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桐柏英雄之歌

2024-11-06李兴俭甘棠

时代报告·奔流 2024年9期

几代接力寻英烈至亲

2020年5月4日,抗日英雄五烈士中的烈士郑生三的亲孙子郑文超等兄弟四人,带着郑生三烈士的曾孙,从河南省桐柏县驱车500余公里,前往安徽省巢湖市童集村上北份组松树岗新四军五烈士墓祭拜,在爷爷郑生三烈士墓前,摆上了郑文超的奶奶刘桂芝、父亲郑建周的遗像,四代后人千里寻至亲,五代亲人梦牵魂绕终相聚。这段红色历史来龙去脉感人至深。

烈士忠骨安异乡

1938年冬,高敬亭将军率领新四军四支队八团,与驻扎在安徽烔炀河的日伪军在花集进行激战,新四军五位战士在战斗中壮烈牺牲。时任新四军巢湖支队政委方茂初,通知上北份村民将五烈士遗体就地安葬。这就是巢湖市童集村松树岗抗战五烈士墓的由来。村里老人回忆,五烈士遗体运到时候,当地老乡们担忧伪保长、汉奸通风报信,不敢大张旗鼓地安葬,就用芦席裹起来,用黄土掩埋了。重修五烈士墓碑的发起人、当地村民代表童欢说,几十年来,安徽当地百姓一直在寻找五位烈士的亲人,因当时交通信息欠发达等原因,回应杳无音信。当地村民多次通过媒体希望早日找到抗战五烈士的亲属和后人,让他们实现祭奠英烈亲人的愿望。

这五位抗日烈士中,有四位是河南省籍人。抗战五英烈是:班长郑生三,来自河南桐柏;班长张天庚,来自河南确山;班长平文启,来自河南卫辉;战士吕友德,来自河南泌阳;战士汪良奇,来自安徽桐城:五烈士所属部队为新四军四支队八团三营。几十年来,安徽省巢湖市庙岗乡童集村的百姓在寻找烈士后人音信的同时,始终没忘记英勇献身的抗日烈士们,他们按照巢湖农村的习俗,年年清明、冬至、大年三十,村民上坟从烈士墓前经过时,都要对先烈进行祭奠。

为了铭记这段历史,缅怀革命先烈,2019年清明节前,上北份的村民们自发组织起来,由童欢牵头按照当地风俗,筹款修缮了五烈士墓,重新树立了墓碑,撰写了墓志铭和对联。当地政府把五烈士墓作为庙岗乡的红色景点,建成了革命教育基地,组织党员、入党积极分子、青少年等参观瞻仰,祭拜缅怀先烈,传承艰苦奋斗无私奉献敢于胜利红色基因。

桐柏英雄征战路

郑生三,原名郑承申,1909年7月生于英雄之乡桐柏县安棚镇刘新店村。少年时期虽贫穷,但受祖训耕读传家影响,断断续续在本村学校读过书,略有一些文化。家有几亩薄地,常年辛勤耕作,还能养家糊口。他的堂弟郑承志在外上学期间接受共产主义思想影响,1935年在北平参加“一二·九”抗日救亡游行,后弃学从戎回到家乡参加革命。

1936年在主力红军长征北上,国民党反动派疯狂反扑革命根据地,桐柏山处于白色恐怖笼罩时期。郑生三在堂弟郑承志鼓舞中,1936年初参加了鄂豫边省委红军游击队,离开家时仅仅给妻子留下一句话:“我跟王老汉闹革命去了。”王老汉就是鄂豫边省委主要领导人之一王国华同志。27岁的郑生三,辞别身体病弱的妻子及刚满4岁的独生儿子参加了红军,献身星火燎原闹革命,英勇征战建功勋,再也没回过家。郑生三和红军战友们转战于鄂豫边区的桐柏、泌阳、确山、信阳、唐河等地游击敌人,打击民愤大的地霸劣绅。他参加了平氏庙会夺枪、智取蔡冲寨、铲除邓庄铺、贾楼等敌人顽固据点等战斗。

1937年10月,郑生三所在的鄂豫边省委红军游击队改编为豫南人民抗日军独立团,团长周骏呜,团政委王国华。10月27日独立团发动“竹沟武装暴动”,歼灭了盘踞此地国民党一个联保主任、四个保长和一个镇长,一举解放了竹沟镇,创建了以竹沟镇、邓庄镇为中心的桐柏山抗日游击根据地,郑生三随该团成为竹沟抗日根据地的开创者。

此后,有上千名土匪自恃人多势众,到桐柏确山交界处扎营扰害群众,独立团决定突袭。周骏鸣团长指挥各村庄的抗日自卫队连夜抢占山头,郑生三连所在独立团单刀直入,突然向土匪司令部袭击,打垮了土匪,缴获80多匹马匹和不少枪支,打岀了独立团威风,桐柏山各股土匪震惊。独立团在彭雪枫将军帮助下,乘胜收编了地方农民武装段永祥、安可祥八百余名人马,编入八团三营。1938年1月,独立团在确山县竹沟改编为新四军第四支队八团队,团长周骏鸣,郑生三编入八团三营九连任班长。

誓师东征抗敌冠

1938年2月,郑生三所在八团移驻信阳县邢集,清除匪患,进行整训。部队开展了以射击、投弹、刺杀、攻城拔寨土工作业四大技术为主的正规军事训练,建立各种规章制度,进行以抗日战争形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为主要内容的政治思想教育,以提高指战员的阶级觉悟和爱国主义思想。把党的支部建立在连队,调配干部,建立政治工作制度。经过整训,尽管物质条件仍是极端困难,郑生三所在八团更加艰苦奋斗,精神乐观团结,战斗力日益加强。

1938年3月8日,新四军第四支队第八团在团长周骏鸣、政委林凯率领下,奉命在信阳县邢集誓师开赴皖东抗日前线。郑生三等指战员跟团长周骏鸣在大会上庄重宣誓:“为了民族,为了国家,为了子子孙孙,我们只有抗战到底……不把日本强盗赶出中国,不把汉奸肃清,誓不罢休!”随即,郑生三班长随八团1300多人马,满腔热血开赴安徽抗日战场,沿淮南铁路等地与日伪军顽强交战。

1938年在皖中开展抗日游击战的3个多月中,周骏鸣率团与日军巧妙周旋,一举消灭了多股土匪汉奸武装,八团在战斗中逐步得到成长壮大。他们团在安徽霍山与七团、九团胜利会师后,八团奉令东进皖中,先后抵达安徽无为、庐江、桐城、舒城城区,打击汉奸与土匪武装,恢复敌后社会秩序,发动群众。

1938年11月,八团成立重机枪连、特务连、通信连和侦察连,合编为警卫营。全团先后在巢县夏阁、炯汤河等地袭扰伏击日军,毙伤日军20余人。激战中,郑生三等壮士相继英勇牺牲,周骏鸣团长为失去这些勇敢战友很沉痛伤心。在郑生三等壮烈牺牲的英雄精神感召下,八团壮士越战越勇。

1939年初,新四军第四支队第八团游击于合肥的龙城、店埠和巢县的花集、烔炀、夏阁等地,继续打伪顽,除汉奸,灭土匪,靠战斗缴获改善了部分装备,兵力也从1000余人发展到2000余人。春节前夕,八团团部移驻合肥梁园镇及其以东地区打击日寇,开展群众工作。张云逸于春节前一天到达八团团部视察,他指示部队加紧进行战斗动员。

1939年2月19日,日军乘我军民欢度春节之际,从淮南铁路沿线的合肥、烔炀、巢县等据点调集第十七师团、第六师团的部分步、骑、炮兵1000余人,对活动在巢北浮槎山一带的新四军第四支队第八团实施扫荡。

1939年2月20日夜,另一股敌人700余人直扑桴槎山东麓的巢县方集乡,偷袭驻柘皋镇附近东山口的八团主力,意图围歼八团。敌人于21日拂晓到达方老人洼村,当时八团的3个营计千余人及随团行动的巢县抗日游击大队在该村周围按照三角形宿营,二营驻村内,三营、一营及巢县抗日游击大队分驻村东、东北和东南的周围村庄。敌人逼近时,八团各部分头或抢占制高点,或利用地形沉着应战,或迂回于敌后,一面避敌炮火,一面狙击近前之敌。

日军指挥官命令部队集中火力向二营阵地压过来。眼见敌人火力强劲,为避免死打硬拼,二营营长指挥部队快速避敌,迅速赶到村北抢占山头有利地形。日军见状,向东迂回包抄,三营营长指挥全营利用地形优势沉着应战,除以步枪、轻机枪封锁前沿阵地外,还依靠土造步枪、大刀、长矛、投弹近距离杀伤日军,连续数次击退敌人冲锋,并死死地拖住日军,为大部队包抄赢得了时间。此时,八团二营与其他部队占据有利地形后,迅速实施侧面攻击:一营和巢县抗日游击大队从东北、东南攻击,二营从北面山地攻击。

日军在前进受阻、左右受到打击的情况下,依仗其火力优势,以掷弹筒和九二式短炮为掩护,组织三面对攻。八团各营则利用地形地物作机动游击,一面避敌炮火,一面狙击近前之敌。午后,敌攻势减弱,八团各营开始组织反击。双方战斗持续到黄昏,敌遭到较大伤亡,不得不向西边撤退。我团参谋长赵启民即令二营一部尾随追击,随部队追击直至东山口才停止。战斗中,四支队八团一位副连长率领的七人小分队全部壮烈牺牲,被埋葬于大叶村。

此战,八团共击毙敌人150余人,八团伤亡30余人,为有牺牲多壮志,鼓舞了军民坚持皖东敌后抗战胜利的信心和勇气,为八团壮大成新四军第二师第五旅创造了胜利基础。

四代子孙寻亲人

抗战英雄郑生三烈士的独生儿子郑建周,历任桐柏老区县固县公社武装部长,毛集镇党委副书记,育有四儿两女。郑建周遵守慈母刘桂芝的殷切嘱托,解放后,他一直在寻找父亲郑生三的下落,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在桐柏县民政局确认了郑生三壮烈牺牲在安徽抗日战场上的消息。

郑建周老同志到处打听父亲郑生三牺牲的具体地址,郑建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期利用外出审干工作的机遇,到全国多地寻找父亲的战友了解讯息,终于找到了一同参加红军的郑生三的堂弟郑承志,郑承志参加红军后改名郑绍宁,历经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后任国营618厂、北京市冶金局、石景山钢铁厂负责人,是享受部级待遇老红军,这才得知父亲参加革命直至牺牲的一些经历,但叔父郑绍宁不知道父亲详细牺牲地址。郑建周心头涌动新的希望,寻找烈士父亲郑生三的夙愿更加心切。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他按照父亲郑生三生前战友回忆,多次到安徽淮南寻找埋葬地点无果。退休后郑老书记又到武汉找舅父,因舅父当年跟他父亲一同参加鄂豫边省委红军,但老红军舅父已逝世,郑建周老书记积劳成疾,退休后1997 年去世,临终前,还嘱长子郑文超等儿孙,务必找到老爷子郑生三的下落。

抗战英烈郑生三的长孙郑文超遵父嘱愿,和兄弟姊妹子女等,一直在寻找爷爷曾爷爷郑生三的具体安葬地,郑文超多次到新四军四支队八团战斗过的地方寻找,他近十几年,又一直在网上查询相关信息,在央视“等着您”寻人栏目也登记有寻找内容。在2015年10月,他们还到了庙岗乡军高村大叶七烈士墓,经考证不是,与童集村上北份组擦肩而过,真是牵挂殷切苦苦寻觅亲人。

2019年在传承红色基因工作中,经家乡桐柏县委党史研究室原主任甘心田提供确切信息,河南省市场监管局副局长郑文超,看到了安徽省媒体同年9 月25 日关于巢湖庙岗乡童集村上北份村民组的新四军五烈士墓,与五烈士之一泌阳县藉吕有德烈士的报道后,郑文超终于确认了爷爷郑生三烈士的安眠地,他们兄弟四个经过商量,决定在2020年“五一”小长假时间,从桐柏老区县带着孩子远程赶来赤诚祭拜。

踏破铁鞋无觅处,几代人红色接力寻找,终于找到至亲郑生三英烈长眠地。精神像松柏一样常青的抗战英雄长眠82年后,到底等来了后人。郑文超代表家人,诚恳表达了对巢湖庙岗乡童集村上北份组老乡们,80多年来守护烈士墓的感激之情,感谢媒体报道与有关单位操心,让自己知道了关于爷爷的信息,遂了他们几代人的心愿。

碧血丹心严祖义

豫南桐柏山区这块奉献的红土地上,革命战争中孕育出很多可歌可泣的革命先烈,严祖义烈士就是桐柏山革命根据地中众多鲜为人知英烈中杰出代表之一。

贫苦的放牛娃

1926年5月,贫饥的桐柏山区,百日无雨。旱灾、春荒笼罩着山川、丛林,土地开裂,堰塘干涸,河水断流,连饮用水也极端困难,人们不得不到淮河岸边挖掘深井,日夜守候,排队取水。在桐柏山区腹地,信阳县与桐柏县交界处的一个小山村,伴随着雄鸡报晓,“哇”的一声啼哭,一个又黑又壮的男婴坠地。孩子的父亲抱起襁褓中的儿子,高兴得合不拢嘴,连声说:“我严加世代单传,今得贵子,真是祖上恩德,送子娘娘义重呀!就给儿子取名叫祖义吧。”祖义的诞生给人家带来了欢乐,也带来了惆怅。备受饥寒的穷苦百姓,遇此旱灾,犹如雪上加霜,如今新添小生命,能养得活吗?为了宗族的延续,为了儿子的生存与成长,严祖义的父亲一咬牙,将仅有的二亩薄地卖给了本村的地主张老黑。

春去秋来,夏尽冬藏,在父母的辛勤养育下,严祖义由婴儿至幼儿,现已长成10岁的小顽童。正是这一年的夏季,严祖义的父亲在给地主耕地(当长工)时,天突降暴雨,耕牛受雷电惊吓,跑到山坡下躲藏。严祖义的父亲为驱赶逗留山崖下的耕牛,被暴发的山洪冲走,连尸体也没寻回。严祖义的母亲悲伤过度,一病不起,临终前将严祖义托付给本家哥哥——严祖义的舅父何老幺。

自此,严祖义沦为何家的奴隶,常常是吃不饱,穿不暖,睡不安。夏日炎炎,日晒雨淋;隆冬严寒,顶风冒雪。小祖义历尽人间苦楚,倍受饥饿折磨。熬过一个个冬夏,度完一个个春秋,终于由一个不懂事的顽童成长为一名顽强的小伙子。

投奔新四军

1944年冬,18岁的严祖义再也忍受不了舅妈张氏的虐待,计划着寻机逃离魔掌。他听人说新四军是共产党领导的为穷人打天下的军队,近期有一支新四军部队正在离这不远的桐柏县毛集地区扩军,于是决定到毛集去投奔新四军。在一个大雪纷飞、北风呼啸的夜晚,严祖义利用给马加草料之机,身穿一件破棉袄,脚蹬一双新编的草鞋,冒着刺骨的寒风和漫天飞舞的冰雪,毅然从何老幺家出逃。

严祖义一路小跑,天亮时赶到桐柏县毛集镇东南方十几里的周老庄。他看到前面有一个趁雪天起早打野兔的猎人,就主动上前打招呼道:“喂,早呀,老乡。向您打听点事,听说新四军在这一带招兵,您知道吗?”猎人回答道:“这么早,是来投军的吧。你从这向东北走,过去前面的陈庄,第二个庄子叫杏树岗。庄上有许多高大的杏树,庄南头有一座四合院,主人李林守就是新四军五师的一名军官。你来的正是时候,他这几天正带着队伍回家乡招兵呢,快去吧!”

严祖义谢过猎人,沿着周老庄东南的一道山岭向东北方向走去,穿过一片茂密的松林,绕过一座清澈的围堰,过去陈庄,仅一袋烟功夫,就赶到了杏树岗,该村位于一道南北走向的黄土岭上,村庄坐东向西,顺山岗而建。村前庄后及四周的山岭上林木茂盛,古树参天,宛若一座天然植物园。特别引人注目的是村庄南北两端各有数十棵高大粗壮的杏树,内有几棵古朴苍劲,枝冠张圆,占地数亩,能称杏树之王。无怪乎该村名杏树岗,大概美名源于此吧。

严祖义从西南方向刚接近杏树岗,就见村外一棵大树后闪出一名拿枪的新四军战士,严祖义说明来意后被放入庄内。庄南部有一座清代砖瓦四合院,门楼下一名新四军战士在放哨。例行盘查后严祖义被领进四合院,一位姓刘的新四军参谋告诉严祖义,新四军五师河南挺进兵团信确指挥部参谋长李林守回乡扩军,欢迎贫苦农民参加。

随后,刘参谋领严祖义步入李林守的客厅,严祖义向李林守报告了自己的身世和现状,要求参加新四军。李林守当即批准严祖义入伍,令其暂随指挥部警卫连行动。后来,严祖义当上了李林守的警卫员。

严祖义勤劳勇敢,精明过人,深得李林守的喜爱,每逢战斗间隙,李林守总抽空教严祖义学文化,学政治,学军事。严祖义天资聪明,学而勤奋,进步很快。半年多时间,严祖义已识字600多个,政治觉悟和军事素质也有很大提高,由一个普通的青年农民成长为一名智勇双全、意志坚强的革命战士。严祖义知道部队每次宿营,参谋长总是把司令部设在村口或院子的门楼内,以便于临战指挥。一次,信确指挥部刚攻克一座城镇,后勤处长把司令部安置在国民党区政府的大院内,严祖义到区政府一看,二话不说,抱起李林守的行李、书籍就上了镇口的炮楼。后勤处长问他咋回事儿,严祖义回答道:“参谋长不住大院内,他一惯住村口,这样便于临战指挥。”后勤处长听如此说,只好由他。事后后勤处长见到李林守,风趣地说:“李参谋长,你新配的那个年轻警卫员好厉害哟!到司令部不问青红皂白,抱起你的行李、书籍就上了镇口的炮楼,小家伙真逗。”

1946年5月,国民党重兵围困新四军五师中原部队,桐柏山区内的反动土匪乘机兴风作浪,大肆烧杀抢掠。一天,李林守闻报有数百名顽匪在信阳县吴家店为非作歹,随率新四军两个加强连奔袭吴家店。部队一进村外山口,就与土匪交上了火。土匪依仗人多势众,武器精良,拼命抵抗。双方激战两个多小时,相持不下。为了压住土匪火力,给攻击部队创造较好的冲锋条件,李林守亲帅机枪班抢占了村外的山头。密集的机枪子弹把土匪的火力吸引过来,新四军主攻部队乘机重新发起冲锋,渐渐逼近敌人盘踞的村庄,眼看匪徒们要垮下去。恰在这时,土匪的机枪子弹击中李林守的左膝关节,鲜血顺着裤管流下,浸透了鞋子,染红了山坡。自古双方激战讲一鼓作气,关键时刻主将是绝不能倒下的!李林守随即用军大衣把负伤的腿一遮,身体靠在一棵树干上,将驳壳枪交给严祖义,命令道:“带上我的手枪,由你率后备队随主攻部队冲上去,任何人不得后退,违者处以军法。”严祖义临危受命,一声吼叫:“后备队跟我上,谁要是后退,参谋长的手枪可不是讲情面的!”主攻部队看到严祖义带援兵上来,再次发动猛攻,一阵厮杀,击溃顽匪,夺取整个战斗胜利。这一仗,新四军牺牲9人,伤32人;毙匪42人,伤匪97人,俘匪300多人。

李林守左膝关节被枪弹击穿,髌骨破碎,住在新四军五师设在信阳县草店的军医院治疗。

此时新四军五师中原部队突围已经开始。黄林和宁淮到草店军医院看望李林守,李林守深情地对他俩说:“你们放心突围走吧,不要为我担心。我在地方熟,潜伏养伤是没问题的,我把严祖义托付给你们。祖义是个好苗子,带着他突围吧!”国民党重兵压境,层层包围,李林守腿受重伤,随主力部队突围是不可能的。黄林和宁淮含泪答应李林守的请求,并决定给李林守留下一名军医李(林守坚持未要)、两名护理员、两名警卫员,由中共地方组织安排潜伏养伤。

严祖义听到参谋长让他随部队突围的消息后死活不干,他趴在李林守的担架上,哭得像泪人似的说:“参谋长,我不随部队突围呀!你现在是最需要人的时候,我怎么能离开你而去呢。”李林守摸着严祖义的头说:“祖义,我的好兄弟。你听我说,局势险峻,我留下养伤,凶多吉少。你还年轻,随大部队能冲出去。退一步说,即使叫你留下,处于这种局势,也解决不了多大问题。好兄弟,听我的话,你就放心去吧!留下的同志和中共地方组织会安排照顾好我的。”严祖义泣不成声地恳求道:“参谋长,您不要再说了。就是死,我也要陪你去。不管怎样,我是至死不离开您的!”黄林和宁淮目睹此情,暗暗落泪,只好同意严祖义随李林守留下。

碧血丹心英雄胆

1946年,新四军五师中原部队突围后,桐柏山区陷入白色恐怖之中。严祖义与另一名警卫员小向及两名护理员用担架抬着李林守,在中共地方组织的配合下,为躲敌人搜捕,昼伏夜行。国民党地方当局侦知李林守留下养伤,遂悬赏千元缉拿。通缉令贴遍了桐柏山区的城镇、村寨。严祖义、李林守等人行迹漂泊,度日维艰。

为了挽救李林守的生命,警卫员小向和两名护理员多次外出购买药品,先后惨遭杀害。到1946年底,李林守身边仅剩严祖义一人。夜间,严祖义雇来可靠老乡,将李林守从一个山洞转移到另一个山洞,从一座古墓搬运到另一座古墓。1947年春,严祖义将李林守转移到信阳县邢集镇北山黑龙潭沟一个隐秘的山洞内,对李林守说:“参谋长,这里较安全。药物、食品都快完了,我想到邢集镇上买点药品,顺便看看住在镇上的本家姐姐,弄点吃的东西。”李林守说:“外面风声很紧,要谨慎从事。你姐姐家最好不要去,别人会有防备的。”

为防万一,行前严祖义向黑龙潭沟附近的中共尖山地下组织通报了李林守的情况。而后,严祖义扮作一名打柴人,挑了一担枯树枝到邢集镇上出卖。卖完柴,严祖义到镇上唯一的药店购买一些碘酒、红药及消炎药品,引起了潜伏药店内的国民党特务注意,不幸被捕。

严祖义壮烈牺牲后,中共尖山地下组织迅速转移了隐蔽在黑龙潭沟山洞中的李林守,并趁风雪夜收埋了严祖义的尸体。新中国成立后,李林守每提到严祖义都忍不住落泪,他亲笔致函信阳县人民政府,确认严祖义为革命烈士。桐柏英雄严祖义气壮山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