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主题素材积累之“人生意义”

2024-11-07王淦生

主题

人之异于其他生物,就在于人类有自己的精神追求,而且这种精神追求并不仅仅限于追求生命的“有意思”,还在于追求“有意义”——就是让自己的所作所为有益于他人、有益于社会、有益于人类。从古至今,追求有意义的人生的人们前赴后继,给这个世界留下了丰富的精神食粮。这些精神财富将滋养着一代代后人茁壮成长,并超越先人,更上一层楼!

经典

马援:愿战死疆场,马革裹尸

马援是东汉时期的高级将领和著名军事家。刘秀大军西征时,马援受到重用,跟随刘秀东征西讨,为刘秀帐下的常胜将军。建武九年,马援被拜为太中大夫;建武十一年,拜为陇西太守。光武帝刘秀基本统一中国之后,为了发展经济,增强国力,极力避免战争。

建武二十年,马援班师回京后,刘秀赏赐给他一辆兵车,职务安排在九卿之后,官至伏波将军,被封为新息侯。许多朋友前来祝贺,其中有一个人叫孟冀,他跟马援是非常要好的朋友,言谈之中不免有些溢美之词。谁知马援却说:“男子汉就是应该在战场上驰骋,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怎能醉卧床上,缠绵于儿女之情!”言辞之间表明了自己立志战死疆场的雄心壮志。孟冀敬佩地连连称道:“将军真是壮烈之士,男子汉就应当如此!”

马援虽至花甲之年,但当国家有边患时依然请战出征,为国尽忠,最终病逝军中。他的“马革裹尸”精神一直为人传颂,在历朝历代将士中影响深远。

(摘自《后汉书·马援传》,有删改)

[适用话题]

精忠报国,名垂青史;为国献身,人生大义;人生意义,为国为民……

[运用示例]

中华民族五千年生生不息,就在于有无数的爱国志士誓死捍卫国家和民族利益,以鲜血和生命浇灌着民族之花。霍去病坚守“匈奴未灭,何以家为”,马援一心“战死疆场,马革裹尸”,文天祥唯愿“留取丹心,照耀汗青”……正是这样的一代代英豪以自己可歌可泣的英雄行为守护着华夏大地的山山水水。中华民族欣欣向荣,正是他们生命意义的体现!

一代代投身北大荒建设的年轻人的“大格局”

从“北大荒”到“北大仓”,一代代北大荒人前赴后继,把劳动和热情浇灌在这片黑土地上。1947年,响应党的号召,一批解放军战士点燃“第一把火”,拉动“第一把犁”,唤醒了沉睡的荒原。上世纪50年代,王震亲率10万复转官兵挺进北大荒,开始规模化的开发建设。随后,5万大专院校毕业生、20万支边青年、54万城市青年投身北大荒。那时北大荒的生活充满了艰辛和危险,狂风暴雪、物资短缺都是家常便饭。但是北大荒人不怕苦、不怕难,战胜了一场又一场艰巨的挑战,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创造了堪称奇迹的成就。

在北大荒的发展中,许多青年主动来到这里奉献力量。新中国成立前,共产党员、北平大学农学院毕业生刘岑就来到这里,发挥所学所长,试办国营农场,一待就是36年,直到生命最后一刻;上世纪50年代初,新中国第一位女拖拉机手梁军投身北大荒,组建女子拖拉机队,其形象出现在第三套人民币1元纸币上,激励了数亿国人;1955年,北京5名青年响应“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号召,向组织递交组建北京青年志愿垦荒队的倡议书,首批60名垦荒队员随后抵达黑龙江萝北开荒;在“向荒原进军”的过程中,许许多多的年轻人把青春留在了黑土地上。他们奉献精神的火炬长明不熄!

(摘自《中国青年报》,有删改)

[适用话题]

听党召唤,为国奉献;胸怀祖国,扎根基层;青春热血,书写华章……

[运用示例]

青春的画笔,只有在祖国这片辽阔的画布上才能绘制出最美的图画。回首当年,多少年轻人怀着远大的志向、博大的胸襟,服从祖国需要,奔赴北大荒这片苦寒、荒凉之地,积极投身到祖国的建设中。他们多少人放弃相对优沃的生活来到北大荒,其爱国热情和大格局着实令人钦敬和感奋。时代青年当从他们身上汲取能量,培养奉献精神!

白婳,95后女兽医西海固追梦

西海固地区是宁夏肉牛养殖产业聚集地,95后女兽医白婳已在这里从业3年。白婳从固原市职业技术学校畜牧兽医专业毕业后,当过宠物医生,在大型养牛场上过班。但她更喜欢给牛羊等动物看病。她回到家乡原州区开了一家乡村兽医服务站。起初,年轻的她遭到不少农户的质疑。凭着看病细心和不怕脏累的劲儿,她逐渐在养殖户中赢得好口碑。

2022年,白婳开始在网上分享自己出诊的日常生活。短视频里,她身处各种各样脏污的棚舍,却始终干净、靓丽、一脸平静地为生病的牲畜诊治——强烈的反差赢得了网友的关注。她在网络平台上已有300多万粉丝,因出众的医疗技术被网友称为“白一针”。

很多农户通过短视频平台认识了白婳,联系她为牛看病或视频问诊。她的3个微信号近1.5万个好友几乎都是养殖户,来电铃声从早到晚响个不停,有时候还要半夜出急诊。白婳多次被牛踢伤,腿上青一块紫一块,还被牛喷过一身粪,但她从未萌生过改行的念头。“感觉做和生命有关的工作,比较有成就感。”白婳梦想成为一名顶尖兽医。肉牛养殖是固原市农民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之一,救活一头牛就能为农户挽回不少损失。牛的病没治好,她晚上睡不踏实;治好了,她跟着开心。在她的影响下,几名“90后”兽医也返回家乡加入她的团队。她的相关事迹于2024年登上央视新闻客户端系列节目《展信安·温暖到站》。

(摘自“新华社客户端”,有删改)

[适用话题]

深入基层,扎根乡村;平凡岗位,不凡贡献;坚守选择,无怨无悔……

[运用示例]

一个人只要心有志向、踏实奋进,并且有一股全身心投入的奉献精神,纵然是最平凡的岗位,也会干得轰轰烈烈,作出不凡的贡献。宁夏95后女兽医白婳的事例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这位只有中专学历的农家女,凭着自己的热爱和钻研,成为闻名遐迩、拥有众多粉丝的“白一针”,并走进央视,带动许多青年返乡创业。她的成功,给了我们不少启示。

苏正民:努力走出大山,是为了更好地归来

苏正民出生在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喜德县沙马拉达乡火把村一个贫困农民家庭。小时候他最大的愿望就是“能有个看书的地方”。15岁时,父亲病逝,留下数十万元债务,苏正民辍学放羊。在政府及爱心人士的帮助下,苏正民重返校园。“这件事让我知道,人不能只为自己活着。”苏正民暗下决心,跟随爱心人士的脚步,用自己的力量帮助更多的人。

高考一结束,苏正民就开始了无偿献血之路。他还登记了遗体器官、骨髓捐献。截至今年6月,苏正民献血达52次,累计12100ml,相当于3个成年人的血液总量。2017年,苏正民考上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成为村里第一个考上重点大学的学生。校园里,苏正民奔跑在志愿服务的路上。他发起成立了“中南财大献血小分队”,还是湖北省“百生讲坛”的“金牌主讲人”。他发起“阿依助学计划”,呼吁有能力的师生“一天捐一块钱,一个月少喝两杯奶茶”,定向资助大凉山的困难学子。他还将“阿依助学计划”延伸,建起一间间阿依圆梦书屋,汇集了4万多册图书,数以百计的志愿者先后加入书屋。2023年9月,苏正民结束学校研究生支教团在大凉山的一年支教生活,返校攻读法学硕士研究生。他说:“我努力走出大山,是为了更好地归来。”他承诺,学成后,自己一定会回到家乡建设家乡!

苏正民曾先后获得全国第十六届“大学生年度人物”和“湖北青年五四奖章”等荣誉称号。他一路成长反哺家乡的故事,可信,可亲,可学,对身边同学起到了引领作用。

(摘自《中国青年报》,有删改)

[适用话题]

感恩社会,反哺社会;不忘家乡,奉献家乡;助人为乐,一心向善……

[运用示例]

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亲人的哺育、家乡的滋养、社会的呵护以及爱心人士的帮助。所以,感恩亲人,反哺社会,以一颗爱心回报世人,应当成为每个人为人处世的原则。大学生苏正民在这方面为我们立下了一个标杆,这位家境贫寒却在爱心中成长的年轻人,身为学生,却坚持献血、捐资、支教……以微薄之力支撑起一片善意的天空,堪称青年楷模!

胡晓波:在潜艇绣“焊花”

今年38岁的胡晓波是北部战区海军某艇员队二级军士长,他的主要工作是确保潜艇发电机等重要装备安全运行。为了关键时刻排除故障,他深入研究电焊技术,掌握多种焊接方法,考取了高级焊工证,在部队电焊比武中屡获大奖,荣立过个人二等功、三等功。

胡晓波高中毕业后学过电焊,后应征入伍,成为一名潜艇兵。每次部队组织维修技能培训,他都踊跃参加,焊枪被他使得“出神入化”。当海军组织艇员级维修电焊专业比武时,胡晓波第一时间报了名。他购买大量电焊专业教材进行研究,还专门去军工厂向老师傅取经。胡晓波经过艰苦训练,获得个人比武海军第三名、战区海军第一名的好成绩。

潜艇内实施电焊,技术要求更高,难度也更大。同时,要做到百分之百无缺陷,没有任何气孔夹渣,否则在海上发生设备断裂,将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有一年,潜艇执行任务突发装备故障,如不及时处理,舱温将不断升高,影响后续任务完成。胡晓波第一时间冲到现场,拆开包在管路上的隔热棉,一番“望闻问切”,迅速定位3处5厘米大小的裂纹。舱室温度不断升高,接近45摄氏度,作业环境拥挤狭小,胡晓波经过3个小时连续奋战,焊接完成。打开蒸汽阀门,投入系统一次有效。现场的领导和战友无不向他竖起大拇指。

新装备的不断入列,钢材的种类也越来越多,胡晓波开始向新目标冲锋,使焊接排故更加精准高效。他要掌握最实用、有效的装备维修技巧,保证舰艇装备安全可靠运行。

(摘自《中国青年网》,有删改)

[适用话题]

平凡岗位,卓越贡献;精益求精,追求极致;勤学苦练,必成大器……

[运用示例]

人才的定义,不靠文凭,不凭岗位,而要看一个人的能力和付出,看一个人的工作态度和所作贡献。深海“焊工”胡晓波,没有高大上的学历,没有耀眼的职业,但是他就是在自己普普通通的岗位上为祖国的国防事业兢兢业业地奉献着,多少次让潜艇执行任务时遭遇的险情化险为夷。他,就是伟大的人才,就是国家的重器。他告诉我们,什么叫尽职!

名句

1.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2.一个人的生命是可宝贵的,但是一代的真理更可宝贵,生命牺牲了而真理昭然于天下,这死是值得的。(鲁迅)

3.创造,或者酝酿未来的创造,这是一种必要性。幸福只能存在于这种必要性得到满足的时候。(罗曼·罗兰)

4.理想的人物不仅要在物质需要的满足上,还要在精神旨趣的满足上得到表现。(黑格尔)

5.有勇气在自己生活中尝试解决人生新问题的人,正是那些使社会臻于伟大的人!那些仅仅循规蹈矩过活的人,并不是在使社会进步,只是在使社会得以维持下去。(泰戈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