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一种独立完整的学习方式
2024-11-06薛红霞肖增英吴素荣
项目学习在山西的发展可谓是十年磨一剑。2013年,我们开始探索项目学习,当时的目的是破解山西省“问题导学”发展中的瓶颈问题。随着实践探索的深入,逐渐构建起了一种独立完整的项目学习方式,这就是“135项目学习范式”。
一、“135项目学习范式”是什么
“135项目学习范式”的特点是立足课堂常态化应用,内涵包括一个追求、三大策略、五项行动。
(一)一个追求
项目学习要成为学生学习、教师教学和学校管理的基本方式,形成“问题解决、以终为始、成果可视”的项目化思维,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二)三大策略
一是依据课标,扎根课堂,兼容评价,项目学习贯穿教学评全过程。项目学习首先是一种课堂教学方式,对其常态化的应用自然会促进作业、评价改革都走向项目学习。
二是打造课程,形成机制,塑造文化,项目学习覆盖学校各领域。教学是一个生态系统,因此基于课堂教学方式的改革要逐步形成项目学习理念下的课程结构体系、课堂教学模式、管理机制、校园文化,建设“项目化学校”。
三是具化外延,构建模式,提炼要素,使项目学习在各学科60%以上教学活动中常态化应用成为可能。基于实践,我们已经构建了“553项目分类”,具化项目类型,为广大教师提供多样选择,使项目学习常态化更具有可行性。为了帮助广大教师更便捷地开展项目学习,我们构建了“一体化项目学习设计与实施模式”,并辅以体例,使项目学习可操作、可模仿,走向常态化。同时,我们还提炼了开展项目学习的“2·7要素(后有阐释)”,以便让教师能跳出模式创造性地应用,推进项目学习应用的常态化。
(三)五项行动
一是法则先行:用“7·2法则(后有阐释)”定位“135项目学习范式”常态化的特征。项目学习只要满足“7·2法则”即可,不需要机械套用其程式,使得实践者基于“一体化项目设计与实施模式”创造性地开展项目学习。
二是课题引领:针对项目学习实践探索中的难点问题,项目组开展课题研究攻克该范式应用的难关,促进其常态化。
三是区域推进:山西省项目学习联合体设立了学校、县/区、市三类项目学习整体推进区域,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带动和推进“135项目学习范式”的常态化应用。
四是案例支撑:已经形成了全学段全学科的课堂、作业、评价、课后服务等系列的项目学习案例,给实践者可视性的参考,引领广大教师开展项目学习。
五是培训跟进:用项目学习理念创建5环节培训法:教师借助体例模仿案例尝试设计寅依据“一体化模式”培训并形成初稿寅互助教研形成定稿寅实施项目互动研讨寅反思修改进阶项目。教师参加过一次培训即可收到项目学习的成效。
二、“135项目学习范式”怎么做
“135项目学习范式”的实施需要以下支撑体系。
(一)开展项目学习需要把握的“7·2法则”
两个定位:项目学习定位为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最有效的方式之一。
两个目标:在全学科中有60%的内容采用项目学习。
两个取向:育人取向和应用取向。
两个基于:基于课标和基于学科。
两个综合:内容综合和能力综合。一是“整合”,即以某一学科为载体,完成相关学科、课程的整合;二是“整体”,即变碎片学习为整体学习。
两个统一:学用统一、输入输出统一。
两个翻转:从先局部后整体到先整体后局部,从先低阶后高阶到先高阶后低阶。
(二)“5532项目分类”
这是对项目学习外延的划分。目前有如下四种分类办法,不同的划分标准得到不同的项目类型。
一是按项目学习的内容来划分,可分为5类。
现实型项目:即在现实情境中做项目,是实践性、现实感最强的一类项目;
学术型项目:像学术研究一样,基于学科真实问题做项目,使项目学习深入学科内部;
教学型项目:像做文献研究一样做项目,此类项目常用于复习课;
虚拟型项目:创设仿真情境做项目,它能打破时空局限,走向古今中外;
项目化,只要将项目学习的理念融入其中,遵循“2·7要素”即可。
二是按项目学习实施的时长来划分,可分为5类。
微项目:不超过1课时的项目,是项目学习理念的应用,比如“快递门店管理”;
小项目:用时1至2课时的项目,本书中给出多个小项目。微项目、小项目更有助于项目学习的理念常态化应用于教学中。
中项目:用时约5课时,能在一周内完成的项目;
大项目:用时约10课时,能在两周内完成的项目;
超大项目:用时超过10课时的项目。
需特别注意的是,以上所述均指课上用时,后三类项目还需要匹配课下用时。
三是按项目学习所涉及到的学科来划分,可分为3类。
学科内项目:所涉及到的知识技能、思想方法以本学科为主;
跨学科项目,所涉及到的知识技能、思想方法以某一学科或几个学科为主;
超学科项目,项目设计的出发点不是学科知识,而是现实问题。
四是根据项目学习中所用到的知识学生是否已经学习过来划分,可分为2类。
习得性项目:通过做项目学习新知识。
应用型项目:应用已经学过的知识做项目。
当然二者并非非此即彼的关系,只是占比大小不同。即在习得性项目中,新知识占比较大,在应用型项目中,已经学习过的知识占比较大。
(三)一体化设计与实施模式
一体化设计是依据要做的事搭建框架,再依据学科教学理论细化任务、设计评价,最后用项目学习理论精致设计。
做出项目设计之后,要按照“整体—细节—整体”三步实施法开展项目学习,二者结合得到“一体化设计与实施模式”。
(四)“135项目学习范式”案例
案例中应包括案例名称、基本信息、适用学段、项目类型等信息。
1.项目概要。
项目名称:动宾结构(或偏正结构),可加副标题,说清楚是针对哪个单元、主题、或章节的项目学习设计。
项目简介:从课标、教材、学生实际、项目主题及意义等方面简要概述。
学习目标:包含学科学习的目标和项目学习能提升的素养。
本质问题:即该项目依托的学科本质内容。
驱动问题(任务):将学科本质问题转化为富有挑战性的、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或任务);不是可以直接解决的,是驱动学生自主规划、积极思考并愿意行动的。一般一个项目只有一个驱动问题(任务)。
项目成果:包括阶段性作品、最终作品;个人作品、团队作品。
成果公开方式:说清楚阶段性作品、最终作品等将在哪一环节、哪种场合、以怎样的形式呈现,能发挥什么作用。要按成果出现的顺序逐一说明。
评价设计:此处只呈现评价维度和评价表(作业单)的标题即可,具体的评价表放在“项目实施”的“实施办法”中。
实施步骤:此处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内容对应“项目实施”的几个任务。要简洁、明了。
2.项目实施。
突出“做中学”,用“项目”理念架构“学习”过程。过程中拆分的任务或活动,要体现做“真实”的事、做完整的事,并匹配对应的评价。评价包括学习过程中教师的提示及相关的评价表(学习单)。
入项:含有下发任务、分学习小组、时间规划等内容,主要是和学生一起规划、确定前期需要做的准备工作。
任务一:名称注意简洁,并突出“做”,每个任务写出具体要求、实施办法、阶段性成果、设计意图。具体格式可以是:(1)任务内容;(2)实施办法;(3)阶段性成果;(4)设计意图(也可根据具体项目的任务创意设计)。要用描述法撰写,不要写成“老师说”“学生说”的格式。
任务二:……
任务三:……
出项:成果展示、多种评价及完善提升,尽量放大成果的作用。
3.项目反思。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反思:写出实施与预设之间的对比,要具体,并举出典型事例;写出学生在思维、知识能力方面的变化,通过观察典型行为、语言等方面的变化描述;写出教师在实施这个项目前后的变化;若有家长和社区互动,也写进来。
(五)项目学习设计与实施的“2·7要素”
一是项目设计的7要素,包括:
把握核心知识。项目设计要指向学科核心知识。
提炼本质问题。寻求能激发学生思考动力的学科问题。
设计驱动问题。将抽象、深奥的本质问题转化为有趣的、对学生成长有意义的情境问题。
选择高阶策略。指向大概念的高阶认知策略,同时也包含与之相关的系列基础知识的认知加工。
ce04f3e7ff17853432131e823f38d1471054bab89f4bd35213cc20c3bdd38b8e规划学习活动。强调做中学,让学生经历有意义的学习实践。
预设项目成果。最终要形成公开的高质量成果,并有真实效益。
研制评价量表。用量表引领、指导、评价做项目的过程。
二是项目实施的7要素,包括:
真实情境。包括现实和真实的纯学术、学科问题。
任务驱动。吸引学生主动做项目,用高阶思维带动低阶思维。
问题导向。创设有梯度的问题串,引导学生完成项目。
活动分解。按照做事情的道理适当拆分。
生成产品。可以是应用类的,比如校园转弯处的凸透镜;可以是展示类的,比如辩论赛、展板制作等;还可以是学科提升类的,比如语文微写作、实验报告等。
验证应用。对产品再次进行提炼,对项目化学习深度探索。
实时评价。评价引领、监督项目实施过程。
“135项目学习范式”已经为我省广大一线教师所接受,并形成了丰富的案例,培养了大量的项目学习种子选手,有效推进了项目学习在我省常态化应用的进程。我们将继续推进这项工作,并且要依据课标、立足教材,使得项目学习常态化应用更加普及,塑造山西项目学习的形象。
让我们携手共研项目学习,为落实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落地课标要求共同努力。
(作者单位:山西省教育科学研究院)
责任编辑栗树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