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社区“凝聚力”工程为牵引不断厚植党在城市的执政基础

2024-11-07孙中波

新长征 2024年10期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基层是党的执政之基、力量之源。只有基层党组织坚强有力,党员发挥应有作用,党的根基才能牢固,党才能有战斗力。”近年来,辽源市牢固树立大抓基层、抓实基层的鲜明导向,在城市社区谋划实施“凝聚力”工程,以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服务群众为工作主线,通过整合各类资源,延伸组织手臂,细化工作载体,推动党组织扑下身子真心实意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解难事,真正传播党的声音、送去党的温暖、密切党群关系,使党在城市基层的执政基础更加稳固,以“工笔画”勾勒出党组织有求必应、群众一呼百应的生动图景。

一、聚焦把载体做活,广泛凝聚思想共识

基层党组织是党的神经末梢,充分发挥其思想引领作用是抓好基层党建工作的基础。辽源市坚持从小处着眼、实处落点,把宣传凝聚群众寓于联系群众之中,做好理念方式、平台载体和工作机制创新,推动基层党组织讲好“知心话”、做好“贴心事”,让党的声音“飞入寻常百姓家”。一是深入群众“访”。建立市县区班子成员包保街道社区、街道班子成员包保网格、社区班子成员包保小区的“三包保”机制,推动各级包保领导利用“8小时以外”时间,深入社区、下沉网格、登门入户开展“夜访民情”8600余次,了解社情民意、倾听居民诉求、记好“民情日记”、化解基层矛盾,建立与群众的情感纽带。推动街道社区开展“进百家门、知百家情、结百家亲、办百家事”活动,建立街道、社区、网格、楼栋、单元“五级”微信群4700余个,及时为群众答疑解惑,打通宣传群众“最后一公里”。二是组织群众“谈”。聚焦居民群众最关心、利益最直接的就医就学、养老托幼、住房保障等民生问题,推动社区联合相关职能部门,通过组织广场文艺演出、开设法律大讲堂、举办政策解读会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解答居民问询,凝聚思想共识。截至目前,开展“楼栋工作日”活动376次,回应居民群众最关心、最急需、最盼望的民生诉求240余个。三是发动群众“讲”。利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百姓说事点”等基层宣传阵地,组建由老书记、老党员、退休干部、社区“两委”成员等组成的“草根宣讲团”51个,向居民群众宣传阐释党的创新理论、党的方针政策、上级最新要求。开办“讲事说理小课堂”1128期,持之以恒用党的创新理论凝心铸魂、引领航向,让“党味”更有“回味”,让“党心”贴近“民心”。

二、聚焦把氛围做浓,引导居民协商共治

基层治理问题复杂矛盾多,仅靠基层党组织、党员干部的力量远远不够,必须把群众组织起来、带动起来。辽源市坚持运用“统”的理念和方法,建好“合”的机制和平台,聚沙成塔,握指成拳,最大限度地把各方力量凝聚起来,把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让群众的事群众说了算、大家的事大家商量着办,形成万众一心、合力攻坚的生动局面。一是强化志愿服务。开展无职党员认领先锋岗、居民群众认领志愿岗“双认领”活动,打造“积分超市”,全面推行“积分制”管理,采取个人自荐、社区党组织统筹、逐人设岗定责的方式,引导无职党员和居民群众积极投身社区建设,全市共认领先锋岗、志愿岗1.5万个,组建党员先锋队、志愿服务队等252支,推动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尽责”的良好局面。二是强化协商共治。推动基层用好用足下放权利,特别是事关群众利益的街道规划和公共服务设施布局规划的参与权、街道公共事务的综合管理权、对区域内事关群众利益的重大决策和重大项目的建议权,通过组织居民代表召开听证会、论证会等方式,广泛听取意见,接受群众监督,推进基层民主协商。依托党群服务中心(站)设立“居民议事厅”、法律调解室72处,定期收集群众关心关注的热点问题,组织居民群众进行广泛协商讨论。面对征地拆迁、物业治理、服务投放等重点事项,通过逐级召开“单元会”“楼栋会”“网格会”,组织居民群众共商小区事务、共办治理难题。三是强化联建共建。根据部门职能资源、社区基础等情况重新调整划分党建联合体47个,497个机关企事业单位党组织整建制到社区报到,开展联建共建活动978次,1.8万名在职党员定期深入一线协助“三长”组织活动,辐射带动5万余名群众参与投身社区建设,不断巩固区域统筹、条块协同、上下联动、共建共享的城市“大党建”格局。

三、聚焦把服务做细,解决急难愁盼问题

城市的核心是人,做好服务群众工作不能“大水漫灌”,必须在精细化上下足功夫。辽源市强化供需对接,在精细化服务上下足功夫,着力构建末端信息获取、处理、反馈“微循环”,让基层末端毛细血管充盈“以百姓心为心”的温热血液。一是打造“服务圈”。全力构建城区、街道、社区、网格四级党群服务中心体系,针对社区场所资源不足的“老大难”问题,盘活28处1.2万平方米市直部门闲置资源,用于两区党群服务中心(站)建设,高标准打造了东丰县永青社区、东青社区罗兰香谷网格等一批特色阵地品牌。加强党政综合服务平台建设,全面推进一窗式受理、一站式办理,延伸居民领办代办点191个,设置综合服务窗口198个,对辖区内行动不便的居民开展上门取件、全程代办服务近4万人次,切实将党群服务中心打造成服务群众的主阵地、凝聚群众的温馨港。二是搭建“连心桥”。整合居民日常生活所需的家政服务、供水供电、燃气供暖等资源,由社区进行备案管理,推行“白名单”制度,更好地满足群众日常生活需要,通过温馨关爱“小切口”赢得群众点赞“大拇指”。制作发放《社区便民服务手册》、居民办事明白卡和“连心卡”20多万份,将社区书记、社区工作者、“三长”人员具体工作职责及联系方式等信息进行全面公示,确保沟通联系畅通、诉求办理到位、反馈回访及时。三是抓好“关键人”。建立“主动发现机制”,通过广泛开展大排查,对残疾居民、独居居民、重病居民、留守儿童等特殊群体建立“一对一”包保联系制度,帮扶近7000人,做到一个不漏、一户一策、一帮到底。统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公益性社会组织等资源,通过上门问诊、上门服务等方式,对行动不便的居民提供个性化服务1100次,切实将党组织的温暖送到困难群众的心坎上。

(作者:中共辽源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

责任编辑/王若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