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随迢迢访仙城
2024-11-06邱雪梅
那一夜,仙城山的明月格外明亮,那一群人聚在一起就是一道神奇的光,让整个仙城山光芒四射。那是属于李白的夜、元演的夜,紫阳真人的夜、随州太守的夜……也是大唐最迷人的一夜,是仙城山最高光的时刻。
那一夜,从两个少年的神仙交说起
道教,在李唐时代位列三教之首,皇帝尊奉,地位至高无上,全国掀起崇道的热潮。
生于颍阳官宦之家的元丹丘从小就有一个梦想——得道成仙。15岁的元丹丘辞别亲人,走上了寻仙问道之路。后来经过高人指点,拜入最负盛名的道门大派——茅山宗上清派,成为唐代著名道士胡紫阳的弟子。隐居在随州仙城山的胡紫阳是茅山宗上清派第14代传人,胡紫阳门下弟子三千,他不但道法高明、呼风唤雨,而且叱咤当时的政坛。资质聪慧的元丹丘很快成为紫阳真人最得意的弟子。在仙城山修行几年后,元丹丘羽翼渐丰,便独自外出云游。因蜀地名山大川居多,他在蜀地流连隐居多年。
在蜀地,一个叫李白的青年也开启了他的求仙问道之路。李白也是在15岁时正式步入道门。
蜀地大匡山上有一座戴天观,观中有位老神仙,李白听说后前去拜访,没有见到老神仙,却遇见了一个和他年岁相仿的小道士,两人相谈甚欢,从此常来常往。这个小道士就是正在蜀地隐居的元丹丘。根据李白暮年所作《秋日炼药院镊白发赠元六兄林宗》中所述,两人“弱龄接光景,矫翼攀鸿鸾”,两个少年一见如故,如凡禽攀附鸿鸾,二人互为对方的学识性格和风姿仪态所吸引,如同兄弟一般,手牵手同游数日。李白与元丹丘在蜀地共同修炼,结下了深厚的感情,随后元丹丘离开蜀地到嵩山修炼。
25岁的李白出蜀之后最想奔赴的人就是元丹丘。他追寻到嵩山与元丹丘一起隐居、修行,元丹丘于李白来说,既是良师也是益友,他们一起谈诗一起悟道。李白完全融入了元丹丘的朋友圈,他认识了元丹丘的族弟、时任亳州参军的元演,元演也是一个狂热的修仙爱好者,与元丹丘一样也是胡紫阳的弟子,他的性格与李白一样豁达、豪迈、奔放。经元丹丘、元演的推荐,李白又拜见了元丹丘的师父胡紫阳,李白虽与胡紫阳没有师徒名分,但胡紫阳也是一个惜才、爱才之人,他把李白当成了自己的弟子,悉心教授上清派修行要诀,由此,成就了李白与紫阳道人、与随州的一段因缘。
李白在《冬夜于随州紫阳先生餐霞楼送烟子元演隐仙城山序》中说:“吾与霞子元丹、烟子元演,气激道谷,结神仙交。历可天下,周求名山,入神农之故乡,得胡公之精术。”这一段宝贵的经历,这一路结识的朋友,成为李白一生的温暖。
一场酒,从洛阳喝到了随州
对于李白来说,人生中最大的爱好莫过于喝酒、作诗、修道,而正好也有那么些人和他的想法一样,元丹丘、元演就是这样的朋友,人生几何,得此知己,除了修炼道术就是对酒当歌。在洛阳的时候,他们经常在一起喝酒,那种酒逢知己千杯少的感觉只有他们才懂。
他们也时常在一起感慨:何其有幸,大唐天下,英雄豪杰辈出,他们几个却能够心心相印,这怕是前世修来的缘分吧?他们之间的感情早已超越了友情,像亲人一样植入到彼此的血液里,根深蒂固。
一场酒从洛阳喝到了随州,只是因不忍相别。
你来时,我们满心欢喜,你走时,我们送过千山万水也不舍得分离,那就继续相随吧,一起去紫阳真人的仙城山,那里是他们每一个人灵魂可以安放的地方。
紫阳真人是随州人,姓胡,8岁时第一次经过仙城山,便萌生了出家修道的想法。9岁那年,正式出家,在仙城山静修。12岁时,他已掌握了道家辟谷功法,能够连续多天不吃东西。20岁时,出门游历了衡山等地,广寻各地道教高人交流切磋,拜茅山上清派第十三代宗师李含光为师。
茅山上清派是当时道教最为著名的教派之一。李含光是茅山上清派第十二代宗师司马承祯的徒弟,是唐玄宗和妹妹玉真公主的师父。也就是说胡紫阳与当朝皇帝李隆基是师兄弟。
胡紫阳跟着高人潜心学习修炼,终成一代大师。学成后回到家乡随州,隐居在仙城山苦竹院里,他亲手在院中栽植了2棵桂花树,修筑了一座楼,取名“餐霞楼”。所谓“餐霞”,就是服食朝霞之气,是道教的一种气功修炼术。胡紫阳修道,声名远播。前来拜师学习的弟子络绎不绝,就连随州太守拜会紫阳真人时,遇到紫阳真人打坐,也要像大雁飞行时一样摆成长长的队列等候。能到随州仙城山看一眼紫阳真人,是很多人穷极一生的梦想。
那一夜,配得上一路的颠沛流离
能聆听紫阳仙人讲经说道,也是弟子们向往已久的事情。从河南洛阳到随州,上千里的路程又怎样呢?因为一路有最好的朋友陪伴,再远的路也不觉得漫长,再曲折的路也不觉得艰难。
走吧,骑上骏马、带上长剑,背上好酒一起去随州吧,这简直就是一次幸福之旅!
从洛阳到随州,要经过36条溪流,翻过千万条山岗,李白曾一个人走过无数次的山路,唯有这一次,他感觉是一段通往春天的旅程。
当马儿淌过最后一条溪流,跨过紫石桥,终于来到了仙城圣山!他们迫不及待地扔下银鞍,跳下骏马,才发现汉东太守早已在紫阳真人亲手植下的桂花树下等候,他飞奔着迎了过来,完全放下了威仪的太守的身份,此时他们是酒友、诗友也是志趣相投的异姓兄弟。
李白最爱吃的风干鸡已经做好,花生米、酱肘子已经安排,当然最少不了的还是这一坛老酒,这注定是一场大醉。这一场酒从白天喝到了夜晚。推杯换盏,觥筹交错,段子频出,欢声笑语响彻山谷。
紫阳真人拿出珍藏多年的笙,邀大家一起吹笙作乐。此时餐霞楼上仙乐鸣响,嘈然宛转如同凤凰啼鸣。喝醉了,也玩累了,大家席地而息。此刻,仙城山的风也温柔,人也温柔,连鼾声也格外温柔。玩得尽兴的太守早已呼呼大睡,睡前却没有忘记解开自己的锦袍,轻轻披在了李白身上,而李白则醉枕在太守的大腿上酣眠。此时太守已不是太守,诗人也不是诗人,没有尊卑,毫无拘束,他们只是他们自己,是灵魂深处那颗自由的灵魂。
这一夜,整个仙城山都醉了,连花儿也陶醉在这一群仙人的友情里,散发出淡淡的清香。
但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酒醒之后,又各自如星离似的分别了,各自回到自己的轨道。太守继续做着一城的太守,元氏兄弟继续追随紫阳真人在仙城山悟道,而大诗人李白也在朋友们的举荐之下,几经蹉跎,终是入仕,实现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然官场险恶,纵是才华横溢,满腹经纶又如何?还是免不了在尔虞我诈的官场斗争中败下阵来,被唐玄宗赐金遣返。后来又卷入政治的旋涡,被流放夜郎,晚年在贫病交加中离开了繁花似锦的大唐。
而仙城山的那一夜,成为他一生中最潇洒恣意骄傲的时光。
如果有来生,还是做一个诗人吧,“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
如果有来生,还是来仙城山吧,这里的山很大,大到能盛下每个人的梦,这里山很小,却是一群旷世奇才心底深处的家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