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强国建设视域下高校思政课教师立德树人论析
2024-11-09裴晓涛
摘 要:建设教育强国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高校思政课教师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力量,其立德树人责任的履行成效关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关乎践行新时代教育工作者新使命、关乎新时代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关乎教育强国建设。思政课教师要培养引导学生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把好学思践悟的思想之舵,守好己立立人的取譬之道,练好因材施教的施教之法,多措并举将立德树人落实、落细、落好。
关键词:教育强国建设;高校;思政课;教师;立德树人
教育强国建设视域下高校思政课教师立德树人的责任担当
高校思政课教师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力量,其立德树人成效关乎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培养,关乎新时代教育工作者新使命的践行,关乎新时代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1.民族复兴使命:培养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时代新人的客观要求。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历史伟业需要一代又一代的人才接续奋斗。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努力培养更多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1],丰富了时代新人的内涵,对时代新人的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育人大计,教师为本。思政课教师作为学生的信仰之师、学问之师、品行之师,其立德树人的职责“有没有落实、如何落实、落实得怎么样”直接关系人才培养的质量,进而影响时代新人的培养成效。高校思政课教师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就在于以立德为核心,以树人为根本,引领学生、关爱学生、服务学生,教育和引导学生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让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念成为学生的自觉追求,在教学中回答并践行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教育的根本问题。
2.教师角色使命:践行新时代教育工作者新使命的应有之义。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教师队伍,特别是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曾多次强调教育工作者的新使命、新要求,从“四有”好老师到“四个相统一”,从“六个要”要求到做“经师”和“人师”的统一者,再到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贯穿其中的核心思想是教育工作者要把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作为自己的重要职责。高校思政课教师作为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时刻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坚定“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的志向和抱负,提高政治站位、强化历史担当、提升育人本领,以人格魅力呵护学生心灵,以学术造诣开启学生智慧,把自己的温暖和情感倾注到每一个学生身上,履行好立德树人的时代使命。
3.学生成才使命: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然选择。质量是人才培养的生命线。提高质量、内涵发展已经成为新时代人才培养的关键。由于大学生思想观念多样化、价值理念多元化、道德素养差异化,理想信念的选择、人生价值的取向、道德品德的追求等方面各有参差,直接影响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思政课教师在理想信念塑造、道德品格养成、社会责任感培养等方面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师履行立德树人职责的成效直接关乎着人才培养成色乃至成败,进而影响教育强国建设目标的实现。
教育强国建设视域下高校思政课教师立德树人的内容要求
高校思政课教师要牢固树立和培养引导学生明“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之大德、守“服务人民、奉献社会”之公德、严“崇德修身、严于律己”之私德。
1.明“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之大德。思政课教师要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强化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作贡献的责任担当,教育和引领学生不断提升思想政治素养。一是要铸造政治之魂。教育引导学生充分认识“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这是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全国各族人民根本利益所系,也是新时代大学生最根本的政治素养和政治要求。二是要筑牢信仰之基。坚定如磐的信仰是抵御乱云飞渡的复杂环境、糖衣炮弹的轮番攻击、泰山压顶等巨大压力的“清醒剂”和意志力。思政课教师要引导青年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时刻保持清醒头脑,不被歪风邪气带偏,不被混沌迷雾遮眼,不断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三是要赓续精神之源。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思政课教师要引导学生坚持把伟大建党精神作为精神原点,自觉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根铸魂、启智润心,加强道德修养,明辨是非曲直,增强自我定力,矢志追求更有高度、更有境界、更有品位的人生。
2.守“服务人民、奉献社会”之公德。思政课教师要教育和培养学生在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时,明底线、守公心,练就过硬本领、厚植为民情怀,将个人的发展进步与国家和民族的发展需要相结合,在服务人民、奉献社会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一是明底线、守公心。这是时代新人为祖国、为民族、为人民、为人类作出卓越贡献所必需的底线要求。“明底线”之德是指在为人处世中要知晓自己言行举止的边界,明晰不可为的界限。“守公心”之德是指在处理各种各样的关系时,要做到公平待人、公正处事。二是练就过硬本领。这是培养时代新人所必需的本领要求。“绳短不能汲深井,浅水难以负大舟”。过硬本领是担当的基石,是为民服务的基础,思政课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日常学习中砥砺意志、增长才干,脚踏实地、埋头苦干,深刻理解把握时代潮流和国家需要,敢为人先、敢于突破,在攀登知识高峰中追求卓越,以聪明才智贡献国家。三是厚植为民情怀。人民至上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价值立场和最崇高价值追求。一个人只有在服务人民、奉献社会中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思政课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基层一线,关注普通百姓,全面把握国情,培养与人民群众的朴素感情,在内心深处真正养成以人民为中心的情怀,才能在人生的紧要之处,主动选择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扛起时代之责。
3.严“崇德修身、严于律己”之私德。思政课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道德修养,以模范行为影响和带动学生,使学生通过学思并重、省察克制、慎独自律、知行合一、积善成德等方式,陶冶身心、保持定力、涵养德性,使身心达到完美境界。儒家强调“格致诚正”“修齐治平”,修身既是“格致诚正”的落脚点,又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始发点。一是要涵养德行。思政课教师要指导学生养成和磨砺爱国奉献、明礼守法、厚德仁爱、正直善良、勤劳勇敢等品德、品格、品行,使其成为人格健全、品行高尚的人。二是要保持定力。思政课教师要引导学生能不为外界所惑,时刻控制自己、把握自己的品性。保持定力,使学生们能够心无旁骛、目标稳固、信念执著、意志坚强、宁静淡泊,使学生们即使投身于世俗的洪流之后,仍然能够保持初心、不迷失自我。三是要实现自我。思政课教师要教育和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自觉投身社会实践,最大限度实现自我才能和潜力,实现自身能力的提高和品格素养的修炼。
教育强国建设视域下高校思政课教师立德树人的实现路径
建设教育强国,激发高校思政课教师立德树人的内生动力,调动其立德树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多措并举、多管齐下、突出重点、形成合力。
1.学思践悟,把稳思想之舵。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在学思践悟中提高履行立德树人责任的能力和本领,把稳思想之舵。学思践悟,顾名思义就是学习、思考、践行、体悟,学思践悟构成了一个辩证统一的思想认识发展过程。“非学无以广才,非学无以明志”。学习是基础和前提,高校思政课教师坚持从书本中学、向典型示范学、在理论与实践结合中学。离开“对落实立德树人职责内容、方法、重大意义”的学习,立德树人责任的履行就会变成“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思考是学习的延伸,经过思考加工的知识才能更深刻、更具有针对性和指导性,思政课教师要在学思用结合中,提高立德树人的政治站位和育人本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践行是思考的落脚点,只有把思考得来的知识运用到立德树人的育人实践中才能解决遇到的实际问题。体悟是践行的升华,思政课教师要不断总结立德树人实践中的经验和一般规律,将其内化上升为自己的独特认识和独到见解,并再次运用到立德树人实践中,才能真正达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学”然后知不足,“思”然后知奋进,“践”然后知守责,“悟”然后知道理。思政课教师只有把稳学思践悟的思想之舵,才能将履行立德树人职责抓到细处、做到深处、落到实处、取得成效。
2.己立立人,守好取譬之道。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守好己立立人的取譬之道。《论语》指出“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意思是:所谓有仁德的人,自己想要站得稳,也要帮助别人站得稳;自己想要通达,也要帮助别人通达。凡事能将心比心,从自身情况来推及别人,可以说是实现仁爱的好方法了。思政课教师己立立人就是在知、情、意、行过程中对立德树人职责的认同,是对党、对国家、对人民的庄严承诺,是培ae0116227ed5684294dce01210655a75c1d556f66a36e734868d48968f779435养德才兼备的高质量人才的重要前提。一方面,要守好“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之责。思政课教师作为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中坚力量,作为落实立德树人使命的重要责任人,要深入学习和全面把握立德树人的职责要求,思想认识上高度重视、情感意志上深刻认同、行为行动上充分自觉,不为诱惑所扰、不为困难所惧,全身心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另一方面,要强化“培养高质量人才”之责。思政课教师是大学生知识学习、能力培养、价值塑造值得依靠、信赖和敬重的人,要以“培养德才兼备的高质量人才”为中心,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示范,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到关注学生所思、所想、所追求的现实需要上,落实到人才培养“六个下功夫”的着力点上,促进学生成长为全面发展的人。
3.因材施教以练就施教之法。高校思政课教师要练好因人而异的施教之法。因材施教的施教之法是指思政课教师要根据不同学生的教育经历、人生阅历、家庭出身、兴趣能力、身份角色等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以达到立德树人的最佳效果。大学生群体的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参差不齐,不同个体对成为“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时代新人的理解广度、认识深度、践行程度多样多元。这就在客观上要求思政课教师练好因人而异的施教之法,针对学习能力和理解能力不足的学生,可以采取启发、引导、谈心等精准式的个体化育人方式;针对不同个体的个性需求,思政课教师还可以通过引导和串联,鼓励高年级的优秀学生和人生阅历丰富、综合素养高的学生向其他同学传递和分享学习经验、科研素养、职业生涯规划等,从而形成传帮带的朋辈教育协同效应,以更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对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重要指示强调:不断开创新时代思政教育新局面 努力培养更多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N]. 人民日报,2024-05-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