阵抗金,收复河山,实现国家统一大业。可是当时主导南宋朝廷的是主和派,他们对辛弃疾这样的主战派特别忌惮。

辛弃疾作为南宋臣民40余载,有一半的时间被闲置,就算为官在任,也是被频繁调动,有时候甚至一年就被调动三四次。虽然做官做成了“路人”,但辛弃疾每到一地都会想方设法为国家做一些军事上的准备。

此番到长沙,本是负责行政的他成立了一支由2500名士兵组成的“飞虎军”。要建造营房,可偏偏连续下雨,无法制作屋顶的瓦片。于是,他令长沙市民每家拿出二十片瓦,并高价收购,结果在两天内就筹集齐所需的全部瓦片。

在写下《摸鱼儿》后的第二年,辛弃疾遭人陷害,被革职,从此隐退,开始了将近20年的断断续续的闲居生活。时光消磨一切,将他一生也消磨。

4

深究辛弃疾所遭遇的壮志未酬之苦以及受到怀疑和打击的心路历程,我们或可洞悉他将自身比作被囚禁于冷宫的陈皇后的隐喻。因为美人易惹妒忌,忠臣亦容易引起畏忌。即便满纸荒唐言,声声哀怨回旋于长门宫,陈皇后仍然等不来君王顾盼眷恋。这份忠贞之情,又有何人可诉?

《摸鱼儿》是“男子作闺音”,是借用男女之情写君臣之事,表达了政治上的失落、失意。因此,读懂了辛弃疾的闲情,我们也就理解了他的痛苦。辛弃疾心系南宋朝政,时刻忧虑风云变幻。“更能消、几番风雨”的,不仅仅是辛弃疾自己,更是国家。他眼中的大宋,宛如一幅画卷,在历经风雨后已裂痕斑驳,国力渐衰,大势已去。

谁懂英雄之痛?辛弃疾的词作“敛雄心,抗高调,变温婉,成悲凉”。他是清醒而痛苦的爱国者,将苦与痛写进婉约词里,让悲凉如墨云翻腾在南宋的残喘中。壮志难酬,报国无门,被闲置,被抛弃,这是胸有大志的人无法忍受的。辛弃疾在词作《满江红·暮春》中也写道,“无说处,闲愁极”。在风雨飘摇的南宋怎么做一个闲人?拿惯刀枪的手又怎么甘心种荷赏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