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形色秋冬

2024-11-06沈惠勤

时代报告·奔流 2024年9期

江南形色好,那些植物诗意地鲜活在水土间。

秋香行独醉

秋天把香味凝聚在花朵上,最浓郁的是桂香。尤爱在晚间漫步林荫道,“天香云外飘”,那种甜甜美美的桂香仿佛从月中洒下,从云中渡来,潜滋暗润到每一个空间,沾染发丝,濡染衣袂。桂花细微如芥,数以万计同时释放缕缕香气。为了长久消受桂子之香,人是极有天赋的,且看作家琦君的妈妈是怎样传授这种秘笈的:“只要不来台风,我就可以收几大箩。”趁着桂花新鲜,她调动孩子摇落一场桂花雨,及时收集到完整、新鲜的桂花。住在底楼的那些年,我也学招种桂花、收桂花,然后便是享用桂花一整年。最喜是用桂花点缀糕团、酒酿圆子,金黄点点,甜香缕缕,收藏了桂花,也就收藏了桂香。桂子甜美了口舌,香艳了生活,桂香是美食之魂。

秋菊展开花瓣倾吐丝丝清纯之香,润入鼻翼,浸入心扉。这种微带寒意的幽香也是极具品享价值的。菊与茶的融合,便是一款极富实用魅力的花草茶。菊花茶性微寒,有疏风散热、清肝明目等作用。品味它,思维能保通透,身心能得慰藉。

秋天也爱把香汇聚在各种成熟的果子中。西山的橘子成熟了,做一回随游随吃的西山之行吧。橘子缀于果园枝头,如一盏盏小灯笼。采下一只,将橙红的橘皮一剥,便会喷出一团细密的水雾,染香了手指。掰出橘囊送入嘴中,一咬即破,齿颊生津,酸甜的橘香味随着汁液淌到心,润入肺。石榴也成熟了,它再也咬不紧牙关,绽出晶莹的果粒,每一粒都蕴满清香,需得耐心品味,一粒粒的籽,一缕缕的香,从舌尖化开,甜润到心。亲戚寄来了老家的苹果,打开纸盒,果香扑鼻,迫不及待地拿起品享,爽脆甘甜,汁液满口。普通人对于苹果的享受自然便是在这个丰收的季节里满足口舌之欲。哪像清末执掌大权的慈禧那般霸道,她偏要一反常人之道,用无数苹果堆叠起来留住浓郁的香味。其沉浸期间,非为满足食欲,却是为了美颜,为了长寿,如此方式享受苹果之香真是竭尽奢华。

秋日里还喜欢逛街,因为此时的街道无不沉浸在各种食物的浓香里。街头茂盛的香樟树下,一个中年汉子正在烤新上市的番薯,炭火的烘烤逼出浓郁的香味,带着天然的糖露从紫皮里渗出来,像琥珀色的蜜糖,诱人大开胃口。街中小店里,一个年轻力壮的小师傅挥动铁铲,把一锅新鲜栗子炒得热火朝天,随着硬壳的开裂,来自山间的真味喷吐而出,升腾、发散,忍不住驻足馋嘴。如若要看一场电影,那么一定要买一纸筒爆米花,膨胀的玉米粒自带田土中孕育的天然醇香,又在奶油香的提携下,格外适合甜蜜独享,幸福感随之爆棚。

逛一逛葑门横街吧。驻足小店门口,看一个苏州妈妈戴着铜指甲剥鸡头米,白花花、圆溜溜的小芡实淋漓着水滴的清香。再买几节莲藕,这来自水底深处的臂样白嫩细腻的食物,在每一圆孔之间都会传递丝丝莲香,爽人肺腑。也得买一堆沾泥带壳的花生。待回家在秋阳下暖暖地晒,然后兴致来时悠悠地炒,父亲最爱借助一口小酒,慢慢地剥壳,细细地咀嚼,在慢生活的节奏里品享花生的醇厚浓香,陶醉于小神仙的时光里。待到酒意微醺时,为他盛上一碗甜糯清香的新米饭,得赶紧趁着好胃口感受这自然造化和辛勤劳作之物。

秋日就该是享受丰收美味的日子,如此真好!

秋葵向阳心

清晨,秋风舒爽,晨光初照,漫步在小河边,一片绿植平展着鹅掌一样的大叶子,笼着金光,明媚姣好。以为是八角金盘,趋近看,才觉判断失误了。

这叶子比八角金盘的叶子规格要小,叶面毛糙,裂片不是八个,而是五个。更惊喜的,里边还夹杂着两朵嫩黄色的花,淡雅清丽,花瓣薄嫩,状若喇叭,中心深黑的小洞里伸出一柱花蕊,酷似睁着好奇的童眸。母亲告诉我:“这是邻居张大姐种的秋葵。明年我也要种,这东西好活。你看,里头又长了好几个秋葵。”

我扒拉开叶子仔细看,果真有新的发现,尖椒一样的秋葵蒴果,骄傲地剑指蓝天。我不明白这从春季里种下的秋葵,何以让它占了一个“秋”的名称,母亲的回答是那么直白:“它比茄子、豇豆种得早,经过春夏两季后,还能这样一直把花开到秋季里,还不配叫秋葵吗?”

母亲的话让我对秋葵顿生敬意,能将生命的开花期和育果期持续这么长时间,对于一种蔬菜而言,确也是恒久之力了。

秋葵,古人直接称呼“葵”,《左传》《春秋》等古籍均有记载。也有人喜欢把它称为黄秋葵。秋葵把太阳孕育的最为明艳灿烂的颜色奉献在金秋,因为其“中有向阳心”。

秋葵是秋天里的宝贝,为秋而生。其实,它生命的本质意义在于积蓄满身营养,成为人们餐桌上简单加工就能饕餮的保健美食。

母亲所说的邻居张大姐做秋葵菜并不讲究,她最简便的做法是凉拌。只需洗净焯水,去蒂去尾,对半竖剖,堆以蒜泥,淋以酱油,浇以热油,便是一道脆嫩爽滑的开胃好菜。

有时那张大姐直接把秋葵洗净后横切成片,天然自成一个个绿色五角星,待等蛋液蒸至八分钟放入秋葵片,再蒸两分钟,加少许生抽、香油调味,即可食用到美味的秋葵蒸蛋,一碗黄绿,简约如画,形色兼备。

当然还有简便的秋葵炒鸡蛋、秋葵炒虾仁、秋葵拌豆干等,秋葵以浓缩的精华、爽滑的口味撅住人的脾胃。

今日,我在秋阳里见证了“素质倚秋风,向人浑欲语”的秋葵,看伊静伫河边,像一个清雅素丽的乡间秋姑,真乃“清秋风日好,潇洒若春容”。

桂花,“自是花中第一流”

秋阳艳艳,清风微微。一下课,孩子们就伺机往学校向诚园跑,原来他们是被桂花香吸引过去的,像采花的蜂,嘤嘤嗡嗡,萦萦绕绕。员工陆师傅正带着兴趣组的孩子在花下现场直播“桂花经”。

陆师傅讲:“桂花开放需要经过很多个时期,包括见苞、顶壳、小米、香眼洞、绽开、开翻等。现在正值鼎盛。”呵,微小如芥的桂花竟然藏着自然天成的大玄机。平常素面低调,如今奇香扑鼻,孩子们爱的就是这份实实在在的桂花香。由香而零距离贴近桂花,真正一睹桂花芳容,桂花一嘟噜一嘟噜星星点点地缀满每一根枝条,玲珑精致,花容尽展,倾吐缕缕芬芳。

一波孩子还荣幸地跟随陆师傅进入食堂,亲眼目睹一场制作桂花蜜的盛事。最吸睛处是在透明的玻璃瓶内,撒一层拣净的金屑银屑似的鲜桂花,再覆上一层细细绵绵的白糖,一层覆一层,黄白相间,最后严密地淋上一层梅露或蜂蜜。

原来桂花竟然是可以如此精致地被收藏的,它天生与糖有缘,难怪乎钟情于甜食的苏州人要将其奉为市花。

桂花在秋季一登时令的中央舞台,便有许多人等候着,先做采花使者,再做收藏者,日后做美食者。虽说风会吹散桂花,时间会消磨香味,然而一只只魔瓶却能长驻桂花的美颜,也能长葆桂花的浓香。在平淡日常的生活间要是贮存了几瓶桂花,一年的日子便有了甜美清香的点缀和守护,人们便有了含英咀华的神仙日。

桂花因其可赏可闻可食,也因之可供于心间,它的地位神圣起来。在芸芸众生的神话故事里,能被请进蟾宫的唯此一花。吴刚伐桂,小时听来颇为费解,凭什么要让一个曾经犯错的人到月宫里去砍伐桂花树呢?现在方得明白,也许正是这砍砍长长间圆了人们可以在四季轮回中常见桂花的梦。桂花是种在人们心里的好花,好花唯开一季,人们耐不住期盼,就把它种植在皎洁的月亮里,像一幅动态的画,随着月圆便能一解对桂花思念的瘾,月月能见,见月如见桂。

“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这是何等温馨而又浪漫的雅事。

桂花能被擅长幻想的人请进月宫,在人间它也确确凿凿被奉为一流花的。《晋书·郤诜传》:“武帝于东堂会送,问诜曰:‘卿自以为如何?’诜对曰:‘臣鉴贤良对策,为天下第一,犹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此话一出,后因以“折桂”谓科举及第。看,桂花登上一流的品阶,“折桂”堪比夺魁。宋朝李清照的诗词中也有对桂花极高的评价:“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第一流的桂花受人青睐,并非天然自成一步登天,最早它也是自然野生之花,兴许就是因其浓烈的天香吸引了人,所以它深受人们喜爱,早早被栽培驯化,拥有了2500多年的栽培历史。《山海经》曰:“招摇之山,其上多桂。”《西京杂记》记载:“汉武帝初修上林苑,群臣远方各献名果奇花异树,其中有桂十株。”

桂花不独得于上流,它也能广植于民间。唐宋时期,桂花从宫廷栽种普及到了民间庭院栽植。咏桂之风盛行,唐朝王建在《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中吟哦:“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桂花于今天的苏州而言,更是堂堂皇皇地做了亲民花,它伫立人行道旁,驻扎村舍河畔,聚集林园之内,结伴山野之中,真正花落人间。

人们逐香寻访桂花,要是有幸做一个苏州桂花公园边上的居民该多好。居于粉墙黛瓦之家,看月满人间,闻桂香袅袅,分不清桂香究竟是月中飘来,还是水上渡来,也分不清天堂人间,日子便真的逍遥似神仙了。

“拒霜花”木芙蓉

秋风习习,一所农村小学的操场边一树花开,满目生辉,我却不知这满树硕大的花叫什么。陈老师在花下给我补了一课,此树学名“木芙蓉”,别称“拒霜花”。这棵树凭一己之力制造了秋日的热闹,热闹的花酷似一张张娃儿的笑脸。

自从内心种下了这一株校园木芙蓉,便格外地关注起它同类的身影来。原来,在我们苏州,木芙蓉随处都能扎根开放。三山岛沿路所栽的木芙蓉,伸展着巴掌叶,张扬着大朵花,或白似雪,或粉如霞,或红如火,美艳动人。旺山也盛栽木芙蓉,像是给一个村姑穿上了一件新潮的嫁衣。

见识了很多木芙蓉,渐渐的,对其形成了较多感知。

木芙蓉颜色奇特,给秋留下了丰富的华彩。“晓妆如玉暮如霞,浓淡分秋染此花。”能在一日之中三变其色,清晨为白,午后变红,晚间转紫,越开越浓艳,也能将三色杂陈一树,灿烂若锦。为什么木芙蓉花会如此多变呢?原来是它的花青素和阳光的照射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秋阳艳、凉风袭、密雨织中的木芙蓉会展现不一样的情致e8581fbb451a6f230fec6df9e4dc82ab

木芙蓉姿容美丽,往往被画家青睐而描摹入画。宋朝风俗画家苏汉臣以善画儿童画著称,其在《秋庭婴戏图》中就画了高大的木芙蓉。秋庭之中,婴戏花下,花婴互衬,一派祥和。明朝沈周也有一图《野凫芙蓉》,作品取材于诗句“香弄芙蓉影,波痕映浅红”,一木一石,一水一鸭,都凝思于秋,弥散着淡淡愁楚。

木芙蓉花期绵长,在秋日里独树一帜。“千林扫作一番黄,只有芙蓉独自芳。”虽说一朵花开只是短暂的,每一朵都毫不掩饰地展示了由盛及衰的生命历程,但它们一朵连着一朵,团结一心造就的是一整棵树花事连连的大家庭般的繁荣昌盛。

木芙蓉树围广大,往往一树花开,便是一幅大景观。这种本领源于树枝伸展位置较低,无数枝条向四围一齐发力,为的是给更多的花提供舒展姿容的可能。宋人陶榖曾在笔记《清异录》里写道:“许智老居长沙,有木芙蓉二株,庇可亩余。”又记“智老命仆厕群采,凡一万三千余朵”。繁花如星,还有什么花木能有这样的承载?

木芙蓉傲霜坚强,是挺立于秋风萧瑟之中的伟者。其于晚秋霜降之后始开,霜侵露凌却丰姿艳丽,占尽深秋风情,多少文人墨客为之执笔而赞。宋朝王安石就夸赞其坚:“落尽群花独自芳,红英浑欲拒严霜。开元天子千秋节,戚里人家承露囊。”

木芙蓉文化深厚。早在唐代,湖湘大地广种木芙蓉而后有了“芙蓉国”的雅称。而于五代,成都也因广种芙蓉花而后有了“芙蓉城”的美称。木芙蓉还有许多花神之说。石曼卿、范成大皆是文人,因喜此花而被誉为芙蓉花神。花蕊夫人尤喜木芙蓉,后蜀主孟昶为取悦之而命人广植木芙蓉。后蜀灭亡,花蕊夫人被宋朝皇帝赵匡胤掠入后宫,但其始终坚贞。人们敬仰花蕊夫人而尊之为芙蓉花神。

木芙蓉价值颇高。于食用而言,能制芙蓉花鸡片、雪霞羹、芙蓉花粥等;于药用而言能清热解毒,消肿排脓,凉血止血等。

木芙蓉花容美,意志坚,文蕴深,价值高,真是秋日大宝啊!

地肤的卑微与荣华

把一种植物郑重其事地引进公园,让其轰轰烈烈地烂漫一阵,这种植物必定有过人的养眼之处。它们大多以花或果取胜,而地肤却以抱团的细密的茎叶取胜。它们往往会被成片地种植,占尽了一个又一个季节的风华,特别是在秋季,它们会美艳成吸睛的海洋,一波波人像赶庙会一样蜂拥而至,去欣赏,去感知,去歌咏。

秋天的一个周末,我慕名而至上海金山区的“花开海上生态园”,就为一睹地肤的风采。

公园门口的地坪上,排列着一些盆景,花枝招展,在秋阳和秋风里沉醉。路边几盆中,蓬松松地燃着一团团火焰,它们相对于其他盆花气势非凡,鲜艳亮丽,整个盆景就像一只只熊熊燃烧的煤炉,喷吐的烈焰并不是花,而是细密的茎叶,在秋日里,它们是一种特别的存在,匆匆而过时,有人在提醒:“这就是盆栽的地肤。”没想到,地肤的第一面如此惊艳。可是人们的步伐要去追寻更为广阔的地肤花海。

经过几番曲曲折折的绕行,我们来到了小溪边,有人指着对岸兴奋地呼喊:“看,花海。”仿佛那是要转瞬即逝的云山雾海般,人们加快步伐奔上小桥,迅即要融入对面那片赤橙黄绿。

登临桥顶,一幅油画铺天盖地涌入眼帘,这是自然作笔晕染的一片地肤花海,连绵起伏,风和光是两把刷子,它们你一抹,我一抹,刷新了一幅美艳的秋日地肤图。远观之,从绿到黄,从黄到红的各种渐变色皆有,一片精彩纷呈的色谱,仿佛秋姑娘打翻了染缸泼洒了一条巨毯,巨毯上盛开着一大朵一大朵圆鼓鼓的“花苞”,这花苞就是一整株一整株的地肤,圆鼓鼓的,像一只只气球,等候着放飞蓝天;粉扑扑的,像一张张新娘的娇嫩圆脸,正在巧笑倩兮;蓬松松的,像姑娘提着蓬蓬裙正在出演一场盛大的舞会。

近了,更近了,当我走进花海,终于见识到地肤的真面目,其实那一团团的巨型“花苞”,是细密的茎叶集体抱团的组合,或卵形,或圆球形,或倒卵形,或椭圆形,可爱得就像一只只彩蛋。也许它们就是达尔文当年不断历练成百上千次所画下的蛋,如今落地生根,个个都长得美妙绝伦。细而观之,株丛紧密,分枝多细,还有密柔的绒毛,基本呈红色,像一条条偾张的血脉。叶子更是细小,单叶互生,如线似针,如羽似毛。也许一片叶微不足道,一条茎也不值一提,但无数茎叶的组合便是亮丽的一团。它们因此获得一个好听的名字“孔雀松”,堂而皇之地集成一幅气势如虹的大景。正如一些人生特别出彩辉煌,地肤可谓竭尽了荣华。

然而,最终,地肤是低到尘埃里的一种植物,它们的使命就是成全这个世界的整洁,当它们的茎历练成老辣的筋骨,叶儿便自然撤退,人们把它们做成一柄柄扫把。从此,地肤横扫大地,为洁净大地皮肤而默然忍受着各种痛,断肢的痛,切肤的痛,硌石的痛;它们也默然忍受着各种脏,狗屎的脏,烂泥的脏,呕吐物的脏;更默然忍受着各种被鄙视的苦,它们从蓬松松胖乎乎的生命体,直把自己扫成一个个硬坨坨,落魄地被丢弃,扫垃圾的,最终与垃圾同一终极。

可有谁曾想,地肤在春日里是鲜嫩的菜,在夏日里是翠绿的阴,在秋日里是燃烧的球,即便那微如芥子的胞果,也是扁圆带翅的天使一样的形,还可以做成药膳。它们集扫地的功用和菜蔬的作用于一身,合而称为“扫帚菜”。

从入口的菜,到观赏的景,到实用的帚,到治病的药,地肤向世界付出全部的身心,无论处于何时何地,都竭尽一切,荣华与卑微,它们都没有时间考虑,它们只在每一个阶段做最好的自己。

地肤冻裂不作泥,春阴满地肤生粟。

地肤,它们只管生生不息地代代相传,让世界年年有景赏,让人们世世有地扫,它们永远是美艳世界和清洁世界不可或缺的存在。

枫艳天平

兴匆匆地往苏州天平山赶去,为了一场深秋红枫的视觉盛宴。苏州天平山与北京香山、南京栖霞山、长沙岳麓山并称为中国四大赏枫圣地,每年都是不会错过这恢弘的天平枫事的。

山麓敞开胸怀,将积蓄酝酿整整一年的红枫的生命活力尽情焕发,喷薄成秋的烈焰,似乎要在冬眠之前满饮一腔烈酒,而后心中便有了最为富足的珍藏。

走在秋风里,看秋天张扬最美艳的旗帜,将激情输满每一片小脚丫似的枫叶,它们云蒸霞蔚,气势壮阔!接成绸、拼成缎,翻滚红云粉霞的“波涛”,摇落金屑紫玉的“蝴蝶”,堆叠橘黄梅绛的“地毯”,从天美到地。

天平红枫如此蔚为壮观,得益于明朝万历年间的一场植树造林,那是范仲淹第十七世孙、福建布政使司右参议范允临弃官归苏,将从泉州带回的380棵枫香树苗移植过来的。这无疑给天平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从此,这座“吴中第一山”年年招展一片美艳,红霞万丈,珊瑚灼海,一如他老祖宗范仲淹早在宋朝就唱响的一句豪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唯有浓烈鲜艳的枫叶红,才能与那高节亮句相匹配。

驻足在一棵享有数百年生命历史的枫树前,从它老迈的枝干上解读着历史的厚重,又从它繁茂的叶片上解读着生命的活力。惊喜水泥一样的老枝干里竟会一年复一年滋养出如此活泼生动的红嫣。也要感谢那些接力人,在此扩展枫叶红,犹如接过旗帜,光大了范氏爱国精神一般,迎风猎猎,浩浩泱泱。枫林掩映之中,徜徉古迹,思接先贤。御赐“高义园”牌坊、接驾亭、十景塘、御碑亭、范文正公忠烈庙,这些不同时代里兴建的诸多胜迹,交汇在当下的时空。为何一座海拔仅仅201米的小山如此被人推崇?

是山不在高有仙则灵吗?非也,天平山并不凭借所谓神仙之气,它全在于实打实的自然景象和人文伟力。

从自然形态上而言,天平山拔起于一场1.36亿年前的造山运动。当地壳隆起为山时,地层上下错位扭曲,历经风化剥落,残存了这坚硬的石山,嶙峋森然,如万笏朝天,给人峭峻奇险之感,仿佛摩天接云,故又称白云山。

更重要的是但凡一座名山都会形成自己特殊的人文景观。遥想唐朝宝历二年,僧永安在天平山南麓建白云庵。山半有白云泉,泉水清澈甘冽,陆羽赞誉为“吴中第一水”。白居易也赋诗《白云泉》:“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天平山名由此更著。

再看宋朝年间,范仲淹立朝为官时“先忧后乐”,又捐宅创立义庄,资助族中贫困有志者,他的事迹感人肺腑,所以天平山被赐作范坟山。一座坟山该是寂寞的,然而范氏“先忧后乐”的精神吸引着一代又一代人,范成大、唐伯虎、乾隆皇帝等来此访古寻胜,留下了众多的诗词和遗迹。但看乾隆第三次来到天平时曾赋诗赞曰“天平尚范家”。

高山景行,“先忧后乐”是突起于江南文化中的刚雄之风,其肌理尽显于天平红枫、奇石、清泉之绝中。它们无一不在证明范氏精神的伟大和高洁。

拨开山麓红枫,再攀援天平崎路,去见证石头里的雄奇吧。青峰处仰面观瞻到的是相对而立的天门石,它们犹如利剑所劈,将天幕割裂得只剩一道天光,拾级而上,登“下白云”、越“中白云”、攀“上白云”,如同摆脱俗尘,上得三重天。

一路攀爬向上,相遇尽皆突兀异石,那斜刺着天空巍巍然如将倾之危檐的是炮台石;那一半深插在山体一半探着笨重的身体的叫撑腰石;那通体浑圆如披袍而立的是观音石;那鬼鬼祟祟在峭岩中探出个长头来的是蛇灵石;那犹如经过鬼斧神工精雕细镂的便是金元宝石;还有鳌鱼石、大象石、骆驼石……

山石常年无遮无拦地暴露在天光云影里,经受着风吹、雨淋、雾笼、霜凌、冰冻、雪压,却始终坚挺峭拔。

登临天平山顶,举目远眺,一览众山小。望着那凌然于山体的峭拔坚石,望着那炽烈于山麓的红枫,思接范仲淹“先忧后乐”精神,犹如给心间注入了一剂催人奋进的动力,这便是这座苏州高山给予的启示吧。

作者简介:

沈惠勤,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文章发表于《奔流》《金山》《天池小小说》《西部散文选刊》《青年文学家》《辽宁青年》《苏州杂志》《现代苏州》《中国旅游报》《扬子晚报》《现代快报》《苏州日报》《姑苏晚报》等报刊。著有散文集《姑苏渔姑情》《行云止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