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术研讨会纪要(下半场)

2024-11-06

中国美术报 2024年36期

陈明(研讨会主持、中国国家画院理论研究所所长):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美术创作不断繁荣发展,呈现出特有的时代特征和民族气象。此次展览体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美术创作特别是国、油、版、雕各个门类的发展脉络、创作风格和形式规律,给出了中国美术家在面对美术创作的时代性和人民性等课题时的答案。我特别关注到中青年美术家的创作,他们秉承“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思想,并努力在形式语言、个人风格上寻求突破,达到与时代同步、与人民共情的艺术境地。此次研讨会的召开,正是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近十年来的美术创作做一理论上的梳理和学术上的判断,也对美术创作的“高原”与“高峰”、美术创作中的人民性,以及美术创作与美术批评的关系等议题做了深入的探讨,总结了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10年来的积极影响及艺术成果和理论经验,对于当代美术创作的发展具有理论意义和学术价值。

卢禹舜(中国国家画院原院长、中国传媒大学中国画研究院院长):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10年来,中国美术走过了不平凡的历程,焕发出新气象、新形态,并取得丰硕成果:一、新气象。文艺工作座谈会激发了美术工作者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掘研究,提升了文化自信,优化了艺术生态。二、新形态。美术创作积极拥抱时代,探索融合创新之路。艺术家将传统元素与现代设计理念相结合,积极运用新媒介、新技术拓展艺术的表现空间。三、十年砥砺,成果丰硕。中国美术创作的传统画种与新型画种皆涌现出大批优秀的作品,同时深入构建本土学术知识体系,取得长足进步。四、正视问题并改进提升,加强创作质量监管及优质创作环境的营造,改革美术教育体系,HaA5v3Wpl22P2zCEtbzLBR71JBz10o67MTLm6Gr17yo=加强跨界融合和创新探索,更好地推动中国美术创作持续健康发展。

陈池瑜(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艺术的人民性是历史的必然选择。进入20世纪以后,特别是新文化运动以来,中国美术最大的特点就是艺术大众化的转向,艺术社会化成为中国现代艺术创作实践活动的主要目标,文艺为人民大众服务,也是党领导文艺的根本方针。中国现当代美术最重要的成就之一,就是艺术大众化思想和文艺为人民大众服务艺术创作实践活动的主要成果。本次展览较为全面地展示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诸多著名艺术家的作品,呈现出了新中国成立75年来,中国艺术坚持文艺为人民大众服务的创作成果。在新时代,中国美术的发展不可避免地面临许多新的问题,如何在适应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生活快节奏的条件下,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有效结合,创作出表达中国精神的标志性精品力作,既是我们的期待,又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

王永亮(中国国家画院国画专业委员会研究员):本次展览从学术的高度呈现了艺术家们的创作状态,也体现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年以来,艺术家们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二为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所取得的重要成果。尤其是本次展览中涌现出了大批青年艺术家的作品,让人耳目一新,青年人作品中的蓬勃朝气也为老一辈艺术家带来了很多启发和联想。艺术作品不仅是笔墨技法和艺术样式的展示,更是中国人文精神、思想精神、哲学精神的体现。因此,我们应视“传统”为工具,在创作的过程中自觉与传统样式拉开距离,不能一味临摹借鉴而缺乏创新意识。艺术家们要坚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将创作和实践有效结合,实现精神和艺术品格的提升,更要在作品中展现出自己对时代的责任与担当。

姚大伍(中国国家画院花鸟画所原副所长):本次展览汇聚了老中青三代的优秀作品。其中展出的花鸟画作品的创作脉络非常清晰,从习古到开今、从传统到出新、从古典写意到新型工笔,表现出艺术家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创作语境的变化。艺术创作有着独特的规律和发展脉络,反映出时代文化和语境的变化,以及时代的审美样态。当下,新时代的发展赋予我们攀登高峰的契机,如何在把握艺术发展规律的前提下进一步完善和丰富中国绘画艺术,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智慧的范例,将成为新一代艺术家新的使命和责任。同时,作为中国国家画院的专业创作人员,我们应不负时代,创作出更多反映时代的艺术佳作。

李晓柱(中国国家画院人物画所所长):展览涵盖了新中国成立75年来重要艺术家的作品。老一辈艺术家把艺术状态与生命状态紧紧联系在一起,用一生的热爱进行艺术探索,创作出这么多感人的作品,这对今天的艺术家是一个很好的启示。此次研讨会上,很多专家都提到了一些问题,这也提醒我们,艺术创作需要深入体验生活,真正做到心灵境界的提升,这样艺术才能真正为人民服务。同时我们应该关注所有人群的需求。艺术创作不仅是喊口号,而是要有深度和内涵,让更多人愿意欣赏和接受艺术作品。我们要学习和传承前辈艺术家对待艺术的真诚和对待人民的关爱,将这种精神传承下去,努力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为我国的艺术事业作出贡献。

方向(中国国家画院山水画所所长):此次展览作品丰富、脉络清晰,浓缩了新中国美术的发展历程和整体创作面貌。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新的形象、视角、方法层出不穷,学科之间的交融与渗透使得绘画语言更加多元,中国画从私密空间走向公共空间。而信息的快速传播以及技术的有效训练,印刷工艺的提高、传媒的发达为艺术家,尤其为年轻艺术家提供了更多传统摹本的借鉴。但是,这必须建立于中国传统人文精神之上,否则难以达到精神层面的高度。对此,如何在平凡的生活中发现不平凡的文化内涵,如何将日常场景转化为境界场景,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艺术创作是情景交融、移情入境的过程,好的艺术是情感意志和自然意象的高度融合,有充分生活体验,经过时间的沉淀与独立思考,才能让作品得到升华。

袁学军(中国国家画院创研规划处处长):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我们呈现了一场作品涵盖中国画、书法、油画、版画、雕塑、素描、水彩、水粉、漆画以及综合材料,参展艺术家年龄跨度自1864年出生的齐白石到2000年出生的云门张溪,作品数量近400件的大型展览。展览策划与落地时间紧、任务重,极具挑战性。在中国国家画院团队的通力合作下,展览实现了高规格、高质量、高水平的完美呈现。我们从中真正看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年来不同时期的艺术家用心、用情、用力的艺术探索,全面呈现了几代艺术家的继承与创新、改变与突变。未来,我们将会以实际的学术行动,通过展示和研讨,把“经典引领、品格立院”的办院理念落到实处,发挥中国国家画院作为全国画院主要阵地的引领作用。

石峰(中国国家博物馆书画院主题创作研究所所长):此次展览呈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年来的光辉历程,尤其是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10周年之际,中国美术界在“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扎根生活,深入群众”的精神感召下的新面貌、新发展:一是传统艺术资源的当代复兴,新时代美术创作在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创新传统艺术语言和形式;二是时代精神的具体表现,美术创作既要继承传统文化,更要反映时代精神;三是共性与个性兼具的笔墨语言表现形式。展览彰显出了中国美术界在新时代的自信与担当,展示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强大生命力与无尽魅力。

谢小铨(中国国家画院书法篆刻所副所长):新中国一代代的美术工作者,始终将他们的艺术创作与国家命运和重大历史发展阶段紧密相连。本次展览详细地梳理了全国画院及各大院校最重要的美术创作力量及代表作品,是新时代国家级创作力量及成果的一次全面展示和检阅。中国国家画院作为全国美术专业创作领域最高水平的创作机构,组织策划本次展览具有开创性历史意义,其展览的高标准、高品质、高要求对当下的艺术创作非常具有借鉴意义。更重要的是,通过展览彰显了中国国家画院在全国美术创作中的引领作用,把老一辈艺术家将自己的艺术创作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的优秀传统发扬光大,对促进当下艺术家的创作水平,更具重大的参考价值。

吕晓(北京画院理论部主任):此次展览不仅是一场视觉盛宴,更是对当代美术创作的一次深刻总结与展望。在新中国成立后的美术发展中,我们经历了从马克思主义文艺观改造艺术家、实行社会主义改造到不断探索创新的过程。这一过程中,许多艺术家深入生活、深入人民,以饱满的热情和新颖的题材打破了传统文人画的束缚,为中国美术事业开辟了新的道路。此次北京画院借展的齐白石作品《多寿》以其鲜艳的色彩和独特的题材吸引了众人目光,也体现出了齐白石对人民生活的深切关怀和对时代精神的敏锐把握。此外,美术创作与批评的问题应该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我们需要重新审视美术批评的作用和价值,推动其在现当代艺术创作中发挥更大的引领作用。

陈明哲(安徽省书画院副院长):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10周年以来,我感受到当代美术创作呈现出三个特征:第一,主题美术创作水平不断提高。国家主题美术创作工程和相关的机构陆续成立,主题美术创作更加具有当代美术的鲜明特征和时代印记。第二,表现人民题材的美术作品不断增多。广大美术家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主体,把人民作为文艺鉴赏家和评判者,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文艺工作者的天职。第三,美术作品中的道德引领功能不断加强。近年来的美术创作中有正能量、有感召力,能够温润心灵、启迪心智的优秀作品不断增加,道德引领功能在不断加强,群众的审美水平也不断提高。

沙永汇(中国国家画院版画所所长):新时代的版画艺术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艺术家们创作了大量赞美新时代建设成就的优秀版画作品,不仅传承了优良传统,还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近十年来,版画艺术紧密围绕重大历史主题,生动记录了中国革命以来的辉煌历程和新时代伟大工程的建设成果,向世界讲述了新时代的中国故事。作为兼合的典范,版画正积极探索融合中国传统版画与近代版画形式的新路径,致力于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版画体系。面对多元化时代的挑战和科技的飞速发展,青年艺术家们应勇于担当,致力于提升版画的技术与表达能力,秉承精湛的技术、精神的表达和精品的意识的“三精”思想,创作出既有筋骨又有温度的艺术作品,为人民服务、为时代增色。

王跃奎(中国国家画院山水画所副所长):首先,展览不仅汇聚了全国范围内的优秀美术作品,更展示了新时代中国美术的繁荣与多元。作品中题材广泛、风格各异、技艺精湛,深刻反映了艺术家们对时代脉搏的精准把握和对艺术创新的执着追求。地域特色与个性表达的完美结合也为展览增添了浓厚的文化底蕴和审美价值。其次,展览成果丰硕,既展示了艺术大师前辈们的经典之作,也涌现了一批优秀的新锐艺术家。最后,美术创作仍需不断前行。广大美术家应紧密把握时代脉搏,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创作出更多反映时代精神、贴近人民生活的优秀作品。未来,我们需要更加积极地探索美术创作的新思路、新方法,推动美术事业的创新发展,共同开创中国美术事业更加辉煌的未来。

张鹏(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美术馆馆长):在中国文艺传统中,“超越”与“雄强”是两大核心要素,它们赋予了作品阳刚与大气。从战国政论文的汪洋恣肆,到汉代大赋的浩瀚磅礴,再到盛唐鞍马画的壮丽、两宋豪放词的磅礴、近代山水画的雄浑,以及抗战时期繁荣的木刻艺术,都是雄强艺术的生动写照,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创作启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呼唤正大雄强的美术创作。这需要我们深入中华文化的沃土,从前辈经典中汲取力量,挖掘中国文化自身的创作特质。我们要坚守中国式现代化的方向,研究文化的本土逻辑,敞开创作襟怀,强调艺术家个性与艺术高度。新时代美术创作的正大雄强之气是中华民族美术的根脉所在,应让这一文艺传统在新时代高扬远播、绽放华彩。

孙震生(中国国家画院人物画所艺术家):此次展览是对近一个世纪中国美术发展历程的深情回望,清晰地勾勒出新中国美术的传承与创新脉络,每位画家都在时代洪流中深刻思考着如何致敬历史、回应自我。传承是艺术之根,深植于历史土壤,稳固着我们的艺术根基;而创新则是艺术之翼,赋予我们飞翔的力量,让我们在无限可能中自由翱翔。在传承与创新的交织中,每位成熟艺术家都在寻找平衡点,实现自我超越。新时代的艺术创作,必须与时俱进,以人民为中心,从人民生活中汲取灵感,再回馈给人民,这是艺术创作的方向所在。因此,我们应不拘泥于表现方法,以心为笔、以情为墨,去描绘真实、深沉、高远的艺术世界。

吴端涛(《美术》杂志编辑部主任):中国美术界正体现出愈发鲜明的时代意识和人民性的自觉。此次展览深刻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人民性文艺思想在中国的传承与发展。在新时代文艺观的引领下,美术家们积极投身创作,跨门类、跨媒介地探索艺术语言的多样性,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审美需求。此次展览中,新时代的美术家们以精湛技艺和深邃思想,将外来画种与中国文化相融合,塑造出真实可信的艺术形象,展现出独特的审美力与现场感。同时,他们坚守本土身份与文化立场,回归传统文化,弘扬中华美学精神,创作出具有中国特色与时代感的艺术作品,多种艺术形式也展现出巨大的艺术潜力。可以说,此次展览不仅是对中国美术成果的展示,更是对未来的期许。

李辉武(湖南省画院创研部副部长、湖南省美术家协会美术理论委员会主任):我们可以从此次展览的作品中看到中国美术现代化进程的缩影与特点:传承性、创新性、融合性、时代性以及人民性。而本次展览还体现出了当代美术批评多元建构的重要性。当代中国美术批评不应采用像格林伯格那种非此即彼、非好即坏的批评方法,而应该是建构一个包含了主流性、引导性、包容性的认知语境,从而使其存在四面开花的可能性,本展览即体现出了这种多层次、多维度、多形式的亮点。同时,表现人民性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年以来,中国美术现代进程中的重要特性和独特经验,需要当代美术理论工作者继续坚持不懈地深度挖掘其叙事结构,在美术评论中反映出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

王凯(浙江画院理论部主任):本次展览从学术理论的角度对主题和作品架构进行了梳理和回望,突出了理论建设的重要性。展览作品不仅展示了艺术家们对时代性的把握,也体现了他们对形式语言的探索和创新,以及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学习机会。此外,人民性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美术的一个重要特性,塑造人民性实际上是在表现中华民族的人民性,用中国人的视角表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髓,表现当下社会的变革与时代的进步。同时,表现时代性对艺术创作和理论建设也提出新的要求。艺术性是作品的灵魂,它需要与人民性和时代性紧密结合,通过深入的技巧和构图来展现。希望未来能有更多机会看到各家画院珍藏的作品集中展出。

金新(《中国美术报》社社长、总编辑):展览用近400件作品浓缩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年来的发展历程,既生动呈现了社会历史、时代风貌的变迁,也从不同侧面展示了人民生活状态、生存境遇和精神面貌的变化,绘制出民族精神的图谱。展览既是党史学习的生动教材,又是美术史和美术创作研究的宝贵案例。通过展览,我们可以看到“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贯穿始终,看到“人民”内涵的变化和“人民性”的多样化表达。从英雄主义赞歌、劳动颂歌到对普通人日常生活的温情描绘,从地域、人群的广度到个体内心、人与人、人与时代、不同文化间碰撞的深度挖掘和表现,优秀的作品根植于生活的沃土,勃发于饱满的情感,成为承载人民声音的媒介,记录并见证着时代的变迁。这样的作品也往往具有普遍性与特殊性统一、反思精神与人文关怀并存、时代性与永恒性交融的特征。

王治(中国国家画院理论研究所研究员):十年来,广大文艺工作者努力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在美术创作领域呈现出新气象、新形态、新趋势。一、文艺创作繁荣。广大文艺工作者扎根人民、深入生活,创作出许多表现人民所思、所想、所感的佳作。二、文艺理论工作取得很多显著成果,为艺术创作提供了理论的支撑、智力的支持;三、伴随新媒体、数码科技、AI(人工智能)这些新科技的兴起,艺术表现形式日益多样化;四、国际交流日益频繁,既有“走出去”,也有“请进来”,推动了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文艺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复杂任务,需要每一位美术工作者共同努力,为时代立传、为人民抒怀。

任军伟(中国国家画院理论研究所研究员):诗意是中国画艺术的灵魂。近代以来,受西方现代文化思潮的冲击,中国画中的诗意不断失落。特别是在理论研究方面出现了偏于纯理论化的倾向,使得中国画形而上的、高贵的、超越的品质日显平庸,新时代的美术工作者应该主动承担起中国画诗意追求的使命。首先,中国画画家要对传统中国画和中国文化的思想与精神有正确的认识;其次,中国画画家要改变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在笔墨词章、学问修养、品位境界等方面提升自我;最后,当代中国画画家要延续社会文化的使命担当。创作者应该努力让中国画重现诗意精神,为社会文化发展贡献力量,让具有超越品质的中国画在新时代绽放光彩。

陈散吟(中国国家画院山水画所艺术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社会和艺术领域发生了巨大变化,艺术家的作品与国家发展紧密相连,反映了不同历史阶段的特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使艺术家参与国家建设,作品不再仅是历史的解读工具,而是激发了艺术家创作反映人民生活的现实主义作品,让普通大众在作品中看到自己的形象。国家文化软实力象征着国家形象,人民性对中国现代美术发展具有指导意义。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艺术需要挖掘本土文化内涵,展现文化自信和文艺精神。本次“国之颂”展览正是强调了作品要以人民为中心,体现其价值所在。

(刘晶、贺玮、李振伟、黄家馨、杨晓萌、闫君、张湫逸、闫天蒙参与采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