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游河姆渡遗址

2024-11-09赵晨睿

新作文·小学高年级版 2024年5期

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游————

习作要求: 你游览过哪些地方?哪个地方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在横线上填写这个地方的名称,把题目补充完整。按照游览的顺序写这个地方,把游览的过程写清楚。

迎着清新的草木气息,伴着鲜花的芬芳,我们一路高歌,去河姆渡遗址进行研学活动。

下了车,我们来到河姆渡遗址博物馆门前集合。四周古木参天,绿树环绕,好一派宁静的田园风光图。讲解员阿姨为我们简单介绍了河姆渡先民的衣食住行。眼前这个建筑的原型,竟然是七千年前河姆渡先民的干栏式建筑,这更是激发了我们的好奇心。

沿着蜿蜒的小路,我们兴致勃勃来到了发掘现场。我们走在木质的栈道上,俯视着大坑,里面立着一根根柱子。听老师说,这是七千年前干栏式建筑的原址,因为那时的河姆渡是沼泽地带,地面潮湿,所以河姆渡先民在地上打桩,铺上木板,构成架空的居住面,在四周竖起密密的木桩作墙,然后立柱、架梁、盖顶。设计之科学,规模之宏大,不仅在我国罕见,亦是人类建筑史上早期的杰作。

几栋复原的干栏式建筑充满古朴野趣。在这些建筑前,用铜铁铸就的铜人“先民们”有的在磨制骨器,有的在和泥制陶,有的凝神雕刻,还有的在盖房修缮……再次让我们感受到河姆渡人的勤劳能干和聪明才智。

一路惊叹一路来到渡口,一个宽大的湖面展现在眼前。此刻正下着蒙蒙细雨,朦胧的远山笼罩上一层轻纱,影影绰绰。

岸边是三块呈“品”字形中空洞状的巨石组成的原始牌坊。我们站在石雕前仔细端详,有歪歪扭扭的雕刻痕迹。最顶端的石块上那幅雕琢精致的“双鸟朝阳”纹饰,是河姆渡先民的图腾。他们对鸟类怀有特殊的喜爱,将鸟奉为神祇。居中的太阳庄严雄伟,我仿佛看到了七千年前河姆渡人崇尚自然的理性光芒。我们集体拍照留念,感受原始文化的深厚底蕴。

最后走进博物馆。馆内两侧陈列着遗址中出土的大量骨骼,还有木杵和石磨盘等全套耕作、加工工具,以及各类陶片和钵、釜、盆、罐等容器。还看到了一些黑漆漆的稻谷。据说,当中有很多在刚出土的时候面貌几乎完好如初,稻谷、稻秆、稻叶色泽鲜艳,谷壳金灿灿的,鲜活得好像刚从田里收获回来一样。更令人惊奇的是,在生产力极其低下的原始社会,大米已成为主要的食物来源,为当时“茹毛饮血”的人类开辟了一个崭新的生存空间,也为中国赢得了“水稻起源故乡”的称号。

坐在回去的大巴上,我的脑海中那干栏式的建筑群里升腾起袅袅炊烟,飘出阵阵饭香,鼓乐声里洋溢着先民耕耘和渔猎归来后的欢歌笑语……

(指导老师:施亚琴)

●作者交代对河姆渡遗址景区初印象。让读者也一起带着好奇心开启游览之旅。

●按照游览顺序,移步换景,巧妙过渡至发掘现场。详细介绍干栏式建筑。

●用“有的……有的……”这一常用句式还原了先民们的生活场景。

●重点描写河姆渡遗址的标志性建筑——“品”字形原始牌坊,体现河姆渡人崇尚自然的理性光芒。

●博物馆里馆藏丰富,重点介绍河姆渡文化的另一个重要标志——稻谷。这样的硬核出土文物,为中国赢得了“水稻起源故乡”的称号。

●意境式的结尾令读者和作者一样,对这次研学之旅意犹未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