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心玩笑伤害了孩子

2024-11-07白璐

婚姻与家庭·性情读本 2024年10期

作为家长,一定要告诉孩子什么是真正的玩笑,因为有些校园欺凌往往会披着玩笑的外衣……

性教育不仅涵盖性与性行为,还包括社会性别、价值观、权利等。性教育对预防校园暴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性教育,孩子可以了解到自身权益、自我保护的重要性,更好地理解性别平等,以及如何与他人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

近年来,校园欺凌越来越受到社会和家长的重视。每当出现相关新闻时,家长就会担心孩子在学校里也会遭遇欺凌。想真正帮助到孩子,就需要对校园欺凌全面了解。

欺凌是指对一个人、一群人进行肢体、口头或非言语行为,且这些行为从肢体上、精神上伤害到了对方。欺凌行为可以由一个、多个或者想要比受害者展现更多权力的人来完成。欺凌可以在现实生活中完成,也可以通过社交媒体完成。

有些人认为,一个人主观故意且反复实施的错误行为,才会被定义为欺凌。如果是无意伤害到别人,或只有一次就不算。但是,即便一个人不是故意伤害对方,这个伤害对对方来讲就不存在了吗?显然不是。对于受伤害一方来说,无论对方是否故意,只要他因此感到伤心、痛苦、难过,那就形成了欺凌。

“我只是开句玩笑,你就生气了,你怎么这么玻璃心呀?”这句话常常出现在孩子们的对话中。这时,被开玩笑的一方可能觉得是自己的问题:“是不是我太小心眼儿了?”的确,同样一件事情,发生在不同人身上会产生不同的效果,比如起外号,有的人会感到不舒服、痛苦,但有的人就无所谓。这种感受的差异和每个人的性格、成长环境、经历都有关系。谁都会在一些特定事情上玻璃心,作为成年人的我们尚且如此,何况心智不成熟的小孩呢?所以当孩子被开玩笑后感到不舒服时,家长不要指责他玻璃心,而是要尝试理解孩子在意的是什么,为什么他在被人起外号,或者其他语言霸凌、故意肢体碰触时会感到不舒服?

其实,很多校园欺凌都是披着开玩笑的外衣出现的。真正的开玩笑是让双方都觉得有趣,如果只是说的人觉得好笑,听的人感到不舒服、尴尬就不是玩笑,而是欺凌了。

所以,如果孩子因为被开玩笑而感到不舒服、痛苦,甚至出现更严重的心理反应,家长千万不要劝他“别往心里去,一个玩笑而已”,而是要让孩子知道,他的感受很重要。即使对方只是在开玩笑,但只要他感觉到不舒服,就可以马上表达出来,并要求对方马上停止,必要的时候,要向老师、家长反映。

美国心理学家Dachner Keltner曾对开玩笑进行过研究。他发现,如果接受者认识到“给予者”给出的特定“标记”(可以理解为双方是有一定的共识的),开玩笑就是好玩儿的,对双方都有益的。这些“标记”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会有所不同,但基本包括了眨眼、微笑、特定的声音、特定的面部表情等这些共同特征。如果接受者无法辨别或识别这些“标记”,他就会感受到伤害,这个时候,开玩笑就是妥妥的欺凌行为。

家长要告诉孩子,只要开玩笑不是在公共场合发生的(因为在公共场合发生的所谓开玩笑,可能会让接受者感觉到尴尬和被讥笑,因为在场其他人都有可能听到),而且接受者自己认为没问题,玩笑就是无害的。当然,无论哪种场合,如果对方通过言语、表情等让你感到不喜欢、不舒服甚至受伤,那就是欺凌,必须让他马上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