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寻找苏中“红嫂”

2024-11-06缪锦国

时代报告·奔流 2024年9期

在沂蒙山革命老区,有一座沂蒙红嫂纪念馆。这个纪念馆是迄今为止国内唯一一座全面、系统介绍“红嫂”专题的纪念馆。其中“红嫂原型明德英”展室,主要展现抗战时期农家哑妇明德英,在八路军战士生命垂危的时刻,冲破了封建观念的束缚,做出的以乳汁相救的大爱壮举。本篇文章中要找的苏中“红嫂”也曾以乳汁救护伤员,谱写了一曲大爱之歌。时光跨越了70年,95岁的姜堰人卢福祥将军终于找到了当年的救命恩人“红嫂”——万八芳,了了迟暮之年的一桩心事。

一篇《亲人》牵思绪

事情的起因还得从缪荣株先生主编《姜堰名人》说起。

缪荣株先生是《姜堰名人》的主编,泰州历史学会顾问。2016年,经当时姜堰市委市政府同意,《姜堰名人》杂志决定向全国征集含在外姜堰籍成功人士的典型事迹和真实史料,作为乡土教材,传之后代。该书由缪荣株先生领衔主编。征集函发出后,不久便收到来自福建省军区干休所的时年80多岁的姜堰籍将军卢福祥撰写的回忆散文《亲人》。

质朴的文字,深情的叙述,把人们带进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缪荣株看到文章之后,激动,兴奋,震撼,犹如潮水拍打堤岸,激起阵阵涟漪,他的心绪再也难以平静。他一字一句地阅读着、品味着,被这个突然发现的鲜活的苏中军民鱼水情故事深深地打动了。

往事如烟,但并不遥远!一个真实而动人的历史还原在缪荣株的脑海。1947年2月,苏中7纵31旅向盘据在海安角斜场的国民党军发动了一次猛烈进攻。18岁的卢福祥时任92团9连的副排长,战斗中不幸头部中弹倒在了血泊里。

乡亲们从前线战场上把众战友的遗体抬到后方掩埋的时候,担架队的冯嫂意外地发现,尸堆中有个人似乎尚有一丝丝气息。冯嫂就把他背到家中。当时冯嫂40岁出头,为给卢福祥增加营养,她让21岁的媳妇王秀英用挤出的奶水喂养月余,直至卢福祥伤愈归队。

解放后,卢福祥任福建省军区司令员。他不忘当初奶水救命之恩,请上级和海安县人武部门帮助寻找婆媳俩。因解放后,海安、东台一带行政区划变迁,部分人口迁移,海岸线延伸等原因,寻找恩人一直未果。

缪荣株认为,这是一个富有传奇色彩、极具历史传承的革命传统教育好教材,是又一个“沂蒙红嫂”在苏中的再现,其现实意义之厚,教育意义之深,无法估量。

一个坚定的信念在缪荣株心中升腾:沂蒙红嫂已经宣传80多年了,将红色基因代代相传,刻不容缓!东台红嫂和沂蒙红嫂一样永放光芒!宣传好、弘扬好、传承好发生在我们身边的这个典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将军宿愿挂心中

70多年过去了,虽说事过境迁,早已物是人非,但将军耄耋之年的宿愿从此被缪荣株记挂在心中。他深知:仅凭一已之力,无异于大海捞针,恐难实现。

为此,缪荣株果断停下手中的一般文艺创作,集中精力投入他一生中认为最重要的事:寻救命恩人,帮将军圆梦。2016年9月,缪荣株建起了“助卢将军寻红嫂”的40人微信群,每天将“将军寻红嫂”的故事发送微信朋友圈,很快,一传十、十传百,便在社会上广泛流传开了。一批知名人士深受感动陆续加入微信群,纷纷发挥各自资源帮将军“寻亲”。

得知将军和姜堰区张甸镇中心小学原校长、原文卫科长孙振业是“发小”,每次回乡都住在他家,缪荣株和妻三次去孙老家采访。孙老了解到卢将军写过《亲人》,他在缪荣株和卢将军之间扮起了中间联系人的角色。有了孙老的穿针引线,热心搭桥,缪荣株和卢将军之间的感情也加深了,双方你来我往,关系密切,至今没有中断。

引发社会寻红热

一石激起千层浪。由此衍生的一桩桩感人的寻红故事,就像蒲公英的种子,随风飘洒,生根发芽。

为了帮将军圆梦,在上海打工的湖北《今古传奇》(《速读》)杂志社射阳联络站站长花林春将《亲人》推荐到《速读》杂志发表在头条,并在该期登了《寻人启事》,又在《盐城晚报》《东台日报》登了《寻人启事》。缪荣株也写文章《红嫂,您在哪里?》发表在《铁军》《泰州晚报》《东台日报》。

为了扩大寻找的范围,缪荣株又和花林春组建了一个40人的“助卢将军寻红嫂”微信群。花林春直接拨打盐城市市长电话热线反映这一情况。于是,后来便有了毕业于上海大学的如东栟茶镇青年沈小洪,利用工余时间五次骑着电瓶车追寻线索,又有《中国青年年报》原记者戴袁支、泰州职业技术学院教授邵展图积极联系央视《寻亲》栏目组等一系列寻红嫂的感人故事。

姜堰区文广新局在谢志宏副局长带领下,根据《亲人》创作的扬州评话《苏中红嫂》获省级五个奖,中央级四个奖,并在江苏省县市巡回演出。花林春热情向家乡推荐,江苏省射阳县淮剧团根据《亲人》创作的《娘的味道》,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推介深圳演出和深圳线上展。姜堰区老干部艺术团创作的音诗舞剧《苏中红嫂》在泰州大戏院上演。

线索意外被发现

2021年6月29日,受射阳县委宣传部、文化局领导之邀,缪荣株跟花林春、泰州作家张宝余一同前往射阳,参加淮剧《娘的味道》首演式。

在观戏、评戏与参演人员合影后,刚回到宾馆,缪荣株就接到东台市文史学者《董永和七仙女》的中国“非遗”传承人程可石打来的电话,对方激动地说:在东台市新街镇东海村,发现了73年前用乳汁救活卢福祥将军——“苏中红嫂”的重要线索。

时值盛夏,炎热难耐。第二天,缪荣株等人到达东台已近正午时分。程可石就在他的工作室——著名音乐家周巍峙的故居接待了他们。午餐后,可石劝让缪荣株过午后高热再去,可是缪荣株一想到高龄将军寻亲73年未果的迫切心情,恨不能插上双翅一下子飞去,见到那个用乳汁救活卢福祥的“亲人”。

于是,缪荣株他们马不停蹄地冒着正午的骄阳疾驰到东海村。在程可石和东台市公安局老局长钱峰(新街镇人)的陪同下,由东海村党支部书记郭兴林通知疑似红嫂的孙子冯群华(网名山人)和当年送卢福祥伤愈归队的老村长儿子等到村部座谈。利用等人的空隙,郭支书又见缝插针带着大家,先去东海村的“烈士坑”和“前沿包扎所”旧址实地考察。

实地踏勘动真情

小车在当年张謇建造的大道上奔驰,车的右侧是一望无垠的玉米地,绿油油的秸秆上已经缀满了挂着彩色须髯的棒头,煞是喜人。

小车拐了两三个弯便在一片玉米地旁停下了。郭支书带着缪荣株他们步行了两个田埂,穿过玉米地就来到了当年的烈士坑。从烈士坑向南再步行一公里左右就到了前沿包扎所旧址。虽说是旧址,可是,周边除了一个挨一个长着西瓜的塑料大棚外,当年包扎所的任何痕迹也未见到。就在缪荣株感到极为失望的时候,老局长钱峰领他们到了西边附近的一块高地上,告诉他们,这块高地就是当年包扎所的旧址。听罢此言,缪荣株眼睛突然一亮,就在这块高地上若有所思地来回踱起步来。他不停地用脚拨开杂草,试图从中发现点什么线索。

寻访一时陷僵局

正值大家站在包扎所的旧基上纷纷猜想,七言八语地谈自己感想的时候,郭支书的手机突然响了,村部来电告知缪荣株,他们要寻找的将军亲人已经在村部等候了。

在会议室里,缪荣株反复扫描了在座的各位,然而,他期盼见到的将军文章中亲人冯嫂,儿媳王秀英、喜子、那个十三四岁的小姑娘冯秀英以及喝奶的娃,似乎都没有出现在现场。是的,冯嫂婆媳在世的话,也该是117岁,96岁左右了。

座谈会上,老村长韩中富的儿子韩文龙说,是他父亲送卢福祥归队的。当郭支书把他们要找的卢将军亲人的“后人”冯群华介绍给缪荣株他们的时候,缪荣株便跟眼前这位55岁的汉子促膝长谈起来。到他家调查时,调查者共同的愿望要在冯群华家祖宗牌位里找到奶奶冯嫂的牌位。他们打开神桌三个祖宗牌位,没有找到万八芳(冯嫂)。

经过一番仔细的查询核实,再综合在场诸多人士多方面,多条线索的分析考证,缪荣株怀疑:眼前这位卢将军亲人的后人,是他们要寻找的人吗?

缪荣株回姜堰后,多方打听,又了解到泰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原党委书记鲍奎那时就是“前沿包扎所”所长。鲍奎和卢福祥同是张甸人,但同样没有获得更多的冯嫂信息。

寻访冯嫂陷入了僵局。

想方设法觅踪迹

2022年,缪荣株分别写信给东台市新街镇党委,东台市委书记求助均未回音。他第三次将信内容告知卢福祥,并征得同意以他的名义由缪荣株代写,挂号寄出。

敬爱的商建明书记:

我叫卢福祥(福建省军区原司令员),向您汇报一件事。姜堰区人民银行退休干部缪荣株以及众多志愿者做了一件帮助我寻找73年前救命恩人“冯嫂”后人的事,努力圆我寻亲梦。

7年来,为了实现我的夙愿,缪荣株利用微信朋友圈、微信群等现代一些有利条件,把寻“冯嫂”后人当成一件大事来抓。

……我已经93岁,去年,正逢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许多单位的庆祝活动都邀请我参加,报纸杂志记者也不断来访。6月16、17日,央视7台还专门介绍了我的革命经历。医生告诉我:乌龟为啥长寿?就是趴着不动。现在根据烈士坑和包扎所等遗址,这里是冯嫂故事的发生地。

目前这一工作已经难以继续进行。我虔诚希望东台市委由宣传部牵头,协调公安、民政、退役军人办公室等部门进行调查,找到“冯嫂”,在您的关注下有个历史结论,感谢不尽。

此致

敬礼!

卢福祥(缪荣株代笔)

2022年11月1日

此信当日发出三日后,东台商建明书记一接到就批示:请志虎同志牵头,尽最大可能帮助寻找,并及时向卢老反馈。

商建明书记批示到市委常委、宣传部长马志虎,马志虎落实到市退伍军人办公室优抚科杭举科长负责。

商建明书记批示在网上发表后,江苏及全国30多个网友又兴起了一个用诗词寻找冯嫂的高潮。泰州著名诗人王庆农,杨红珍、张彦、毛国权、秦玉峰、王慕农、好人技工、南京井永明、连云港卢忠霞、北京祁柏、湖北南春莲、河北刘福同、上海徐慧敏等都发出了真情的呼唤。半年过去了,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冯嫂,您在哪里?

缪荣株在焦急、期盼和等待中掰着指头,撕落一张张日历。他内心无比煎熬,因为明天和意外那个先来,谁也无法预料!时间不等人,他多么希望奇迹发生!

2023年正月初三上午8点,卢将军主动和缪荣株视频,通话14分37秒。缪荣株汇报了大家寻觅冯嫂的感人事迹。卢将军十分感谢。

“红嫂”身份终确认

有道是:苦心人,天不负;百二秦关终属楚。

经过75年(其中缪荣株等寻红7年),终于找到《亲人》中冯嫂和她的后人:儿子喜子和儿媳王秀英,当时十三四岁女儿冯秀英,那个喝奶的孙子。2023年7月5日—7日,缪荣株和冯嫂(万八芳,1899—1968年3月)、小孙子冯群华(网名山人,1967年生,农民)在长期个人微信交流的基础上,最后又集中提出几个确定其身份的关键问题进行对话。冯群华的父亲冯俊山卧病在床八年,1988年才去世。冯群华听父亲叙说了许多久远的事。

根据对话多方证实,确定东海村12组冯嫂(万八芳)是个革命家庭。冯群华说,爷爷冯开明为新四军从上海到根据地搞货物运输,被日军炮艇开炮击中牺牲。父亲冯俊山(喜子,1926年二月初六到1988年十月初六)子承父业上运输船,后参加解放战争抬担架、推小车。小叔冯留保(韩文才)1929年生,1944年16岁参加新四军,1946年在山东一次战役中牺牲。

奶奶长得漂亮,有四个姓,先后嫁过三个男人,第一个徐西奎,第二个嫁爷爷冯开明,最后嫁韩忠元未生育,带年幼小儿子冯留保(韩文才)及孙冯美银过门改姓韩。奶奶是支前模范,把木板送给部队铺路,一副门板捐献部队。在生产队,奶奶因是烈属,吃的平均粮。

找到了!是她,救了这位姜堰籍将军!

多么可亲可敬、令人称颂的“苏中红嫂!”

无限感慨涌上心头。缪荣株动情地说,历时七年,经多方努力,找到冯嫂和她的后人,终圆将军75年“寻亲梦”。尽管耗时耗费耗精力,但这个功夫没有白费,值!

寻红意义深且广

信息互通,来往密切。将军卢福祥心里何尝不是一番激动、欣喜。他对以作家缪荣株为首的一群帮助寻红寻亲志愿者的无限感激。

2023年7月25日,卢将军亲笔回信:我已经把你《同圆将军梦》这篇文章转发给中共泰州市委办公室和张甸镇党委存档,作为军史参考。

致敬用乳汁救活当年死里逃生而后成将军的巾帼英豪!

致敬盐城市东台市等地方政府和热心为卢将军寻亲的几十位干群!

致敬全国广大寻红者及热心宣传的朋友!

寻红之事似乎到此划上了句话,但它所带来的社会影响和现实意义已超越时空,既深且广,无论岁月怎样流转,总在散发出人性的光辉,谱写着鱼水深情。

作为寻红发起人,缪荣株建议下一步要放大红嫂效应,进一步弘扬红嫂精神:东台市委组织红嫂后代及有关人员看望94岁将军,再续军民鱼水情;召开“放大红嫂效应,弘扬红嫂精神”研讨会;在东台市新街镇东海村建立红嫂公园及纪念馆;出版《红嫂纪念文集》。

缪荣株动情地说:“这是具有家国情怀、热心志愿者、老百姓的建议。我们将一如继往,做力所能及的工作。”

对于缪老的大爱义举,社会各界纷纷予以高度评价:

有志者,事竟成。精诚所致,金石为开。红嫂用乳汁救活子弟兵,可歌可泣;荣株兄千方百计,上天入地寻找红嫂,同样可歌可泣!最终,老将军晚年得以梦圆,这是怎样感人肺腑的喜剧呵,它撼动了千万人的心弦!作为这一喜剧的导演,缪荣株情深似海,义重如山,可谓功德无量!

——新华社江苏分社原记者袁养和

向老缪致敬!不畏艰难,不放过任何一点儿蛛丝马迹,这么多年找英雄,写英雄,终于如愿以偿。不仅圆了将军梦,也彰显了你作为一个作家的高尚情怀,当入地方史志。

——《人民日报》北京记者站原站长颜世贵

缪老退休后的这20年终于可以全身心地投入自己想做的事情上了!都是极有意义的好事大事难事,劳苦功高,于己系修身,于世则泽被久远。

——泰州市委宣传部原副部长、泰州日报社原总编辑陈社

…………

浓浓寻亲意,眷眷爱国情,年过八旬的缪荣株胸中依然跳荡着一颗火热的心……

作者简介:

缪锦国,笔名金帛,资深媒体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著有《逐梦》《做中国最好》《升华在那一瞬间》等多部报告文学集。2005年8月获江苏省新闻副高职称。2023年10月获全国第五届“石膏山”文学奖·提名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