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有秤当家,家财兴发”:郑小翠和她的家庭博物馆

2024-11-07田祥玉

婚姻与家庭·性情读本 2024年10期

“执行有星称量公平正义,持权无偏测度天地良心。”2023年全国最美家庭郑小翠的木杆秤家庭博物馆大门口的这副对联,藏着她和丈夫邢永江相识相恋的秘密,也是他们传承给子孙后代的家风,体现了一个家庭最朴素的家国情怀。

木杆秤是利用杠杆原理来称质量的简易衡器,是中国自古以来使用的各种衡器中历史最悠久的一种。进入现代,伴随着机械秤、电子秤、智能秤的广泛使用,木杆秤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制作经营木杆秤的厂家、家庭作坊也不得不关门。然而,作为千百年来中国传统计量工具,手工木杆秤不仅仅是一种工具,更是蕴含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含义的一种技艺。如何将这种独特的国粹传承下去?来自河北省辛集市的邢永江、郑小翠夫妇给出了特别的答案……

“有秤当家,家财兴发”

“在我国古代,人们通过木杆秤实现钱财与商品的等价交换,朝代更迭,带来了计量单位的演变,夏商时期使用铢和两,到周朝的时候就已发展为铢、两、斤、钧、石,但木杆秤的基本制作方式和原理,一直没有改变。”2024年,金秋十月,位于辛集市旧城镇的“祥益公木杆秤家庭博物馆”里,传来了铿锵有力的讲解声。循声走进去,只见一位六十多岁、穿着朴素的女性,正指着橱窗里一杆古老的木杆秤,向团团围在她身pKhpj6KBuJ7T83Y2ocu+lA==边的一群小学生侃侃而谈。

解说人名叫郑小翠,是旧城镇的普通农妇,也是这家博物馆的女主人。在相邻的另一间展室,郑小翠的丈夫邢永江正向来访者展示一杆2米高的木杆秤。“这杆秤是枣木制造的,距今已有500多年。枣木的木质坚硬,不易吸水,也不易弯曲,所以时隔多年,依然能精确地称重,分毫不差。”邢永江背后的展示墙上,挂着数百件木杆秤,其中不仅有500多年的老秤,还有1996年邢永江自己做的最后一杆秤。

“秤上亏心不得好,秤平斗满是好人。”不知何时,郑小翠来到了丈夫身边,她这句话既在说秤,也是在表达她对丈夫的评价,更是她和丈夫为人处世、教育一双儿女所坚持的原则。

邢永江来自河北省著名的“邢氏制秤”家族,是第五代传人。在他爷爷之前,家族以制秤为生,通过摆摊的方式经营。到了邢永江爷爷这一代,有了很大的发展。“爷爷的小名叫‘祥子’,故取了‘祥’字;他认为自己做的事情要有益于社会,故取‘益’字;制秤是关乎国计民生的特种行业,必须恪守公平公正、诚实守信的原则,故取‘公’字,这3个字加起来就是‘祥益公’。”

邢永江的爷爷,年轻时曾到天津创办了“祥益公秤铺”,专门fWKpaeVhE4itMEP0xRkQkQ==制作、经营邢氏木杆秤。后来,有一位当地权势人物找到他,要求他做一杆14两一斤的秤(当时16两为一斤),邢永江爷爷宁愿卖掉生意火爆的店铺,也没有屈服于权贵。他带着家人回到老家旧城镇,继续经营“祥益公秤铺”。镇上有很多秤铺,竞争非常激烈。“哪怕是没生意,去干苦力活儿,也不能做亏心秤!”邢永江的爷爷坚持只做公平秤。他没见过爷爷,但从小跟父亲学做木杆秤的过程中,经常听父亲谈到爷爷的事。后来将“公平公正、诚实守信”的家训写出来,装裱后挂在了家中门厅的显眼位置。

兢兢业业做事,堂堂正正做人。邢永江引起了邻村姑娘郑小翠亲戚的注意。经人介绍两人见了面,双方一见定终身。第一次见面时,恰巧邢永江正在给新做的木杆秤做秤星。“那是一杆能承受15斤重的秤,要钻300多个秤孔。”时隔多年,郑小翠依然还记得,说自己很幸运,刚好碰见邢永江做最烦琐的一道工序—给木杆秤钉上秤星。这道程序稍有疏忽,就会戳穿木杆,前功尽弃。打好木杆秤的秤孔,再将细铜丝插入秤孔中,剪断、锉平,用锤子敲打铜丝,凸出的铜丝陷入秤孔里,这就是秤星。“他不善言辞,一直在那里做秤,我就在一旁看着。不知不觉就是一个上午。”郑小翠对这个认真工作的男人的第一印象非常好,“就觉得跟着这样的人过日子,有奔头。”

“她是读书人,我就是个匠人。”郑小翠被邢永江认真工作的样子吸引,他也对她很有好感,因为她“出口成章,根本不像成天下地干活儿的人”。自认为“没什么文化”的邢永江,觉得郑小翠知书达理,不仅能理解他的事业、他坚持的“公正公平”人生信条,将来有了孩子,也会督促孩子多读书。

1986年,郑小翠和邢永江结婚。古代,婚前男方送女方家的彩礼中都有一杆秤,意为“有秤当家,家财兴发”;新婚之夜,新郎会用秤杆挑去新娘的红盖头,以示相互间“称心如意”,这个风俗后来不再盛行了。但邢永江的爷爷、父亲结婚时,都沿用了这个风俗。郑小翠嫁进来时,供桌上除了织布机、锅碗瓢盆,邢永江还专门放了一杆自己做的秤。因为他希望自己和她从此“有秤当家,家财兴发”。

用心做秤,好好读书

婚后,郑小翠种地、伺候老人。女儿和儿子出生后,她更忙碌了,但从不抱怨、喊累。因为店铺生意好,丈夫和公公每日起早贪黑地做秤很辛苦。“除了干农活儿、做饭洗衣,她每天还坚持给孩子读书,可比我辛苦得多。”邢永江毫不吝啬地夸赞妻子。“他干的是技术活儿,费脑力还要体力,比我更累。再说,要不是他和公公夜以继日地做秤,我就不可能随心所欲地买自己和孩子喜欢的书。”郑小翠觉得嫁给邢永江很幸福。

公公婆婆相继去世,店里的生意更忙了,家里的事儿也更多了。两个孩子一放学,做完作业就帮母亲做家务,周末还会去店里给父亲打下手。郑小翠对孩子们说,做秤是个精细活儿,不能有任何差错,所以要好好保护父亲金贵的双手。“不然,他做的秤出现了差错会坑了别人。”女儿很小时,就已经理解了父母经常挂在嘴边的“公正公平”的含义。

一件木杆秤的完成需要经历选料、刨圆、做秤头、安装刀承、确定秤星刻度、钻坑定星、校对、秤杆着色等17道工序,而且做秤需要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很多匠人因此患有颈椎病、腰腿疼痛病等,但邢永江没有这些毛病。“都是被他们娘儿仨养的。”郑小翠再忙,隔一会儿就提醒丈夫起身休息一会儿;每天早上,她会拽着他一起跑步;孩子们放学回家后,也会拉着邢永江做广播体操。

邢永江打记事起,就跟着父亲做木杆秤。有人为了挣钱,找到他们定做8两秤、9两秤。但无论给多少钱,邢永江的父亲都坚决不做。“你挣钱,我坑人,这样的事情坚决不做。”为此,父亲得罪了不少亲戚朋友。邢永江还记得小时候,家里有做水果生意的亲戚来找父亲,说别人都赚钱就他不赚,原来人家用的是8两秤。“买卖能干就干,不能干就改行,想我给你做亏心秤,没门儿!”从那之后,这个亲戚再也没来过。

父亲离世后,邢永江和妻子一起做木杆秤买卖,也经常有人想花高价做亏心秤。找邢永江被拒绝,他们就找郑小翠,没想到,她说:“我是看中他的人品才嫁过来的,这种黑心钱,我们家永远不赚!”坚决不做亏心秤,市场上有谁被亏心秤坑了,邢永江、郑小翠也会出面主持正义。他们因此得罪了不少人,自然也少赚了一些钱。“如果我们做亏心事了,女儿就可能不会学法律,即便学了,也不会成为正直的法官。”郑小翠说。

女儿是某法院法官,儿子在北京某所985大学读博。很多人说,一双儿女之所以如此出色,是受一直坚持做公平秤的父亲的熏陶。邢永江却说:“他们受妈妈的影响更大,我年轻时天天做秤,很少陪他们,后来又忙着为创建博物馆东奔西跑,是我老婆身体力行地教会了他们受用一生的好习惯—多读书,读好书。”的确,他们家虽然不大,但有一样东西是别人家比不了的,那就是随处可见的书。郑小翠不爱穿着打扮,但买起书来毫不吝啬,只要是买书,邢永江也从不说半个不字。

公正公平,心中有秤

郑小翠说,她和丈夫一个忙里,一个忙外,没有更多时间陪伴、照顾孩子,他们之所以都品德优良、学业有成,与刻在邢家血脉里的勤劳刻苦、公正公平的家风不无关系。

1996年,随着电子秤的全面普及,手工木杆秤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如何令这一传承了近3000年的老手艺不消失呢?他们也不知道,但可以确定的是,即便不挣钱、贴老本,他们也要把祖上的工艺用现代人接受的方式传承下去。

眼见着市面上的木杆秤越来越少,邢永江开始去商贩家、乡下收购木杆秤,其中有很多是他们家卖出去的。“曾经5元、10元卖出去的秤,现在50元、100元甚至几百元、上千元地收回来。”郑小翠说,虽然家庭并不富裕,但在丈夫回收木杆秤这件事上,她从来不说个“不”字,“这件事跟买书一样,很有意义”。

收集的木杆秤以及相关资料越来越多,多到一个房间都摆不下了,郑小翠提出将家里的老宅改造,建一个木杆秤博物馆。“做木杆秤是传承,展示木杆秤,向大家介绍这种技艺的历史文化意义,也是传承。”一直以来,邢永江都是妻子说什么,他都无条件执行。“因为她书读得多,懂的道理自然也多。”2015年,夫妻俩在粉刷一新的老宅里,创办了“祥益公木杆秤家庭博物馆”,全年无休,免费向社会公众开放。一开始,夫妻俩在博物馆为参观人员讲解,后来,镇上给安排了专门的讲解员。

参观博物馆的人越来越多,房屋要定期修缮,冬天开暖气、夏天开空调,加上邢永江不断收购手工木杆秤,这些都需要实打实的钱。夫妻俩积蓄不多,郑小翠忙完家里的农活儿,还经常出去打零工。看到心仪的木杆秤,价格再高,邢永江也会买下来,郑小翠从不埋怨,反而心疼他为了买到更好的木杆秤,跋山涉水很辛苦。为了省钱,近一点儿的地方,邢永江就骑三轮车;远一点儿的地方,他也只坐最便宜的火车。被问到如何看待父母这么做时,儿女都说这件事意义非常,他们不仅引以为傲,也会一直鼎力支持。已经工作的女儿逢年过节都会给父母包红包,鼓励父亲“遇到好的木杆秤,不要考虑价格,赶紧买下来”。还在读书的儿子也兼职打工,尽量不向父母要钱,还经常在网上逛旧货市场,帮父亲淘木杆秤。

从儿时跟着父亲学做木杆秤,转眼半个多世纪,邢永江一直都在用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展现农耕文化与商贸文化的丰富内涵,诠释老手艺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他说自己之所以能心无旁骛地做这件事,与妻子的鼎力支持,一双儿女自小听话懂事,长大后也各自成才息息相关。

结婚近40年,郑小翠和邢永江从未为家庭琐事吵过架。“前些年,他忙着做秤、卖秤。最近这些年,他为充实博物馆,经常下乡寻找木杆秤。往后余生,他一定也会继续传承木杆秤文化。我和原来一样,坚守家庭这个大后方,给外出的老伴儿准备行李,为回家的他准备一口热饭;孩子们隔三岔五要回来,我得守在这里……”看着和自己相濡以沫几十年的妻子平静又幸福地细说往事、憧憬未来,邢永江红了眼眶。

被人问到如何培养出如此优秀的两个孩子,郑小翠永远是那句话,很简单,父母多看书,看好书。女儿说长大了要当法官,她就买了很多法律书;女儿当年考律师、儿子考研复习很辛苦,她就陪他们熬夜。

“天地之间有杆秤,那秤砣是老百姓,秤杆子挑江山,咿呀咿儿呦,你就是定盘的星……”2024年国庆节前一天,女儿给邢永江打来电话时,他的手机响起了电视剧《宰相刘罗锅》的片首曲《清官谣》。不一会儿,儿子给郑小翠打来了电话。“什么是功、什么是名,什么是奸、什么是忠,嬉笑怒骂路不平,背弯人不弓……”她的铃声也是《清官谣》。孩子们要回家了,老两口相视一笑,一切尽在不言中。

(感谢河北省辛集市妇联对本次采访的大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