笛赋山阳妙声绝
2024-11-06杨晓剑
一
早在魏晋时期,在焦作这片古老而又神奇的土地上,诞生了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化符号的“竹林七贤”。竹林七贤,即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阮咸、王戎,是后人对魏晋时期这七位文人名士的总称。“缘于山阳,游于竹林,竹林之友,合称七贤。”其中的山涛、向秀就是焦作市武陟县人,嵇康等人“游于山阳竹林”有许多考量。他们在焦作留下了许多珍贵遗迹和生动传说,是焦作市独具魅力的宝贵文化遗产。
多少年来,在云台山上百家岩、七贤镇、山阳故城、嵇康淬剑池、刘伶醒酒台……人们对“竹林七贤”吟咏不绝;在“竹林之游”“金兰之契”“山公启事”“山阳灌园”“柳下锻铁”“黄公酒垆”“山阳闻笛”“山阳会”等文学典故里,人们共同思慕“竹林七贤”的千古风流,不断领略“魏晋风骨”的无穷魅力。
二
“唯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竹林七贤”几乎是中国古代文人的一面镜子,走进了他们,也就走进了中国古代文人的内心世界。
嵇康是魏晋时期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音乐家,自幼博览群书,才华横溢,风度翩翩。他的四言诗写得非常优美;他还是当时著名的玄学家,所写的文论逻辑严密,气势宏大,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他的古琴演奏水平炉火纯青、令人荡气回肠,所撰写的音乐论文《琴赋》《声无哀乐论》,影响深远;他还擅长书画,艺术造诣也很高。后人称他为“稀世的大学者、大艺术家”,南朝颜延之诗赞嵇康说“中散不偶世,本自餐霞人”。尤其令人感慨的是“广陵绝唱”篇章中关于“嵇中散临刑东市,神气不变,索琴弹之……”“抚琴一曲,从容赴死”等如临其境的真实描述,让人们对“视死如归、向死而生”有了更加形象生动的理解。
关于“竹林七贤”的活动地域,东晋孙盛在《魏氏春秋》中有明确记载:“(嵇)康寓居于河内之山阳县,与之游者,未尝见其喜愠之色。与陈留阮籍、河内山涛、河内向秀、籍兄子咸、琅琊王戎、沛人刘伶相与友善,游于竹林,号为七贤。” “康寓居河内之山阳,与河内向秀相友善,游于竹林。”古山阳县所辖地域为今焦作市城区及以东部分地域。自古以来,山阳大地,物阜民丰,人杰地灵,早就有“地之秀者”“地多水竹,最称清幽”“竹苇之青青、桑麻之郁郁、稻麦之肥饶、果蔬之甘美”“文人名士常到此游历、寓居、交友聚会”的记载。当时有许多曹魏士大夫都有一种浓重的“山阳情结”,一方面是此地山清水秀,风景怡人,宜业宜居。另一方面是“山雨欲来风满楼”,自汉献帝刘协被曹魏政权“软禁”在山阳之后,“魏晋之际,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成为当时社会现实的真实写照,为躲避、远离当时“曹马之争”的是非漩涡,北渡黄河,寓居山阳,林下抚琴,溪边饮酒,寻山归隐,避世而居,已成为一种无奈的选择。
三
“康寓居河内之山阳,与河内向秀相友善,游于竹林。” “康善锻,秀为之佐,相对欣然,傍若无人。”“东平吕安福康高致,每一相思,辄千里命驾,康友而善之。”“(向秀)又共吕安灌园于山阳”……“竹林七贤”在修武、在山阳的大量诗文典故和遗迹,是生动鲜活的。有关史籍里的这些记载,虽是只言片语,却如惊鸿一瞥,为我们描绘出一幅幅“竹林七贤”在山阳天地间怡然有趣、活色生香的高士隐逸图。嵇康、向秀、吕安等人志同道合,意趣相投,常在山阳聚会,尤其是吕安,经常是“千里命驾”,不顾路途遥远,风尘仆仆,从山东东平县奔赴山阳来与嵇康等人相会,以解相思之苦。后世学者也曾经有把吕安列入团队而称“竹林八贤”的说法。他们在清幽的竹林边,开荒种田,搭建屋舍,住所院落前面有开满荷花的池塘,池塘里水清如镜,鱼儿在嬉戏,蜻蜓在飞舞。他们经常在这里谈玄论道,赋诗弹琴,仰望星空,开怀畅饮。门口的小路两边有十几棵根深叶茂的大柳树,柳树下的浓荫里清风徐徐,他们在此处热热闹闹地生炉打铁,为山阳百姓打造日常农耕生活用具,身材健壮高大的嵇康挥锤当铁匠主锻,向秀相辅助,兴致勃勃地负责拉风箱、烧铁炉。吕安除了在铁匠铺帮忙打杂以外,主要是负责管理所开垦的那一片田园,种些粮食和五颜六色的果蔬,向秀也常过来与吕安一起浇水、拔草、施肥。“锻铁”也好、“灌园”也好,主要是解决日常所需,“以自赡给”,盈余之时,或换了酒喝,或赠与乡邻。
天朗气清之际,他们背剑负琴,腰跨酒葫芦,呼朋唤友,相携出游,他们有时候在云台山上登高望远,在子房湖里驾舟垂钓,有时候在竹林深处辨析安邦治世之策,体悟感受“旷然无忧患、寂然无思虑”的养生之道,将意趣横生、妙境无尘的“竹林之游”推向高潮。
天有不测风云,当好友吕安被诬陷入狱时,嵇康拍案而起,仗义执言,为吕安辩护并以一封《与吕长悌绝交书》痛斥诬告者吕巽的卑鄙无耻、背信弃义。此绝交书和嵇康的另一封《与山巨源绝交书》一起,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名篇,不同的是,与山涛的绝交书让嵇康名噪一时。“绝交于江湖,相知于内心”,也给嵇康个人的命运埋下了祸根,而写给吕巽的绝交书就直接让嵇康招来杀身之祸,在“嵇康,卧龙也,不可起。公无忧天下,顾以康为虑耳”等馋言蛊惑下,西晋王朝司马昭下令杀害了嵇康、吕安二人。嵇康,“神色不变”“临当就命,顾视日影,索琴而弹之”“一曲终了,从容赴死”。“一曲广陵散,曲终人不散”,广陵绝唱,余音千古,令人神伤!
四
向秀(公元约227—272年),子子期,河内怀县(今焦作市武陟)人,是魏晋时期的哲学家、文学家。《思旧赋》是向秀思念故友嵇康和吕安而作的一篇短赋,仅百余字,分为“序言”和“正文”两部分。序言开篇就直言自己和嵇康、吕安“居止接近”,情深义厚,关系很好,接着就深情地叙述嵇康、吕安二人的个性特点和刑场上的种种情形,然后说明自己南渡黄河到洛阳奉命履职,“余逝将西迈”“将命适于远京兮”,而“经山阳之旧庐”,到“竹林之游”的山阳故地,既是为了悼念亡友,追忆往日美好时光,更是借景生情,因景兴叹,进一步抒发郁积心中的苦闷和悲愤心情,赋文中“于时日薄虞渊,寒冰凄然”。
《思旧赋》谋篇布局十分精巧,序文与正文前后呼应,整体统一。赋文情景交融,涵咏深沉,用典遣词含蓄,字字如金。全赋结尾正是情绪高潮之处,却戛然终止,意犹未尽,让人浮想联翩……。尤其是将“山阳闻笛”一唱三叹,“听鸣笛之慷慨,妙声绝而复寻”,暗喻嵇康虽死尤生,精神永存,也让人们从一种悲凉凄怆、郁抑愤懑的氛围里看到了一抹亮色。从此,向秀告别了故友,告别了山阳,告别了过去,告别了原有的诗意人生。
因为有向秀的《思旧赋》,又有刘禹锡的《山阳城赋》,山阳故城被赞誉为“双赋联璧,山阳芳华”。书坛名家米闹先生欣然命笔一幅六尺对联:“文脉远承思旧赋,芳华又润山阳城”,令人回味悠长,常读常新。
作者简介:
杨晓剑,焦作师范专科学校中文系毕业,曾任焦作广播电视台记者。所著散文、小小说、报告文学等文学作品多次在《奔流》《焦作日报》《怀川》、《焦作广播电视报》等报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