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玉米兄弟

2024-11-06张富存

时代报告·奔流 2024年9期

玉米,家乡人不叫它玉米,叫它包谷,包米,玉蜀黍,玉黍棒子,就像在叫自家兄弟。

老家豫南,在由庄稼组成的大家庭里,虽然成员不少,但能像玉米愿意和你结为兄弟的庄稼确实不多。比如小麦吧,虽然常常以坐第一把交椅的姿势出现,但农民想指望卖小麦花钱根本指望不上;大豆吧,虽然被冠以高蛋白植物的美名,但也只能耍个花拳绣腿;大麦和高粱,属于小杂粮门户,常吃未免有点儿捉襟见肘;红薯产量虽高,很多时候都派不上用场;剩下的,花生和油菜是油料作物。说来说去,还是玉米,产量又高,产值也不低,站着伟岸,砍倒后也是干板直正,打下来的籽粒亦是金灿灿的,蒸馍烙饼,熬粥煲汤,香喷喷甜滋滋,拿得起,放得下,晒干了往集市上一拉,一家人全年的花销就有了指靠。

可以说,那个时期,玉米支撑着农民的半拉子家园。假设没有玉米的鼎力相助,农民的日子不知该怎么过。

春天,杏花开了,柳眼睁了,小燕子也从南方飞回来了。去冬预留下的秋地里,烟苗已经下地,棉花正在拱土,新栽的红薯也已蹿出一拃多长,绿波荡漾的麦田也在做着拔节的准备,拾掇好的谷种正待一场春雨的降临。自然界的生灵们,一个个蠢蠢欲动,都在谋划着一年的历程,玉米仍不为所动。

玉米这不是不为所动,它是在瞅准时机。它抱定信念:既然兄弟一场,那就对得起兄弟这个名分,不干则已,要干就干个轰轰烈烈。小麦收割完毕,正是初夏那段最难耐的日子,大太阳在上面烤着,滚烫的南风在下面逼着,可农时不待人啊!俗语说,五黄六月争回耧,农民们得抓紧时间把下茬的作物种上。种什么呢?种瓜果菜蔬绿木花卉?这些弱不禁风的绿植能胜任吗?种高粱,谷子,红薯,荞麦?面对腾茬后的大片大片一望无际的田野,它们有那么大的格局吗?只有玉米。

说玉米是临危受命,这不是人为强加于它的,这是由它骨子里的秉性所决定的。玉米不辜负农人的期寄,它不嫌坡高谷深,沙砾壤土,只要你给它哪怕是能挺起腰身的空间,必要的水分和阳光,它就能丰厚地回馈你。玉米的生长速度是惊人的,它知道天光给它的时日不多,满打满算也不过三个多月一百来天,它要在这有限的时间内,去完成生命的飞跃!因此,它不敢耽误每一分每一秒,从播种时起,它就制定好迈向秋天的里程表了:三天扎根,五天发芽,七天展叶,十天扬绿,半个月后,它就能跳出麦茬地摇曳生姿翘望秋天了!

那时在农村,土地是一个家庭的全部家当,庄稼是农民的命根子,任何时候都不能疏忽。每逢星期天或节假日,我都会从学校回来和家人一起在自家的责任田里挥汗如雨。这不,小麦刚刚入屯,父亲也和大家一样,撵着太阳奔着月亮,脚跟脚地播上了玉米,播下了他心中的愿想,然后数着日子,琢磨着时光,付予汗水,一天天等待着那个日子的姗姗来迟。闲下来时,我也常常抚摸着匍匐在胸前的一棵棵玉米,望着高远的苍穹发呆。我知道,我这是又开始憧憬着山那边,水那边,天那边的世界了。

或许是我长期在农村生活久了,经常被荒野的风吹着,就越来越长得像田里的一棵玉米了。其实,我就是一粒玉米,只不过,我是被父亲种在了知识的泥土里,并伴着父亲种在大田里的玉米一起成长。上高中时,正赶上物质匮乏,父亲送的小麦不够吃时,往往是拿家里的玉米赶场救急。我就读的高中坐落在一湾风景秀丽的洪河岸边,河岸边是周围村子里的老农种的玉米田,一到夏天,玉米田蓊蓊郁郁的,总给人一种亲切感,我常常坐在玉米田边读书学习。困了累了,我就合上书本,一边摩挲着玉米棵一边让思绪飞得很远。我想,家里的玉米田也该截腰深了吧,再过几天,就该出穗扬花了吧,很快又到玉米收获的季节了,等到金桂飘香的秋期,我又能拿着玉米赞助的钱交下个学期的学费了。这样想时,似乎此时的天也蓝了,河里的水也清了,远处的山也碧了,山外边的路也就不遥远了。

说玉米是自家兄弟,不只我说,记得上初中时生物课本里也这么说:“玉米是个大肚汉,能吃能喝又能干。”说得一点儿不错。能吃,是说玉米耐肥,别管是土杂肥,农家肥,也别管是现代科技合成的化肥,只要是肥,只要让它吃饱,它总能加倍地偿还你。为了让玉米兄弟吃饱饭,天还不亮,我就早早地起床,拿着铲子,挎着篮子,去鸡们白天容易刨食的草棚下拾鸡粪,到池塘边鸭鹅们时常栖息的地方拾鸭粪鹅粪,平日里就下地弄草喂猪喂羊喂牛攒猪粪羊粪牛粪,夏天时,就和父亲一块儿把公路边的草皮铲下来,再泼上大粪制成高温堆肥,总之,凡是能积肥的地方,我们都不放过。那时流传着一句话:庄稼一枝花,全靠粪当家,只可惜,彼时条件有限,积的农家肥也有限,化肥更是奢侈,即便如此,玉米仍是庄稼中的佼佼者,没有哪一样庄稼能与之相比拟的。

说它能喝,是说玉米是喜水作物,能付出,就是水分不能缺。若是碰上好年景,不旱也不涝,老天爷三天一小场,五天一大场,沥沥啦啦的雨不断溜儿,玉米就像手提着的一样“噌噌噌”地往上蹿。碰上旱天,父亲就把家里的喷灌机拉来,把水泵插进河里头,突突突地三天三夜不停歇,与天斗,与地斗,就是不能让玉米兄弟受委屈。有了家人的悉心照应,到秋后,地里打的玉米堆成山,望去,场院里,路边,树底下,房顶上,冒尖尖的哪都是,实在堆不下,就编成辫子挂在屋檐下,窗棂上,树上,黄橙橙的玉米连绵一片,看着堆的玉米像小山,父亲的嘴巴笑得咧到了脖子上。有玉米兄弟作后盾,父亲的腰也直了,说话时也有底气了,好像脚也轻了,很远的路,一抬脚就走到了。

心中有念,节奏不乱。玉米就仿佛山里的硬汉子,有吃有喝往前冲,没吃没喝也不歇着。有年夏天,豫南遭遇了百年不遇的大旱灾,其他庄稼几乎没有产量,玉米仍然获得了大丰收。记得刚开始时,雨水还比较顺利,一场接一场地下个不停,可谁知等玉米长到有半人深时,雨水却戛然而止了。打那儿,火辣辣的太阳从东边怼开了,一翅子晴了有一个多月没下一滴雨,那时农民是靠天吃饭,没有机井,等河里的水抽干了,父亲只好在农田里打压水井,用架子车从坑塘里拉水抗旱保秋,尽管父亲流的汗似小溪,可还是没能阻挡着旱魔的脚步,玉米旱成了地趴趴儿,搂起来能当柴,砍下来能拧绳,赶晌午时用火柴一点能冒烟儿,存不住气的人,干脆割回家喂牲口算了,眼看快要立秋了,老天终于落了一场透犁雨,大豆和红薯旱得枯蜷着腿,成了残疾,玉米却像打不垮的兵,抖抖身子又站了起来。记得那年俺家种的玉米品种是丹玉13,本来属稀植大棒型,等掰下来时,玉米棒子和棒槌轱辘子一般大,喜见人。就是那年,收了玉米,父亲给我买了一辆自行车,从此,我和外面世界的距离更近了。

玉米耐旱,这是有目共睹的。相比于旱,涝对于它更是小菜一碟了。且不说它那高大的身躯,仅是它那硕大的根系就使得它防风抗涝力大无比。玉米的根是复根,最下面的一层是须根,能深入地表土层里,支持着玉米坚不可摧;最外面,生得粗大肥壮,裸露在空气里的这层根,叫气生根,像是农民兄弟赤脚走路时露在外面的一排脚丫子,固定着玉米的身躯盎然挺立,顶风搏雨,傲视同侪。这又令我惦起了那年发洪水时,所有的矮杆作物:红薯,大豆,芝麻,谷子,都被洪水埋顶淹死了,高粱呢,高是高些,但又显得纤弱,洪水一来就缴械投降了,只有玉米兄弟抗争在风里,和家里的石磙,磨盘,水井一样,静待着家人的归来。记得那年涨水时,家里的粮食都因为过水霉烂了,在危难之时,是父亲从自家地里掰回了玉米给我们煮煮吃,才度过了饥荒。

在那个年代,玉米的最大敌人好像并非是旱情和洪涝,因为毕竟发生歉收的年份占个例,还是正常年景的居多。权衡之下,杂草才是玉米生长道路上的拦路虎。那时节玉米地里的杂草可真汹涌啊,谷子豆子红薯地里的杂草还好,锄头拨拉一遍就过去了,大块的玉米田就难办了,从出苗到入伏,不锄个三遍五遍子总是过不了关。即使这样,一到秋天,玉米田里的牛草,星星草,老驴拽,抓地龙,长秧子草,仍是半人深。暑假里,我常常和父亲一起去玉米地里割青草,割回家的青草不光喂猪,更主要是喂牛。昔时没有农业机械,畜力是农家最主要的生产力,割回家的青草先要过铡才能饲喂,常言说牛马一口儿,经养得很。铡草通常由两个人完成,往往是父亲负责往铡口里续草,我按铡。

我喜欢秋天家人们迎接玉米回归时的庄重仪式。秋天是收获的季节:豆荚摇玲,稻禾舞蹈,野菊曼妙,雁阵高歌,溪水婀娜,秋虫唱晚,大地一片金黄。瞅个晴好天气,父亲披着夕阳,赶着老牛,高兴得像过年似的,哼着一曲土得掉渣的老歌,在村口大槐树下自留地旁边择出一片空地,铲平,套上石磙,碾压成平平展展的一个叫场院的空地,开启秋收模式。一切都准备停当之后,父亲又赶着驴车,把在田野里已经恭候多时的玉米棒子请回来,脱粒成籽,摊在场院里接受阳光的亲吻。看着满天满地堆着的玉米闪着金光,起着波浪,父亲的脸笑成了一朵菊花,成群结队的鸟儿也赶来助阵,共同庆祝这个丰收喜悦的时刻。我也放下在学校里读得泛着毛边的课本,偷得浮生半日闲,一边帮家里晾晒秋粮,一边在不着边际地想着心事。来这里光顾的鸟儿可真多啊,五彩斑斓的雉鸡,花肚皮的喜鹊,蓝尾巴的马喳,长腿的白鹳,围着粉红头巾的山雀,叫声婉转的鹧鸪,偷一把米就走的斑鸠,灰不溜秋的麻雀,还有引吭高歌排阵长空的大雁,它们一波一波地来,又一波一波地去,有的鸟儿走了又回来了,有的鸟儿走了就再也没有回来,只有这些灰不拉几的麻雀留了下来,伴着家乡永不变调儿的风,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田园时光。此刻,我常常把自己比喻成那只麻雀,可有谁知,我多想是天空那只大雁,飞越高山,森林,草原,大海,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啊!

在一个金色的秋里,我考学走了,父亲送我时说,还是玉米兄弟给了我盘费,让我终于如愿以偿,走出了那个逼仄的农村,才得以在一个更广阔的天地里扎根,然后开枝散叶,葳蕤蓬勃。

感谢玉米兄弟的一路陪伴。

作者简介:

张富存,河南省作协会员,奔流文学院第十七期研修班学员。作品散见于《海外文摘》《散文选刊》《奔流》《时代报告》《河南文学》《西部散文选刊》《青年文学家》《河南日报·农村版》《老人春秋》《驻马店日报》等报刊,获2021年度全国散文年会征文二等奖,多次入选《河南文学作品选散文卷》,并被多省市高考模拟试题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