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典型”经典片段赏析
2024-11-07王淦生
写人叙事,贵在典型。而塑造人物就必须靠典型的事例来支撑。所以说,所谓“材料典型”,实际上也就是事例的典型——即具有时代意义、又切合人物身份的事例。就像《皇帝的新装》中自欺欺人的皇帝赤身裸体地上街游行,《闪闪的红星》中潘冬子精心保存那颗爸爸留下的红星,《小英雄雨来》中雨来遭鬼子毒打后鲜血滴落在课本上的那行字上:“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这一个个典型事例,使故事中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这里,我选择一组优秀作品中的典型材料,并作简单分析,供同学们阅读欣赏。
一
我家附近很多社区咖啡店都是“早咖晚酒”,尤其是巴黎奥运会期间,只要有比赛,社区咖啡店里晚上几乎都坐满了人,大家都伸着脖子看投影上的比赛直播。作为爱凑热闹的夜猫子,这其中自然少不了我。
一开始看比赛,大家还会因为互相之间不太熟悉,显得礼貌而又拘谨,但两场比赛看下来,几乎没有人再端着了。毕竟看奥运会比赛,这情绪犹如过山车,压根不受控制,各有各的“疯狂”。在比赛激烈而又紧张时,有人紧张到把餐巾纸放到嘴里紧紧抿住;有人开始掐男朋友胳膊,紧张的气氛中带着不合时宜的惨叫;还有人不断地叨叨“怎么办”……
不过最疯狂的还是中国队赢了的时候,店里的欢呼声能把门口的植物吓倒,为此老板的酒杯也碎了好几个。当中国运动员领奖的时候,我们也会站起来跟着直播唱国歌,有个跟着爸爸一起来看比赛的小男生还会敬少先队队礼。
看了几场比赛后,大家已经很熟了。除了在店里固定的酒水饮料消费外,我们还给奥运会比赛加了把“孜然”:有带自家卤的鸭翅鸭肫的,也有带特意染成奥运五环色的炸洋葱圈的,更多的是带各自公司附近的名小吃,如炸串烤淀粉肠……比赛看完,谁也不用担心谁的安全,反正大家都住一个社区,各回各家,微信群里报平安,儿时邻里间的感觉又回来了。
在这个火热的夏天,我们在观看奥运会比赛中获得了精神上的自愈,白天工作的压力与焦虑在这一刻释放,而中国体育健儿们奋勇拼搏的模样又给了我们新的勇气。
在咖啡店昏暗的灯光下,我们热泪盈眶。
(摘自金陵小岱《在咖啡店我们热泪盈眶》)
简析
体育健儿在巴黎努力拼搏,可能他们自己都没想到国内观众因他们的表现而热血沸腾,甚至调动起强烈的爱国激情。《在咖啡店我们热泪盈眶》一文以生动、逼真的描写,再现了一家社区咖啡店的顾客在奥运转播时的经典场面——初见面时的拘谨、熟识后的随意,紧张时的焦躁、胜利后的狂喜,升旗时的自豪、精神上的自愈……表现得淋漓尽致。尤其是一些典型的细节描写,例如紧张中的失态、狂欢中的摔杯,夺冠后起立跟着电视c8ff3bab3a38153549aa4dd1949510674fbea5a7501d145151f8d4ed51299b5a唱国歌、小男生向国旗行少先队礼等等,点与面结合,表现了国人对国家荣誉的牵挂,给人身临其境之感。
二
家里有个14岁的男孩,简直就是一个行走的火药桶。再加上一个不太会有效沟通的队友,今天火药桶再次爆炸。妈妈本来抱恙在床上休息,不得已挣扎爬起来,去拉架灭火。
事情的起因非常简单,儿子去游泳队训练希望能拿着自己的手表去健身馆。但是爸爸不同意,因为儿子经常用手表的自动付费功能去买健身馆价格高昂的小零食。一个坚决不给,一个拼命想要,结果就发生了手表被摔破、进水、坏掉的事情。而把手表当作对外沟通的唯一珍宝的儿子,不能够接受这个结果,立刻原地爆炸。
妈妈立刻开车带儿子出门,去他最喜欢的饮品店买一杯最喜欢的饮料。然后花时间共情孩子的愤怒焦虑和各种不爽。共情是非常有效的一个魔法,能够让情绪失控的任何人,在短时间迅速情绪降温,能够恢复到理智思考。
然后妈妈用冰山理论再次分析这个事件里爸爸的期待和孩子的期待之间的差距。从表面上看两个人再次发生了争吵,但这只是冰山的一角。下面第二层是两个人的内在感受——愤怒、沮丧、失望。而再下面一层是双方的不同期待。
爸爸期待孩子能够成熟起来,能够有足够的智慧在外面花钱有节制。而孩子的期待是能够按照自己的想法做一些决定。妈妈在把这个期待上的差异明确和孩子讲清楚以后,儿子立刻认同妈妈的想法,就是自己需要成熟、需要长大,需要能够有节制地理性地支配花费,而不是冲动随意。同时妈妈也和孩子讲清楚,在不太确定爸爸能否做出相应的改变期待的前提下,在下一次双方冲突的时候,儿子是不是可以选择主动退让满足爸爸的期待,而对于自己的要求可以延迟之后再提,或者请妈妈帮忙一起沟通。
在和儿子沟通之后,回家发现孩子爹正在厨房里给妈妈做病号饭——西红柿鸡蛋面。抓紧利用这个时间,趁着自己还有一点点力气,从另外一个角度“以人为本、尊重孩子是独立个体”,给爸爸做了完整的分析。父母和孩子的关系是以建立长期亲密的关系为导向,而不是短期的得失与输赢。
妈妈也期待儿子很快成熟,但也能理解这需要时间。儿子,你可以慢慢长大,妈妈会一直拉着你的手,直到你可以独自上马,自由快乐地奔向远方。
(摘自达拉斯小郝《拉架灭火的日常》,有删改)
简析
常言道: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每一个家庭里,在孩子的成长中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甚至爆发亲子之间的冲突。就像这个片段中,对爸爸来说,孩子的成熟是“能有节制地理性地支配花费”,而儿子心中的成熟是“能按照自己的想法做一些决定”,两种“成熟观”针锋相对以致引发了父子之间的冲突。这于孩子的成长毫无裨益。可贵的是担任“拉架灭火”重任的母亲,抱病出征,分别对二人共之以情,又晓之以理,为孩子成长疏通了航道。这个典型的“家教案例”告诉我们:情理交融的沟通才能真正让孩子健康成长。
三
初夏,又是毕业季,仿佛听到骊歌;翻开旧相册,看到了1988年4月我与舍友的一张合影,黑白照片,无比感慨。那时我多么清瘦、清朗,背景里的那些树变成国画里的写意线条。仿佛清晨我还清纯,黄昏我就老眼浊黄了。电脑里放着黄小琥的歌,只对其中一句歌词特别感慨:如果来不及高兴就感慨。
老同学在微信里传一张老照片给我,原来大学毕业时,我曾含羞赠送她一张照片……岁月不饶人,我都忘了这事,真没良心。发黄的照片背面我居然还题了字:“我站在路边,看你和行人,都太匆匆……”我常常喜欢在一些旧照片里找到一些旧衣服的记忆、旧时光的情怀,毕竟它们与肌肤深切亲过。多情的人容易温暖,也容易悲凉。
某次作文课,老师看见一个男生写他在游戏里认识的朋友在地震中遇难,“他在游戏里复活了我多少次,我却不能在现实中复活他……”这就是生命,只有离去没有来兮。
很多疼,不是失去,而是老去。
生如夏花,要及时行乐;朝花夕拾,要赶紧幸福。如果说额头终将刻上皱纹,你只能做到,不让皱纹刻在你的心上。
一切都太迟,除了爱。放下春,初夏渐渐轻盈。我愿意迷失在那片光里……伤口不再尖锐,就不会那么疼;即使是落叶,也要像一片阳光那样降临,就不会疼……做人很苦,尽量止痛;疼过,所以更懂疼爱这万物众生和指缝里流逝的此时此刻。
(摘自罗西《光阴弄疼了我》)
简析
这短短的几段文字中,寄寓了作者对韶华易逝、人生渐老的感慨。作者摘取了生命中曾经发生的一组细小而又典型的事例,寄托着对逝去年华的无限眷恋。昔日舍友们留下的青涩的合影、毕业时含羞给同学赠别的背后题了字的照片、一名同学对网友在地震中遇难的感触……这些,都是留在一个人过往生命中的深深的印记。尽管有些日后被慢慢淡忘,但是只要被触起,便又会恍若发生在昨天,使过去一下子变得清晰而立体。文章起名“光阴弄疼了我”,是的,光阴流逝带走了我们曾经的美好,让生命渐渐走向秋冬,又怎能不痛?
四
贝采利乌斯是瑞典著名化学家,他首先倡导以元素符号来代表各种化学元素,最早引用了“有机化学”概念,在化学界威望颇高,因此,很多化学爱好者都慕名来求教,想成为贝采利乌斯的学生。
贝采利乌斯为了考验这些求学者的毅力,就规定大家必须早晨5点起床,晚上10点睡觉,要整天在实验室里,而且不能懈怠,时间是一年,最终只能选择一名留下,成为自己的学生。
在这一年时间里,这些人跟随贝采利乌斯起早贪黑做实验,虽然大家怨声载道,但都咬牙坚持着。其实这个实验室是个开放的实验室,除了贝采利乌斯用,还有很多化学爱好者来到这里做实验。
一年下来,留下的人竟然不是这里面考察的人,而是一名独自做实验的化学爱好者,他叫维勒。贝采利乌斯的助手很不理解,就问:“这些人的努力程度和维勒差不多,您为什么要选择维勒呢?”
贝采利乌斯说:“我有一个朋友,他3年来从不喝酒,也不抽烟,不看电影,早睡早起任劳任怨,对妻子绝对忠诚……这个人人品怎么样?”
助手说:“能做到这些,人品没得说。”贝采利乌斯说:“因为他被判刑3年,这是他在监狱里的生活。我看重维勒,是因为没人强迫,他还能做到这些,没有怨言始终认真,而跟随我的这些人,我从他们眼神和行动中,看到了不情愿。”
维勒确实没让贝采利乌斯失望,因人工合成了尿素,打破有机化合物的“生命力”学说而闻名世界。
这件事告诉我们:行为不一定都是品质的体现,心甘情愿的行为才可信和可敬。
(摘自任万杰《可信的行为》)
简析
什么样的行为更能够体现一个人的品质?《可信的行为》给我们讲述了一则发生在著名化学家贝采利乌斯身上的极为典型的故事。贝采利乌斯在选拔学生时,没有选中那些希望师从于他并且已在实验室做了一年实验的学生,而是选中了一位独自做实验的化学爱好者。其理由是:那位化学爱好者是在没有任何强迫和监督的情况下的自我坚持,而其他学生只是听命于人的情况下的被迫之举,而前者更能体现出对学术的热爱和坚守。而被他慧眼看中的维勒亦未辜负恩师的希望,在化学领域做出了杰出贡献。可见贝采利乌斯看人之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