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梁祝故里话《梁祝》

2024-11-06郭建光王新立

时代报告·奔流 2024年9期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街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在传统的七夕节到来之际,仰望深邃夜空中隐隐闪烁的牵牛织女星,吟诵唐代大诗人杜牧的《秋夕》一诗,用心体悟幽居深宫的宫女们求而不得的悲凉心境,相信你对七夕节会产生更加强烈的感受。

七夕节,又称七巧节、七姐节,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也是中国女子的专属节日。七夕节起始于上古,普及于西汉,鼎盛于宋代。七夕节由星宿崇拜衍化而来,因拜祭“七姐”活动在农历七月七晩上举行,故名“七夕”。拜七姐,祈福许愿、乞求巧艺、坐看牵牛织女星、祈祷姻缘等,是七夕的传统习俗。

“走一洼又一洼,洼洼地里好庄稼。高的是秫秫,低的是棉花,不低不高是芝麻,芝麻地里带打瓜。”河南传统“梁祝戏”中的这段唱词,有着浓郁的地方特色。这一唱词后被“移植”到现代戏《李双双》中,成为中原百姓耳熟能详的经典唱段之一。

七夕前夕,笔者来到汝南县梁祝镇,零距离感受发生在这里的梁祝爱情故事,感受无数文学作品中极力刻画的梁山伯祝英台两个悲剧人物身上所散发的独特魅力。

戏曲中的梁祝:口口相传的动人传说

“有一件事儿把你问,问梁兄你可曾订过亲?”“又因兄家中寒贫,二十二岁未有定亲。”“梁兄你定亲我愿意做媒人,问梁兄你可愿行不愿行?”“谢贤弟多关心,但不知千金是何人?丑不丑,俊不俊?她的脾气可温存?”这是豫剧《梁山伯与祝英台》中的经典唱词。

在中原大地,以豫剧为代表的传统戏曲包罗万象,渊源流传。仅就汝南县马乡镇(现梁祝镇)来说,豫剧、曲剧、越调、民歌等都在这里扎根传承。这些地方艺术自然少不了演唱梁祝故事,如豫剧《梁山伯下山》《梁山伯与祝英台》,曲剧《梁山伯攻书》《梁山伯送友》,二夹弦《梁祝》《红罗山》,越调《梁山伯送友》《马文才迎亲》以及曲艺方面的河南坠子《英台下山》《梁山伯与祝英台》,三弦书《英台担水》《英台扑墓》等。这些以梁山伯祝英台为原型经过历代戏剧人精心创作的剧目,扎根人民,广为流传,深受当地百姓喜爱。

一曲断肠处缕缕梦魂萦曹桥,三春倚窗时丝丝心绪伴蝶影。这是进入汝南县梁祝文化园牌楼上的一副楹联,字字句句如泣如诉,讲述着梁山伯与祝英台之间的感人故事。作为国家级梁祝非遗传人的骆玉华因工作原因,不断挖掘并见证着梁祝故里翻天覆地的变化。

与梁祝镇相邻的和孝镇、常兴镇、三桥镇境内,都流传有梁祝的相关传说。祝英台故里、梁山伯故里、马文才故里、梁祝双墓、红罗山书院、曹桥结拜处等梁祝传说的遗址遗迹,均遍布在这些乡镇的农村。

梁祝读书的地方地处马乡镇(梁祝镇)西南的常兴镇。传说这里曾是“红罗书院”。梁山伯家在书院西北18里,祝英台家在书院东北18里,两家到书院的路必经曹桥(也叫草桥)。二十世纪末的一天,骆玉华怀着对梁祝传说寻根问底的念头,骑自行车载着老艺人沈疙瘩,到祝英台故里——朱董庄了解情况。他还来到梁岗、曹桥、红罗山采访,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台子寺属常兴镇台子寺行政村。从这个庄子向北有一土质高台,四周有护台沟相围。高台南边围沟上架有一座两孔石板桥,沿着桥向北通过一座大门,再上二十多层石台阶,就可以登到高台上。高台上地面平坦,绿树环合,郁郁葱葱,风景优美。这就是传说中的红罗山,红罗山书院就建在上面。当年梁山伯和祝英台就在此同窗共读三载。红罗山的南边桥的两侧分别有一水池,叫“鸳鸯池”,是梁祝课余时常来玩耍的地方。红罗山有一眼水井,相传是梁祝和同学们轮流挑水用过的井。现在这眼井还在,井旁立了一块牌子,上写“梁祝井”。

传说中,祝英台女扮男装在此读书。梁山伯祝英台读书期间同吃、同住、同劳动、同读书。这一情况下三年还不被人发觉,并非易事,给后人以丰富的想象空间。一次,英台换衣时,师娘发现了她的女儿身,为防意外,特意在梁祝同睡的床中间放上“界碑”。红罗山上无水,吃水用水都要靠人到山下去挑。轮到祝英台挑水,梁山伯就会主动请缨,一来二去两人之间渐生情愫。

红罗山北坡有一棵粗大的银杏枯树,见证了红罗山的古老历史。听老人讲,它是梁祝同窗共读时共同栽下的,人们称它为“梁祝树”。一千多年过去了,梁祝树长成了参天大树,树干几个人都抱不过来,虽然如今这棵古树已经枯死,却间接见证了脚下这片土地的千年历史。

据文物部门考察,红罗山属商代遗址。红罗山书院相传始建于西晋,当时有名儒在此教书育人、传道授业。方园百里的乡民送子女到此读书。红罗山书院桃李满天下,老师邹佟和师娘先后过世后,弟子们为报答培育之恩,捐资在红罗山修建一座寺庙,名曰报恩寺。又因红罗山不是真正的山,而是用土堆积的台子,当地群众又称报恩寺为“台子寺”。解放后在此建村小学,后为保护红罗山遗址,学校迁走。

当地村民告诉笔者,梁山伯到祝英台家求婚无望后,回家中悔念成疾,一病不起。死后家人依照山伯嘱咐将其埋葬在马乡北古官道(江汉古道)西边,也就是想在祝英台出嫁时再看祝英台一眼。七月十五那天,祝英台被逼出嫁马家,花轿行至梁山伯坟墓旁路边,祝英台下轿祭拜梁山伯,悲痛欲绝,一头撞死在老柳树上。在祝英台坟墓向南的京汉古道上及其东西两侧,有三座青石小桥,桥身用青石块或青石磙彻成,桥面用青石条铺成。梁山伯和祝英台死后分别埋葬在京汉古道的东西两侧,两侧分别又有一条丈把宽的水沟。

梁祝坟墓向南也有一条东西路,路北侧也有一条水沟。这三条水沟交叉穿路而过,并且沟中常年都有积水。俗话说“鬼不能走水路”。这样,梁山伯和祝英台只能隔水相望,不能涉水相会。于是,好心的人们为了让梁山伯和祝英台阴间相会,就在梁山伯坟墓东南方向与祝英台坟墓西南方向的十字路口处,修了三座青石桥。因为这三座小桥之间相距很近,在一步之内,所以人们把它叫做“一步三孔桥”。

“今夜她惊回残梦苦凄清,我敲碎痴心愁夜永。裴航捣药救云英,尾生抱柱甘同命,我却抗不来,争无计,眼看马家郎强夺了卿卿。空有这线坠早为媒,虽是英台亲许我,今日哑口槐荫难作证。这绣帕,这绣帕赠别在楼台,估道牵情如针线。又谁知英台说语春蚕丝尽,到死枉经营。此际眠也怎能眠,醒还空自醒。咫尺天涯,两下同悲绝境。骂、骂、骂,骂天心,无公正;恨、恨、恨,恨人间,太不平;哭、哭、哭,哭一句有情人,眷属难成。吐一口血相思,写、写、写,写下遗书绝命。生不结夫妻,死当同墓穴。寄语后世人,珍重看蝴蝶。祝英台,我梁山伯,我梁山伯纵死不忘情。”梁山伯唱出了求而不得哭诉无门的悲凉心境,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

墓园凭吊:一曲传唱千年的

爱情悲歌

“梁山伯祝英台,埋在马乡路两沿。”这首民谣传播很广,特别是在梁祝镇境内,可以说是家喻户晓,老少皆知。

“蝶侣传奇蝶侣传情传天传地传古今,梁祝故事梁祝故里故墓故园故风貌。”这幅楹联再现了梁祝传说与现代的紧密结合。梁祝公园把农业和旅游相结合,融入人文历史、农耕文明等多个西晋文化元素及现代文化特色,把该园打造成爱好旅游者的天堂,年轻人的爱情圣地。

梁祝故事的主要情节在汝南都有相应的发生地,如梁山伯、祝英台的出生地,曹桥结拜的曹桥,梁祝同窗读书的红罗书院,祝英台被逼嫁的马庄,梁山伯、祝英台的坟墓……个个有所指,件件有实地。对以汝南为代表的中原梁祝文化的价值,最早发现和推崇的要属著名学者冯沅君教授,她在1932年就提出梁祝传说“以河南为中心”的主张。建国初,著名诗人何其芳先生也对河南的“梁祝戏”大加赞赏和推崇。

位于汝南县南的梁祝镇,处处体现着对于梁祝文化的传承,梁祝镇、梁祝大道,无不时刻提醒着来人这里就是有着千年传说的地方。在位于梁祝镇的梁祝公园,凉亭、古色古香的房屋,隔路相望的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坟茔,被大片的花海包围。

随着七夕临近,很多人不顾长途劳累,将车停在附近,人们三三两两在梁祝墓前拜谒,然后静静感受着岁月的流淌,而关于爱情——成为每个人心头挥之不去的永久话题。

梁祝墓地在马北村北边,一条南北方向的古官道贯穿墓区而过,将梁祝二墓分为东西两侧。这个南北方向的古官道是当时汴京(开封)到武汉的交通要道——京汉古道。京汉古道东侧是祝英台墓,西侧是梁山伯墓。梁祝故事发生在西晋时期,是一首千古爱情绝唱,是灿烂的中华民族文化之瑰宝,绵绵千载广为传颂,成为劳动人民追求崇高爱情的象征。

梁祝故里现有梁祝墓、梁庄、祝庄、马庄、红罗山书院、鸳鸯池、十八里相送故道、曹桥(草桥)及梁祝师父葬地邹佟墓等。1997年中央电视台“文艺采风”栏目以《千古绝唱出中原》为题对梁祝故里进行了报道,央视著名节目主持人周涛与《军事天地》节目主持人张莉曾来此采访。

2005年12月,汝南县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中国梁祝之乡”。2006年6月,汝南梁祝传说又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开发梁祝文化,扩大驻马店和汝南在全国的知名度,汝南县特申请马乡镇更名为梁祝镇。2007年4月3日,河南省政府批准同意汝南县马乡镇更名为梁祝镇,据悉,这是中国首个以梁祝命名的地方行政区。

“乞巧楼前乞巧时,金针玉指弄青丝;牛郎织女年年会,可惜容颜永别离。”明代唐寅的这首《绮疏遗恨》也侧面表达了古代女子对爱情一去不回的悔恨之情。爱情固然美好,需要用心经营。梁山伯与祝英台化蝶的一幕,让他们的爱情故事成为永恒的化身。他们之间海枯石烂的爱情超越了世俗,冲破了封建枷锁,成为了中国古典爱情的象征。作为对爱情充满幻想与激情的年轻人,在这一优美传说中感受爱情美好的同时,也要辩证地看待特定历史条件下的梁祝故事。

作者简介:

郭建光,驻马店日报社记者,主任编辑,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驻马店市影视家协会副主席。出版有长篇小说《瓠城遗梦》诗歌集《回声》长篇报告文学《夏南牛之父》(合著)。

王新立,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汝南县作家协会主席。出版个人散文集四部。获驻马店市政府文学艺术成果奖、第四届河南省报告文学奖、第五届奔流文学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