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学校被恐吓 等
2024-11-07阿达丽
孩子在学校被恐吓
Q: 15岁的儿子跟同学玩闹,没想到对方却开不起玩笑动了怒,掐了我儿子的脖子,还威胁说在校外要打他。儿子没有还手,后来被同学拉开,老师也让他们和解了。但我很气愤,更害怕对方真会报复儿子,该找班主任或对方家长聊聊吗?
A: 家长觉得孩子遭受了恐吓,同时担心恐吓的内容真实发生,气愤不已想找人谈谈,但这件事情的起因,是孩子玩闹触怒了对方在先,也在老师的调解下最终和解。无论找家长还是老师,都不合适。但有一个人是可以聊,且必须聊的,那就是孩子。
往往不好的事情中蕴含着好的一面,那就是孩子因此知道了“嬉笑打闹”是有边界的。对十四五岁的男孩而言,打打闹闹非常正常,但在这个“肆意打闹”的背后,有很大的隐患。这件事也让孩子知道:不是每个人都喜欢与别人打成一片。这些年,因为对方不经意或者非故意的“先招惹”发生的悲剧很多。前两天就有一条新闻,在某大学食堂,因占座问题,女生先动手打了对方一下,没想到遭到对方的猛烈还击。在这里先不评判对错,仅说这个女生被打后遭受的身体疼痛,算不算是无妄之灾?她在随意出手第一下的时候,绝对没有想过对方会有如此过激的反应吧?
这件事还有一个好处,那就是打破孩子和家长“想当然”的思维模式。如今的社会,无论是孩子还是成年人,都承受着极大的压力。我们不知道对方目前的状态怎样、承受着怎样的压力,不知道无心的嬉笑玩闹是否会触碰到对方的底线,更不知道自己的言行会不会成为压垮对方的最后一根稻草。人与人是不同的,要让孩子学习甄别,树立边界意识,懂得控制自己语言和行为,千万不可想当然。就像家长,也把这件事想当然地定义为对方“开不起玩笑”。
孩子在经历中成长。教育的本质是生命教育。通过这件事,家长要教会孩子如何在综合个人需求和人际关系的基础上,做出有建设性的决定和选择。
后悔没让女儿读职高
Q: 女儿中考失利,想读职高,老公也同意,但最终我逼着她选择了私立高中。刚开学一个多月,女儿多次哭诉她压力很大,责怪我没让她读职高。我很后悔,担心女儿出问题,该怎么办呢?
A: 很多家长都是在真正感到痛苦时,才愿意主动学习、改变。当问题刚出现时,我们都会习惯性地去控制,等到最终发生了无法再控制的状况时,才会放下控制。很多悲剧,也都是因为父母极度的操控和不放手导致的。在这类父母眼中,孩子不是独立的、有思想的个体,而是父母的“所有物”,能随意“安排”和“处置”。
父母经常被问题牵着鼻子走,看不到这背后的需求,其实关系大于问题。当父母把好的关系放在首位,就不会逼孩子去选择他不喜欢的事情。关系好的家庭,一定是家长接受孩子本来的样子。比如孩子是不是学习的料?他是适合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还是中途分流去发展自己的特长?这些都需要尊重孩子的意愿,通过让孩子参与来决定,尤其是对10岁之后的孩子,父母的尊重不仅是在行为上配合与接受,还要有心灵上的容纳和联结。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在属于自己的这条路上开花结果。
生命不息,沟通不止。语言最大的功能就是交换信息,同时感受情绪情感。父母要倾听孩子,感受他们的感受。如果在孩子想上职高,父母意见不同时,无论哪一方能主动尝试好好沟通,都不会有今天的结果。
治愈痛苦的灵药是觉悟。但目前来说,父母不要去做任何决定,而要主动积极地倾听孩子,包容她的情绪,好好安抚她,陪她度过这段最艰难的适应期。要把这一阶段当作改变亲子关系的一次契机,而不是麻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