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上海卷作文回顾与心得分享
2024-11-04刘子林
生活中,人们常用认可度判别事物,区分高下。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认可度”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众声作尺,独鉴众生
媒体平台上,人们倾向于观看点赞量高的视频;挑选餐厅时,人们更偏爱口碑好、评分高的商家;电影上映后,专业影评人士的点评成为评判一部电影质量好坏的重要指标……生活中,“认可度”似乎已经成为人们判别事物、区分高下的不二标尺。然而,我们是否还有别的选择呢?
认可度的价值被广泛认可,足以证明它的确是一把合理有效的标尺。一方面,来自大众的认可度代表这个事物经受住了大众的筛选,人们的试错成本被大大降低;另一方面,来自专业人士的认可度代表这个事物承受住了权威的审视,说明其品质值得信任。由此来看,认可度为人们省去了试错的成本和鉴别的麻烦,让生活中的价值选择变得十分轻松。
然而,轻松的背后隐藏着沉重的代价。对于判别者,一味地崇尚大众的认可度必然要牺牲一些个性化的需求,更何况认可度的背后可能是一些不良商家居心叵测的操控,盲目追求之只会让自己落入圈套;对于被判别者,当所有人都以大众的和声为准绳,势单力薄的佳品将会彻底失去被看到、被发掘、被认可的机会。
《春江花月夜》被埋没数百年方闻名于世,陶渊明的诗在一个世纪后才得到正名,如此不断重复的“龟玉毁于椟中”的悲剧,是谁之过?自然是唯“认可度”马首是瞻的人们之罪过!人生来便拥有眼睛和头脑,却甘愿让渡主观判断的权利,由他人代替自己来判别、区分、选择,千方百计地逃避做论断的责任与试错的成本,如此怠惰与胆怯让判别双方都损失惨重。
认可度是尺,也是桎梏;是盾,也是障碍。如果人们愿意摆脱对认可度的依赖,用自己的眼睛去判别,用自己的头脑去认可,收获的不只是“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还有在试、错、再试的过程中不断完善的价值品位。虽然要做到这一点并不轻松,但在世界的群山中独立攀登,触他人未触之高度,见他人未见之景色,才是我们作为独立个体来到这个世界的终极目标。
再转念,认可度固然是尺,又不仅仅是尺。大众认可度的背后是社会整体的价值取向,作为有独立思想的个体,我们除了要摆脱对认可度的依赖,也应从更高的角度审视认可度,透过它看到社会众生的欲望和偏见,去看清更多的真相,让自己不会轻易被认可度操纵。至此,我们才真正将认可度视作工具,而非被其利用。
古往今来的考试中都需要考官独立判别答卷、区分高下,而在世界这一考场中,人人皆为考生,人人亦为考官。愿我们都有足够的眼力与魄力,勇敢地去认可,幸运地被认可,用自己的心去度量世界。
上海卷高考作文一向以思辨性著称,但在高中三年的写作实践中,我发现“思辨性”并不是那么容易理解的。我们曾将“界定概念、合理性、局限性、如何统一”的行文逻辑奉为圭臬,也曾认为一切作文题都可以归结为“矛盾的对立与统一”,所有的立论都避不开“人要独立思考,要勇于探索,要融入社会……”。实际上,这些观点极为僵化,与思辨性灵活自由的宗旨背道而驰。因此,我想从自己的写作经验和师长的点拨出发,澄清议论文写作中几个常见的误区。
第一,思辨等于哲学?错!高考作文考察的“思辨”是一种具有批判性与洞察力的思维方式,它体现在写作者对事物抽丝剥茧的分析、对现象深入本质的归因中。如果写作者想向考官展示自己的思辨能力,就应该使用准确有力的语言阐释自己的观点,用缜密的逻辑展现自己思考推进的过程,而不是简单堆砌哲学名词和哲学理论,后者只会让作文看起来故弄玄虚、不知所云,无法展现写作者的思维品质和思辨能力。
第二,议论文有明确的写法?并没有!初学议论文写作时,我们便被灌输了一套写作模板;写作文时,我们一边生搬硬套,一边质疑写作如此不自由。就这样写到高三,我们才发现,无论自己写什么类型的作文,都只会用同一种思路来分析、写作,不敢也不知如何寻求新意。其实,像“界定概念、合理性、局限性、如何解决矛盾、再深入”之类的写作思路是一条非常科学的分析问题的逻辑链。但正如武侠小说中“无招胜有招”的智慧,三年熟记于心的思路与范式应该内化为拆解题目、建立思路时的底层逻辑,而组织文本的表层逻辑应该取决于观点的层次。让思路与范式成为观点的骨架,让观点成为文章的骨架,再通过灵活的语言弱化结构的痕迹(如避免使用“这一观点具有局限性”之类模式化的表述),这样就能逐渐自如地驾驭议论文文体。
第三,不同的题目可以套用同一个观点?不行!在这里我指的是,将“矛盾的对立统一”“人要独立思考”“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等万金油式的观点一股脑地塞进作文中,或者直接当作中心论点。议论文不是空中楼阁般的哲学小论文,其中心论点需要与题目情境高度结合,不能用某个哲学理论收束全篇,而一定要落到实处。因此,同学们在写作时要有针对性地分析题目,不要预设或提前准备论点,而应多准备一些“社会现实”,多了解当下的社会问题,这样不仅有助于建立思路,也能使文章掷地有声。
以上是我对议论文写作的一些浅薄的理解。不过“文无定法”,希望大家在议论文写作中都能走出自己的路,让阅卷老师看到独特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