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寻找我的处女作

2024-11-06刘金涛

时代报告·奔流 2024年9期

我3岁半的时候,27岁的父亲去世了,那是20世纪70年代初期。

母亲是公社剧团的骨干演员,演过李铁梅、阿庆嫂、穆桂英。父亲从部队转业到铁路工程局,母亲是村上的民办教师。据说,父亲去世后,部队的团长和地方的副县长请人说媒,希望我的母亲能“往前走一步”,但条件是只能一个人。母亲哭红了眼,希望人家同意带上我,但人家始终不松口。后来,我的母亲干脆再不提改嫁的事情。

这些事情发生在我读小学和初中期间,其时敏感的我,开始悄悄尝试用文字记录自己的情感,我模仿《向阳花》杂志上发表的诗歌,用妈妈从学校带回的报纸空隙和我捡拾的烟盒纸,在上面写下属于我的诗篇,偷偷向报刊杂志投稿,我的退稿信被初中时代的班主任杜鹤亭老师发现后,杜老师却认为我“孺子可教也”。

1985年,初中毕业的我考上了原许昌地区所属的漯河师范学校,那年不满16岁,巧的是,父亲的单位派人来找到我们母子,说组织上打算安排我到铁路接班。母亲代表我选择了读师范,于是,我失去了成为一名铁路工人的机会。读师范期间,我又开始了写作投稿。

1986年,县级的漯河市脱离许昌地区,被划为直属河南省的省辖市,升格后的漯河市组建了报社、电台、电视台,我作为漯河市师范的一名学生,有幸成为较早的一批撰稿人。同时,我也向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河南人民广播电台、中国青年报、河南青年报等媒体投稿。

1987年初,我利用寒假创作了《头戏难开》《谁是太阳谁是月》《正月十五挂红灯》三篇小说,投给了河南省文联主办的《奔流》杂志,被全数退回。我不气馁,分兵突围,把小说《头戏难开》投给了四川的《嘉陵江文艺》,把《正月十五挂红灯》投给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把《谁是太阳谁是月》投给了河南郑州的《百花园》杂志。四月份,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给我寄来用稿通知书,把我的小说《正月十五挂红灯》向全国人民播出;五月份,《嘉陵江文艺》发表了我的小说《头戏难开》;七月份,我接到了《百花园》杂志的样刊,《谁是太阳谁是月》刊发在第七期《平生第一篇》栏目。

1988年我师范毕业,被分配到临近漯河市区的一所乡镇中学教书,由于刚参加工作,工作繁忙,暂停了写作。

从1992年起,我又捡拾起文学创作之笔,创作了大量文学作品,从1992年至今,我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了大量的文学作品,作品多次荣获省市、国家级评奖,2003年加入河南省作家协会,直至长篇小说《漯河滩》的出版把我的文学创作推向高潮。

后来,有人问我:你的文学处女作是什么?

我一下子懵了,开始绞尽脑汁,苦思冥想。我写过不少新闻通讯,这类文字首先应该被排除在“文学”之外,但也有人说,新闻通讯中也有纪实文学、报告文学,但我从内心不把这类文字归为“文学”。盘点之后,我自认为发表在《嘉陵江文艺》的《头戏难开》是我的文学处女作,文学界的朋友却告诉我,《嘉陵江文艺》是内部刊物,不算公开发表。而河南郑州的《百花园》杂志是国家正规出版物,于是,《谁是太阳谁是月》当之无愧地成为了我文学生涯的处女作。

《谁是太阳谁是月》发表时,我刚刚17岁,样刊早丢得无影无踪,加之也不是什么大事,一晃30多年过去,也没太在意。退休后,又开始舞文弄墨,想出一本个人的中短篇作品集子,编辑问我处女作是哪一篇,我不得不去寻找一番了。

几天前的一个上午,我先是通过百度查到了《百花园》的电话号码,拨了过去,一个小女孩的声音回答我:“我们杂志社换了新的办公地点,以前的物品全部封存了。我给你一个电话,是我们前任老主编邢可的,看看他能不能帮助你找到处女作。”

我又拨通了邢可老师的电话,告诉他说,《百花园》杂志社前台一个小女孩让我与他联系。邢可老师吃惊地说,那不是什么前台小女孩,是我们杂志社的副总编辑王彦艳。轮到我吃惊了,连忙道歉。邢可老师哈哈大笑,说加一下微信,他现在外边办事,等下午回家,在他个人保存的刊物中找一找,看看能不能帮我找到处女作。

下午,邢可老师发来微信,几张图片令我热泪盈眶,我终于见到了阔别37年的处女作。

我久久凝视着我的处女作,一个字一个字的阅读,甚至找出了当年排版的错别字。

《谁是太阳谁是月》讲述了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一位无儿无女、住在野地里种西瓜的老汉捡了一个女弃婴,后来,一个偷瓜的孤儿被老人收留,开始跟着老人学种西瓜,与渐渐长大成人的女婴结下了深深的兄妹之情,老人原本希望女孩子能嫁给男孩子,不料,女孩子竟然考上了大学,嫁到了省城。老人死后,女孩子故地重游,遇到了仍在野地里种瓜的哥哥,哥哥竟然又捡了一名女弃婴,仿佛生命的故事又开始轮回。哥哥把爷爷临死前的最后一句话告诉妹妹:强扭的瓜不甜。

我至今不明白,我当时一个年仅17岁的少年为何能下如此情感复杂的爱情故事?即便现在,我也很难写出这样的文字和故事。

唉,算了。人都是有点儿梦想的。

弹指一挥间,我从当年的文学青年变成了现在的退休老人,岁月沧桑,不再有少年不知愁滋味的激情澎湃,但魂思梦想的文学之梦始终挂在心间。像酒,愈久愈醇;像茶,越品越香;像梦,越做越不想醒来。

作者简介:

刘金涛,漯河市召陵区人,现居郑州。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17岁在河南省文学刊物《百花园》杂志发表小说处女作《谁是太阳谁是月》,后来作品发在《嘉陵江文艺》《故事会》《故事家》《今古传奇》等刊物,2010年,出版长篇小说《漯河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