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双减”政策的小学语文中高年段作业设计
2024-11-04尹怡涵
[摘要]随着“双减”政策的实施,小学教育领域面临着减轻学生课后作业负担的迫切需求。针对小学语文中高年段的作业设计现状的深入分析,探讨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作业类型单一、内容缺乏创新性以及评价方式的单一性,总结问题的根源在于教师依赖传统教学方法和忽视作业设计的创新。基于此,提出一系列优化策略,如丰富作业形式、控制作业量与质量、实施层次分明的作业设计、建立多元化的作业评价机制,以及依托教材整合大单元作业设计。这些策略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并全面落实“双减”政策,促进学生的综合素养提升,为小学语文教育提供切实可行的改进方案,以期达到减负增效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双减”政策;小学语文;作业设计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双减”政策自实施以来,对中国基础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此政策旨在优化学生的学习生活,减轻过重的学业压力,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在此政策的推动下,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以及社会教育三方面都面临着重构和优化的需求。对于小学语文教育而言,如何在减负的同时保证教育质量,是当前教育改革中的一大挑战。
在“双减”政策影响下,如何更合理地设计小学语文中高年段的课后作业,从而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全面提升?本文将分析当前作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并探索具体的优化策略,旨在实现作业设计的多元化、个性化和教育性,以适应学生的多样化学习需求。
在“双减”政策的大背景下,对小学语文作业的优化设计不仅能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此外,优化作业设计也是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笔者期望为教师提供实际可行的作业设计策略,同时为相关教育政策的制定和调整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案例。
一、小学语文中高年段作业设计现状及成因
《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明确提出了作业总量的要求。表面上看是从作业总量、作业时长、完成作业的时间节点等提出新的要求,但实际上是对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家长的教育观念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以往传统的、单一的、一刀切的作业布置方式已经跟不上时代的需求,具有个性化的优质作业设计才能落实“双减”政策。
从小学语文学科教育来看,大部分学校已经逐步开展作业改进的实践探索,但探索至今,仍然面临着作业类型单一、作业内容缺乏创新性、作业评价方式单一等传统问题,如何改变这一现状,使“双减”政策全面落地,仍然是当前研究关注的重点。
现阶段,“双减”政策虽然实施两年有余,但小学中高年段教师仍未探索出更为优化的课后作业设计方案,部分教师仍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按部就班地进行着教学,致使小学中高年段课后作业设计存在以下问题:
(一)课后作业类型单一,缺乏探究性
当前阶段,作业设计仍是写生字、背诵、朗读、做练习册等形式,只有较少部分教师会设计和布置一些调查采访、素养拓展等作业。作业设计缺乏趣味性和能动性,没有办法更好地让学生自主探究。大量的时间主要在夯实基础理论。学生没有办法很好地将学习、课后作业与生活相结合,学生完成作业后,大多数只是感受到了课本的内容,并没有感受到语文与生活的息息相关,更无法体会语文学科本身的美。
究其原因,还是教师的课后作业设计意识问题。大多数教师还是以巩固基础、提高成绩为唯一目的,因此,教师在作业设计方面,还是偏重于书面,这就导致作业的内容是重复的、机械的,甚至是枯燥、乏味的,由此就会导致很多学生对完成作业的积极性不高,甚至很多学生体现出为了完成作业而作业,厌学的问题就开始凸显出来。
(二)课后作业内容片面,缺乏层次性
现阶段的小学语文中高年段多数教师的课后作业设计内容单调,缺乏层次性,难度差异不明显,即不论学生的基础知识储备多少、接受与实践能力的强弱,教师都会布置同样的作业,要求学生在相同的时间内完成难度相同、数量一样的作业。仅有部分教师会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回答问题的准确性及对知识的理解及考试成绩等来进行作业量与难度的分布与设置,真正做到了因材施教的教学要求。
出现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首先是教师在课后作业设计上花费的时间较少,缺少课后作业设计环节。小学语文教师,多数担任着班主任的角色,在校时间除了授课、备课、课后辅导、批改作业外,还进行着大量的管理工作,在如此这般工作压力之下,部分教师忽略作业设计的重要性,所设计的课后作业仅会考虑巩固课堂所学,而不会将作业设计与生活相结合,更不会分层设计作业。此外,一个重要原因便是教师过分依赖教辅设计课后作业。参考教辅并没有错,但过分依赖教辅而设计的作业正如前文所述,均是机械的、重复的,这种作业设计不仅未体现层次性,有时还可能会使学生丧失学习兴趣。
(三)课后作业评价缺乏人文关怀性
就目前小学教学来看,教师仍然是学生作业批改的主体,学生仅为被动接受方,而每一位教师每个班要对几十名学生进行评价,如此巨大的工程,难免会出现一概而论、评价笼统的情况,而此类评价并没有起到评价的促进功能,即作业互动的缺失。此外,教师在作业评价的时候过于注重结果,在完成作业批改之后,也没有对学生状态和改进情况进行后续跟进,因此,该种作业批改方式对于监督学生的学习效果并不理想。而且学生收到批改作业之后,也不一定能够真正地抓住自己的问题所在。
二、优化小学语文中高年段作业设计的策略
教师及家长因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其作业观念已经固化于通过大量的、重复的练习来掌握知识,已经严重的机械化,如此也给学生造成了巨大的学习负担。在“双减”背景下,为进一步优化现阶段小学语文中高年段作业设计及解决现存问题,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应打破传统的教学及作业理念,更需要注重创新作业理念,在真正意义上落实“双减”政策,现提出以下几点可行性建议:
(一)作业形式多元化,使作业内容具有探究性
首先,教师要明确作业布置的目的。小学语文中高年段的作业设计不应是枯燥的,而应包含一定的趣味性。如果小学语文作业设计仍停留在通过反复的、大量的重复来帮助学生巩固和理解课本知识层面,将会导致学生的兴趣需求无法被发现,也会导致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无法提高,使学生失去自我展示与自我反思的空间,会阻碍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在作业布置中,教师应详细研判教学内容并分析推演出学生的实际需求,进而更加充分且有针对性地备课,让作业以提高能力为主,这样才能使作业设计更加优化。
其次,教师要丰富作业内容与形式。对于小学中高年段而言,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识字阅读能力,如学生作业长期都是形式单一的抄写、朗读、习题册等,学生很容易产生抵触感和厌倦心理,严重的可能会出现厌学的情况,无法全面发挥出学生的各项学习能力,也无法做到提高学生学习素养的目的。丰富作业形式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第一,布置实操型作业。例如,可以让学生做一些小设计、小制作、手抄报等形式,同时要求学生简述或通过图画、对话框等方式体现出制作过程和制作、设计灵感,或者教师将所学改为益智游戏等,在学生完成游戏的同时简述游戏心得,如此不仅能锻炼学生思维,还能使学生的语言表达与动手能力得到进一步的锻炼,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第二,布置采访、语言表达类作业。例如,结合所学课文内容采访身边朋友、父母、邻居等是否有与课文内容相关的事迹,书写采访过程或沟通交流心得,如此,学生与人沟通的能力可以得到充分的锻炼。第三,布置翻转作业。在作业设计的过程中,融入一些视频,要求学生在课前独立观看视频并思考,如学习之前,教师可布置一个思考题,引导学生观看侧重点,让学生带着问题观看科普视频或自行检索来进行自主学习,在课堂上与老师、同学交流讨论,这样有助于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第四,设置荣誉性作业。即教师把布置作业的权利留给学生,由学生自行决定古诗或生字等抄写遍数,但要求需保障默写全对,教师对完成得好的学生予以奖励,如此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荣誉感,还可以达到锻炼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目的。第五,布置学科融合型作业。学完古诗、文言文、寓言故事或具有重大意义的文章等,可布置学生制作手抄报,如此,可以增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进一步理解,同时还可以提高学生的绘画能力及水平。
(二)控量提质,梯度分级
“双减”政策对作业总量提出要求,明确强调要“分类明确作业总量”,小学三至六年级,书面作业平均完成时间不得超过60分钟,其目的是能减轻学生课后的作业负担。但同时也给教师带来很多疑惑:作业总量的控制会不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呢?
哈里斯·库帕(H.Cooper)的研究表明,作业的数量与成绩没有关系[2]。“双减”背景下的课后作业,是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过多的机械性、重复性的作业,只会占用学生大量的课后时间,给学生造成巨大的、不必要的压力,反而得不偿失。
由于学生个体化的差异,学习能力也有所不同,必然会存在有些学生“吃不饱”、有些学生“难消化”的现象,因此,教师可因材施教,将作业分成三个等级:一级作业为基础型,适合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二级作业为通用型,难度适中,适合大多数学生;三级作业为拔高型,适合学有余力的学生。这样分层次的作业,可以让学习能力相对较弱的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2+zXT/Hux0rmShxLucpN3A0SnnCLw8DazEbq4gPQaSU=,从而提高学习兴趣,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使多数学生在完成作业的同时也掌握了对应的知识而不觉得乏累;使学有余力的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也进行了相应的拔高,达到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效果。
(三)建立多元化交流的作业评价机制
第一,在作业反馈中,教师可以采取多种评价形式去评判学生的作业。比如,从完成的准确率、工整整洁程度、认真程度、努力程度、解题思维及拓展等予以评判,此外使用分数、ABCD制等级、评语或当众表扬等方式评判,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提高作业完成质量。
第二,教师可以帮助或组织学生建立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这样可以增加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同时能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并发现他人的优点,还可以锻炼学生的评判能力,且能从中发现对应知识点的易错点,起到警示作用的同时,也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
第三,教师也应定期组织学生或家长对教师进行反向评价。组织学生定期以“致老师一封信”“建议书”“调查问卷”等形式对阶段内教师的授课方式、讲课节奏、作业设计及作业量等进行反向评价及反馈,以便教师适时地做出调整,使教师与学生的节奏始终在一条水平线上。
第四,教师可设置“反向作业”。学生预习或复习过程中,学生可将疑问或思考分别落到纸面上,在学生带着疑问听课过程中,教师未讲到或未提问到或未及时解答到的学生疑问,可在课后将之前的问题与思考或想对教师说的话交于授课教师,作为教师的“作业”,教师在课后予以书面解答,并将回复附于学生作业本内一并返回。如此不仅能全面地为学生解惑,也可增进师生情感,同时锻炼了学生的思考及沟通能力。
(四)大单元整合作业设计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的单元以“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为主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立足于单元整体。作业作为教学延伸的一部分,也应当遵循大单元整合的作业设计模式。因此,教师可根据课标、教材等确定大单元目标,根据大单元目标预估作业量和作业属性进行作业设计。比如统编版五年级上第六单元以“舐犊情深”为主题,以“体会作者描写的场景、细节中蕴含的感情”为语文要素,共设有三篇课文,分别为:《慈母情深》《父爱之舟》《“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体现的是无私的母爱和深沉的父爱,展示的是父母对孩子不同方式的爱,作者均是通过对细节的描述充分地表达人物情感。因此,教师将“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定为本单元的学习目标,同时引导学生学会场面描写与细节描写的写作手法。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可布置为:①绘制一幅手抄报,通过图画与对话框的方式体现一个具体生活场景,表达父爱、母爱或对父母的爱;②采用细节描述的方式,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对父爱、母爱的看法和感受,完成口语交际;③选择生活中的一件或两件小事,要求模仿单元课文用场景描写和细节描写两种方式描写生活中的“舐犊情深”的琐事,完成一篇习作。本单元的作业设计,是要求学生从细节处感受人物情感,并学习如何从细节中表达人物情感,进而提高语文习作能力和语文综合素养。
(五)利用学生的多元智力,发挥优势
美国教育学家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提到人的智力是多元的。因此,教师在小学语文作业设计当中应该整合、开发学生的多元智力,让学生各自的优势最大化。
统编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以“遨游汉字王国”为主题编排。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汉字”这个关键词,引导学生充分发散思维,比如追溯某字的起源及至今的演变,再如一字多义的理解,抑或从字谜、对联、诗词、故事等方面展开,在理解学习汉字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充分的展开与发散。这样的作业,让学生在阅读中,调动逻辑思维能力,展示个性和自我,各个不同的作业结果体现了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同时也丰富了学生的知识面。
(六)完善机制,合理统筹
完善的作业机制与学校的合理统筹管理是不可分割的。一方面,学校要了解各年级的作业量,加强各学科之间的融合,鼓励跨学科整合性作业,教师协同合作,避免重复的作业。另一方面,学校可以让各年组的作业进行优化分类,由高年级的老师总结后交于下一年级,比如易错类、基础类、提升类、拔高类等,“薪火相传”于下一年级,使下一年级的教师在教学与作业设计时即有“关注点”和“侧重点”,为教学与作业设计相互配合的最优化达到完美效果。
通过丰富作业形式、控制作业数量与质量、实施层次分明的作业设计、建立多元化作业评价机制以及大单元整合作业设计,我们能够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实现知识的深度学习和应用。这些策略的实施不仅有助于学生学习负担的减轻,而且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实现教学的减负增效。教育政策的持续优化与实践的深化将进一步推动小学语文教学向更高质量的方向发展,为学生的全面成长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
[参 考 文 献]
[1]郑东辉,孙慧玲.作业概念的变迁及其意义[J].当代教育科学,2015(04).
[2]陈红玲.基于单元的小学语文高年段预习作业设计[J].华夏教师,2024(05).
[3]程雪.浅谈小学语文中高年段家庭作业设计策略[J].求知导刊,2023(10).
[4]李铮.“双减”政策背景下小学语文高年段家庭作业设计新探——以部编版小学五、六年级的语文教学为例[J].教育观察,2022(20).
[作者简介]尹怡涵(1992),女,吉林省长春市第八十七中学,二级教师,从事语文教学研究。